谈叶天士治肝风用补气血法
清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一个方子汇自网络参看

清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一个方子汇自网络参看药方:白芍、白术、白扁豆、茯苓、黄芪、甘草各贰钱(注:也可各三钱见下摘自平凡不平凡)以上六味共为壹两贰钱,外加红枣贰枚,生姜五片作引,服时忌大荤。
服法:全副药剂,放入沙锅内,加水两碗,以文火煎成一碗时,於上午服下;下午再加水一碗半,亦以文火煎至一碗时服下,残渣即弃去,次日再换新剂如法泡制。
如是服用数日或十数日,病症即可减轻,须继续服用,直至痊愈后,仍须服用八至十日:可保以后不再复发。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及中国医药学院最近携手合作,筛选民间治疗肝病的验方,首度证实:清代名医叶天士所遗留下来的叶天士肝炎方,具有明显抑制B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效果;在体外试验中,B肝病毒表面抗原与e抗原活性皆明显被抑制,显示其抑制肝炎病毒效果。
专家认为,这道验方确可供肝病患者作为日常养身保健之用。
国内肝病人口众多,历代流传的治肝病方也特别多;如何去芜存菁,并验证其疗效,成为台湾与大陆中药学者争相研究的目标。
日前荣获陈立夫中医药学术奖的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教授陈介甫指出,最近他和中国医药学院院长谢明村、中药研究所教授张永勋等人,针对历代肝病验方进行科学实证研究,已首度筛选出叶天士肝病方,确有疗效。
同样的,研究人员也发现,目前坊间流传的治肝方,有不少是空有其名,实则没有一点疗效,民众不应随意以身试药,特别是对肝功能不全病患,有如雪上加霜。
陈介甫说,该研究群先搜集中医师常开的中药治肝方,计有柴胡疏汤散、加味逍遥散、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甘露消毒丹及叶天士肝炎方等六种中药复方,抽提其主成分后,再以取自人类肝癌细胞株进行体外试验,观察这类验方的抗病毒活性,并以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进行验证。
结果发现,包括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遥散、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等四种验方,对B肝病毒都无法抑制;至於甘露消毒丹则可抑制B肝病毒表面抗原,但叶天士治肝方效果却更显著,不仅可有效抑制B肝病毒表面抗原,连e抗原也受到明显抑制。
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更新日期:2010-03-02 点击:刘世荣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药疗法;肝胃同治;叶天士清代叶天士是著名的临床实践家,他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张仲景的“治肝实脾”学说,力倡“肝胃同治”。
他认为“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治肝不应当取阳明。
”这些医理精华,皆贮于叶案[1,2]之中,经研读初步归纳为七法。
现作浅述如下。
1 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法胃脘久痛,寒热错杂,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恶心,呕吐涎沫,腹痛泄泻,法当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乌梅丸加减。
叶氏说:“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病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
《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吐涎沫。
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以其久克难复。
姜桂椒气味之辛,及黄连、川柏之苦,苦与辛和,能降能通;芍药乌梅之酸,及连柏之苦,《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
”病案:赵某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阻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黄连、桂枝、牡蛎、乌梅、白芍、川楝子。
2 辛通温化泄浊,制肝和胃法肝寒胃冷,浊阴内聚,四肢厥冷,口吐涎沫,头痛干呕,或胃脘痛,法当辛温通阳泄浊,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或清浊逆乱,脘腹胀满,时作疼痛,厚朴温中汤加减。
叶氏云:“舌白恶心,涎沫泛溢,病在肝胃,以通阳泄浊。
太阴脾阳为寒痰浊气凝聚,辛温定法。
”病案:张某胃脘作痛,高突而坚,呕清涎血沫,滴水不能下咽,四肢生冷,肌肤麻木,槌背脊病势略缓,此乃肝厥犯胃。
以吴茱萸、醋炒元胡、香附、高良姜、山楂之类治之。
3 辛开苦泄,清肝和胃法肝藏魂,调情志而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呕吐泛酸,脘闷不适,胁痛肋胀,法当清泄肝火,降气和胃,左金合金铃子散加减;或呃逆胀满呕吐旋复代赭;或痰火上逆,苔黄口苦,头晕恶心,夜寐不安,黄连温胆汤。
【故里中医】肝之藏血与疏泄!

【故里中医】肝之藏血与疏泄!编者按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今天我们跟着于峥老师详细了解肝的两大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认为:肝藏血,主疏泄……。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曰:“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它高度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
所谓“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
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病理上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的变化,若以阴阳来归类是属阳的。
因此,肝的生理功能主要分两个方面:一则为肝藏血,一则为肝主疏泄。
所谓肝主疏泄,即肝有疏通气血的作用;而肝藏血,是说肝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1、肝藏血“肝藏血”,主要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唐·王冰注《素问》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流量。
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相应减少,多余的血液则藏于肝;当运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就增加,肝脏将其贮藏的血液排出,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
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为罢极之本”。
所渭“罢极”就是耐受疲劳的意思。
指肝是为运动提供能量的源地。
当人劳动时,肝脏把自己贮藏的血液供给全身,使肢体包括脑发挥作用。
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张氏医通》对肝化生血气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六气为风,在五行属木,在经为厥阴,藏血而主筋,性升散主疏泄,恶遏郁,号称刚脏。
生于肾水,克制脾土,能生心火,受制于肺金。
与少阳胆相表里,肝升胆降一圆生成。
肝木春生,余气从之,故凡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火势内灼而外暴矣。
其故由于劳倦太过,致伤中气,以及忧思不节,致伤神化也;内伤饮食,外感寒湿,脾肺受困,肝必因之,过与不及均可为病。
过则乘土,侮金,生火,耗水。
不及则土壅,金乘,火弱,水寒。
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
过故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
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也;或化血,或疏痰,兼升兼降,肝和而三焦之气化理矣,百病有不就理乎?肝位于右,其用在左。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肝木失其长性,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頹疝,皆肝气横决也。
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
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
上而侮肺,肺属金,原以制肝木,而肝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之清肃不行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疼痛难忍,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
又或血不荣肝,因不筋,四肢抽搐,周身抽掣;又或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又或胀及背心,痛及头顶。
其变幻不测,不能尽述,其往来无常,不可思议。
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
浅谈叶氏卫气营血辨证的治法

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
联合治疗,方中黄芪、败酱草、板蓝根、青皮及陈皮等,可起到清 热解毒及泻火祛湿的 功 效 ;莪 术 、三 棱 、延 胡 索 、枳 壳 、川 芎 、 当 归 、红 花 以 及 桃 仁 ,可 起 到 活 血 养 血 、行 气 止 痛 的 功 效 ;赤 芍 能 够 起 到 清 热 凉 血 的 功 效 ,炙 甘 草 则 调 和 诸 药 ,共 奏 活 血 化 瘀 、清 热 燥 湿 、消 炎 杀 菌 功 效 ,可 改 善 患 者 的 症 状 ,进 而 提 高生活质量 。 [3,4]
参考文献 [1] 王茜,孙艳钦.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疗效观察[J/CD].临
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3):12328. [2] 曹雪梅.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J].实用中西医
结合临床,2017,17(7):81-82. [3] 宗国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
2 到气才可清气 表邪如果不解,进而入里化热,出现了以热、毒、实为主要 证候特点的气分证候时才可用清气法,即“到气才可清气”,过 早使用或滥用清气法,会导致寒凝郁遏之弊。这里所说的“清 气”一是以清气泄热为主,使邪热有外达之机;二是气分阶段, 病变所涉及的脏腑较多,如上焦肺、胸隔,中焦脾胃,下焦肠肝 胆、膀胱、三焦等,病证类型有夹湿、夹瘀、夹痰等不同,病程有 初入、流连之异;三是气分阶段,热毒炽盛,阴津易伤,在治疗时 还须顾其津液。总之“到气才可清气”,不仅包括了气分证的病 机、证候,还涉及了气分的治疗大法,病变相当复杂,治法也各 有不同,临床须详加辨别。 3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热入营分,深入阴分,出现了身热夜甚,心烦谵语等为主要 证候特点的营分证候时可用清营法加透泄之品治疗,即“犹可 透热转气”,如果见斑疹隐隐,惊厥抽搐、舌质红绛等症状,再用 透热转气,则证重药轻,无效误事。这里所说的“人营犹可透热 转气”[2]一是使营分邪热外透气分而解;二是邪初入营分,正气 尚有驱邪外出之势,透热转气则有利于扭转病机,过早应用苦 寒凉遏之品,不仅有伤阴之弊,且易内逼热邪深入血分。三是热 邪深入阴分,又有阴伤,须时时注意养阴。 4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热毒炽盛,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上下内外,出现斑疹 或吐血,或咯血,或呕血,或便血等血分诸证,可用凉血止血之 法治疗,如果见血热炽盛,煎灼津液,致使津少血稠,形成脉络 瘀阻,舌质红绛之证。单纯应用凉血止血之法,未达治疗目的, 所以应在凉解之中加上行散、养血(阴)之品,此乃叶氏治血的 一大特点[3],即“直须凉血散血”。这里所说的“散血”包括活血和 养阴两个方面。 叶氏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并结合各阶段的病机、证候特 点、用药规律等,提出了卫气营血各阶段治疗大法,即“在卫汗 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 血”。此是叶氏治疗温病的宝贵经验,至今指导临床用药,但温 热为病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贯穿于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 中,除运用“疏散、透散、透转气分、行散”等治法外,无不以救阴 为关键。所有才有“温热为法,法在存阴”,“若留得一分津液,便 有一分生机”之训[4]。
叶天士活用经方

叶天士活用《金匮要略》方叶天士善于活用金匮方。
现试从《临证指南医案》中(以下简称《指南》),选出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的旋覆花汤、甘麦大枣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之案例,浅析并探索叶氏活用金匮方之特色。
旋覆花汤引用22次1.肝郁胁痛积聚肝居胁肋,性喜条达。
若肝胆郁滞而见胸胁胀痛,痞块症瘕的,均用旋覆花汤加归须、桃仁、柏子仁,疏肝利胆,消癥止痛。
2.肝气挟饮喘咳旋覆花能降气下水,青葱管能通络脉,叶氏变疏利肝胆为降气平喘之剂,用治喘咳。
如《指南·喘》汪案所列方药就是旋覆花汤加炒半夏。
3.气血郁滞阳逆忿怒肝胆气血久郁,肝阳悖逆上冒,也会情绪急躁易怒。
若气血流畅则肝阳自能平洽。
如《指南·郁》扬案“惊惶忿怒,都主肝阳上冒……究竟肝胆气血皆郁,仍宜条达宣扬”,处方用旋覆花汤加炒桃仁、柏子仁。
4.营卫不调怯冷脉络痹阻,气血失洽也能导致营卫不调。
叶氏认为:“就形体畏寒怯冷,乃营卫之气失司,非阳微恶寒之比,议用宣络之法。
”《指南·失血》吴案和《诸痛》章案均反应叶氏以旋覆花汤加减,和血通络调营卫的治法。
叶氏用旋覆花汽,断脉为涩或弦,以红花代新绛,注意润燥,以久瘀易致血枯津少,此为其经验之谈。
引用甘麦大枣汤30多次1.诵虑过度哭笑无常诵读思虑太过,心营暗耗,神失主宰而喜笑不休的,以甘麦大枣汤加茯神、柏子仁、炒白芍、建莲,滋养心神。
2.心胃阴伤烦渴汗吐下太过伤津耗液,胃津伤则口干渴饮,心液耗则心烦不寐,或惊恐畏惧,均用甘麦大枣汤加麦冬、白芍、龙骨治之。
3.产后郁冒产后阴气下泄,阳气外脱而见神乱昏谵的郁冒,宜甘麦大枣汤加桂枝、龙骨、牡蛎,甘缓以涵阳宁神。
4.肝虚动风对产后、久病,肝虚血耗、络空风动的抽搐、痉厥,叶氏根据“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用甘麦大枣汤加阿胶、白芍、生地、龙骨、牡蛎之品治之。
叶氏用甘麦大枣滋阴润燥,针对不同证候,佐以桂、芍调和营卫,龙、牡等柔肝敛阴,有相得益彰之妙。
引用苓桂术甘汤37次1.中虚腹胀中阳困顿,气机阴滞则腹胀,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复健运之职。
浅析叶天士治疗虚劳病的用药特色

浅析叶天士治疗虚劳病的用药特色作者:许静吴范武曹颖郑淇张世珍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所谓名医者,口口相传,在中医领域中,一代名医叶天士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为后世留下的用药治疗方法可谓受用非常。
叶天士在研究虚劳病的治疗方法上颇有见解,在应用药物方面以摄补法作为根本点,辅以补益法以及固摄法,目的是为患者补充能量,在根本上治疗虚症。
充能的同时调养肝肾,将会使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叶天士;用药;脾胃;虚劳病在治疗温热方面,中医领域谁人不知叶天士,他对此有较高的见解和治疗方法,但是,为医者,并不是只精通于一种疾病的治疗,在虚劳病方面叶大夫也颇有见解,其治疗用药的精妙之处让世人赞叹不已,也让后世十分敬佩。
流传下来的经典医录《临证指南医案》就详细阐述了叶大夫所积累的用药经验和见解供后人学习和研究。
世人都有七情六欲,伤感悲悯之感,此种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也早有记录,所谓思伤脾,恐伤肾等等。
而虚劳也与之有关,五脏六腑不畅而有所亏,气血不和失调而引发虚劳。
虽然对于虚劳病早已有很多名医对此有所研究和治疗方法,但是医者各有其治疗方法而不全相同。
但是叶大夫用药较少,少却在于精准,对症治疗,严谨认真而不拖沓,他的虚劳用药精湛,值得被后人学习和沿用,所以,在此谈一下叶天士治疗虚劳病的用药特色。
一、标本兼治,先平脏器叶大夫在治疗中多使用六味地黄汤,若有患者不宜应用时多采用四君子汤、双补丸、当归建中汤等等,根据患者不同的体制和对于药物的不同效果应用不同,因人而异。
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药剂中多数有滋补肾脏的功效。
总结药方用药配伍用于治疗虚证不过几种,较为简单。
主要有一龟(龟甲)、二冬(天冬、麦冬)、三物(生熟地黄、当归、白芍)、四君(党参或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五子(五味子、枸杞子、沙苑子、菟丝子、女贞子)、六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八味(六味加附子、肉桂)[1]。
频繁使用的药物中也仅是茯苓、当归等。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什么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一)卫分证——外感风热(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这里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人员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小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