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芯鉴定手册

合集下载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1.漂石(块石)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2.卵石(碎石)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3. 圆砾(角砾)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10<d≤20 中5<d≤10 小2<d≤5;4. 砂粒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6. 黏土粒粒径(mm)d<0.005(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1.漂石(块石)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2.卵石(碎石)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3. 圆砾(角砾)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10<d≤20 中5<d≤10 小2<d≤5;4. 砂粒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6. 黏土粒粒径(mm)d<0.005(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2、砂性土——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五)、土的密实程度的划分及在钻孔中的反映(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岩芯鉴定的基本方1

岩芯鉴定的基本方1

岩芯鉴定的基本方法岩芯鉴定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做好岩芯鉴定工作为准确的认识地质,了解地质构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的地质工作提供可靠的原始的地质资料。

一、含煤岩系沉积岩的分类含煤岩系沉积岩按不同的成分来源、沉积方式及结构分为四大类。

陆源碎屑物质占50%以上。

2) 火山碎屑岩是指火山碎屑物质大于50%的岩石。

火山碎屑物质包括晶屑、玻屑、岩屑。

3) 机械—生物—化学岩指由机械作用、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共同形成或由其中两种作用共同形成的岩石。

4) 可燃有机岩指由生物生成的可燃岩。

二、岩石鉴定与描述的内容。

1、陆源碎屑岩:颜色、岩层单层厚、结构、成分、填隙物、圆度、分选性,胶结类型与胶结物结构、结核、包裹体、层面构造、层理、裂隙、节理、断口、对盐酸的反应、坚硬程度、岩层接触关系、化石、其它。

2、火山碎屑岩:颜色、岩层单层厚、结构、成分、填隙物、圆度、分选性、胶结类型与胶结物结构、层面构造、层理、裂隙、节理、坚硬程度、岩层接触关系,其它。

3、机械—生物—化学岩:颜色、岩层单层厚、结构、成分、填隙物、结核、层面构造、层理、裂隙、节理、对盐酸的反应、坚硬程度、岩层接触关系、化石、其它。

4、可燃有机岩:颜色、结构、结核、包裹体、裂隙、节理、断口、条痕色、光泽、煤岩组分、煤岩类型、煤层结构、坚硬程度、岩层接触关系、化石、其它。

三、如何对岩石鉴定的内容进行描述如下:2)、不准使用实物形容颜色。

3、结构⑴陆源碎屑岩的结构:巨砾结构,粗砾结构,中砾结构,细砾结构,粗粒砂状结构,中粒砂状结构,细粒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

⑵火山碎屑岩结构: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

⑶机械—生物—化学岩的结构:颗粒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泥晶结构、内碎屑结构、生物屑结构、鲕粒结构、豆粒结构、球粒结构、藻粒结构。

⑷可燃有机岩的结构:>5mm宽条带状结构、5~3mm中条带状结构、3~1mm细条带状结构、<1mm线理状结构、透镜状结构、均一状结构、粒状结构、本质结构、叶长粒结构、纤维状结构。

岩芯鉴定手册

岩芯鉴定手册

岩芯鉴定手册煤田地质部2010年8月6日一、岩煤芯的分层原则(一)、岩芯的分层的依据是岩性变化和厚度两个因素。

一般情况下,凡同一岩性厚度大于0.5m以上时,都应独立分层描述。

(二)、凡属标志层,不论厚度大小均做为独立分层描述。

(三)、第四系碎屑堆积物,凡相同物质厚度在1m以上者,均应独立分层描述。

对富含水的砾石层和砂层,厚度在0.5m以上者应独立分层。

(四)、岩层中的夹层,系指厚度小于0.5m的薄层,夹层虽不做独立分居,但必须进行夹层岩性特征的描述;若是薄,煤夹层,不论其多薄,必须按可采煤层的要求,做详细描述,并注明其深度、厚度。

(五)、互层,系指不同岩性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现象。

若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厚度达0.5m以上者,可做为独立的互层进行描述。

但对于每个单层已大于0.5m者,不能做互层描述,应做独立分层描述。

(六)、复结构额煤层的煤芯分层描述,与储量计算中的分层及合层方法,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般在复结构煤层中,凡夹矸大于0.05m时都要做独立分层描述;夹矸小于0.05m时,虽不做独立分层,但要对夹矸岩性特征做详细描述,为储量计算中煤层厚度计算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依据。

在特厚煤层中,夹矸厚度大于0.1m时做独立分层,而小于0.1m时不做独立分层。

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鉴定和描述第四系堆积物(除土壤之外)和陆源沉积岩的粒度是判断搬运、沉积介质能量和沉积盆地能量的主要标志,因此它们的命名和分类首现考虑粒级。

关于粒级的划分曾有十进位分类、自然粒级分类、对数粒级分类等方案,以前煤炭部门采用的是前两者的综合。

目前国外多采用对数粒级的分类,此分类,对于粒度分析资料的整理,作图及数理统计非常方便,考虑到今后国内外资料交流的需要,八〇年我国沉积岩分类会议建议今后使用对数粒级分类。

为此我们规定今后统一用对数粒级进行分类。

∮值粒级标准是颗粒直径d(毫米)以2为底的负对数值,即∮=㏒2d根据∮值粒级标准可将送散堆积物和陆源沉积岩分四个级:砾、砂、粉砂、粘土。

岩芯鉴定和描述

岩芯鉴定和描述

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1.漂石(块石)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2.卵石(碎石)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3. 圆砾(角砾)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10<d≤20 中5<d≤10 小2<d≤5;4. 砂粒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6. 黏土粒粒径(mm)d<0.005(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2、砂性土——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五)、土的密实程度的划分及在钻孔中的反映(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芯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芯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芯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1.漂石(块石)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2.卵石(碎石)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3. 圆砾(角砾)分粗圆砾(角砾)、细圆砾(角砾)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2<细圆砾(角砾)≤20 20<粗圆砾(角砾)≤604. 砂粒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6. 黏土粒粒径(mm)d<0.005(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6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粗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细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5.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6.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8.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9.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10.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11.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2.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2、砂性土——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五)、砂土的密实程度的划分及在钻孔中的反映(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岩芯鉴定手册样本

岩芯鉴定手册样本

岩芯鉴定手册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第二勘查院8月6日一、岩煤芯的分层原则㈠岩芯的分层的依据是岩性变化和厚度两个因素。

一般情况下, 凡同一岩性厚度大于0.5m以上时, 都应独立分层描述。

㈡凡属标志层, 不论厚度大小均做为独立分层描述。

㈢第四系碎屑堆积物, 凡相同物质厚度在1m以上者, 均应独立分层描述。

对富含水的砾石层和砂层, 厚度在0.5m以上者应独立分层。

㈣岩层中的夹层, 系指厚度小于0.5m的薄层, 夹层虽不做独立分居, 但必须进行夹层岩性特征的描述; 若是薄, 煤夹层, 不论其多薄, 必须按可采煤层的要求, 做详细描述, 并注明其深度、厚度。

㈤互层, 系指不同岩性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现象。

若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厚度达0.5m以上者, 可做为独立的互层进行描述。

但对于每个单层已大于0.5m者, 不能做互层描述, 应做独立分层描述。

㈥复结构额煤层的煤芯分层描述, 与储量计算中的分层及合层方法, 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般在复结构煤层中, 凡夹矸大于0.05m时都要做独立分层描述; 夹矸小于0.05m时, 虽不做独立分层, 但要对夹矸岩性特征做详细描述, 为储量计算中煤层厚度计算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依据。

在特厚煤层中, 夹矸厚度大于0.1m时做独立分层, 而小于0.1m时不做独立分层。

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鉴定和描述第四系堆积物( 除土壤之外) 和陆源沉积岩的粒度是判断搬运、沉积介质能量和沉积盆地能量的主要标志, 因此它们的命名和分类首现考虑粒级。

关于粒级的划分曾有十进位分类、自然粒级分类、对数粒级分类等方案, 以前煤炭部门采用的是前两者的综合。

当前国外多采用对数粒级的分类, 此分类, 对于粒度分析资料的整理, 作图及数理统计非常方便, 考虑到今后国内外资料交流的需要, 八〇年中国沉积岩分类会议建议今后使用对数粒级分类。

为此我们规定今后统一用对数粒级进行分类。

∮值粒级标准是颗粒直径d( 毫米) 以2为底的负对数值, 即∮=㏒2d根据∮值粒级标准可将送散堆积物和陆源沉积岩分四个级: 砾、砂、粉砂、粘土。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共2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2012—09—20 发布湖北国土工程地质勘察0904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粘性土、粉土的现场鉴别表B-1粘性土状态的现场鉴别表B-2粉土湿度的现场鉴别表B-3砂土现场鉴别表B-4砂土湿度的现场鉴别表B-5碎石、卵石土密实度的现场鉴别表B-61.干强度试验塑制一个立方体或球形的土样,在太阳下或空气中风干,也可以在不超过110℃的烘箱内烘干,用手指捏压的方法试验土的干强度。

2.剪胀性-摇震反应制备很软但不粘手的土膏,做成饼状,放在手中,手掌作水平摇动,并用这只手的手3.塑性搓条试验-韧性将做完剪胀性试验的土样搓成直径3mm的土条,然后将土条迭成团在滚搓,至3mm 时如不断裂则继续折迭成团后再滚搓,直到土团碎裂,记下滚搓时的压力大小和土条软硬4.ASTM按目力鉴别结果划分土类1979《土质学及土力学》光泽反应:用小刀切开稍湿的土,并用小刀抹过土面,观察土面有无光泽以及粗糙的程度。

摇动试验:用含水量接近饱和的土搓成小球,放在手掌上左右摇晃,并以另一手震动该手,如土球表面有水渗出并呈现光泽,但用手指捏土球时水分与光泽很快消失,称摇震反应。

反应迅速的表示粉粒含量较多,反之粘粒含量较多。

韧性试验:将土调成含水量略高于塑限、柔软而不粘手的土膏,在手掌中搓成约3mm 的土条,在搓成土团二次搓条,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分为低韧性、中等韧性、高韧性三种。

干强度试验:将风干的小土球,用手指捏碎的难易程度来划分。

土的简易鉴别、分类和描述第一节简易鉴别方法条土的简易鉴别方法适用于本标准第条中的各类土,其中特殊土的分类定名还应该遵照本标准第条的规定。

条本方法用目测法代替筛分析法,以确定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用干强度、手捻、搓条、韧性和摇震反应等定性方法,代替用仪器测定土的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芯鉴定手册煤田地质部2010年8月6日一、岩煤芯的分层原则(一)、岩芯的分层的依据是岩性变化和厚度两个因素。

一般情况下,凡同一岩性厚度大于0.5m以上时,都应独立分层描述。

(二)、凡属标志层,不论厚度大小均做为独立分层描述。

(三)、第四系碎屑堆积物,凡相同物质厚度在1m以上者,均应独立分层描述。

对富含水的砾石层和砂层,厚度在0.5m以上者应独立分层。

(四)、岩层中的夹层,系指厚度小于0.5m的薄层,夹层虽不做独立分居,但必须进行夹层岩性特征的描述;若是薄,煤夹层,不论其多薄,必须按可采煤层的要求,做详细描述,并注明其深度、厚度。

(五)、互层,系指不同岩性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现象。

若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厚度达0.5m以上者,可做为独立的互层进行描述。

但对于每个单层已大于0.5m者,不能做互层描述,应做独立分层描述。

(六)、复结构额煤层的煤芯分层描述,与储量计算中的分层及合层方法,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般在复结构煤层中,凡夹矸大于0.05m时都要做独立分层描述;夹矸小于0.05m时,虽不做独立分层,但要对夹矸岩性特征做详细描述,为储量计算中煤层厚度计算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依据。

在特厚煤层中,夹矸厚度大于0.1m时做独立分层,而小于0.1m时不做独立分层。

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鉴定和描述第四系堆积物(除土壤之外)和陆源沉积岩的粒度是判断搬运、沉积介质能量和沉积盆地能量的主要标志,因此它们的命名和分类首现考虑粒级。

关于粒级的划分曾有十进位分类、自然粒级分类、对数粒级分类等方案,以前煤炭部门采用的是前两者的综合。

目前国外多采用对数粒级的分类,此分类,对于粒度分析资料的整理,作图及数理统计非常方便,考虑到今后国内外资料交流的需要,八〇年我国沉积岩分类会议建议今后使用对数粒级分类。

为此我们规定今后统一用对数粒级进行分类。

d∮值粒级标准是颗粒直径d(毫米)以2为底的负对数值,即∮=㏒2根据∮值粒级标准可将送散堆积物和陆源沉积岩分四个级:砾、砂、粉砂、粘土。

每个级还可进一步细分,详见表一:松散堆积物和陆源沉积岩的对数粒级分类粒级划分颗粒直径(mm)∮值室内命名肉眼命名砾巨砾粗粒中砾细砾﹥128128-3232-88-2﹤-7-7﹤-5-5﹤-3-3﹤-1巨砾岩粗砾岩中砾岩细砾岩巨砾岩粗砾岩中砾岩细砾岩砂巨砂粗砂中砂细砂微砂2-11-0.50.5-0.250.25-0.1250.125-0.063-1-00-11-22-33-4巨粒砂岩粗粒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薇粒砂岩粗粒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粗粉砂中粉砂细粉砂微粉砂0.063-0.0310.031-0.0160.016-0.0080.008-0.0044-55-66-77-8粗粉砂岩中粉砂岩细粉砂岩微粉砂岩粗粉砂岩细粉砂岩粘土(泥岩)﹤0.004 ﹥8 泥质岩(粘土岩)过去使用的粒级表2;粒级颗粒直径(mm)岩石名称砾巨砾﹥1000 巨砾岩粗砾1000-100 粗砾岩中砾100-10 中砾岩细砾10-2 细砾岩砂粒砂2-0.5 粗砂岩中砂0.5-0.25 中砾岩细砂0.25-0.1 细砾岩粉砂粗粉砂0.1-0.05 粗粉砂岩细粉砂0.05-0.01 细粉砂岩粘土粘土﹤0.01 粘土岩(二)、松散堆积物的命名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按表1的粒级进行命名。

(三)、松散堆积物的描述内容:1、土质层的描述土质层按其颜色主要分黑土、红土、黄土、褐土四类,对其过度型可用复色描述,如黑褐色、灰黑色等。

注意有无被腐殖质、铁质或其它物质污染的现象。

对其性质要用试纸做酸性、中性、碱性的初步鉴定。

对原地堆积的土质层,要描述与母岩的成因关系,土质层中的结核要做成分、形状、大小、数量及层位描述。

2、粘土和砂土的鉴定描述:含量粘土矿含量% 粉砂(砂)含量& 搓条直径(毫米)名称粘土90-100 10-0 〈1亚粘土75-90 25-10 1~3亚砂土50-75 50-25 〉3砂土〈50 〉50 不能搓条粘土与砂土的肉眼区别较难,可借助搓条的直径大小来区别。

3、砂层的鉴定与描述砂层的粒级力求准确划分出小类。

注意的成分的描述和分选好坏,描述固结程度及孔隙度和含水性。

注意确定水成、风成或冰川堆积等成因标志。

4、卵石与砾石层的鉴定描述。

粒级必须划分准确。

对砾石要鉴别岩性、形状、磨圆度和表面特征。

对砾石层的孔隙度和充填物要做描述,初步确定成因类型。

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注意对泥炭层,砂矿及其它有益矿产的描述。

对化石要做种属鉴定及保存状况和数量的描述。

三、沉积岩的鉴定和描述(一)、沉积岩的命名沉积岩按物质来源共分四大类:陆源沉积岩内源沉积岩火山物源沉积岩生物源沉积岩在这四类基础上再按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进一步划分亚类:1、火山物源沉积岩的命名,除按表5中的划分三大类之外,还需结合火山物质的成分和含量以及形成条件来全面命名。

如阜新的黄花石砾岩定名为火山质沉积砾岩和火山质沉积角砾岩组成。

吐呼噜角砾岩定名为流纹岩质英安岩质集块岩。

表6。

2、对陆源沉积岩的详细分类命名(1)粘土岩(泥岩):过去都单独做为一大类。

目前国内已把它归入陆源沉积岩这类中。

对粘土岩(泥岩)的详细划分是室内研究的任务,故岩芯描述不要细分。

但对重要的颜色特征做为定名部分。

如紫色泥岩等。

(2)粉砂岩的命名按粒度划分,肉眼常常不能准确做到表一的详细划分,所以要求做粗、细砂岩的估计即可。

按碎屑成分及按胶结物成分的分类定名常是野外办不到的,故不做严格要求,若能区分出‘‘钙质粉砂岩”、“铁质粉砂岩”等更好。

(3)、砂岩的命名砂岩的粒级是肉眼能区别的,但对细粒和微粒是肉眼不能区别的,可统称细粒砂岩。

对中、粗粒必须确定准确。

砂岩的详细成份分类,目前还不统一。

但肉眼能区别砂岩的碎屑成份,成份含量用肉眼估计,参照表7。

因此砂岩的定名按下列关系综合定名:颜色+构造+胶结物+粒度+成份。

如“灰色厚层状钙质中粒长石砂岩”。

有的定名部分不重要或不明显,可不要这部分。

如灰色中粒长石砂岩。

但粒度、成份这两部分不可少。

今后不能使用“硬砂岩”这一名词,相应类型称岩屑砂岩。

砂岩成份分类大类小类石英含量Q% 长石含量F% 岩屑含量R%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Q+F+R=100% F+R=100% >9075-9075-900-10050-1000-50100-050-0100-50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75<7575-10050-7525-050-25岩屑砂岩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75<750-2525-50100-7575-50(4)砾岩和角砾岩的命名砾岩要按表1做准备的粒级划分,还应根据磨圆度区分砾岩与角砾岩。

在砾石成份易区分时,可以用砾石成份定名,如花岗岩石英岩质砾岩等。

如果成因标志明显,应区分滨海砾岩,河床砾岩,洪积砾岩,冰川角砾岩等。

根据砾岩在剖面上的位置,可以分第砾岩、层间砾岩。

(二)、沉积岩的描述内容沉积岩的描述内容主要包括颜色、成份、结构、构造、化石、结核和包裹体、岩相特征,与上下地层的解除关系。

1、颜色:描述岩石在干燥状态下总体的颜色。

煤系地层常见的颜色为:白、灰、黄、绿、紫、黑色、描述颜色时可用熟知的实物颜色描述,如猪肝色等。

对过度色用双色描述,如黄绿色泥岩,其中后者为主色,前者为次要色。

2、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和岩屑的粒度、分选性、磨圆度以及胶结物的成份和胶结方式。

着重描述以下内容:(1)粒度大小按表1描述。

确定粒级后要描述分选性,即指同一粒级的碎屑颗粒集中的程度。

分选性按三级描述:①、分选性良好:基本上为同一粒级组成。

②、分选性中等:以同一粒级为主,混入少量其它粒级颗粒。

③、分选性较差:各种粒级混合在一起。

(2)磨圆度:指组成岩石颗粒的机械磨损程度。

对中砂岩以上粒级的沉积岩按三级描述:①棱角状。

②次园状。

③园状。

(3)、胶结程度①胶结物成份:细砂岩以上粒级的沉积岩都要坚定胶结物的成份。

煤系中常见的成份有泥质、钙质、硅质、铁质等。

②胶结方式:指胶结物与碎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胶结方式:基底式胶结:胶结物多,全部充填在碎屑周围,并将碎屑彼此隔开。

孔隙度胶结:碎屑颗粒间彼此接触,胶结物充填在碎屑颗粒间的孔隙中。

接触胶结:碎屑颗粒间彼此接触教紧密并有孔隙,胶结物很少,仅在颗粒彼此接触点上起胶结作用。

③胶结程度:根据胶结的坚实性可做四级描述。

即松散的、半胶结的、胶结较坚实、胶结坚实。

3、成份描述主要成分次要成份的含量。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和岩屑。

这三种成份是陆源沉积岩定名的依据,因此细砂岩以上的粒级都要做成份和含量的描述。

4、构造: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与岩石的结构概念完全不同。

5、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基本构造类型1、水平构造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如第三系的红层中常见。

在水平构造中,新岩层总是位于老岩层之上。

2、倾斜构造倾斜构造是指岩层经构造运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倾斜岩层常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由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引起的。

3、褶皱构造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

褶曲仅指岩层的单个弯曲,而岩层的连续弯曲则称为褶皱。

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老,两翼的则较新的褶曲。

向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新,两翼的则较老的褶曲。

4、断裂构造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包括两类:按断裂两侧的岩是否发生明显的滑动,可分为节理、断层。

其它的分类:1.按照地壳运动方向划分的类型(着眼于空间表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造陆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水平运动(“造山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2.按照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划分的类型(着眼于时间分布)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古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往)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

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地壳构造运动的表现:1.现代及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现代构造运动指人类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指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