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合集下载

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1.漂石(块石)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2.卵石(碎石)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3. 圆砾(角砾)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10<d≤20 中5<d≤10 小2<d≤5;4. 砂粒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6. 黏土粒粒径(mm)d<0.005(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2、砂性土——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五)、土的密实程度的划分及在钻孔中的反映(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岩芯鉴定的基本方1

岩芯鉴定的基本方1

岩芯鉴定的基本方法岩芯鉴定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做好岩芯鉴定工作为准确的认识地质,了解地质构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的地质工作提供可靠的原始的地质资料。

一、含煤岩系沉积岩的分类含煤岩系沉积岩按不同的成分来源、沉积方式及结构分为四大类。

陆源碎屑物质占50%以上。

2) 火山碎屑岩是指火山碎屑物质大于50%的岩石。

火山碎屑物质包括晶屑、玻屑、岩屑。

3) 机械—生物—化学岩指由机械作用、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共同形成或由其中两种作用共同形成的岩石。

4) 可燃有机岩指由生物生成的可燃岩。

二、岩石鉴定与描述的内容。

1、陆源碎屑岩:颜色、岩层单层厚、结构、成分、填隙物、圆度、分选性,胶结类型与胶结物结构、结核、包裹体、层面构造、层理、裂隙、节理、断口、对盐酸的反应、坚硬程度、岩层接触关系、化石、其它。

2、火山碎屑岩:颜色、岩层单层厚、结构、成分、填隙物、圆度、分选性、胶结类型与胶结物结构、层面构造、层理、裂隙、节理、坚硬程度、岩层接触关系,其它。

3、机械—生物—化学岩:颜色、岩层单层厚、结构、成分、填隙物、结核、层面构造、层理、裂隙、节理、对盐酸的反应、坚硬程度、岩层接触关系、化石、其它。

4、可燃有机岩:颜色、结构、结核、包裹体、裂隙、节理、断口、条痕色、光泽、煤岩组分、煤岩类型、煤层结构、坚硬程度、岩层接触关系、化石、其它。

三、如何对岩石鉴定的内容进行描述如下:2)、不准使用实物形容颜色。

3、结构⑴陆源碎屑岩的结构:巨砾结构,粗砾结构,中砾结构,细砾结构,粗粒砂状结构,中粒砂状结构,细粒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

⑵火山碎屑岩结构: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

⑶机械—生物—化学岩的结构:颗粒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泥晶结构、内碎屑结构、生物屑结构、鲕粒结构、豆粒结构、球粒结构、藻粒结构。

⑷可燃有机岩的结构:>5mm宽条带状结构、5~3mm中条带状结构、3~1mm细条带状结构、<1mm线理状结构、透镜状结构、均一状结构、粒状结构、本质结构、叶长粒结构、纤维状结构。

工程地质岩芯描述细则及范例

工程地质岩芯描述细则及范例

工程地质岩芯描述细则及范例有机质土旳描述颜色、状态、气味、有机质含量及其分解状况、夹杂物质量等特性。

★描述范例:淤泥:灰黑色,流塑,饱和。

含贝壳及有机质,手捻具滑腻感,略具腥臭味。

淤泥质土:深灰色,软塑,重要由河流环境沉积而成旳软土,大多数为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含多种有机质和贝壳。

泥炭质土:深灰色或黑色,重要由炭质有机质及粘土构成,有腥臭味,能看到未完全分解旳植物残渣。

浸水体胀,易崩解,干缩现象明显。

泥炭:深灰色或黑色,重要由炭质有机质构成,构造松散,土质很轻,暗无光泽,浸水体胀,易崩解,干缩现象极为明显。

土类旳描述碎石类土旳描述颜色、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颗粒旳母岩成分及其大小(一般和最大粒径)、含量、硬度(风化程度)、湿度、密实度,充填物旳性质、物质成分、充填程度等。

★描述范例:碎石土:黄褐色,饱和中密,重要成分为弱风化页岩、砂岩等,呈尖棱状及少许岩夹土状。

充填物为杂粒砂和粘性土,其中7-7.2m为粘性土,灰褐色,软塑。

岩芯采用率=75%。

细圆砾土:褐黄色,母岩为花岗岩、闪长岩、片麻岩,粒径2-20mm约占60﹪、20-40mm约占20﹪,余为砂类土充填,多呈圆棱状,大小混杂,分选性差,稍密-中密,1.70-2.40m潮湿,2.40m如下饱和。

或:2-20mm旳占55﹪、20-60mm旳占10﹪、不小于60mm 旳占5﹪,余为杂砂充填…岩芯呈散状。

粗圆砾土:褐黄色,母岩为片麻岩、花岗岩,砾径20-40mm约占10﹪、40-60mm约占20﹪、60-100mm约占60﹪,间隙充填物为石英砂和粘性土,岩石多呈圆棱状,稍密,潮湿,饱和。

或:20-60mm旳占55﹪,60-100mm旳占5﹪,100-200mm旳10﹪,余为土砂充填…。

卵石土:灰褐色,密实,饱和母岩以砂岩为主,少许花岗岩,呈圆棱状,质硬,粒径60-80mm,最大120mm,含量约60%,间隙充填石英砂及粘性土...。

粗角砾土:灰褐色,中密,稍湿。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和塑性程度的划分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塑性状态标准贯入锤击数N(击/30cm)坚硬N>32硬塑8<N≤32软塑2<N≤8流塑N≤22、砂性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五)、土的密实程度的划分及在钻孔中的反映密实程度标准贯入锤击数N(击/30cm)密实N>30(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类岩心的鉴定和描述(一)黏性土、粉土岩心的鉴定和描述1.土的名称:黏性土类的黏土(塑性指数Ip<17)、粉质黏土(塑性指数10<Ip≤17)和粉土(塑性指数Ip≤10,且粒径∮>0.075mm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的土)等;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3.黏性土的塑性状态、粉土的潮湿状态,成层性,质地强度:黏性土的塑性状态分为坚硬(液性指数IL≤0),硬塑(液性指数0<IL≤0.5),软塑(液性指数0.5<IL≤1),流塑(液性指数IL>1);粉土的潮湿程度分为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20%≤w≤30%),饱和(w<30%);粉土的密实程度按孔隙比(e)分为密实(e<0.75),中密(0.75≤e≤0.9),稍密(e>0.9),4.夹杂物:成分,含量百分比,粒径,形状等;无夹杂物则描述土质均一或质纯;5.其它:如搓条,滑腻感,斑纹,干裂,虫孔,嗅味等。

(二)砂类土岩心的鉴定和描述1.土的名称:砾砂(∮>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粗砂(∮>0.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中砂(∮>0.2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细砂(∮>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85%),粉砂(∮>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3.潮湿程度:根据砂类土的饱和度Sr划分,稍湿(Sr≤50%),潮湿(50%<Sr≤80%),饱和(Sr>80%);4.密实程度:砂类土密实程度按标准贯入锤击数N或相对密度Dr划分,密实(N>30),中密(15<N≤30),稍密(10<N≤15),松散(N≤10);5.颗粒成分及其含量百分比;6.颗粒大小,形状及级配情况(均匀性);7.夹杂物及其百分比:如砾石、黏性土、腐植物等;(三)碎石类(碎、块、卵、漂石;圆砾、角砾)土岩心的鉴定和描述1.土的名称:卵石土,碎块石,漂石土,块石土,圆砾土,角砾土等;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3.潮湿程度:根据砂类土的饱和度Sr划分,稍湿(Sr≤50%),潮湿(50%<Sr≤80%),饱和(Sr>80%);4.密实程度:密实,中密,稍密,松散5.颗粒成分及其含量:石质与土质名称,各占含量百分比;6.颗粒形状及大小:指碎石类土中石质块体的磨圆度(分浑圆,圆棱,次尖棱,尖棱状)及块径尺寸等;7.颗粒级配及分布情况:指颗粒有无排列和分布规律,颗粒的均匀性,分选性,分布呈层状或透镜状、尖灭状等;8.颗粒的风化程度:全风化(W4),强风化(W3),弱风化(W2),微风化(W1)等;9.夹杂物及其含量:如黏粒,砂,树皮草根,腐木,结***等及其含量;对成韵律沉积的土层,当薄层与厚层厚度之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层的土名写在前面,如黏土夹粉砂层;当厚度之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黏土与粉砂互层;当厚度之比小于1/10,且有规律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黏土夹薄层粉砂。

岩芯鉴定描述【范本模板】

岩芯鉴定描述【范本模板】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1、漂石(块石)漂石(浑圆、次圆)或块石(棱角、次棱角)粒径(mm)大d > 800 中400〈d ≤800 小200〈d ≤4002、卵石(碎石)卵石(浑圆、次圆)或碎石(棱角、次棱角)粒径(mm)大60<d ≤200 中40〈d≤60 小20<d≤40;3、圆砾(角砾)圆砾(浑圆、次圆)或角砾(棱角、次棱角)粒径(mm)大10<d≤20 中5<d≤10 小2<d≤54、砂粒砂粒粒径(mm) 粗0。

5〈d≤2 中0.25<d≤0.5 细0。

075〈d≤0.255、粉粒粒径(mm)0。

005〈d≤0.0756、粘土粒粒径(mm)d <0.005(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角砾):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

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10、粉质粘土:粉粒小于粘粒,塑性指数10—1711、粘土:主要由粘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三)、粘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粘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粘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

2、粉质粘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粘结,能搓成比粘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1、粘性土——含粉质粘土、粘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粉质粘土:[坚硬]:扰动后一般不能捏成团,用锤击和手压土块易碎开,I<0L=0-0。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 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和塑性程度的划分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2、砂性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五)、土的密实程度的划分及在钻孔中的反映(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终审稿)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终审稿)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和塑性程度的划分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2、砂性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五)、土的密实程度的划分及在钻孔中的反映(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1.取芯前的准备工作钻井取芯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1.了解钻井取芯的目的钻井取芯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获取岩性、岩相特征资料,为分析和判断沉积环境提供依据。

(2)获取古生物化石特征资料,确定地层时代和进行地层对比。

(3)取得储集层有效厚度及其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征资料,弄清其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这“四性”关系,获得保护开发油气层的化验分析(物性、含油饱和度等)资料数据。

(4)取得生油气层的生油气指标及其特征资料,弄清其生油气(有机质)丰度和阶段,确定区域勘探开发前景。

(5)取得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岩石裂缝及缝洞资料,为研究油气田类型(油气藏类型),确定开发系统和方案提供依据。

(6)获取有关油气田开发储量计算资料。

(7)检查开发效果,取得开发过程中所必须取得的资料数据。

(8)解决钻井现场临时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根据塔河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工作,钻井的取芯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解决地层界线划分而进行地质取芯如在奥陶系几个组段界面附近进行的取芯,这种取芯以取到两个组段的界面为目的。

(2)以获取油气层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而进行取芯此种取芯在评价井中经常会设计,是在探井已发现油气显示层,但取芯资料不全为取全油气层各项资料及参数而进行的取芯,要求:一揭开油气层不能超出规范要求的范围,二要取至油(气)水界面之下。

(3)对钻进过程中新发现的油气层进行取芯此种取芯在探井中和评价井设计外的油气层段常出现,由于具有事前不确定性,其取芯层段的卡取较困难,需要有预前性和果断性,钻前要对井区地质特征有一定的研究。

1.2 岩芯出筒时要进行的工作(1)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的特征:出筒是否顺利?岩芯出筒是否完整?岩芯出筒是否有油、气外溢现象?有无油味?(2)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顺利,参与岩芯的丈量和岩芯的编号,确定岩芯的顶、底界。

(3)进行岩芯的粗描和含油气水初步观察、试验,确定本回次取芯是否完成了设计和预定取芯任务,参与确定是否继续取芯。

1.3 岩芯编录(1)岩芯按出筒顺序收放,确保次序排列不乱。

(2)准确丈量岩芯长度,计算取芯率,根据岩芯含油气情况确定岩芯的清洗方式,含油气岩芯不得用水冲洗,擦干后及时描述,用无色玻璃纸包装蜡封。

(3)岩芯出筒2 日内要完成对岩芯进行编录、描述。

(4)编录前对岩芯进行认真核查, 核实岩芯次序是否正确,然后在在每一岩芯自然段的上方(顶端)用白漆涂4cm x 2.5cm长方形块,在漆块上用黑色绘图墨汁标注岩芯编号,破碎岩芯用白布袋盛装,白布袋上用黑色笔进行编号(5)采取整块岩芯样后, 应在相应位置用相同长度的木棍替代, 并标注相应的长度及编号.( 6)要进行一次性丈量和分段, 分块编号,分块岩芯长度一般不大于40cm. (7)若取上残余岩芯的一般推至上一筒,采收率偏低或空筒要分析原因并在岩芯描述中标注。

(8)取芯数据包括: 回次数、取芯井段、进尺、岩芯长、取芯率、取芯层位、岩性分层深度、视厚、岩芯编号、岩性、含油气情况、破碎及磨损情况等。

岩芯编录需注意的几点:(1)岩芯编号方式:X 丫/Z , X为回次号,丫为当前块号,Z为本回次总块数。

岩芯编号时,凡长度》5cm的岩芯自然块,都必须统一编号。

( 2)因地质编录或观察岩性敲断的自然块 (多为长岩芯),应及时补写上相同的编号,在分子上加附加标记,如3 2-1/15。

(3)对几个连续的薄岩芯块的编号,可在顶部断面或选稍厚的块上编号,但需在圆柱面上标上首尾连接号,如6 2/10>、6 3/10>。

(4)对破碎、松散、粉状用袋装的岩芯,在袋面上应写上井号、回次号、岩芯编号和岩芯长度,放在箱内该回次该块处。

(5)岩芯箱要进行统一编号,并认真填写回次票及分层票。

( 6)岩芯要妥善保管,严防油污、水浸及错乱。

1.4 岩芯描述1.4.1 岩芯描述要求(1)岩芯描述前描述人员要再次检查岩芯排放顺序的正确性,避免描述错误, 查证岩芯编号、长度、选样位置及岩芯挡板或卡片数据,保证账物相符(2)岩芯描述采用“大段综合, 分层细描”的原则, 做到观察细致, 定名准确、分层合理、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术语规范, 标准统一, 对于沉积构造、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附有素描图和拍取照片。

(3)一般岩性,厚度大于0.1m 的层,均要单独分层描述,小于0.1m 的层,作条带或簿夹层描述,不再分层.(4)若岩芯收获率不足100%时,应根据岩性与磨损程度、碎裂关系及底部岩芯特征结合钻时资料进行分析,将各段岩芯依次恢复到相应井段深度位置上。

(5)厚度小于0.1m 特殊层,如油气层、化石层及有地层对比意义的标志或标准层等要单独分层描述,绘图时适当放大。

(6)连续取芯,两筒岩芯接连处、磨损面上下,不到0.1m 的岩性,也要单独分层描述。

(7)含油气岩芯描述要充分结合出筒显示及整理过程中的观察记录,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准确定级。

(8)对于取得地层界面的岩芯,要着重对地层界面特征进行描述,包括界面上下岩性的变化特征(突变、渐变)、二者是整合接触还是不整合接触、有无侵蚀面及断层、上下岩层产状的变化特征、层面间是否平整、有无底砾岩等。

(9)取样位置应放置取样标签,内容包括取样回次、层位、样品种类、井段、长度、岩性、油气显示、产状、取样时间、取样单位、取样人姓名,标签应放在取样处,随岩芯箱1.4.2常见岩类的描述1.421砂质岩类(含砾岩)的描述1) 综合定名:颜色+含油气级别+粒度+矿物成分。

如黄灰色油斑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黄灰色油浸中粒岩屑砂岩。

2) 粒度分级及定名:粒级划分标准采用©值粒级划分标准。

采用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种粒级含量均V20%,则以〉50%的粒级为基本名称,如细砂含量〉50%,则定名为细粒砂岩;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V 50%,又都〉35%,则采用主次联合定名,次要粒级在前,主要粒级在后,如中-细粒砂岩;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V 50%,但都>20%,任何两种粒级含量之和又V 70%时,则定为不等粒砂岩;某填隙物含量25- 50%,应参加定名,如泥质含量30%,则定为泥质细粒砂岩;特殊矿物也可参加定名,如海绿石细粒砂岩;砾石含量10— 30%定名为砾质砂岩,砾石含量5—10%定为含砾砂岩;岩屑砂岩中,某一种单一岩屑含量>75% 时,该种岩屑参加定名,如玄武岩质岩屑砂岩。

3)颜色描述:采用“复合色” ,主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如黄灰色、灰棕色、灰绿色。

4)矿物成分定名:石英砂岩:石英含量〉75%。

长石砂岩:长石含量〉25%。

岩屑砂岩:岩屑含量>25%。

长石、岩屑含量10-25%时可参加定名,如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含量均〉25%,石英含量V 75%,则依长石、岩屑的相对含量进行定名,如长石35%,岩屑30%,则定名为岩屑长石砂岩。

5)磨圆及分选性的描述磨圆度分四级: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分选程度分三级:分选好:某一种粒级含量>75%。

分选中等:某一种粒级含量为50-75%。

分选差:两种以上粒级含量都V 50%。

6)胶结物、胶结类型描述胶结物:要描述主要胶结物、次要胶结物,胶结物对岩石孔、渗性的影响。

胶结类型:分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及其过渡类型。

胶结程度:松散、疏松、较疏松、致密。

7)沉积构造的描述描述内容包括层理、层面特征、颗粒排列、粒级纵向变化、岩层倾角等。

层理描述:对层理的描述除着重描述其形态、类型、显示原因和清晰程度外,还需要描述组成层理的颜色、成分、厚度;A 层理类型:块状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又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交错层理)。

B层理分类:特大型层理(厚度大于1m)、大型层理(厚度1-0.1m)中型层理(0.1-0.03m、)小型层理(0.03-0.01m、)微细层理(<0.01m)。

层面特征描述:包括波痕、干裂、雨痕、冲刷面、侵蚀痕迹、揉皱构造、搅混构造、虫孔、虫迹、斑点、斑块、结核等,应对其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颗粒排列描述:颗粒是否均匀排列、有无定向排列、定向排列特征等。

粒级纵向变化:粒级纵向变化特征(正粒序、反粒序)。

不同岩性层间变化特征的描述:不同岩性层间是突变?还是渐变?变化特征?8)化石及含有物的描述:化石及含有物种类、大小、丰富程度、保存程度、含有物种类、分布状况等。

9)裂缝及孔洞发育状况的描述:描述裂缝及孔洞发育的井段(岩块)、裂缝的产状、数量、长度、宽度、密度、充填情况、裂缝面次生矿物发育特征、孔洞的大小、数量、充填情况、裂缝之间、孔洞之间和裂缝、孔洞之间的连通情况、裂缝和孔洞的含油气情况等。

10)油、气、水显示的描述:根据含油产状、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面积等确定含油级别,根据岩芯显示特征详细描述其油、气、水显示特征,注意描述油、气、水分布与岩性、物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油(气)水界面附近的岩芯,要着重描述油(气)水界面的确定依据。

1.4.2.2 泥质岩类(含砂质泥岩)的描述1)颜色:主要色、次要色、均一程度、颜色的变化特征;2)砂质成分的含量:砂质的种类、含量及其变化、砂质的分布、有无砂质斑块等;3)可塑性:分好(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不易断裂)、中等(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易断裂)、差(吸水后不能揉成细条);4)软硬程度:分软、较硬、硬;5)断口:分平坦状、贝壳状、参差状、鱼鳞状、锯齿状;6)吸水性:分好、中等、差;7)化学沉积结核:种类、形态、分布特征;8)加酸反应:分强、弱、不反应。

9)与其他岩类的接触关系:渐变、突变;10)层面特征:波痕、干裂、雨痕、冲刷面、侵蚀痕迹、揉皱构造、搅混构造、虫孔、虫迹、斑点、斑块、结核等;11)裂缝及其发育特征、裂缝的充填特征、裂缝含油气情况。

1.4.2.3 碳酸岩类的描述1)综合定名:颜色+含油气级别+填隙物+结构+成分。

如灰色油浸亮晶鲕粒灰岩、灰色油斑微晶砂屑灰岩、灰色油迹细晶白云岩。

2)颜色:碳酸盐岩一般以灰色为主,故灰色为基本色,由于受含油气、含铁质、有机质等的影响,颜色发生变化,但其只能作为次要颜色参加定名;在对颜色的描述时要注意的变化与矿物及含量的关系,与粒屑大小、晶粒大小及结晶程度的关系,与铁质、泥质、有机质等混合物种类及含量的关系。

3)成分命名原则:以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定名。

A某矿物含量〉50%,为岩石基本名称,如方解石含量70%,定名为灰岩;B 某矿物含量为25-50%,在基本名称前以“质”表示,如泥质含量30%、方解石含量65%,则定名为泥质灰岩;C某矿物含量为10—25%,在基本名称前以“含”表示,如白云石含量20%、方解石含量75%,则定名为含白云质灰岩;D某矿物含量V 10%,一般不参加定名,但具特殊意义的矿物可参与定名,以“含”表示,如海绿石4%、泥质10%、白云石35%、方解石60%,则定名为含海绿石泥质白云质灰岩;E 当碳酸盐岩中混入陆源碎屑时,按上述B、C 的原则定名;F 如岩石由方解石、白云石、泥质组成,且各矿物含量皆小于50%,则视碳酸盐矿物与泥质含量的多少而定名,原则同上,两个碳酸盐矿物联合时,以含量多者放在后面,如泥质20%、白云石35%、方解石45%,则定名为含泥云灰岩;G 由于交代作用形成的某种矿物(白云岩化、石膏化、硅化),其含量达到25%以上时,则在该矿物名称后加“化”进行定名,如白云石45%(白云石系交代方解石而来的)、方解石55%,则定名为白云岩化灰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