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学习起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吸收。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文章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所表达的“礼治”观念和“大同”理想,强调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道德观念与现实联系: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公平、正义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文化传承: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稍显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礼治”和“大同”的概念。然而,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能不够扎实。为此,我考虑在后续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古代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礼记》的基本概念。《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古代的礼制、哲学和道德。它是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礼记·大同》选段。这个选段展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以及“天下为公”的核心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礼记·中庸》选段中的“中庸之道”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明白“中庸”的内涵。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的学习,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之”字用法,教师可结合具体句子,解释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难点举例
-在讲解文言文阅读理解时,教师可采用逐句分析、翻译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式结构和词汇含义。
2.《礼记·中庸》选段:分析选段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含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节课将围绕这两个部分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文学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中庸之道”的智慧。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二四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4、理解重点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5、出自本文的成语【合作探究】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详解》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大道之行也》的作者、时代背景。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词、难句,查找资料解决疑惑。
三、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发言,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社会现象。
2.每组选代表发言,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大道之行也”。
2.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积极参与,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发言不积极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讲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差不多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能够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期望显现一个太平盛世,因此有这番言论。
再看课文。
全文可分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讲明。
〝大道〞,能够明白得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讲政权〔也能够把社会财宝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讲社会的治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讲,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讲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排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交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能够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讲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专门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证,更充分地表达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学习目的】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⑵选贤与能:通举⑶讲信修睦:培养⑷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
亲,以为亲⑸矜:guān 老而无妻的人⑹皆有所养:供养⑺男有分:f n职分,指职业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⑼不必藏于己:私藏⑽谋闭而不兴:发生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道之行也》一文的主旨和思想,理解老子思想所表达的宇宙观。
2.发掘文本中的修养和道德意义,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机会。
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道之行的哲学思想,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培养优秀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老子思想所表达的宇宙观。
2.发掘文本中的修养和道德意义。
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1.理解老子思想所表达的宇宙观。
2.对文本中的修养和道德意义的深度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道家文化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道”的概念。
2.通过问题导入,如学生对宇宙、人生、和谐等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本篇文章的主题。
2. 阅读和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大道之行也》。
2.阅读后,让学生讨论文中出现的关键字“大道”、“仁”和“信”。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逐渐引出老子大道哲学的核心思想。
3.学生分组,讨论“大道”的界定和内涵,并展开自愿发言和交流。
引发深入思考和感悟。
3. 深入挖掘1.引导学生思考“仁”和“信”在老子思想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结合《大道之行也》中的案例进行讲解和解析。
2.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和讨论,深入挖掘老子的思想,引导学生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3.引导学生思考并就本篇文章的主题进行发表看法,发表对老子大道哲学的评价和思考。
4. 总结1.总结本课的主要思想和要点,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全面检测。
2.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对自己思考与认识的深度进行反思总结。
3.常规讲解,不做赘述。
四、课后作业1.以老子思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展示你的理解和思考。
2.将老子思想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以不少于300字的篇幅进行阐述。
3.思考自己的人生信条,以写一篇300字的文章的形式表述出来。
五、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与任务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了解“大同”社会的实质。
3、熟背全文。
学习内容与方法
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贤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学习起点分析与自主学习单
学习起点分析
分析学情因素
首先,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基本上都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并背诵,所以应该让学生先听读,然后再明确朗读节奏后齐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理解完课文后,能抓住重点词背诵出来。其次,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了好几篇文言文,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而且也懂得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可以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最后,在本篇文章中有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如“大道”“大同”,所以我们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就行了,不宜讲得太深,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合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礼记》二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
采用的方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归纳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自测与困惑
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
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
鸣,效果不错。但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这方面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