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染料的拼色实验和酸性染料的仿色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四 染料染色性能比较

实验四 染料染色性能比较
3、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Acid Dyes)是一类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染色的染料。酸性染料大多数含有磺酸钠盐,能溶于水,色泽鲜艳、色谱齐全。主要用于羊毛、蚕丝和锦纶等染色,也可用于皮革、纸张、墨水等方面。对纤维素纤维一般无着色力。
酸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日晒牢度和湿处理牢度随染料品种不同而差异较大。和直接染料相比,酸性染料结构简单,缺乏较长的共辄双键和同平面性结构,所以对纤维素纤维缺乏直接性,不能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不同类型的酸性染料,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因而它们的染色性能也不同,所采用的染色方法也不同。
恒温染色法工艺曲线如下:
2、阳离子染料染色
移取阳离子染料母液10.00mL于干净的染杯中,加90mL水,醋酸2.5%(对纤维重),匀染剂1227 1.0%(对纤维重),将上述染浴升温至85℃,将已经在水中润湿并挤干后的布样⑤腈纶投入染浴中开始染色,继续升温至100℃,不断翻动布样,15min后把布捞出后水洗、皂洗、烘干。
2、阳离子染料
阳离子染料(cationic dyes)又称碱性染料和盐基染料。溶于水中呈阳离子状态,主要用于腈纶纤维染色,也可与蛋白质分子以盐碱相结合。阳离子染料可溶于水,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带阳电荷的有色离子的染料。染料的阳离子能与织物中第三单体的酸性基团结合而使纤维染色,是腈纶纤维染色的专用染料,具有强度高、色光鲜艳、耐光牢度好等优点。
恒温染色法工艺曲线如下:
3、酸性染料染色
移取酸性染料母液10.00mL于干净的染杯中,加90mL水,硫酸铵0.2g,将已经在水中润湿并挤干后的布样⑥蚕丝投入染浴中开始染色。染浴以2℃/min的速度逐渐升温至90℃,不断翻动布样,染40min,染色完毕后把布捞出后用水洗、皂洗、烘干。
染色工艺曲线如下:

酸性染料比色法原理

酸性染料比色法原理

酸性染料比色法原理
酸性染料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用于测定物质溶液中的浓度。

其原理基于酸性染料在酸性条件下与分析溶液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可逆反应,形成一种带有颜色的配合物。

实验中通常选择合适的酸性染料,例如甲基橙、苏丹红等,这些染料在酸性条件下与所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颜色的配合物。

反应的程度与所分析物质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测定配合物的吸光度,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将待测溶液与适量的酸性染料混合,并加入适量的酸性试剂,制备酸性条件;然后,以纯溶剂或标准物质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接下来,将样品和各个标准溶液分别与酸性染料混合,生成配合物;最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各个配合物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通过比较待测溶液与标准曲线上的吸光度数值,可以确定待测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酸性染料比色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化学分析,如测定水中的硬度、分析食品中的某些成分、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污染物等。

总之,酸性染料比色法利用酸性染料与分析溶液中目标物质发生可逆反应,生成具有颜色的配合物,并通过测量配合物的吸光度来确定目标物质的浓度。

这种分析方法简单、灵敏且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实验十五 酸性染料染锦纶实验

实验十五 酸性染料染锦纶实验

实验十五酸性染料染锦纶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践使学生了解弱酸性染料染聚酰胺纤维的工艺配方及工艺条件,掌握拼色时技术要领,学会弱酸性染料染聚酰胺纤维的工艺制定,以达到生产出合格产品的目的。

【实验原理】弱酸性染料分子结构复杂,在水中电离后带负电荷,与纤维间的氢键和范德华力较大。

若将锦纶在弱酸性条件下染色,弱染料主要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上染锦纶。

电解质则起促染作用,平平加O起缓染作用。

【实验过程】一、实验准备1、仪器:染杯(1000ml)、烧杯(200ml)、容量瓶(250ml)、量筒、刻度吸管、恒温水浴锅、电炉2、染化料:冰醋酸、平平加、弱酸性艳绿3、实验材料:锦纶66 每份6g二、工艺处方及工艺条件浴比1:50,每份锦纶66重6g1、色卡制作工艺处方2、工艺条件对染料的影响工艺处方三、操作步骤1、准确称取染料2.5g,用温水调成浆状,溶解,倾入250ml容量瓶中稀释到刻度,备用。

2、按处方要求加入平平加和水,用冰醋酸调节PH=4~5,将染杯置于电炉上,加热至40℃,投入预先润湿的锦纶,处理15-20分钟,再加入染料。

3、在30~40min内升温至沸,染色40~60分钟。

4、染毕后,水洗,(固色),晾干。

四、注意事项1、冰醋酸和平平加的用量,依染色深浅可适当增减。

2、酸性染料在锦纶上的湿处理牢度不高,一般中、深色要进行固色处理。

处方及工艺流程为:50℃加入单宁酸1-2%(对纤维重)、98%醋酸1-2%(对纤维重)、浴比1:20,升温至65-70℃、保温处理20分钟,然后加入吐酒石0.75-1%,升温至75℃、保温处理20分钟,清洗,50℃柔软处理20~30min。

五、实验报告1、贴样,并标明其染色浓度。

实验十一酸性染料染色

实验十一酸性染料染色

实验十一 酸性染料染色一、目的1.掌握酸性染料染色的一般方法 ;2.掌握pH 值和中性电解质对酸性染料上染的影响。

二、原理1.酸性染料的结构特点、分类及染色性能酸性染料是一类在酸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或锦纶纤维的染料。

酸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其结构特点是分子相对较小,至少含有一个以上的水溶性基团,通常是磺酸基或羟基;其化学结构以偶氮型和蒽醌型染料占大多数,少量鲜艳的蓝色和玫瑰红色以芳甲烷或氧蒽、氮蒽染料为母体。

根据染料的分子结构和染色性能,酸性染料通常分为强酸性染料和弱酸性染料两类。

强酸性染料分子结构简单,相对分子质量低,含磺酸基比例高,所以水溶性好,亲和力低,匀染性好,主要用于羊毛及皮革染色。

强酸性染料与蛋白质纤维主要以离子键结合,而离子键在水中易电离,尤其在碱性洗涤条件下,带部分负电荷的纤维与染料之间产生静电排斥力,使染料解吸到水中,因而湿处理牢度较差,而且不易染深色、不耐缩绒,染色后织物强度有损伤,手感较差。

弱酸性染料分子相对较大、共轭系统较长,对蛋白质纤维的亲和力较大,在弱酸介质中染蛋白质纤维或聚酰胺纤维(锦纶),其湿处理牢度比强酸性染料好,但溶解度、匀染性比强酸性染料差,染料在溶液中易聚集,需在近沸点才能充分解聚上染,主要用于染蚕丝及锦纶。

酸性染料对蛋白质纤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主要对羊毛、蚕丝、锦纶、皮革等进行染色,染色方法主要为浸染法。

2.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蛋白质和聚酰胺分子都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基团,既能吸酸又能吸碱,故而具有两性特点。

以H 2N -W -COOH 代表蛋白质纤维或聚酰胺纤维,在水中,氨基和羧基发生离解形成两性离子NH 3+—W —COO -,其吸酸和吸碱的反应可表示如下:NH2-W -COO -+NH 3+-W -COO -+NH 3+-W -COOH II I III 当溶液处于某一PH 时,羧基和氨基全部离子化,—NH 3+和—COO -数量基本相等,纤维不带电荷,处于I 式状态,这时的pH 称为等电点。

染料实验讲义

染料实验讲义

实验五 分散橙的合成
一.实验目的 掌握偶合组分为叔胺化合物的分散染料的合成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搅拌、烧杯(100mL、250mL) 、温度计 对硝基苯胺、N,N-二乙基苯胺、亚硝酸钠、浓盐酸 三.实验原理
6
对硝基苯胺与亚硝酸反应,得到相应的重氮盐,然后与 N,N-二乙基苯胺偶 合,得到分散染料,过程如下:
O2N NH2
HCl NaNO2
O2N
N2Cl
N
O2N
N=N
N
四.实验内容 1.对硝基苯胺的重氮化 称量 1.38g 对硝基苯胺于 100mL 烧杯中,加入 20mL 水和 3.6mL 浓盐酸, 搅拌加热至 70℃溶解,冰浴下迅速加入少量碎冰于溶液中,有黄色细颗粒状固 体析出。称量 0.73g 过量 5%的亚硝酸钠于烧杯中,加入 5mL 水搅拌溶解,冰浴 下迅速加入到上述对硝基苯胺盐酸溶液中。 溶液为淡黄色, 刚果红试纸检测变蓝, 淀粉碘化钾试纸检测瞬间变蓝,冰浴 0-5℃下搅拌 30min。埃利希试剂渗圈检测 反应终点。加入少量氨基磺酸,除去过量亚硝酸,淀粉碘化钾试纸检测 3-5s 内 不变蓝。 2.偶合 称量 3.0g N, N-二乙基苯胺于 250mL 烧杯中, 加入 100mL 水和浓盐酸 1mL, 搅拌溶解得到澄清液体。将重氮盐溶液在 0.5h 内滴入,保持温度在 10℃以下, 搅拌 2h,渗圈检测。抽滤,干燥。 五.思考题 1.写出可能的副产品结构。
>0.5h
N2Cl + NaCl + 2H2O
OH N2Cl
+

<5 C, 2h
OH NH2 N N SO3H NO2
OH o
NaO3S
N N NaO3S
四.主要仪器和药品 电动搅拌器、温度计(0-100℃) 、烧杯(100mL、400mL) 、量筒(10mL、 100mL) 、布氏漏斗、吸滤瓶、表面皿、酸度计。 对硝基苯胺、苯胺、盐酸、亚硝酸钠、H 酸、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碳酸 钠、氯化钠、间苯二酚溶液(1%) 五.实验内容 1.对硝基苯胺的重氮化 在 400mL 的烧杯中加入 3.6mL 的浓盐酸和 25mL 水,再加入 1.38g 对硝基 苯胺,加热至 70℃使其溶解,冰浴下迅速加入少量碎冰于溶液中,析出对硝基 苯胺细颗粒。称量 0.7g 的亚硝酸钠于烧杯中,加入 5mL 水搅拌溶解,冰浴下一 次性迅速加入到上述对硝基苯胺盐酸溶液中,然后不断用 pH 试纸及淀粉碘化钾 试纸检查,保持介质酸性和有微过量亚硝酸存在,在 10℃以下保持反应 10min。 2.单偶氮染料的制备 将 3.41g H 酸配成 15-20%的溶液,用碳酸钠调节 pH 为 7-8,然后将配制好 的 H 酸溶液慢慢滴加到已制备好的对硝基苯胺重氮盐中,加入 2g 磷酸二氢钠, 保持介质酸性,在 10℃左右反应至用间苯二酚溶液做渗圈试验有微量重氮盐, 用对硝基苯胺重氮盐检查无 H 酸存在为止。

染整工艺原理课件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染色

染整工艺原理课件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染色
着色。 结构特点——结构简单,多数是单偶氮,少数为双偶氮,
缺乏较长的共轭双建体系。
酸性媒介染料——是一类能与金属媒染剂形成螯合结构 的酸性染料。需要媒染处理。
应用特点 ① 价格便宜 ② 色泽暗淡 ③ 较高的湿处理牢度和耐晒牢度 ④ 需经两个工序,过程长,化学损伤严重,影响纤维的手
感及纺纱性能 ⑤ 染色废液含有重金属离子(Cr6+),易造成环境污染。 ⑥ 主要用于羊毛。极少用于蚕丝、锦纶。
假设羊毛的氨基和羧基含量基本相等,则:
o HD
RT
ln( ) 2 RT 1
ln[ H ] S [ D ] S
o HD
RT
ln(
1
)2
ln[
H
]S[D
]S
( 1
)2
[H
]S[D
]S
exp
o HD
RT
K exp
o HD
RT
1
[S ]
K
1
[H
]f
1
([ H
]S
[D
]S
)
1 2
1
K
1
• 1:2型酸性含媒染料虽然亲和力高、湿牢度更好, 但匀染性差,色泽鲜艳度亦差。由于该类染料具 有较好的日晒和耐洗牢度,现广泛被应用于羊毛、 蚕丝、锦纶等纤维的染色。
• 1:2型酸性含媒染料分子复杂,分子量大,对纤维 的亲和力高,初染速度快,在纤维内的扩散速度 慢,染料的移染性差,对纤维微细结构差别引起 的染色病疵的遮盖性差。当温度低于某一范围时, 在染料的聚集程度较高。 因此,如何使染料上染 均匀和透染是制订染色工艺的关键。
二、蚕丝
• 要求具有较高的水洗牢度,一般不采用强 酸性染料染色,而选用弱酸性染料染色。

第五节酸性染料染色

第五节酸性染料染色

第五节酸性染料染色⏹酸性染料通常以磺酸钠盐的形式存在,极少数以羧酸钠盐存在。

⏹在染料发展初期需要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习惯上称为酸性染料。

⏹结构比较简单,多数为单偶氮结构,少数为双偶氮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染料,品种很多,具有色谱齐全、色泽鲜艳等特点。

⏹对纤维素纤维直接性很低,只有少数结构复杂的可以上染纤维素纤维⏹主要用于羊毛、蚕丝等蛋白质纤维以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和印花,还可用于维纶、皮革、纸张、木材、食品的染色或着色和制备墨水等。

⏹酸性染料的湿处理牢度和耐日晒牢度随品种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中深色都要经过固色处理以达到湿处理牢度按应用性能分类:⏹(1)强酸性浴染色酸性染料(匀染性酸性染料)⏹(2)弱酸性浴染色酸性染料(半匀染性或半缩绒性酸性染料)⏹(3)中性浴染色酸性染料(耐缩绒性酸性染料)一、对羊毛、蚕丝和锦纶的上染机理⏹均含有氨基和羧基,具有两性性质,具有等电点等电点—当溶液在某一pH值时,纤维中电离的氨基和羧基数目相等,纤维不带电荷。

⏹当pH值低于纤维等电点时,质子化氨基数量大于离子化羧基数量⏹反之,则相反⏹在不同的pH值情况下,带电情况如下⏹ 1.酸性条件⏹酸性染料阴离子被蛋白质纤维和聚酰胺纤维上带正电荷的氨基所吸引,借助离子键的结合而染上纤维⏹加入食盐或硫酸钠起到缓染作用,还能增进染料解吸,增进染料移染性能,提高匀染效果。

⏹染料吸附过程⏹ 2.中性条件⏹纤维带有较多负电荷,染料阴离子必须克服较大的静电斥力才能上染纤维,类似直接染料⏹染料依靠范德华力和氢键和纤维结合。

⏹加入中性电解质起促染作用,促染机理与直接染料相似。

3. 染料上染特点(1)强酸性浴染色酸性染料(匀染性酸性染料)⏹结构简单,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与纤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力较小,染料与纤维的结合主要是离子键的结合⏹对纤维染色,存在染色饱和值——按纤维氨基计算所得的数值。

⏹ A. 染浴酸性较弱⏹NH3+的数量较少,纤维所带正电荷少,染料与纤维分子间的库仑引力较小,染料的上染速率和上染百分率较低⏹ B.酸用量增加⏹NH3+的数量增加,所带正电荷增加,染料与纤维分子间的库仑引力增加,染料的上染速率和上染百分率增加⏹ C.染色条件⏹pH值范围:2~4⏹中性盐:降低库仑力,缓染(2)弱酸性浴染色酸性染料(半匀染性或半缩绒性酸性染料)⏹结构较复杂,染料与纤维之间有较大的范德华力和氢键力⏹若pH值在强酸性条件,染色速率过快,易造成染色不匀⏹弱酸性染料染色饱和值,超过按纤维中氨基含量计算的饱和值,这主要是由于染料与纤维之间的范德化力和氢键的作用结果⏹染色pH值⏹(1)一般在4~6,弱酸性⏹(2)等于等电点时(羊毛4.2~4.8)——纤维不带电荷,染料靠范德华力和氢键力上染,上染后染料阴离子再与纤维中的NH3+成离子键结合⏹(3)在等电点以上染色,羊毛带负电荷,染料与纤维之间存在库仑斥力,染料依靠范德华力和氢键力上染纤维。

染料合成实验报告

染料合成实验报告

染料合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某种化学反应合成染料,并对合成的染料进行评价和分析。

实验仪器与药品:1. 三口烧杯2. 磁力搅拌器3. 检量瓶4. 饱和食盐溶液5. pH指示剂6. 硫酸7. 干燥管8. 染料前体溶液9. 酸性催化剂实验原理:染料合成实验主要依靠某种化学反应将染料前体转化为可着色的染料。

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溶液的pH值以及温度,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质量。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清洗和消毒。

2. 合成染料:将染料前体溶液、酸性催化剂以及适量的溶剂加入烧杯中,并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反应溶液。

3. 调节pH值:使用pH指示剂检测反应溶液的pH值,并根据需要添加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溶液或硫酸进行pH值的调节。

4. 控制温度:根据实验条件要求,在合成过程中控制反应溶液的温度。

5. 反应结束:根据实验时间要求,结束反应并将产物取出。

6. 分离与纯化:使用干燥管等方法将产物从反应溶液中分离并纯化。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的具体设计和操作,合成出一定量的染料,并对染料进行评价和分析。

评价和分析可以包括染料的颜色、稳定性、溶解性等方面。

讨论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对染料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比如,染料的颜色受到pH值和温度的影响,通过对实验过程中这两个因素的调控,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染料。

实验总结:染料合成实验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需要对实验仪器和药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实验中的操作流程和环境条件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严格遵守实验要求和操作规程。

附录: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仪器和药品表列如下:- 三口烧杯- 磁力搅拌器- 检量瓶- 饱和食盐溶液- pH指示剂- 硫酸- 干燥管- 染料前体溶液- 酸性催化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关键字 (1)1.前言 (2)2.理论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棉织物的拼色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直接染料的定义和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直接染料染棉原理 (4)2.1.4拼色实验介绍 (5)2.2.羊毛的仿色实验 (5)2.2.1羊毛纤维的结构 52.2.2毛织物染色原理 62.2.3仿色实验介绍 62.2.4仿色的目的 63.实验部分 (7)3.1主要实验仪器和药品 (7)3.2实验流程 (7)3.2.1拼色实验 (7)3.2.2仿色实验 (10)4 .结果与讨论 (11)4.1拼色实验 (11)4.1.1拼色实验结果见三角色卡 (11)4.1.2拼色实验结论 (11)4.1.3实验注意事项 (11)4.2仿色实验 (12)4.2.1仿色实验标样和染色样品 (12)4.2.2实验结果分析........................ 1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实验注意事项........................ 1错误!未定义书签。

5.总结 14参考文献 (14)摘要为了掌握拼色的原理,熟悉拼色、仿色的过程,我们进行了拼色及仿色实验。

本文采用直接染料在中性浴的条件下染棉织物,使用三原色红,黄,蓝不同的比例配方对棉织物染色,其中有两拼色和三拼色两大类,用三角形的形式制作成色板,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通过根据染料确定织物的染色工艺曲线和配方。

其次是计算染料和织物的对应关系,算出每个色块的染料浓度和助剂添加量,确定处方。

接下来是确定染色的顺序,依次以递增的顺序做成三角形图状,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红,黄,蓝,三条边为两拼色,中间的为三拼色,进行实验,实验的顺序依次为红到黄拼色,黄到蓝拼色,蓝到红拼色和红黄蓝三拼色。

最后严格控制染色工艺,准确量取实验所需各助剂用量和时间,做出色板。

例外按照给定的羊毛毛线标样,进行酸性染料的仿色实验,通过仿色练习颜色的配比,掌握一定的三原色配比规律,不仅使我们熟悉染色工艺流程,而且使我们对色光的认识更加逼真,因此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为今后的工作及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字: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拼色,仿色,羊毛织物1.前言随着人们日益注重穿着健康和崇尚自然,棉、毛织物等作为重要的纺织纤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产量很大。

毛织物染色时用的最多的染料是活性染[1],活性染料色泽鲜艳、色谱较全、使用方便、成本较低,但固色率低,需要进行固色处理。

棉织物染色常用染料为直接染料[2],直接染料色谱齐全、染料价格低、染色工艺简单,但其日晒牢度差,耐洗、耐磨擦牢度差,耐汗渍牢度偏差。

在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过程中,通常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拼混染色,来获得一定的色泽,该过程称之为拼色或配色[3]。

在进行大生产以前,工厂一般通过打小样来获得配方的生产处方。

打样的正确否对保证染色产品的色泽是否符合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染料的三原色是黄,青,品红三种颜色的染料,用这三种颜色混拼可以得到范围很广的各种颜色。

染料拼色时,由两个原色拼色得来得是二次色,当二次色在次拼色时就得到三拼色。

拼色过程比较复杂,为使配色获得预期的效果,做到快速准确,经济,应该遵循下列四个原则。

第一,“相近原则”,指拼色染料的染色性能(包括亲和力,上染速率,上染温度,匀染性,染色牢度等)应该尽量接近。

拼色时尽量选择同一类型的染料。

各种染料中的三原色往往是经过刷选的应用性优良,配伍性能较好的染料,所以拼色时应该优先考虑选用。

第二,“少量”原则,指拼色时尤其是拼线颜色,染料只数应该尽量少,一般不宜超过三只,这样便于色光的调整和控制,同时对拼色染料的组分(指混合染料)应了解,尽量选用原组分中染料补充或者调整色光。

第三“微调”原则,色光调整是以“余色”为理论依据的。

所以利用余色原理来调整色光只能是微量的,如果用量稍多,色泽变暗,影响鲜艳度,严重时还会影响色相。

第四,“就近选择”与“一补二全”原则,指拼色时无论是主色还试辅助颜色都应该选择和目标最接近的染料。

同时应尽量选用一只染料获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效果。

本次实验首先通过直接染料染棉[4]来制作三角形色卡,在实验中了解颜色之间在色光上的差异;然后分析样品的颜色,通过比色卡确定样品的颜色,最后通过酸性性染料染羊毛的方式进行给定羊毛毛线标样的仿色实验。

2.理论部分2.1棉织物的拼色实验2.1.1直接性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分子中含有羟基,氨基等能生成氢键的基团,具有较好的同平面性和线性状态,对纤维素纤维有较高的亲和力,不需要借助其他化学药剂的作用就能够直接上染纤维素纤维的染料称为直接性染料。

(1)直接染料按颜色性能可分为三类:甲类:直接性低、匀染性好,它的上染百分率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如直接冻黄,直接嫩黄5G。

乙类:直接性较大,匀染性较差,中性电解质对它们有明显的促染效果。

如直接湖蓝5B,直接黄GR。

丙类:直接性大,匀染性很差,中性电解质对它的促染效果不明显,其上染百分率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如直接耐酸大红4BS,直接枣红GR,直接绿B。

(2)直接染料的结构和性质:直接染料的分子结构中都有较长的共轭双键体系,按其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绝大多数属于偶氮结构,其中单偶氮结构的比较少,而多偶氮结构的比较多。

单偶氮结构的直接染料色谱主要是黄、橙、红色,双偶氮结构的直接染料色谱主要是黄、红、蓝色,三偶氮结构的直接染料色谱主要是红、绿、黑色。

染料结构主要有联苯胺,二芳基脲,三聚氰胺,二苯乙烯结构,其中联苯胺结构的直接染料因中间体联苯胺有毒性而被禁用。

除此之外,直接染料的结构母体上带有许多可容性的磺酸基和少量羧酸基。

2.1.2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直接染料分子结构中具有多个磺酸基或羧基水溶性基团,因此直接染料都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对于溶解性差的直接染料可以加纯碱等助溶。

直接染料不耐硬水,大部分会与钙、镁等离子作用生成沉淀,降低染料的利用率,并可能造成色斑,色点等疵病,所以染料的溶解及染色用水宜用软水。

染色生产用水中可加入纯碱,磷酸三钠或六偏磷酸钠,即可以帮助染料的溶解,又能够软化硬水。

直接染料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结构呈直线型,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同平面性好,含有羟基,氨基等能生成氢键的基团,对纤维素纤维有较高的亲和力。

直接染料在染液中的聚集倾向能被纤维表面所吸附,并通过纤维的孔隙扩散进入纤维,与纤维素纤维分子之间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而固着在纤维内部,染料分子的长轴方向与纤维素分子的取向基本上一致,纤维内的染料也同样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聚集。

根据不同的染色加工对象,同一直接染料在不同纤维素纤维上的染色速率和上染百分率也不相同。

例如,在丝光棉上的染色速率和上染百分率一般高于未丝光棉,在铜氨纤维上的染色速率一般高于黏胶纤维,只是由于纤维中无定形区所占比例不同、无定形区的孔隙大小不同、纤维表面的皮层结构不同等因素所造成的。

在染液中加入中型电解质能起到促染作用。

电解质对不同种类的直接染料的促染作用也不相同,染料分子中含磺酸基的数目越多,则加入电解质后的促染作用就越大。

例如直接天蓝FF分子中含有四个磺酸基基团,加入食盐后促染作用非常显著,若不加电解质则很难上染。

根据直接染料分子的结构特点,直接染料和纤维素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较大,染料从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的扩散是缓慢的。

为了提高扩散速率,染色时一般要用较高的温度。

各种直接染料的上染速率相差很大,因而达到最高上染百分率的温度亦不相同。

2.1.3 直接染料染棉的原理直接染料染棉织物是通过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的亲和力直接上染,即通过分子间力和染料与纤维形成氢键而结合上染在织物上。

直接染料在染液中的聚集倾向能被纤维表面所吸附,并通过纤维的孔隙扩散进入纤维,与纤维素纤维分子之间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而固着在纤维内部,染料分子的长轴方向与纤维素分子的取向基本上一致,纤维内的染料也同样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聚集。

同时,在染色时对棉织物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棉织物坯布在染色前的处理匀净与否,对整个染色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染色前要对棉织物进行退浆、煮练、漂白、增白、丝光等前处理。

(1)温度对直接染料染色的影响取决于纤维结构的紧密程度以及染料分子的大小。

分子量越小,磺酸基比例较高的染料,在水中溶解性能较好,在纤维中扩散速率较快,容易达到平衡,上染率往往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此次试验中匀染型染料属于该种类型。

同时不同的温度对棉纤维的染色牢度的影响也不同,当染色温度在60℃时总体上它的色牢度比较好。

(2)电解质对直接染料上染性能的影响取决于纤维和染料的分子结构。

此次试验中直接染料含有的磺酸基较少,因此电解质对其染色性能和染色牢度影响较小。

(3)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看出直接染料具有较好的同平面性和线性状态,对纤维素纤维有较高的亲和力,不需要借助其他化学药剂的作用就能够直接上染纤维素纤维。

但是从而也可以看出它的色牢度也较差,因此在生活中不被常用。

2.1.4 拼色实验介绍在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拼色或者配色。

染料的相互混拼属于减法混色。

染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三种色光的染料,用这三原色混拼可以得到色彩范围很广的各种颜色。

染料拼色时,由两种原色拼的颜色叫做二次色,当二次色再拼色就得到三次色,它们关系如下:橙蓝红红黄黄绿紫橙原色红灰咖啡三次色二次色黄灰棕蓝灰橄榄2.2 羊毛的仿色实验2.2.1 羊毛纤维的结构毛纤维是自然界中最早被开发利用的天然纤维素材料之一,其分子组成为α-螺旋结构。

从羊毛纤维的微结构来看,羊毛纤维的蛋白质是由α-角蛋白大分子链叠加而成。

α-角蛋白大分子链是由大量α-氨基酸以一定顺序首尾连接而成的多肽链,多肽链如同沿着圆柱体的表面呈螺旋形卷绕形成具有α-螺旋构象的角蛋白质大分子[5]。

2.2.2.毛织物染色原理酸性染料分子中有磺酸基和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是水溶性染料。

与直接染料相比,酸性染料的分子结构大都比较小,较简单。

羊毛的等电点为pH=4.2~4.8。

当染浴的pH值在纤维的等电点以下时,纤维以氨基正离子形式存在,纤维带正电荷,能与染料阴离子以离子键结合而固着在纤维上。

当染浴的pH值在纤维的等电点以上时,纤维以羧基负离子形式存在,染料上染纤维只要是靠分子间范德华力作用。

蛋白质纤维含有氨基和羧基,在水中氨基和羧基发生离解而形成两性离子: +H3N—W—COO—弱酸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常在pH值为4~4.5的弱酸浴中染色,该pH值与羊毛的等电点接近,染料除与纤维发生离子键结合外还能与纤维发生较强的范德华力和氢键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