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三1“顺乎世界之潮流”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2.以故事化的语言讲述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运用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原因、过程及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运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场景,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如通过视频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2.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如介绍垄断组织出现背景下的企业家事迹。
3.通过时间轴或流程图,展示历史事件的进程,如以图解形式展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过程。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如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主要内容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认识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5.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讲授新知环节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讲故事、时间轴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历史事件。同时,本节课还注重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应用能力。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2022-2023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2022-2023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特点: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 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3、代表:李大钊 A、1918年7月《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1918年10月《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1919年5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第一次在中国比较系统地
介绍马克思主义) D、在北大、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课程
3.评价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 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为洋务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3)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3、主张(或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4、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5、主要活动: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同:(目的) 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
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
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 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 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①变法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 ②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3.作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是爱国的 ——挽救民族危机 (3)是进步的 ——走资本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 (4)具有启蒙作用 ——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5)利于传播资级革命思想
思想方面:启蒙思想传 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袁世凯在文化域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人民版必修3说课课件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50张)

人民版必修3说课课件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50张)

教学 目标
教材 分析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3分钟) 地主阶级学习西方 (10分钟)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 (20分钟)
知识小结 (2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中西对比视频
“世界之潮流”?
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 思想上,由传封建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
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首先,展示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维新思想兴起的背景。其次,康梁等 维新思想的主张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我采用分组合作,学生先结合教材和
表格自主探究,同时,各组准备派一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课堂上分别
第二模块: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首先,了解洋务运动基本史实,出示材料,深入理解和 体会 “中体西用”的思想内涵。其次,用材料引导学 生得出:抵抗派和洋务派学习的“长技”都是属于器物 层面。最后,由只学习器物的局限性过渡到下一部分的 学习。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 PPT展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的历史材料。
二、资产阶级的探索
第一模块: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
简要陈述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相关知识, 使学生对维新思想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整 体了解,由早期维新思想的局限性过渡到康梁 维新思想。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19世纪90年代发展了 的维新思想。
二、资产阶级的探索
第一模块:资产阶级
教材 分析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一、教 材 分 析
(一)地位与作用
《顺乎世界之潮流》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正处于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初 期,是对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专题 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延伸,因此具有承上 的作用;学生在掌握本课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之后, 方能对本专题第2课“新文化运动”中学习西方思想文 化层面有更好的把握。因而,又具有启下的作用。同时, 近代化的内容在高考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说课稿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说课稿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基本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停留在表面;
2.缺乏对历史事件背后原因和影响的思考;
3.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困难;
4.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国际视野。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历史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时批注、展示学生作品,提高课堂互动性;
4.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课堂小测: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故事,下节课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1.布局: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时间线索,中间为主要历史事件,右侧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学生从时间、事件、评价三个维度理解知识结构。

精品课件系列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三 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

精品课件系列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三 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

近 代 中 国 思
一个主题
救亡图存
一个方向 想 解 放 三个阶段
向西方学习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历程特点: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历程特点: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⒈ 早 期 维 新 思 想
条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开展, 条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 的开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 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冯桂芬) 。(冯桂芬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冯桂芬)
: 主 : 本主义 : : 。 战 , 的 , , , 展资本主义, 展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资
“ 中 学 为 体 , 西 学 为 用 ” 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和外患。 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和外患。 世纪60年代 内忧和外患 有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尖锐; (内:有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尖锐;外: 有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有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封建伦理纲常作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封建伦理纲常作 危机) 为 国 , 用西方 危机) : , 中国 代 的 。
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梁启超 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 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 誓杀尽天下君主, 流血满地球, 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 恨” 我自横刀向天笑,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激进的维新者:谭嗣同 激进的维新者 谭嗣同(1865-1898) 谭嗣同
乾隆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 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 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 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在澳门开设洋行, 日用有资, 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 润。”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统治者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 统治者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4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43张PPT)

假设你是当时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 你会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做些什么?
二、维新变法 思想解放潮流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人 物核心思想(政治主思张想):主 张
康有为主P5打变张0着法维孔理子论新的,变旗并号积法宣极,扬推动维实维新行①②君1188主9958年年立“《宪公孔车子制上改,书制”考发》 介 展新工变商法运业动,。(托走古资改本制)主③义戊道戌变路法。期间。
康有为( 1858~1927)
梁启超的著作
变法之本,在育人 才,人才之兴,在 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 要其大成,在变官 制。——梁启超 《变法通议》
梁启超诗手稿,康有为眉批
【历史现场 】 谭嗣同的“求死”
(维新变法失败后)日 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他 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 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 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 始。”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 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 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
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 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 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 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
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影响
左宗棠饱读魏源著作,称赞《海国图志》“非山 经海志徒恢可比”。左宗棠为了抵抗外国侵略,迫切 地希望把魏源的外交思想付诸实践,他大声疾呼: “策士之言曰:‘师其长以制之’是矣!”
李鸿章也把魏源“资取洋人长技”的思想说成是 “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人民版历史必修3讲义:专题3 1 “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历史必修3讲义:专题3  1  “顺乎世界之潮流”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提示】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教材整理2维新变法
1.历史背景
(1)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1)根据史料一,指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哪方面技术?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思想特点。
【提示】学习内容:西方的军事技术。特点: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思想一方面带有“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根据史料二,指出康有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影响如何?
(2)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贡献:主持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2)魏源
①贡献: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号召变法
谭嗣同
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研究论文,要求结合历史潮流进行分析。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以清晰、简洁和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为原则。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事件背景、事件过程和事件影响。首先,在事件背景部分,板书将列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如社会矛盾、政治危机等。其次,在事件过程部分,板书将简洁地描述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突出关键节点。最后,在事件影响部分,板书将总结各个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如推动现代化进程、促进民族解放等。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有所了解。他们还应具备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以便能够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然而,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理解不够,难以把握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如对戊戌变法的评价过于片面等。
1.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2.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等。同时,我还将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理论依据是杜威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报刊 革命团体
3、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
(1)孙中山
“医术救 人,所济 有限”, 而“医国” 比“医人” 更重要。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的 主张。
(2)章太炎
(3)邹容
命 世于我不界我不我 不 者 界二中可列中可中 革 ! 上十国不强国不国 命 革 ,世欲革并欲革欲 。 命 不纪长命雄与命独 哉革可新存。,世。立 ! ,
(1)含义: 在坚持中国君主专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 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 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 (2)目的: 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维护清 王朝的统治 (3)实践:洋务运动(军、民、学、海)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4)评价:积极: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 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 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建制度。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 动的失败。
《海国图志》被誉为近代中国学习
西方的“启蒙书”,以下材料反映
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哪些思考?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
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方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 夷。”
必要性 内容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异:(方式、政体)
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 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革命的实践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合影
袁世凯
先驱者探索呈现怎样的趋势?
雾里看花
移花接木
昙花一现
柳暗花明
抵抗派
地主 阶级
维新派
一、“睁眼看世界”(学西方先进技术)
材料一:
国际:伴随工业革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 崛起,它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 扩张 材料二:
你能说出18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什么吗? 乾隆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 嘉庆的上谕说: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
睁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派
学西方先进 技术(器物 层面)
学习西 方政治 制 度 (制度 层面)
资产 阶级
君主立宪
革命派
维新变法运动 中华民国成立
民主共和
1 .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新思想中 “新” 的核心是 A . 露 腐 败 现 象 , 呼 吁 革 除 弊 端 B.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C.批判程朱理学,研讨社会现实 D.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
D. 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4.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二者共同点 的归纳,不准确的是 ( )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主张在中国建 立资本主义制度 C.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5.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大的 区别是( ) A.革命性质不同 B.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 不同 C.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杀!!”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5)影响 是中国近代 爱国性: 挽救民族危机 史第一次思 进步性: 改革、建立、发展、顺应 想解放运动 启蒙性: 传播、宣传、批判、冲击 客观利于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 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 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 争勇气,采取改良的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① “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 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 康有为 ②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梁启超 ③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 民之恨。‛ 谭嗣同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

(4)政治实践
维新变法的意义与启示? 去 我
留自 肝横 胆刀 两向 昆天 戊戌六君子 仑笑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 ,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目的
《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据统计当时中国有能力读此书的多达300多万人,
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其深刻内涵。许多守 意义: 口号,一次挑战,第一步。 旧官吏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有主 张将其付之一炬。 局限: 器物层面,根本目的维护清 日本人却如获至宝,通过不断转译翻刻,使之成为 朝封建统治,未真正实践。 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 为日本维新 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 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 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此后,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在 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 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 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 。
...
(二)民族共和方案的确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建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式被确立 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三)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1)时间: 1905-1907年。 (2)阵地: 《民报》 《新民丛报》
(3)内容: ①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②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③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请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收集; ②编译、编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 志》、《华事夷言》等; 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 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学习 西方的先河。是中国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延 续,一定程度上受了西方冲击的影响。
(4)实质: 三民主义与君主立宪较量
(5)影响:
①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 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
②许多知识分子放弃了君主立宪思想, 拥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同:(目的) 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在这个潮流面前清朝统治者持什么“态度”? 这一“态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雾里看花
在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林则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我炮不能及,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 是技不熟也。”魏源如此惊叹: “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 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 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他们开眼看世界了。
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岌岌可危
假设你是当时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会为改变中国的命运 做些什么?
二、维新变法(学习制度)“仿行宪政学西 (一)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方”昙花一现
1、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
2、代表即主张: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的传入。
王韬、郑观应
材料一:“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 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材料二:“恃商为国本”。
D
2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有①激发了人民的 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②一定程度解放了人民 的思想 ③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④使中国走上了 资本主义的道路
B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主要 不同是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 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意义:为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进一步 发展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主义道路,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
1、背景: 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失败,日本崛 起的刺激,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本 2、主张: 3、代表:
移花接木——“走出国
门看世界”
李鸿章说: “中 国文武制度,事事远 出西人之上,独火器 万不能及。……中国 欲自强,则莫如学习 外国利器,欲学习外 国利器,则莫如觅制 器之器……”
曾国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识别近代思想史的人物,推断其所站的浪潮之端
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日益加深和民族危 机日益深重,近代读书人围绕如何挽救民族危 机和向西方学习,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 潮流。
作为近代化进程的一个方面,这一向西方学习, 寻求变革的思想解放潮流,大体经历了19世纪四十到 六七十年代的器物技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社 会制度——20世纪早期的文化心理三个层次的依次递 进;或者说,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的逐渐递 进。在这递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标志性人物,…… ------- 李华兴《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
(二)维新思想的成熟
(3)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 人物 活动
(1)发动公车上书;(2)出版《孔子改 康有为 制考》;(3)变法期间,期望改变中国政 治和社会制度。 (1)发表《变法通议》;(2)变法是 历史的必然;(3)批判封建专制,实行 梁启超 君主立宪制。 谭嗣同 (1)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 批判;(2)号召人们同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1)翻译《天演论》指出人类社会受“物 严复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2)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理论。
为何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1)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 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传 统思想深厚,影响深远。(故借孔子权威来减 少变法阻力。) (2)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自身局限性。 (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 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