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经典效应理论汇总

合集下载

公务员面试20个原理效应

公务员面试20个原理效应

公务员面试20个原理效应在公务员面试中,考察的不仅仅是应试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应试者的思维方式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面试官们往往会利用一些原理效应来考察应试者的反应和思量能力。

下面将介绍20个常见的原理效应,并探讨其在公务员面试中的应用。

1. 达尔文效应: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在面试过程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应试者需要展现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2. 鲁宾斯坦效应:面试官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表现出自信和积极性的应试者。

因此,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展现出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3. 霍桑效应: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在被观察的情况下的表现是否与寻常有所不同。

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保持真实和自然的表现,无非度迎合。

4. 罗森塔尔效应:面试官会根据自己的期望来评判应试者的表现。

因此,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展现出高水平的表现,以满足面试官的期望。

5. 洞察力效应: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量深度。

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展现出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思量。

6. 帕金森定律: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在压力下的表现。

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展现出良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镇静的思量能力。

7. 多米诺效应: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在解决问题时的联贯性和逻辑性。

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展现出清晰的思维和良好的组织能力。

8. 羊群效应: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是否从众,是否有独立思量的能力。

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展现出独立思量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9. 布鲁克斯效应: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的行为是否真实可信。

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展现出真实和可信的形象,避免过度夸大或者虚假。

10. 费米悖论: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对问题的估计能力和判断能力。

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展现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能力,避免过于乐观或者悲观。

11. 马斯洛效应: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对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追求。

应试者需要在面试中展现出对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思量和追求。

12. 奥卡姆剃刀原理:面试官会观察应试者是否能够简洁明了地解决问题。

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100个经典管理定律汇总

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100个经典管理定律汇总

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100个经典管理定律汇总1.奥格尔维定律:善用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2.光环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3.不值得定律: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4.蘑菇管理定律: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5.贝尔效应: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6.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7.首因效应:避免凭印象用人8.格雷欣法则: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9.雷尼尔效应: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10.适才适所法则: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11.特雷默定律:企业里没有无用的人才12.乔布斯法则:网罗一流人才13.大荣法则:企业生存的最大课题就是培养人才14.海潮效应: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15.南风法则:真诚温暖员工16.同仁法则:把员工当合伙人17.互惠关系定律:爱你的员工,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18.蓝斯登定律: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19.柔性管理法则:“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20.坎特法则:管理从尊重开始21.波特定律:不要总盯着下属的错误22.刺猬法则:与员工保持“适度距离”23.热炉法则: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24.金鱼缸效应:增加管理的透明度25.鲶鱼效应:激活员工队伍26.马蝇效应:激起员工的竞争意识27.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28.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29.保龄球效应:赞赏与批评的差异30.末位淘汰法则:通过竞争淘汰来发挥人的极限能力31.默菲定律: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32.垃圾桶理论:有效解决员工办事拖沓作风33.比马龙效应:如何在“加压”中实现激励34.横山法则:激励员工自发地工作35.肥皂水的效应:将批评夹在赞美中36.威尔逊法则:身教重于言教37.麦克莱兰定律:让员工有参加决策的权力38.蓝柏格定理:为员工制造必要的危机感39.赫勒法则:有效监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40.激励倍增法则:利用赞美激励员工41.倒金字塔管理法则:赋予员工权利42.古狄逊定理:不做一个被累坏的主管43.霍桑效应: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44.杰亨利法则:运用坦率真诚的沟通方式45.沟通的位差效应:平等交流是企业有效沟通的保证46.威尔德定理:有效的沟通始于倾听47.踢猫效应:不对下属发泄自己的不满48.雷鲍夫法则:认识自己和尊重他人49.特里法则: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50.华盛顿合作定律:团队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51.木桶定律:注重团队中的薄弱环节52.苛希纳定律:确定最佳管理人数53.凝聚效应:凝聚力越大,企业越有活力54.懒蚂蚁效应:懒于杂物,才能勤于动脑55.蚁群效应:减掉工作流程中的多余56.飞轮效应:成功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57.米格—25效应: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58.儒佛尔定律:有效预测是英明决策的前提59.吉德林法则:认识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60.手表定律:别让员工无所适从61.皮尔斯定律:完善培养接班人制度62.羊群效应:提升自己的判断力,不盲目跟风63.自来水哲学:大批量才能生产出廉价产品64.松下水坝经营法则:储存资金,以应付不时之需65.巴菲特定律:到竞争对手少的地方去投资66.吉格勒定理:设定高目标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67.卡贝定律:放弃有时比争取更有意义68.布利丹效应:成功始于果敢的决策69.普希尔定律:再好的决策也经不起拖延70.沃尔森法则: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71.哈默定律:天下没有坏买卖72.隧道视野效应:不能缺乏远见和洞察力73.青蛙法则:时刻保持危机意识74.坠机理论:依赖“英雄”不如依赖机制75.奥卡姆剃刀定律: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76.帕金森定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77.达维多定律:不断创造新产品,同时淘汰老产品78.路径依赖:跳出思维定势79.跳蚤效应:管理者不要自我设限80.比伦定律:失败也是一种机会81.犬獒效应:让企业在竞争中生存82.零和游戏原理: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双赢83.快鱼法则:速度决定竞争成败84.马太效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85.生态位法则:寻求差异竞争,实现错位经营86.猴子—大象法则:以小胜大,以弱胜强87.破窗效应: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88.多米诺效应:一荣难俱荣,一损易俱损89.蝴蝶效应: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90.海恩法则: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91.王永庆法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92.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93.“100-1=0”定律:让每一个顾客都满意94.鱼缸理论:发现客户最本质的需求95.长鞭效应:加强供应链管理96.弗里施法则:没有员工的满意,就没有顾客的满意97.250定律:不怠慢任何一个顾客98.布里特定理:充分运用广告的促销作用99.尼伦伯格法则:成功的谈判,双方都是胜利者100.韦特莱法则:从别人不愿做的事做起。

公务员面试20个原理效应

公务员面试20个原理效应

公务员面试20个原理效应一、原理效应简介原理效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特定原理或规律对于个体或群体的影响和作用。

在公务员面试中,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原理效应,可以帮助面试者更好地理解问题,做出合理的回答,提高面试的成功率。

二、原理效应列表下面是20个常见的原理效应,以及在公务员面试中的应用和解释。

1. 鲁棒性效应鲁棒性效应是指某个系统或者决策对于输入数据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容忍度。

在面试中,鲁棒性效应的应用是指面试者在面对突发情况或者未知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灵活应对,不受外界干扰。

2.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

在面试中,马太效应的应用是指面试者应该注重个人能力的积累和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期望对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

在面试中,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是指面试者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展现积极向上的态度。

4. 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是指工作会膨胀到填满可用的时间。

在面试中,帕金森定律的应用是指面试者应该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完成工作,不浪费时间。

5. 多数效应多数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情况时,倾向于采取多数人的观点和决策。

在面试中,多数效应的应用是指面试者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尊重他人意见,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6. 偏见效应偏见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受到自身偏见的影响。

在面试中,偏见效应的应用是指面试者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不受个人偏见的干扰。

7.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归因于个人特质而不是环境因素。

在面试中,归因效应的应用是指面试者应该全面考虑问题背后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因素。

8. 达克效应达克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时,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面试中,达克效应的应用是指面试者应该保持冷静、理性,不受情绪的干扰,做出明智的决策。

9.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情况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决策。

公务员 管理学经典定律40条

公务员 管理学经典定律40条

管理学经典定律40条一、蝴蝶效应(台球效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60年代初提出: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称作蝴蝶效应。

思语:对个人或组织来说,必须做到"防微杜渐",防止危机的发生。

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

二、达维多定律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提出: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现有的产品。

思语:在"自吃幼崽"规则越来越盛行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组织要保持领先,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时刻否定并超越自己,及时把握创新机会。

三、马特莱法则(80:20法则)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弗烈度·帕累托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提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即80%的价值是来自20%的因子,其余20%的价值则来自80%的因子。

例如:20%的业务骨干带动80%的工作业绩;20%的重点商品、重点用户带来了企业80%的利润等。

思语:企业经营时,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四、萨盖定律(手表定理)英国心理学家萨盖提出: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

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思语:在企业经营时,管理层必须做到管理方法、经营目标、奖惩标准的统一。

五、皮尔卡丹定理法国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提出: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

思语:企业管理层在人事安排上必须考虑团队整体效应,使得各个成员的优势得到发挥。

六、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提出: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差)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差)的评价。

公考实用性原理效应

公考实用性原理效应

常用原理效应效应1 贝尔效应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

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

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效应2 波纹效应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

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有影响力的下属施加压力,也必将导致公信力下降。

效应3 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

即资产的多少决定消费能力。

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是扩大内需,提升消费能力。

而决定消费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资产多少。

故此,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

效应4 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 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 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效应5 从众效应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集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

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

效应6 达维多定律达维多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的名字命名的。

公考中常考的效应和定律总结

公考中常考的效应和定律总结

公考中常考的效应和定律总结行测事业编必备1、蝴蝶效应:连锁反应,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2、破窗效应: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慢慢会有更多破坏的窗户。

3、鳄鱼法则:必须及时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和侥幸。

4、鸟笼逻辑:比喻人的惯性思维。

5、鲶鱼效应:刺激、竞争。

6、弼马瘟效应:类似于鲶鱼效应,在团队中引入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更容易出效率。

7、羊群效应:从众、跟随。

8、毛毛虫效应:盲目跟随,墨守成规。

应打破常规,寻求突破。

9、野马结局: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

内因与外因。

10、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1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12、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暗示。

期望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13、飞轮效应:万事开头难,没有白费的力气,突破灵界点。

14、沉锚效应:固定思维。

老思想看待新事物。

1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先入为主,一见钟情。

16、晕轮效应: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光环效应。

17、棘轮效应:消费习惯不可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8、黑天鹅事件:罕见、难预测、一旦发生,天崩地裂。

19、灰犀牛事件:常见、高概率、屡被人忽视,最终有可能酿成大危机的事件。

20、搭便车效应:一人付出全体受益,但成本还由这个人来承担。

21、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

22、溢出效应: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它方面的发展。

23、收入效应: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下降),而引起实际收入减少(增加)导致需求量减少(增加)的现象。

24、手表定律: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以上表时就无法确定,甚至造成混乱。

公务员80分申论必备-十大效应及启示

公务员80分申论必备-十大效应及启示

面试常考的十大效应及面试答题启示华图教研中心:郭明慧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中面试的出题越来越灵活与创新,尤其是省考中出现了许多联想类的题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考察考生看问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其中各式各样的效应的考察越来越受考官们的青睐,仅一个“森林效应”就2008年3月15日的题和2008年2月22日的国考题中两次出现,所以华图教研中心郭明慧老师就以近两年的省考为例,将其中出现的效应及在面试答题中的参考点作以总结归纳,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一)蝴蝶效应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其中,2009年2月11日的国考题:蝴蝶效应对工作有什么启示?蝴蝶效应的启示:(1)做事情要精益求精,任何微小的错误或过失经过层层的系统放大,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举例来说,如果没有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精益求精,也许不会有“神七”的升空。

还可以举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由此,我们在工作中就应该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对自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

(2)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是社会人,因此要注重团队的协作。

(二)青蛙现象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2020年公考事业编考试常识判断:管理学的25个效应和定律汇总

2020年公考事业编考试常识判断:管理学的25个效应和定律汇总

公考事业编考试行测常识:管理学中的25个效应、定律1、大象理论大象是这样求婚的:它们伸出长长的鼻子,向远处发出深情的呼唤。

大象的声音能传播大约10公里。

但是,更远地方的大象常常也能接受求爱信息,远途而来,准确无误地找到配偶。

原来大象在鸣叫的时候,还不断地跺脚。

那种低频通过大地能传播得很远,被感知能力灵敏的异性大象接收。

尽可能地发出自己的信息,多做尝试,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这就是大象理论。

日本寿险营销大王原一平,对新来的保险销售员经常说起大象的故事。

原一平学历很低,其貌不扬,做起销售来却是得心应手。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就是一句话:“坚持每天拜访几个客户,坚信每个客户都很重要。

即使今天不成交,他也有可能将你的信息介绍给他人。

”日积月累,他做到了保险销售领域的巅峰。

职场新人,更多地投出自己的简历,向他人展现自己,这是职场生涯的第一步。

期待爱情,走出去多认识几个异性朋友,告诉别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是邂逅爱情的第一步。

遇到问题,尝试解决有可能不成功,但畏难放弃,则一定会失败。

有一位父亲问儿子:“你能搬得动面前的这块石头吗?”儿子试了几次,但是石头太重,自己力量太小。

摇摇头说:“爸爸,我尽力了,我搬不动它。

”父亲告诉他:“不,你没有尽力,你都还没有找过我帮忙。

”空知英秋在《银魂》里说:“有些事情,是在你尝试了以后才会明白的,还有一些事,是在你尝试后并能一直坚持下去才会明白的。

”2、火鸡理论一个农场里养了很多只鸡。

有一只公鸡个头比较高大,长得气宇轩昂,它觉得自己是这一群鸡里的王者。

但是其他小鸡不这么认为,它们也觉得自己和大公鸡个头差不多,总想和大公鸡一较高低。

直到有一天,农场里来了一只火鸡。

火鸡的样子像个孔雀,羽毛鲜艳,个头巨大。

小鸡们抬头看看火鸡,只好收起了翅膀,不再扑腾。

其实每个人都会高看自己,低看别人。

你只有优秀到令人望尘莫及,人们才会心悦诚服,承认你的强大。

这就是著名的火鸡理论。

联想CEO杨元庆刚上任时,处理问题比较尖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效应理论汇总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晕轮效应: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

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青蛙效应: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

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

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

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

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

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

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往往失之偏颇,如果在公务员考试、考察干部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成蒙蔽。

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

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点都有很容易被忽视。

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

因此在考察考核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海潮效应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

此乃海潮效应。

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

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

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

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

结果往往会被视为过程的总结。

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帕金森定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晕轮效应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

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

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霍桑效应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