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合理用药常识

合集下载

安全合理用药宣传知识

安全合理用药宣传知识

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九龙坡区分局安全用药常识一1、什么叫安全合理用药?安全合理用药就是应该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病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

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

并且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

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了。

2、要做到合理用药须注意哪些问题?医生给病人治疗疾病时如何合理用药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病人在使用药品时,要做到合理用药须注意哪些问题呢?(1)没有明确的诊断,病人不要擅自盲目用药。

临床医务人员也须不断学习,才能正确使用药物。

因此,患病后一定要请医生诊断明确,切勿因是“小病小痛”而擅自用药,造成病情的延误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2)严格遵照医嘱用药。

药品治疗方案是根据病情及病人的生理特点等诸多因素综合后决定的,切不可随意更改,以确保药品的治疗效果。

(3)不要迷信某些药品,譬如过分地迷信新药、进口药、贵重药、滋补保健药品等等,这些错误的用药心理会导致滥用药物。

(4)用药后要密切注意病情的发展。

医生配给药物后,病人要按医嘱用药,并随时注意观察、体验病情的变化,及时反馈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供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对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的要及时停药就诊。

3、什么是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名称为药品的通用名称。

已经作为药品通用名称的,该名称不得作为药品商标或商品名使用。

药品的商品名是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特定企业使用的该药品专用的商品名称,如对乙酰氨基酚(通用名为扑热息痛)是解热镇痛药,不同药厂生产的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其商品名有百服咛、泰诺林、必理通等。

4、怎样认识药品的商品名、通用名?一种药品常有多个厂家生产,许多药品生产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往往给自己的药品注册独特的商品名以示区别,因此,同一药品可以有多个商品名,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复方制剂的商品名就有百服咛、泰诺林、必理通等。

安全用药科普知识文章3篇

安全用药科普知识文章3篇

安全用药科普知识文章3篇儿童与成年人相比,体器官和组织发育都不够完善,在药物代谢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可见用药安全知识多么重要。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安全用药科普知识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安全用药科普知识文章篇1一、什么是安全合理用药:就是应该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剂量、时间准确用药。

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

并且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

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用药了。

要做到安全合理选用药品,首先应当确诊患者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不能只凭患者自我感觉就随便用药。

比如发烧、头痛,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不能简单地服一些止痛退烧药就完事;又如腹痛,也是一些疾病的共有症状,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止痛药,就会掩盖一些急腹症的症状,贻误病情而造成严重后果。

其实,了解药物的性质、特点、适应症、不良反应等,要选用疗效好、毒性低的药物,医师常常讲的“首选药”和“二线药”就是这个道理。

二、家庭几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家庭几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家庭几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家庭几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家庭中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突出地反映在非处方药中毒和非处方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上,有以下几种:1、“老毛病”现象。

有的人自我感觉不适,或“老毛病”复发,凭经验自行购药。

这种做法有可能因反复使用某种药,而产生药源性疾病2、随意增减药物用量这种不规范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极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和产生二重感染等。

3、模仿他人用药。

有的病人看到别人吃某种药,感觉症状相似,自己也跟着吃。

在病因不清、不同的情况下,模仿用药等于无的放矢,轻则无效,重则延误病情。

4、多药并用。

不少人有这种心态,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会盲目采用多药并用打歼灭战,这是很危险的。

三、合理用药遵循:安全、有效、经济药是用来治病的,但不是随便拿来就可以用。

因为药物具有双重性,既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有哪些安全用药的知识

有哪些安全用药的知识

有哪些安全用药的知识
安全用药的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阅读药品说明书:这是安全用药的第一步,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2. 遵循医嘱: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

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量或停用。

非处方药也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3. 注意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药物剂量要适当,不能过多或过少。

给药方式也要合理,比如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同时,要避免频繁更换药物和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

4.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 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孕期及哺乳期妇女、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

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6. 科学存放药品: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7.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8. 不迷信贵药或新药:贵不等于好,关键在于是否对症。

药物的疗效因人而异,不应当盲目追求贵药或新药。

9. 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保健食品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能替代药品。

10. 预防为主:疾病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手段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用药需求。

以上就是安全用药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在使用药品时,一定要遵循医嘱和说明书,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安全用药的必备科普知识三篇

安全用药的必备科普知识三篇

安全用药的必备科普知识三篇文章一:正确用药的重要性正确用药是确保药物疗效的关键。

以下是几个必备的科普知识:1. 遵医嘱: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按照药物的用量和用法进行用药。

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改用法。

2. 药品储存:将药物储存在干燥、凉爽、避光的地方,远离儿童和宠物。

注意药物的保质期,过期药物不要使用。

3. 药物相互作用: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告知医生或药剂师你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良反应或药物失效。

4. 严禁共享:不要将自己的药物共享给他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用药需求是不同的。

5. 注意药物说明书: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副作用和禁忌症等信息。

文章二:药物副作用的防范药物副作用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以下是几个必备的科普知识:1. 注意观察:使用新药物时,特别注意身体的反应和不适感。

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联系医生。

2. 低剂量起始:对于新开的药物,医生通常会建议从低剂量开始使用,以观察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情况。

3. 避免酒精和药物混用:酒精与某些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4. 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与食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应根据药物说明书的指导进行正确用药。

5. 咨询医生: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副作用,应及时咨询医生,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变用药方案。

文章三:药物滥用与依赖的危害药物滥用和依赖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是几个必备的科普知识:1. 药物滥用:不要超过医生建议的剂量或频率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以获得非法的快感或改善心情。

2. 防止依赖:某些药物具有成瘾性,如镇痛药物和精神药物。

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长期大量使用这类药物。

3. 药物替代治疗:对于已经形成药物依赖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替代治疗,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

4. 寻求支持: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药物滥用或依赖问题,及时寻求医生或专业机构的帮助和支持。

5. 提高意识:加强对药物滥用和依赖的认识,宣传相关的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用药意识。

安全用药的必备科普知识三篇

安全用药的必备科普知识三篇

安全用药的必备科普知识三篇第一篇:正确认识药品和用药原则1.1 对药品的认识药品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生理功能的物质或组合物。

我国的药品分类主要有两大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 处方药:需由具有处方权的医生开具处方,方可购买。

- 非处方药:无需医生处方,消费者可以直接在药店购买。

1.2 用药原则1. 针对性:用药应针对具体病情,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自行乱用药。

2. 合理性: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调整。

3. 安全性:优先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药品。

4. 经济性: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用药成本。

第二篇: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2.1 读取药品说明书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信息,以确保用药安全。

2.2 遵循医生处方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不得擅自更改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等。

2.3 注意用药时间根据药物的半衰期、作用时间等,合理安排用药时间,确保药物的疗效。

2.4 避免食物、饮料等相互作用某些食物、饮料等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需谨慎并用。

第三篇:认识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3.1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药物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良生理或病理反应。

3.2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1. 副作用:由于药物选择性低,对非靶组织产生的不良反应。

2. 过敏反应:对药物产生的免疫反应。

3. 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3.3 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1. 立即停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2. 寻求医生帮助: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3. 观察和记录:记录不良反应的症状、持续时间等信息,以便医生诊断和治疗。

通过以上三篇科普知识,希望广大消费者能更好地了解安全用药的重要性,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于安全用药的科普知识三篇

关于安全用药的科普知识三篇

关于安全用药的科普知识三篇文章一:如何避免药物滥用在现代社会,药物的使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药物滥用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确保安全用药,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遵循医生的指示: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

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免引发不良反应或药物依赖。

遵循医生的指示: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

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免引发不良反应或药物依赖。

2. 了解药物信息:在使用药物之前,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副作用和禁忌症等信息。

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药剂师,可以避免因不了解药物而引发的问题。

了解药物信息:在使用药物之前,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副作用和禁忌症等信息。

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药剂师,可以避免因不了解药物而引发的问题。

3. 避免多重用药:在使用药物时,要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尤其是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情况。

如果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剂师,并遵循他们的建议。

避免多重用药:在使用药物时,要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尤其是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情况。

如果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剂师,并遵循他们的建议。

4. 妥善保存药物:将药物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并远离儿童。

过期的药物应该交给药房进行处理,不要随意扔掉或使用。

妥善保存药物:将药物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并远离儿童。

过期的药物应该交给药房进行处理,不要随意扔掉或使用。

5. 不要分享药物: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都不同,因此不要将自己的药物分享给他人,并避免使用他人的药物。

不要分享药物: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都不同,因此不要将自己的药物分享给他人,并避免使用他人的药物。

文章二:常见药物副作用及应对方法在使用药物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了解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及应对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1. 恶心和呕吐: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恶心和呕吐感。

健康科普之安全用药小知识

健康科普之安全用药小知识

健康科普之安全用药小知识1. 读清药物说明书:在使用药物之前,务必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等信息。

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按照说明书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2. 避免滥用药物:不要将他人的药物用于自己的治疗,也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的剂量。

滥用药物可能导致副作用的增加或药物的耐药性发展,同时也会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风险。

3. 不随意停药:在使用药物期间,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进行规定的疗程。

不要随意停药,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不应中断治疗,以免造成复发或耐药性问题。

4. 不在药物中断期间存储:药物一旦打开,通常会有一定的有效期。

查看药物说明书或咨询药师,了解药物的保存方式和有效期,尽量避免使用已经过期的药物。

5.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减弱或增强,或出现意料之外的不良反应。

与医生或药师讨论你正在使用的药物,尤其是非处方药、补充剂和中草药,以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

6. 千万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要轻易调整药物的剂量。

剂量的调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7.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注意用药安全。

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在必要时避免使用药物。

8. 注意药物过敏: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有些人可能对某些药物过敏。

如果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就医寻求帮助。

9. 定期检查:在使用药物期间,定期与医生进行复诊和检查。

医生将根据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来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安全和有效。

10. 垃圾分类处理:用完的药物或药物包装物应当正确处理。

不要将药物随意丢弃或倒入下水道,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可以参考当地的垃圾分类指南或到药店回收站处进行处理。

生活中合理用药小常识

生活中合理用药小常识

生活中合理用药小常识合理用药是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生活中的合理用药小常识:1.按照医生建议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开药建议使用药物,包括用药剂量、频率和疗程。

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中途停药,以免影响疗效。

2.避免自行诊断:不要通过网络或他人建议自行诊断疾病并购买药物。

应该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专业诊断来确定用药方案。

3.了解药物成分:在使用药物之前,了解药物的成分、作用机制、副作用等信息,以避免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4.避免过量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并且按照完整疗程使用,不要随意中断。

过量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5.谨慎使用镇痛药: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应按照建议使用,避免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以免对胃肠道、肾脏等器官产生不良影响。

6.避免酒精与药物相互作用: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过量饮酒,因为酒精可能会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

7.留意过敏反应:在用药初期,特别是新药首次使用时,要留意是否有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不适,及时向医生报告。

8.不随意更换药品:不要随意更换药品品牌,以免因为不同的药品成分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9.注意存储药品:药品应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过期的药品不应使用,应安全处理。

10.保持用药记录:可以保持一份用药记录,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等,以便在需要时方便医生了解用药情况。

总体而言,合理用药需要慎重对待,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风险。

在用药过程中,及时向医生汇报用药情况,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合理用药常识之家庭安全用药(1)防止滥用药物。

什么叫滥用药?滥用药就是不管病情、用药对象(老人、儿童、成年人)、药物性能而任意使用药物。

这种做法轻者无效,延长治疗时间;重者延误治疗时机使病情加重,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导致死亡。

(2)尽量少联合用药。

有些药物联合使用起相加作用,使疗效提高;有些药物联合使用起相减作用,使疗效减低,或毒性增加。

因此,家庭用药最好使用单一品种,即便有需要两种药联合使用也就足够了。

(3)按药品说明书使用。

不要忽视药品包装上的注意事项。

衡量使用某个药物时,不能仅看它的使用方法和用途,对非专业的家庭成员来说,其注意事项则更显得重要,它是安全有效用药的保证。

(4)防止药物过敏。

凡是过敏体质者,或过去曾有药物过敏史者,服用药物都应格外小心,尤其是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解热镇痛类去痛片等。

同时还应该注意,以往对某种药有明确过敏史者应禁止再次使用。

2、哪类药品需要防热?(1)胶囊或胶丸。

如维生素E胶丸、鱼肝油等,这类药品受热会出现软化、破裂、漏油,甚至整瓶粘在一起,有时还会发出异味。

(2)糖浆剂、眼药水。

要注意对光看一下是否依然澄清,如果有絮状物、沉淀物、变色、霉变、结晶以及出现大量气泡等,就不能再使用了。

(3)冲剂类药品。

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糖分,受热易发黏、结块,密封不严的还容易生虫。

(4)中药制剂“膏、丹、丸、散”。

此是中药制剂的特点,蜂蜜、红糖等是其中常见的添加剂,在夏季容易发霉生虫,而且那些用白蜡封住的药丸也可能在高温下裂开,导致变质。

(5)栓剂。

由于其特殊的用药方式,在人体37℃的体温下会被逐渐融化吸收,当然在酷暑里也容易发生质变,如出现酸败、颗粒干涸、稀薄、色变、水油分离,甚至出现臭味。

另外,眼药膏在受热后也容易出现类似于栓剂的变质特征。

3、常见病的错误服药:(1)头痛使用止痛药。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头痛都源于血管和肌肉,尤其是血管的牵拉。

在情绪紧张、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偏头痛时,由于脑动脉血管收缩,随着每次心跳,动脉血管受到牵拉便会产生跳痛。

因此治疗头痛时,首选药物和最有效药物并不是止痛药而是作用于血管的药物。

(2)流行性感冒使用抗生素。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常因变异而产生新的亚型引起流行。

目前,对流感患者使用抗生素现象很普遍,不仅多见于个人自用,就是一些医生治疗流感也常用抗生素。

显然抗生素对流感治疗是无用的。

只有当并发细菌感染时,方可考虑使用抗生素。

(3)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时使用抗生素。

治疗腹泻一般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前者当然应选用抗生素,而后者用抗生素则无效。

消化功能紊乱可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对牛奶、鱼虾过敏等)、生活规律改变、外界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此类腹泻使用抗生素均无效,应当采用饮食疗法,或用一些助消化药物。

(4)丙种球蛋白预防传染病。

丙种球蛋白对部分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如: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风疹等。

和上述病人有接触者使用丙种球蛋白亦有效。

但对乙型肝炎、流行感冒、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使用则无效。

(5)皮炎、瘙痒症用激素。

由于肾上腺皮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因而对某些皮肤疾病、瘙痒症有一定疗效,但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是无益的。

而且长期使用或经常使用,可能诱发感染,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溃疡不愈。

只有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牛皮癣等才选用激素。

患皮肤病、瘙痒的患者不要首选激素或激素制成的外涂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类药。

4家庭几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家庭中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突出地反映在非处方药中毒和非处方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上,有以下几种:(1)“老毛病”现象。

有的人自我感觉不适,或“老毛病”复发,凭经验自行购药。

这种做法有可能因反复使用某种药,而产生药源性疾病。

看起来相似的疾病,其实并不是完全一样。

反复使用一种药,也容易产生耐药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随意增减药物用量。

有些病人不能按时定量,疗程不分长短,漏服、乱服现象经常出现。

主要原因表现在病情稍有好转就停药;工作忙忘记服药;治病心切急于求成乱服药,加大剂量或频繁更换品种。

这种不规范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极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和产生二重感染等。

(3)模仿他人用药。

有的病人看到别人吃某种药,感觉症状相似,自己也跟着吃。

这种用药方式,忽视了同类病人的个体差异性。

如常见的细菌性肺炎,不仅症状不同,而且病因也不同,有的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有的可能是绿脓杆菌引起。

在病因不清、不同的情况下,模仿用药等于无的放矢,轻则无效,重则延误病情。

(4)多药并用。

不少人有这种心态,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会盲目采用多药并用打歼灭战,这是很危险的。

药物配伍得当,可以增加协同效果,若配伍不当,药物的副作用就会显现出来,相互拮抗,欲速则不达。

临床上,一般一种药物能够解决的疾病,最好不用两种。

药品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5、什么是药物光毒性反应?是指有的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后,外出活动时没有进行皮肤防护,在短暂接触光线后,皮肤出现的一些如刺痛感、红肿、发热、瘙痒、小水泡、疱疹等,类似于日晒斑或日光性皮炎症状。

当然,药物光毒性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大多人仅有轻微的甚至是很难察觉的反应。

据统计,临床上沙星类抗生素导致光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为0.l%-3%,主要表现为在光照皮肤处出现红肿、发热、瘙痒、疱疹等症状。

除沙星类抗生素外,临床上常见的其他光毒性药物有:布洛芬、格列林脲、格列吡嗪、四环素类、美满霉素、磺胺类、多西环素、地美环素、氢氯噻嗪、氯丙嗪等。

药物光毒性反应更容易发生在皮肤娇嫩者、因痤疮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少儿、老人、女性,以及人体免疫缺陷病、红斑狼疮、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身上。

因此,这些人在使用沙星类抗生素等药物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光毒性反应的损害。

(1)在使用沙星类抗生素等药物期间及停药后5日内,应避免接触阳光或紫外线,如出现光毒性反应或皮肤损伤时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去皮肤科就诊,不要自作主张乱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2)已发生光毒性反应的患者,在症状未消失时及症状消失后5日内,仍不能接受太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以免再次发生光毒性反应。

(3)有光毒性反应史的患者要慎用沙星类眼药水等药物。

(4)易感人群在使用沙星类抗生素或其他有光毒性反应的药物期间,外出应特别注意皮肤防护,出门时可选用防晒指数为15或者更高的防晒霜,或者打遮阳伞。

6、有效期内的药品也可能失效药品一般都标明了有效期和失效期,过了有效期的药品就不能再用。

药品过了有效期不但会减效或失效,而且有些过期药品还会产生毒性,用了会引起毒性反应。

一般来说,药品在有效期内是肯定可以用的。

然而,各种不同的药品都有不同的贮藏条件,如“密封保存”、“遮光保存”、“在干燥处保存”等等。

对绝大多数药品来说,只要按照标明的贮藏条件存放,是可以保证不变质的。

然而,药品进入千家万户后,由于失去原包装或不注意存放的条件,药品受到光线、温度、湿度等等的影响,就极易发生变质。

在有效期内发生变质的药品就成为了“有效期的‘失效药’”,这样的药就不能再用。

药品在“任期内”发生变质多是对其保管不当所致。

比如一些抗生素是“见光死”的,如果收藏得不好,暴露在太强的光线下,药品就氧化,而变成无效。

尤其是一些密封在锡箔里的药品,对光特别敏感,容易产生氧化。

有些病人为了方便携带,把锡箔纸撕开,将药一颗颗地收进透明塑料袋或盒子里,这样反而使药品失效。

再如乳酶生要求“密封、避光、在凉暗处保存”;人血丙种球蛋白要在2~8℃保存等等;由于不少人都未注意这些,因而导致药品在有效期内失效或变质。

既然药品在“任期内”发生变质,就不能再用了。

那么,如何辨别药品已经变质呢?辨别药品是否变质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眼、鼻、舌等感官来判断。

药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即为变质:①糖衣片出现变色、发霉、衣层裂开、粘连、黑点;非糖衣片出现变色、斑点、松散、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潮解、异味;胶囊剂出现变软、破裂、内容物变质等。

②散剂出现吸潮结块、发黏、发霉。

③药水、糖浆的药液中出现浑浊、沉淀、发酵、酸败、异味。

④中成药的药丸或药片出现发霉、生虫、潮解。

⑤眼药水出现变色、浑浊、沉淀、结晶、霉点。

⑥各种外用油膏出现油层(水油分离)、药物结晶析出不能调匀,或产生异味、颜色加深。

⑦针剂出现变色、沉淀、浑浊,有絮状物。

为了避免药品在有效期内失效或变质,应注意防潮,将药品放在通风的地方,也要避免日照。

有些用棕色玻璃瓶装的药片,即为怕光的药品,切勿将其改放在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内。

不少药物在说明书上都注明有该药贮存的方法,患者应该按其说明来贮存。

7、自行用药谨防入误区用药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治愈疾病,但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如愿以偿。

有时,即便医生的诊断与用药都正确无误,但由于患者用药不讲究科学,不够规范合理,从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甚至越治越复杂,越治越厉害。

临床中常遇见这样一些情况:用药瞒医生:以往,常听人说“病不瞒医”,意思是生病不能讳疾忌医。

生病就医时,应该主动告诉医生以前用过什么药,现在正在用什么药,用这些药物治疗时出现过哪些反应,这些有助于医生选择药物,在确定治疗方案时能全面考虑,扬长避短。

如以往使用某药出现过敏反应,医生就会避开在化学结构或性质上雷同的药物而另选它药,以防止再次出现过敏反应;又如曾使用某药确实无效,医生即会考虑另选有效药物治疗。

混淆“补”与“治”的界限:当今,“补”字的含义既含混又复杂,各种保健品、饮料、滋补剂纷至而来,加之这些商品广告经常夸大其词地过分渲染,使得某些患者以“补”代药,生病时首先想到的是“补”,而不是积极问医求药,从而延误疾病的诊治。

就现代医学观点而言,某些经科学验证的滋补剂,应是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调节剂,对某些疾病能起到生物调节的功能,在治疗过程中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因此,选用补品要适当。

任意改变用药剂量:身受病痛折磨的人常常操之过急,误以为增加用药剂量或次数会增强药效。

一般说来,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的增加,药效亦随之而增强,但这种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是有限制的。

当给药后,血药浓度随给药次数增多而缓慢上升,当升至最大效应时,如果再增加用药的剂量,则效应不变。

因此,当药物的血药浓度已到达最大效应,就无必要再无限制地增加药量。

否则,不仅疗效不会增加,反而会产生毒副反应。

此外,从开始用药到达到最佳血药浓度,常需多次给药逐步累积,任意增加给药次数或改变给药方案,都会扰乱或破坏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效应的发挥,给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病人用药时,必须遵守医生医嘱,按一定的剂量和次数给药。

任意停止用药:人们用药常沿用一种错误的“自愈标准”,譬如因头痛发热使用解热镇痛药治疗,当体温退至正常或疼痛缓解、消失,即认为疾病已完全治愈,于是便擅自减药、停药作为对症处理,此举似乎无可厚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