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 类文阅读含答案
【阅读专项】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五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

【阅读专项】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第1课《白鹭》【课内阅读】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白鹭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把文中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一句用一个成语代替,并说说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为什么说黄昏低飞的白鹭是乡居生活的恩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为什么用“有韵的诗”而不用“铿锵的歌”来比喻白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试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本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文阅读】春天的黄鹂(节选)刘学刚黄鹂,单是汉字,就已构成视觉上的灿烂了;单是音节,就已充满听觉上的(宛婉)转了。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全面)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全面)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根据选文内容,下面对圆明园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错落其间,精巧而又别致。
B.园中有一巨幅壁画,壁画上画着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地名胜。
C.金碧辉煌的殿堂中摆放着许多奇珍异宝。
2.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写出了人们漫步圆明园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画“”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在文中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A.分—总B.总—分C.总—分—总)。
4.这篇课文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这样写的好处是()A.美的东西被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和愤怒。
B.再现圆明圆遭侵略者肆意洗劫的景象,唤起人们对圆明园的留恋。
C.这样写达到了先抑后扬的效果。
5.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和阅读全文的感受,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圆明园曾经很辉煌,_________,可现在它____________。
圆明园的经历告诉我们___________。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攻略(含答案)课内阅读桂花雨(节选)①桂花摇落以后,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②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桂花。
回家时,总要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将下列动词分别填入选文中的横线上捡收赏挑2.选文第①自然段中用的最有魅力的一个字是,这个字写出了桂花的特点。
3.文中画“”的句子说明了()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气确实胜过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B.母亲惦记着家乡的一切,认为家乡的东西是最好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
C.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自家栽的,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是给大众观赏的。
4.文中提到晒好的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你知道还能用来干什么吗?____________访兰贾平凹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
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
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②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④父亲却把我制住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课后作业及答案1.看拼音,写词语。
gāo bǐng () pào chá()pó pó() chén jìn()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缠:①缠绕;②纠缠;③应付。
(1)爸爸每天都被细小的事情缠着,没有一点儿时间陪我玩耍。
()(2)这人真难缠,跟他说了半天,他就是不走。
()(3)这个篱笆墙用铁丝一圈一圈地缠着,很牢固。
()3.读句子,完成练习。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几句话通过对“我”的和的描写,表现了“我”的心情。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这句话描写了桂花的其中“”字十分传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把画“”的句子改为肯定句。
(3)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下列最能形容母亲对桂花的深厚感情的诗句是()A.月是故乡明B.乡音无改鬓毛衰C.寒梅著花未D.独在异乡为异客②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家乡味》里有一句话表达的情感与所选句子类似,请你写出来。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先写了自己喜欢桂花和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最后写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B.题目“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印象,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遐想。
C.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D.阅读课文,能感到桂花香气弥漫,作者的思乡之情像花香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
5.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课《白鹭》一、朗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
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黛之一忽则嫌。
”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
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二、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分角色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花生写了什么?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二、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小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例1:因为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狂风暴雨,我总是能看见我们小区清洁工阿姨的身影。
她总是弯着腰,手里拿着扫帚不停地在小区里扫着。
每次看到这情景,我就会对她产生一种敬意。
说实话,我至今连她叫什么都不知道。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含三套题)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一、读拼音写字词。
(8分)1. 每年到桂花盛开的季节,家家都 chén jìn()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年这个季节,我家都能jiǎn()几大luó()桂花。
2.我们家后园有半亩空地,我们把它开辟出来种花生,翻地,bō zhǒng(),jiāo shuǐ(),没过几个月收获了。
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fēn fù()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收获节。
3. 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它色素的 pèi hé(),shēn duàn ()的大小,一切都很 shì yí()。
二、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打“√”。
(2分)嫌.弃(xián xán)嗜.好(shì qì)眼睑.(liǎn jiǎn)垂蔓.(màn wàn)三、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2分)“幽”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除部首外还有画。
“幽”的意思有:①形容地方很僻静、光线暗;②使人感觉沉静、安闲的;③幽禁,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④指阴间。
“深幽”的“幽”应该选第种解释。
根据义项②的意思,“幽”可以组词为:。
四、根据“便宜"的读音和解释完成练习。
(6分)biàn yí:方便合适,便利。
pián yi:①价钱低;②不应得的利益;③使得到便宜。
1. 在“他总是想着从别人那里占点儿小便宜”中,“便宜”的读音是,意思是。
2.在“院子的前后都有门,出入很便宜”中,“便宜”的读音是,意思是。
3. 在“他那么凶神恶煞般地对待人民,你竟然就这样放过了他,真是便宜了他”中,“便宜”的读音是,意思是。
五、选择题。
(6分)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桂花雨》的作者是现当代女作家杨红樱,她的代表作有《烟愁》《橘子红了》B. 《珍珠鸟》是冯骥才写的,他是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挑山工》《雕花烟斗》C. 《白鹭》是郭沫若写的,他的全部作品编成了《郭沫若全集》D.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花》《落花生》2.下列诗句不是表达送别之情的一项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内阅读训练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 阅读训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训练第一单元单元导读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主题编排的。
由《白鹭》《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组成。
《白鹭》描写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它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反问;写作手法有首尾呼应。
《落花生》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围绕着“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桂花雨》以桂花为线索,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珍珠鸟》以细腻真切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表达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
学习这四篇课文,我们要学习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描述的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如《白鹭》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进行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令人受到启发。
我们还要学习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我们也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阅读训练一、阅读《白鹭》选段,回答问题。
白鹭(节选)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重点及类文阅读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重点及类文阅读(有答案)【文章重点】一、佳句积累1.比喻句(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这句话把白鹭站在水田里钓鱼比作是玻璃框里的画面,把清水比作玻璃,把田比作玻璃框,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了当下的画面,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2)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句话把珍珠鸟背上的白点比作珍珠,把它的身子比作蓬松的球儿,突出了珍珠鸟的体形特点。
(3)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里把白鹭比作诗、散文诗,突出了白鹭蕴含着的内在美。
2.拟人句(1)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鹭站着时的样子说成是在望哨,写出了白鹭站着时的情景。
(2)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珍珠鸟睡着时的情态。
3.夸张句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句话的“香飘十里”是夸张写法,写出了桂花的芳香。
4.含义深刻的句子(1)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作者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的朴实无华。
(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揭示了文章主题,说明了做人要做对他人有益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是文章的总结句,也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说明了相互信任才能创造出彼此和谐的美好世界。
二、考试热点:1.《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考试中常考查对课文的背诵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落花生》一课常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求写出“花生”所蕴含的独特品质。
3.《桂花雨》一课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1)这篇课文中讲了带给作者美好回忆的哪几件事?(2)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3 桂花雨
故乡的芦苇(节选)
樊发稼
多年来令我魂牵梦萦,永远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芦苇。
是的,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diàn)青色的脑袋。
它长得很快。
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
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
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当作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匣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
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
“开船啰!开船啰!”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在那星月交辉的夏夜,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
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
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小心地放进小竹笼子里,怕它们饿,就塞进几朵金红色的南瓜花。
然后将笼子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娘用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选自《故乡的芦苇》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词语。
(1)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
(2)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
形容思念情切。
()
2.“小心翼翼”是形容。
在画线句子中,这个词语表现了。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与故乡的芦苇有关的哪些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5.读了这篇文章,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参考答案】
1.(1)朴实无华(2)魂牵梦萦
2.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孩子们对芦叶船的喜爱与珍视
3.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diàn)青色的脑袋。
4.摘芦叶做哨子吹;用芦叶折小船玩;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
5.示例:我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芦苇的喜爱,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故乡的烤红薯(节选)
谢冰莹
每到冬天,我便要回忆在故乡那种围炉烤红薯的快乐。
一个最清晰的记忆,永远映在我脑海中的,是有一次晚上外面正下着大雪,二哥和三哥从书房里回来,看着我在烤红薯,他们也要吃。
“来,我们三个人同时来烤红薯,不许烤焦,也不许有一点儿生硬的,要
把皮烤成金黄色,里面的肉放出香喷喷的气味。
”
我说完,立刻找了三个大小差不多的红薯来,二哥把炉子里的红煤渣用竹棍子撬(qiào)开,把红薯埋得很深,上面还盖了一层薄薄的热灰,他这样做,是希望红薯快点烤熟;三哥也仿照他的方法;只有我,把红薯摆在火炉下面那个通风的地方,火力()很大,()不会损伤红薯的皮。
不久,红薯开始熟了一小部分,三个人同时留心变更靠火那面的位置,慢慢地闻到香味了,快到成熟的时候,由红薯的一端突然冒出几点酱色的糖浆出来,并且还吐着一缕缕热气。
“你们闻到香味了没有?这是我的红薯发出来的。
”二哥夸耀地说。
“不!是我的红薯放出来的。
”我首先抢着回答。
“哪里,都不是,是我的红薯放出来的清香。
”三哥一面说,一面用手指着他的红薯上面那几个糖点。
“凡是红薯,一到烤熟了,都有香味的,你们吵吵闹闹的争什么?看谁的红薯烤得又快又好,谁就第一。
”母亲的几句话,把我们争吵的问题转移了目标,三个人同时都静下来了。
半小时以后,三个人的红薯都熟了,结果是二哥得了第一,三哥第二,我是倒数第一,我几乎哭起来。
母亲见形势紧张,连忙出来调解,要他们每人分给我一半吃,并且要他们承认方才那股清香是由我那个红薯上面发出来的,这才使我停止吵闹。
(选自《掌心里的故乡味是故乡浓》北方文艺出版社)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快活——()炫耀——()调和——()
2.文中的括号里应该填的关联词语是()。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
C.只要……就……
3.作者描写烤红薯的比赛,兄妹三人个是怎样做的?他们的成绩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作者为什么“每到冬天,我便要回忆在故乡那种围炉烤红薯的快
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快乐夸耀调解
2.B
3.二哥把红薯埋得很深,上面还盖了一层薄薄的热灰;三哥也仿照他的方
法;“我”把红薯摆在火炉下面那个通风的地方。
结果是二哥得了第一,三哥
第二,“我”是倒数第一。
4.示例:因为在故乡那种围炉烤红薯时,“我”还是个小孩子,不仅享受
了美食,还享受着母亲的宠爱与哥哥们的呵护。
【参考答案】
1.快乐夸耀调解
2.B
3.二哥把红薯埋得很深,上面还盖了一层薄薄的热灰;三哥也仿照他的方
法;“我”把红薯摆在火炉下面那个通风的地方。
结果是二哥得了第一,三哥
第二,“我”是倒数第一。
4.示例:因为在故乡那种围炉烤红薯时,“我”还是个小孩子,不仅享受了美食,还享受着母亲的宠爱与哥哥们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