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异视角下乡村企业入城意愿分析

合集下载

河南省县域就地城镇化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省县域就地城镇化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省县域就地城镇化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温力齐
【期刊名称】《中国地名》
【年(卷),期】2024()3
【摘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河南省102个县(市)2013—2022年就地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为河南省各县(市)政府推进就地城镇化建设提供建议。

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河南省各县(市)的具体情况,基于政府可采取措施的角度构建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计算出河南省102个县(市)2013—2022年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得到如下结果:①2013—2022年河南大部分县(市)的就地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但各县(市)的就地城镇化水平普遍有了提高。

②在空间格局上,各县(市)的就地城镇化发展呈连片态势,空间聚集倾向和区域带动作用明显,豫中地区就地城镇化水平较高。

③基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实证检验表明,非农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非农就业水平是影响河南省各县(市)就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页数】3页(P0085-0087)
【作者】温力齐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
【相关文献】
1.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2.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3.河南省县域尺度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4.中国县域城镇化:人口与土地空间匹配差异及影响因素
5.农村电子商务赋能县域就地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省县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迁移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决策

企业迁移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决策
BUSINESS REVIEW 思想库
企业迁移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决策
文 | 汪大正
【关键词】 知识产权法 ,体系化 ,基本法 ,知识财产
企业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战略决
使大城市中心区企业逐步向郊区扩散,企业
策的结果,是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的郊区化进程不断加快。便利的交通、低工
进而促进企业持续成长而进行区位调整的决
扩散效应,如果企业选择一个有强大市场辐 射力的地区作为其迁移的目标区位,那么从 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该区位对企业未来的 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关支撑产业。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是由于本地区具备竞争力的相关支撑产业的存 在,当有集群存在而非单个企业时,生产率 高而且增长快。某些指向性相同或前、后向 关联的企业集中布局,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一般来讲,企业迁移大都倾向于选择在那些 产业基础较好、配套条件较完善的地区,由 此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尤其是那些使用相同 类型工人的其他企业的地方,以及具有潜在 投入供应商和潜在的下游消费者的地方,更 是成为企业的首选区位。因为这些地区通常 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以 及可供选择的投入供应商、潜在消费者和合 作伙伴,有利于相互竞争和协作,提高管理 和办事效能。某个核心或者关键企业的迁入, 可产生示范效应、关联效应和群迁效应,通 常会带动一大批相关或者配套企业跟随迁入。
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 和环境保护法规,以及接近当地市场等因素, 用,劳动力的流动可以促进创新和技能的快
业、成长型企业与衰退期企业,其迁移区位 影响着企业区际迁移的预期收益,决定着企 速扩散,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可以促使企业获
决策所考虑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即使是同 业的生产成本,左右着企业迁移的成长性, 得稳定的劳动力供给,使劳动者获得稳定的

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术 。 [30][31] 核 密 度 计 算 公 式 如 下 :
F(x,y)=1
2
(nh

n
Σi=1
K(di
h)
(1)
其 中 ,F(x,y)是 点 (x,y)的 密 度 估 计 ,n 是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数 量 ,h 是 核 心 直 径 ,K 是 核 心 函 数
(即 土地面积),di 是 点 (x,y)与 第 i 个 农 村 居 民 点 之 间 的 距 离 。 [32][33]
段公式如下:
V (pi )=∩ ∩p|d ∩p,pi ∩<d ∩p,pj ∩∩(i, j =1,2,3,
…,n)
(3)
其 中 ,d 为 欧 氏 距 离 ,p 为 集 合 V (pi) 中 的 元 素,V(pi)是一个在特殊情况下具有 无 限边界 的凸
多边形,在任意一个凸多边形内,任意一点到该
凸 多 边 形 的 发 生 点 pi 的 距 离 都 小 于 该 点 到 其 他
的 要 求 [5]。 近 年 来 , 已 有 学 者 就 此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农 牧 交 错 区 [21]、 半 山 丘 陵 区 [22]、 环 渤 海 地 区 [23][24] 等
究,研究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和影响因 特殊地形区域也有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一些
素、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土地整治(包括类 学者还进行了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度视角的农村
导型次之,工业主导型县域变异系数远高于其他产业主导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的聚集度也处于最高水平。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农村发展类型;福建省
[作者简介] 董敏,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武林(通讯作者),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

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基于江西省21县(市、区)131村的实证

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基于江西省21县(市、区)131村的实证

第37卷 第3期2023年3月Vol.37 No.3Mar.,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公平”是推行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规范宅基地管理的核心准则[1],“一户一宅,面积限定”是我国宅基地制度的基本原则。

目前农村“一户多宅”和面积超标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既有长期以来村庄规划的不完善、不科学[2-3],也有因兼用于生产生活的传统需求而形成院落和附属建筑,或管理欠缺、执法不 严[4],还有在特定条件下“合法”形成的,如一些地方为加快征地拆迁,存在“拆一补多”,或在鼓励发展“马路经济”时期,允许让农户沿路多建住宅。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乡融合的推进,宅基地院落和附属建筑的功能在逐渐减弱。

宅基地面积超占带来了资源浪费、人地矛盾加剧、公平性欠缺、管理难度升级等问 题[5],与我国宅基地公平使用、规范管理以及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要求相悖,严重制约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成为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阻力。

随着宅基地价值构成的不断丰富以及农户对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的增加,因宅基地超占而引发的不公平日益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

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是体现“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各地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020年《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要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对不符合现行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一户多宅”、面积超占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形处理。

近年来,针对宅基地退出的研究较多,主要聚焦于退出机制[6-7]、退出意愿[8-9]、退出决策[10]、退出补 偿[11-12]等方面,研究角度比较多样,如家庭生命周 期[13]、代际差异[14]、社会网络视角[15]等,不少研究表明,宅基地退出意愿在不同区位村庄存在差异[16-17]。

而对宅基地超占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超占原因[2-3]、有偿使用[18-19]等方面,对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研究鲜见报道。

市场地域分析了解不同地域市场特点

市场地域分析了解不同地域市场特点

市场地域分析了解不同地域市场特点市场地域分析:了解不同地域市场特点市场地域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市场调研工作,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地域市场的特点,从而制定适应性强的市场营销策略。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地域市场的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因素,以及如何在不同地域市场中获取商机。

一、地域市场特点及影响因素1.人口特征:每个地域市场的人口特征有所不同,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人口流动性等。

这些特征直接影响到市场的需求和消费习惯。

2.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的GDP、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

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消费能力较强,市场需求更为旺盛。

3.文化背景:不同地域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等。

这些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购买决策,对市场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地理环境:地域市场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资源禀赋等方面。

这些因素对产品的适应性和市场需求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寒冷地区销售冬季服装更具市场潜力。

二、北方地域市场特点1.人口特征:北方地域人口数量庞大,相对集中。

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地域的老年人口较多,这对健康和养老产品市场提供了巨大机会。

2.经济发展水平:北方地域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大城市发展迅速。

这里的消费能力较强,高端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市场需求较大。

3.文化背景:北方地域的文化背景较为多元,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在旅游业方面,北方地域具备较高的吸引力,文化旅游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4.地理环境:北方地域的气候较为寒冷,需要保暖衣物、暖气设备等冬季用品。

此外,北方地域有较多的河流和湿地,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大。

三、南方地域市场特点1.人口特征:南方地域人口众多,相对分散。

年轻人口较多,这对于时尚、新潮产品和娱乐消费品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商机。

2.经济发展水平:南方地域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市化进程迅速。

这里的消费能力也较强,对于房地产、汽车和家电等大宗消费品的市场需求较大。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移居城镇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昌吉州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移居城镇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昌吉州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移居城镇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昌吉州为例赵雯雯;韩芳【摘要】鼓励农村人口移居城镇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从根本上缓解“三农”问题的压力,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以昌吉州玛纳斯县、奇台县、木垒县周边乡镇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构建包含人口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3类21个影响因素在内的农村人口移居城镇意愿 Logistic 模型。

结果表明:住房类型、不适应城镇生活、家庭分离、交通便利及医疗卫生条件优越5个因素与农村人口移居意愿显著相关。

%Encouraging rural population to migrate to cities and towns can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 force,increas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ealize the scale operation of land in rural areas,so the pressure on 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can be basically relieved,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an be propelled.The rural residents living around Manas,Qitai and Mulei counties in Changji Prefecture were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 in this study.The logistic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willings of rural population to migrate to cities and towns with the 21 factors contai-ning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economics and social factors.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housing types,in-adaptation to the living of cities and towns,convenient traffic and superior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condition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willings of rural population to migrate to cities and towns.【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8)008【总页数】8页(P159-166)【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口;移居;Logistic模型;昌吉州【作者】赵雯雯;韩芳【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6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移居现象越发普遍。

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述评

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述评

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述评毛丰付;卢晓燕;白云浩【摘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是影响农民工迁居的关键环节.从农民工迁移定居的基本事实、理论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农民工定居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文献回顾表明,进城农民工中近四成定居城市意愿强烈,三成左右在定居与返乡之间摇摆;定居意愿研究呈现多学科交融态势,Logistics类回归分析是主要定性分析工具;影响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因素可归结为经济、社会、制度、心理等诸多方面,其中非经济因素重要性在逐渐上升.采用纵向面板数据,提高全国代表性城市调查数据利用效率,多角度引进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方法和视角,以家庭为主要分析单元是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7)005【总页数】8页(P21-28)【关键词】农民工;城镇化;市民化;定居意愿【作者】毛丰付;卢晓燕;白云浩【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杭州 310018;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6“农民工”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类特殊的、身份与实际职业相悖离的社会群体[1]。

纵观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史,进城农民身份与职业背离的“半城市化”都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2]107。

早期工业化国家由于人口在乡城间转移无制度障碍,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和留城定居并未被分割成两部分,流动人口城市生活的物质条件改善相对容易,而社会心理方面的隔阂消除则经历了较长的时间[3]。

20世纪中叶发展中国家的“半城市化”,则表现为物质上大城市外围非法棚户区的聚居,精神上贫困文化的形成,以及制度和心理上与主流社会的疏离[4-5]。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是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社会保障以及文化认同方面的差异,使得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被界定为城市居民,不仅在物质条件上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在心理上也对城市产生疏离感,无法有效融入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中[6]。

2024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三 )地理试题及答案

2024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三 )地理试题及答案

1. 四条曲线中,表示陆风停止时刻是( )A. ①B. ②C. ③D. ④2. 与夏季相比,鄱阳湖冬季湖风起止时刻( )A. 开始晚,结束晚B. 开始晚,结束早C. 开始早,结束晚D. 开始早,结束早3. 鄱阳湖附近城市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对湖陆风强度的影响是( )A. 湖风减弱,陆风增强 B. 湖风陆风均减弱C. 湖风增强,陆风减弱D. 湖风陆风均增强莫诺纳湖位于美国的五大湖区,平均湖深22米。

每年冬春季,莫诺纳湖都要经历一次湖水温度分异和底层水温骤升事件。

据研究,莫诺纳湖冬季存在盐径流注入,与周边水体混合慢,近年来盐径流含盐量不断增加。

下图示意2020年1~5月莫诺纳湖底表层湖水水温变化。

完成下面小题。

的始、陆风停止时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湖甲监测站2010-2015年湖陆风起止时刻及其频次统计图,四条曲线表示湖风开始、湖风停止、陆风开由于湖陆热力差异,鄱阳湖周边形成明显的湖陆风环流。

湖陆风起止时刻具有季节变化。

下图是鄱阳一、选择题地理试卷(三)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质量检测卷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曾受到西北—东南方向的水平挤压 B.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C. 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前D. 河流沿断层线发育7. 图中部分岩层的年龄由新到老依次是( )A. 页岩、砂页岩、灰岩 B. 灰岩、砂页岩、页岩C 砂页岩、页岩、灰岩D. 页岩、灰岩、砂页岩8. 若图中T 岩层中发现大量鱼类化石,则该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A. 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现 B. 是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C. 蕨类植物出现并逐渐繁盛D. 鸟类出现,爬行动物繁荣如图所示我国某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主要分布有荒漠、草原、高山草甸、垫状植被和冰雪等自然景观,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点存在斑点状分布的云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地形图,图中岩层轻微褶皱,断层西南一侧岩层有明显的沉降。

完成下面小题。

.底层水温提前骤升D.底层水温骤升放缓C .湖泊咸淡性质转变 B.水温分异时间缩短A .未来冬季盐径流含盐量继续不断增加,整体上会使得莫诺纳湖()5.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A ①湖面结冰②径流减少③气候回暖④大风天气.引起莫诺纳湖湖水温度分异和底层水温骤升主的要原因是()49. 图示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呈现()A. 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规律C. 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规律D. 垂直分异规律10. 图示区域草原及高山草甸表土中普遍含有云杉花粉,这些花粉最可能由()A. 极地东风搬运而来B. 山谷上升气流搬运而来C. 东南季风搬运而来D. 高空下沉气流搬运而来位于云南蒋家沟的某干热河谷因滑坡、崩塌形成了大量不稳定斜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异视角下乡村企业入城意愿分析摘要乡村企业入城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利用浙江、河南、四川三省193家乡村企业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验证,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省份的乡村企业入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描述统计发现:有58.55%的乡村企业主有入城意愿,仅有21.24%的乡村企业主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搬迁,集群环境、土地价格、运输成本等是企业愿意搬迁的主要原因,土地价格政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品产销信息、集群环境是影响企业搬迂方向的重要因素,当地的土地、税收和融资等政府政策对于企业是否入城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企业总资产、土地价格、运输成本、集群环境、与政府关系对入城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税收政策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的显性成本(土地价格、运输成本),以及企业的交易成本、寻租成本等隐性成本(集群环境、与政府关系和税收政策),进而影响企业的迁移意愿,且浙江、河南与四川三地计量结果差异显著。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入城意愿;城镇化;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区域分异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5-0138-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5.017“工业入城”和“农民入城”双轨并行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工业入城”抑或产业转移均是以企业为微观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的过程中,乡村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苏南、浙东、山东、辽东半岛等地乡村企业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实例就是明证。

而乡村企业主则是特殊农民,其入城决策行为对城镇化产生双重作用。

基于此,本文以浙江、河南、四川三省乡村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乡村企业入城的影响因素,由东中西部乡村企业的入城行为差异,归纳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乡村企业的入城规律,以期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实现同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评述目前学术界专门对乡村企业迁移的研究仍比较少见,但涉及企业迁移跨区域成长意愿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

国外将企业迁移作为专门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朔到上世纪印年代,其中较为经典的研究视角包括行为区位选择理论和新古典推拉理论。

美国、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学者运用工业区位论作为分析框架和研究依据。

Dunning对企业跨地区成长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将企业跨地区成长的因素归纳为内部化优势、企业选择和区位选择三个方面,具体指标包括地理位置、要素成本、市场规模与潜力、运输成本、金融制度、政府干预、政治差异、经济集聚情况等。

Schmenner 认为,影响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类型、发展空间和劳动力成本。

HartDenison&Henderson认为,产业类别、产业氛围、临近性、基础设施、交通便利性、运输成本、税收等因素影响着企业搬迁。

Devereux&Griffith认为技术水平、产业氛围和税收三个因素影响较为显著。

BrouwerMariotti&Ommeren发现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组织类型、产业类型、成长性、区域位置、市场规模等都对企业是否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Huisman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年龄、组织结构、产业类型、空间可得性与大小、交通便利性、集聚经济、劳动力成本、经济周期、体制环境、创业文化11个因素都对企业迁移起到作用。

Hanna认为企业年龄、规模、产业类别、成长性、技术水平、区域位置、产业氛围、本地竞争性是企业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企业迁移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现中国乡村企业的形成和布局与国外大不相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国外基于工业区位论的分析框架并不适合分析我国乡村工业企业的迁移行为及其规律。

国内针对乡村企业迁移问题研究刚开始侧重于一般性调查分析或宏观总体判断。

刘世定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乡镇企业的选择因素包括制度和政策、企业主目标、土地价格、人际关系环境等四个主要因素。

李王鸣对乐清市四个代表性样本镇的民营企业跨地区迁移扩张行为的研究表明,有扩张行为的企业达86%,其中就地扩张25%,更多是外迁扩张,达75%;省域范围内迁移扩张的民营企业占了80%,其中区域内迁移占72%,迁往更高级专业镇的占8%;跨省的迁移扩张的民营企业,前往东部大城市的占了79%,迁往中西部地区的仅占7.9%。

邬爱其通过设计“企业迁移意愿”调查问卷,发现乡村企业入城成长的意愿强度因企业的规模和所处产业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创新激励、中介服务、国际交流、融资门槛和政府服务是影响乡村企业入城意愿的5个重要因素。

马子红从生产成本、运榆成本和制度成本等方面分析了企业转移的区域性,并认为东部地区企业家由于生长在自古从商的“社会土壤”而多属于“风险偏好者”,所以企业转移多发生在东部地区内部。

鲁德银研究了我国乡村企业家行为、企业迁移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家控制权与企业迁移呈正相关关系,预期的产业环境收益和迁移成本是企业迁移的主要动因。

魏后凯和白玫、周正柱和孙明贵认为,企业资源、成本、环境、政策等内外部因素对企业是否迁移产生综合影响。

魏玮、毕超运用中西部20个省市食品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研究食品制造业的区位决策行为,得出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是企业区位决策的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运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展开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钱文荣和邬静琼调查了浙江海宁8镇200家企业,选取了企业的成立历史、行业性质、总资产、职工总数、利润率、满意度(生活、环境、政策)等1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方法进行回归验证,发现企业家对生活的满意度是影响企业迁移意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查想迁移而未迁移的企业中发现,迁移成本高是制约企业适度集中的主要原因。

陈伟鸿同样调查了浙江10个专业镇50家外迁企业,也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人力成本、资源、竞争状况、政策是企业外迁主因,而生活满意度这一因素并不重要。

蔡春萍等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晋江市安海镇中小企业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发现企业主来源地、招工难易程度、用地(房)来源、主产品技术含量、企业集聚环境、企业间合作关系起到显著作用。

李彦军运用Logit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政策、经济、情感、战略四大类因素对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四省124家资源型企业的迁移决策影响,发现政策因素影响最大,情感因素居次,经济因素起到反作用。

从上述企业迁移理论回顾中有关影响工业企业、乡村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来看,企业创办时间、企业规模、企业或产业类型、技术水平、距离或交通便利性、产业聚集度、劳动力成本、税收政策、体制或制度环境等影响了企业是否进行迁移,这些研究为识别影响乡村企业入城意愿的主要因素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中国乡村企业为什么入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的乡村企业入城的影响因素是否相似?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为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 实证模型与研究假设2.2 研究假设基于国内外已有企业迁移的理论成果,本文将影响乡村企业入城意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企业特征类因素、环境特征类因素,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 企业特征类变量对乡村企业入城意愿有影响。

①企业创办时间。

一般而言,乡村企业创办时间越短,其入城的可能性越小;②企业类型。

越是传统型企业,不管是传统制造业,还是传统服务业,其入城的可能性越小;③企业员工总数。

乡村企业的员工人数越多,表示所在地招工相对容易,而在他地招工难度更大,所以其搬迁难度更大。

④企业总资产。

企业在当地的总资产越多,其整体搬迁损失越大,企业越不愿意搬迁。

假设2 环境特征类变量对乡村企业入城意愿有影响。

①迁移地的土地价格。

迁移地土地价格越高,企业入城的可能性越低,土地价格与企业入城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

②搬迁后员工工资变化。

入城后员工工资越高,企业经营成本越高,利润下降,企业入城的可能性越小。

③运输成本。

如果搬迁后运输成本比以前更高,搬迁的可能性越小。

④技术环境。

搬迁后的整体技术环境越好,招募技术人员更为容易,企业搬迁的意愿越强烈。

⑤集群环境。

企业对产业氛围非常重视,迁移地的产业集聚环境越好,表明产业供应链越完善,企业搬迁的可能性更大。

⑥融资环境。

企业搬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环境越好,企业越希望搬迁。

⑦与政府关系。

企业非常重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如果搬迁后当地政府更积极为企业服务,企业搬迁的意愿更为强烈。

⑧税收政策。

当迁移地给予在税收方面给予稳定、持续的优惠政策,企业搬迁的可能性越大。

3 样本情况与变量设定3.1 样本情况本文数据来自于对浙江省、河南省和四川省三地乡村企业的实地调查。

选取上述三省的原因是,浙江省是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中小企业特别是乡村企业比较普遍;河南省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近年来乡村企业发展迅速;四川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乡村企业发展亦走在西部各省的前列。

调研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在每个省抽取三个市县,每个市县发放企业的调查问卷10-30份。

课题组成员共发放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达91.9%。

表1为乡村企业入城意愿选择总体情况。

可见,有一半以上(58.55%)的企业有入城的意愿,仅有21.24%的企业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入城,另外有20.21%的企业持中立态度。

那么,这部分企业的入城意愿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不愿意入城的企业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这需要进一步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且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有效结论。

对于影响乡村企业入城意愿的原因,本研究进行了相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表2显示促进搬迁到城镇的原因主要包括“更方便、更快速地获得生产和销售信息”“政府有关土地等优惠政策”“产品销量增加”“产品的运输成本降低”等,比例分别为23%、17%、16%、15%,可见,集群环境、土地价格、运输成本等是企业愿意搬迁的主要原因。

表3显示企业选择入城方向(选项包括户口所在镇、中心镇、县城、地级市、省会城市或其他大型城市等5个)的影响因素有“当地是否有更优惠的土地政策”“当地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产品生产与销售信息的获取是否更方便、更迅速”“当地是否已有产业集群环境”等,比例分别为25%、20%、20%、17%,可见,土地价格政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品产销信息、集群环境是影响企业入城方向的重要因素。

表4是企业期待政府落实哪些迁移政策,主要包括“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政策”,比例分别为31%、27%、25%,可见,当地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融资环境对于企业是否入城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