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藏类型与分布预测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藏类型与分布预测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西斜坡 油气藏类型 预测
中图法分类号
T l2 3 E 2. ;
文献标志码

松辽 盆 地 北 部 西 斜 坡 为 松 辽 盆 地 一 级 构 造 单 元 西部斜 坡 的北 段 , 一 个 中上 白垩 系 、 第 三 系 是 下 地 层超覆 带 。 自东 向西北 段可 以划分 为 3 构 造单 个
藏 的类 型及 控 制 因素 , 示 油 气 藏 的分 布 规 律 , 揭 对 该 区下 一步油 气勘 探具有 重要 的指 导意 义 。
元 , 富裕构造带 、 即: 泰康隆起带和西部超覆带 ( 图
1 。 自下 向上该 区依 次发 育 白垩 系火 石岭 组 、 河 ) 沙
子组 、 城 组 、 营 泉头 组 、 山 口组 、 家 组 、 江 组 、 青 姚 嫩
( 1。 表 )
藏; 而萨零 、 油层 油 气 藏 类 型 主要 为 构 造 一岩 性 一 油气 藏和 岩性 透镜体 油气 藏 ( 2 。 图 )
— \ —、

_ ~

、 \
~ \
— —
— —
— —
≈ 畸

2 油气 藏分布规律及控制 因素
2 1 油 气藏 纵 向分 布规律 及 控制 因素 .
第1 2卷
第2 2期
2 1 8月 02年







Vo .1 No 2 Au 1 2 .2 g.2 2 01
1 7 — 1 1 ( 0 2) 2 5 8 —5 6 1 8 5 2 1 2 —5 80
S in e T c n lg n n i e r g c e c e h oo y a d E g n ei n

层序地层学—松辽盆地

层序地层学—松辽盆地

盖 储

松辽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
–2、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
•1)界面类型
–古构造运动界面:区域不整合面; –构造应力场转换界面:盆内不整合面; –构造机制转换面:局部不整合。 坳陷阶段 萎缩阶段
裂陷阶段
泉头组(河流相、三角洲相)——青山口组 (浅湖至深湖相)——嫩江组(浅湖至河流相)
二、陆相地层层序的形成机制
4、基准面和可容空间变化对层序的控制
基准面是控制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何者发生的一 个临界面,即在基准面之上要发生侵蚀作用,而基准面 之下则发生沉积作用。基准面是一个受构造沉降、 气候变化、沉积物补给、海(湖)平面升降、沉积地 形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可容空间是指沉积物表面与基准面之间可供沉积 物充填的全部空间。
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认为海平面升降、 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是层序形成 与分布的控制因素,其中海平面升降起主要 作用。
– 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相对海平面变化:
• 控制可容空间变化,从而决定着层序空间分布;
– 沉积物供给速度:与可容空间增加速度共同控制着层序构型; – 气候变迁:控制沉积物的供给速度以及沉积物类型。 气候变迁
松辽盆地内不同地区的构 造沉降曲线显示,在124 Ma前 后盆地存在着构造沉降速率的 重大转折(如图),即由前期的 快速沉降转为后期的缓慢沉降, 而这一时期恰为松辽盆地断坳 转换时期的开始。断陷时期构 造沉降曲线斜率较大,即构造 沉降速率较大;而坳陷时期曲 线段斜率变缓,即构造沉降速 率趋小。表明在盆地演化不同 阶段构造作用的控制强度不同, 断陷盆地受构造因素影响更为 突出。
在构造沉降保持线性沉降的前 提下,基准面快速下降,可容空间减 小,且Δ A/Δ S<1或≈1时,形成小型 进积或加积的准层序组,此时,常构 成低水位体系域;基准面快速上升, 可容空间迅速增大,且Δ A/Δ S>1时, 产生退积式的准层序组,常形成水进 体系域;基准面缓慢上升,可容空间 缓缓增加,且Δ A/Δ S=1时,产生加积 式的准层序组,常构成高水位体系域; 基准面快速下降,可容空间迅速减小, 且Δ A/Δ S<1时,产生大型进积式的 准层序组,形成水退体系域。(可容 空间增量Δ A与沉积物补给增量Δ S)

松辽盆地03

松辽盆地03

松辽盆地由西向东地震地质构造解释图
四、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
松 松辽盆地具有 辽 两隆三凹一斜 盆 坡的构造格局, 地 构 总体表现为中 造 隆侧坳、隆坳 单 元 相间的特征 划 6个一级构造 分 及 单元 部 36次一级构造 分 井 单元 位 图
北部倾没区
西部斜坡区
东北隆起区
中央坳陷区
西南隆起区
东南隆起区
深部油层、外围盆地
现已发现37个油田,10个气田,现今产量维持在5000万吨左右。
二、盆地的基底及时代
盆地的基底及时代的认识和观点
① 华力西褶皱带拼合基底。 杨继良等应用K—Ar法对盆地内30多块基底 岩样进行了同位素定年,一般年龄值为135~
301Ma,未发现>350 Ma的数据,且认为基底岩
石类型均可与盆地四周相应层位岩石露头相比, 即盆地基底主要属天山一兴安华力西期褶皱带 的一部分,为一由周边向内延伸形成的拼合基 底。并提出“盆地基底分别由大兴安岭海西褶 皱带和吉黑海西褶皱带混合而成”。
江桥地区的江37井为泉头组和姚家组超覆在不整合面 上形成的地层超覆油气藏
江桥地区的江37井为泉头组和姚家组超覆在 不整合面上形成的地层超覆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西部斜坡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成藏 模式
砂透镜体灭圈闭合圈闭
断层遮挡圈闭
构 造 和 构 造 岩 性 圈 闭
平面上分布特征
1、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面貌和沉积相带,以中 央坳陷区为主要背景,油气藏分布呈条带性;
2、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以生油凹陷为中心向外呈环带状展布。
中心
③复合基底。在张德润所提“松辽盆地为前寒武纪古老块体与古生代浅变质岩
的综合基底”的基础上,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基底性质即不是整体属于古生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油 气 藏 类 型 及 分 布 特 征 , 明 确 下 步勘 探 工 作 思 路 具 有 理 论 意 义 和 实 际 应 用价 值 。 对 关 键 词 : 气 藏 分 布 } 气 藏 类 型 ; 辽 盆 地 油 油 松
中 图 分 类 号 : 1 . 3 . 1 P6 8 1 0 2
文献 标识 码 : A
11 . 构 造 油 气 藏
1 1 1 背斜 油 气藏 .. 这 类 油 气 藏 在 盆 地 分 布 较 多 , 形 态 可 进 一 步 按 划 分 为 块 状 背 斜 和 层 状 背 斜 两 个 亚 类 。松 辽 盆度 与 油 柱 高 度 一 致 } 油 藏 具 无 油 ③ 有 统 一 的 压 力 系 统 , 嘛 甸 地 区 气 油 界 面 为 一 喇 70 , 田压力 系统 一 致 , 力 系 数 为 10 7m 油 压 . 2左 右 。 阿 拉 新 、 站 、 音 诺 勒 气 田 、 虎 泡 、 阳 沟 、 萄 二 白 龙 朝 葡 花 等 油 田为 层 状 背 斜 油 气 藏 , 类 油 气 藏 的 特 点 是 : 这 ① 油气 藏 面积 完 全 受背 斜 构 造 圈 闭面 积 所 控制 , 即
成 一 个大 型 块状 油 藏 , 特 点 : 背 斜 构 造 完 整 , 其 ① 储
集 层 砂 岩 厚 , 性 好 , 砂 层 间 连 通 性 好 , 一 个 块 物 各 成
3 2个 , 田 9个 , 层 系 统 计 有 近 2 0多 个 油 气 藏 。 气 按 0 近 年 来 , 于 新 理 论 、 思 路 和 新 技 术 的 应 用 , 辽 由 新 松
10 5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2 l 年第 】 期 o1 5
松 辽 盆 地北 部油 气 藏 类型 与分 布 规 律

辽河油田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

辽河油田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

辽河油田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辽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油田之一,位于中国辽宁省东部的辽河盆地。

在辽河盆地的地层中分布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地层的分布特点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层分布1. 新元古界沉积层新元古界沉积层是辽河油田盆地地层的最下部,包括密山组、南山组等地层。

这些沉积岩主要由砂岩、泥岩和页岩组成,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是油气的主要储集层。

2. 古生界沉积层古生界沉积层位于新元古界沉积层之上,包括露头组、古三亚系等地层。

这些地层中砂岩的储集性能较好,同时也有石灰岩、页岩等。

其中的储油层主要为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3. 中生界沉积层中生界沉积层位于古生界沉积层之上,包括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等地层。

这些地层中以碳酸盐岩为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

中生界沉积层中的储集层主要为石灰岩,其孔隙度和渗透性较低,油气储集能力相对较弱。

4. 第四系沉积层第四系沉积层主要包括新第四纪和第四纪地层,主要为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积。

这些地层中的储集层主要为砂岩,其中河流相砂岩的储集性能较好。

第四系沉积层在辽河盆地中分布广泛,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目标层位。

二、地层油气层特点1. 油气富集层分布辽河油田盆地的地层中,油气富集层主要集中在新元古界和古生界沉积层中。

这些地层具有丰富的孔隙度和渗透性,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中,密山组、露头组等地层中的沉积岩层为辽河油田盆地的主要产油层。

2. 油气分布特点辽河油田盆地的地层油气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东西分布差异:辽河油田盆地西部的地层油气较为丰富,储量大。

而东部的地层油气较少,储量有限。

(2)南北分布差异:辽河油田盆地北部的地层油气储量较高,产量较大。

南部的地层油气储量较少,产量较低。

(3)断裂带油气聚集:辽河油田盆地分布着多条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对地层油气的聚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断裂带附近的地层油气聚集较为丰富。

(4)构造油气分布:辽河油田盆地的构造油气主要分布于构造带附近,如辽西地区的巴彦峡构造带等。

松辽盆地北部英台—大安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分布规律

松辽盆地北部英台—大安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分布规律

通过对英台地区构造发育史研究可知:长期继承
性 发育是 古龙 凹陷构 造 发育 的基本 特征 ;在嫩 二段 沉
积前 ,英台地区呈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 ,并一直保持 到第三系沉积前。嫩江组末期 ,随着全盆地大规模的
收稿 日期:20 - - 05 1 2 07
的条带状。从西到东可 以明显地划分 出4个构造带 ,
3 O

暑 茎
O 4 ~ 4 8 ~ 8 1 l ~ 1 l~ 1 l — 2 ~ 2 2 6 6 9 0 2
2 沉积特征
英台地区大部分时期处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
境 ,发 育 的水下分 流河 道 、河 口坝 、远砂 坝 、席状砂
篓0 2
l O O
孔 隙度 / %
蒙古族 自治县境 内,区域构造位置位于松辽盆地中央 坳陷区齐家一古龙凹陷南部 ,西北部跨人龙虎泡一大 安阶地 ,工区的主体为古龙向斜 。其西部是月亮泡鼻 状构造 、东部 为新肇鼻状 构造,北部 是葡西鼻 状构 造、 南部是大安鼻状构造 一 _区的中部发育小庙子构 I 造 : 该区葡萄花油层第一 叫工业油 流井英 8 6井
3 O

篓0 2
l O

展布,因此该层分流河道砂很发育。在此期间,英台 地区经历了多次湖进 、湖退的变迁过程 ,储层的分布 范围受控于不同沉积体 系。应用岩心资料 ,结合测 井 、地震等资料建立 了典型相模式 ,进行单井优势相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6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 G 0 D D .... .
20 06年 l 2月
・ 7・ 2
文章 编号 :10 —7 4 (06 60 2 -3 003 5 2 0 )0 - 70 0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藏的关系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藏的关系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藏的关系摘要:断裂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地区断裂格局决定其构造格局,进而影响局部构造的分布,断裂组合样式影响了油气运移、聚集与分布,断裂活动期次影响了油气运移、聚集时期和油气成藏模式,不同时期发育的断层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存在差异。

本文在对松辽盆地北部a工区的构造背景和断裂特征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特征与油藏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断裂油气成藏作用油气分布中图分类号:tf7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23-353-011 区域地质概况及工区断裂特征1.1区域地质概况整体上看,该工区断层比较发育,但纵、横向均存在不均衡性(图1)。

横向上,工区东部和南部断层比较发育,工区北部断层较少;纵向上,中期发育的断层数量最多,其次是早期断层,最不发育的是晚期断层。

1.2断裂期次划分工区断层纵向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图2),断开t4至t5反射层的断层为早期发育断层,其形成时期为断陷早期或贯穿整个断陷期,这类断层数量相对较少,断层性质均为正断层,主要受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而形成,断距下大上小,边界大断裂对断陷期地层沉积起控制作用。

图1 工区断层叠合图图2 断裂期次划分断开t2至t1g4反射层的断层为中期发育断层,其形成时期为泉头组末期,青一段沉积时期继承性发育。

这类断层数量相对较多,断层性质均为正断层,主要受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而形成,断距下大上小对沉积不起控制作用;断开t1-1至t06反射层的断层为晚期发育断层,其形成时期为姚家组末期,主要受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形成,这类断层较少,对沉积不起控制作用。

另外,本区还发育有部分长期发育断层,是早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在下次构造运动时的延续,断距下大上小,这类断层最少,对沉积不一定起控制作用。

早期对断陷期地层沉积起控制作用,中、晚期对泉头组以上地层沉积不一定起控制作用。

1.3工区断裂特征通过分析认为本区断裂关系有如下特征(图3):图3 t2标准层相干体沿层切片(1)本区断裂关系相对简单,断层密度较小,且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分带发育的特点,存在三个断裂密集带;(2)三个断裂密集带分别位于工区的中部、东南角和东部,断裂带走向分别为北北西、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层性质基本为正断层;(3)本区断层纵向上可以分为早期断层(断陷期地层沉积时期)、中期断层(泉头组沉积末期)、晚期断层(嫩二段沉积末期)和长期发育断层。

松辽盆地双城——太平川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熟度差异

松辽盆地双城——太平川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熟度差异

松辽盆地双城——太平川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熟度差异王杰;王铁冠;陈践发;冯子辉;蒋兴超【摘要】松辽盆地北部双城一太平川地区扶杨油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主要为C23,部分原油具有轻碳优势,奇偶优势不明显.三环萜烷含量较丰富,部分原油伽马蜡烷、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碳同位素值偏轻,生源构成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为主,兼有高等植物生源输入,母源形成环境为微成水还原-淡水氧化环境.本区原油的总体特征比较接近,具有相似的生源母质和有机相,但其成熟度存在着一定差异.根据生物标志物参数,原油分为三个组群.即低成熟油、低成熟-中等成熟油和中等成熟油,主要为低成熟-中等成熟原油.认为研究区具有形成低成熟油的有利烃源条件,应该加强对低成熟油的勘探开发.同时加强长春岭背斜带及其周缘构造高部位有利圈闭的勘探与评价.【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09(014)001【总页数】6页(P65-70)【关键词】原油评价;地球化学特征;热成熟度;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松辽盆地【作者】王杰;王铁冠;陈践发;冯子辉;蒋兴超【作者单位】中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江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5.4松辽盆地是世界上特大型陆相淡水—微咸水湖盆沉积,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通过40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已探明有多套含油气组合。

发现的产油气层位自上而下分别为昌德油层、农安油层、杨大城子油层、扶余油层、高台子油层、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和黑帝庙油层[1]。

在地质构造单元区划上,双城—太平川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东北部,横跨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凹陷区东部、东南隆起区西北部以及东北隆起区南缘的结合部位,主要由三肇凹陷、朝阳沟阶地、长春岭背斜带、宾县—王府凹陷等四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研究区东北缘涉及到的二级构造单元还有绥化凹陷南缘和呼兰隆起带的西南缘(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5⁃20作者简介:黄 薇(1964-),女,浙江兰溪人,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㊂ 文章编号:1000⁃3754(2004)05⁃0030⁃03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黄 薇,王雅峰,王 革,国成石,张立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卫星油田是松辽盆地北部除大庆长垣以外葡萄花油层储量丰度㊁单井产量最高的油田㊂通过对油田内探井和开发井的研究分析,从生油条件㊁构造和断裂的形态及演化史㊁沉积相展布㊁储层特征及各开发区块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卫星地区的油水分布规律和油藏类型,并分析了成藏控制因素㊂卫星油田构造㊁断层㊁砂体的不同配置关系形成了多种油藏类型,以断层⁃构造油藏为主,其次是断层⁃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㊂关键词:圈闭;油气聚集;油水分布;油藏类型;松辽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1 油田地质特征卫星油田位于三肇凹陷西北部,东临大庆长垣,目的层是下白垩统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油层顶面埋藏深度为1350~1490m㊂葡萄花油层岩性以一套粉砂岩夹灰㊁灰绿色泥岩及过渡岩性为主,地层厚度为40~60m㊂依据旋回稳定性㊁砂岩发育状况和隔层条件将葡萄花油层细划分为9个小层㊂该区沉积受控于北部沉积体系,由3条水系形成4个三角洲体,影响卫星地区的主要是从大庆长垣延伸过来的第Ⅲ个和从安达方向延伸过来第Ⅳ个三角洲体复合体[1],在工区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其次是三角洲内前缘相㊂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单井平均钻遇砂岩厚度10.9m,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7.1层,平均单砂层厚度1.5m㊂该区葡萄花油层孔隙度一般分布为20%~26%,平均孔隙度约22%;渗透率一般分布为100×10-3~400×10-3μm 2,平均渗透率为141×10-3μm 2;属于中孔㊁中渗储层[2]㊂2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2.1 油水分布特征葡萄花油层纵向油水分布有4种形式:①全段纯油(芳33井);②上油㊁下水(卫19井);③油水同层(芳241井);④全段水层(太23㊁卫4井)㊂除个别井油水层倒置外,大多数井纵向油水分布遵循重力分异原则㊂油层多出现在4号层以上,个别全段纯油井区油层可达9号层㊂平面上无论高断块㊁低断块均有含油显示,纵向上整个葡萄花油层属一套油水系统,各井无统一油水界面㊂油水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㊂由于众多断层切割,形成地堑㊁地垒及小幅度构造,促使油藏中油水再分配,横向上形成了纯油区㊁油水同产区和水区相间分布的格局㊂2.2 油藏类型研究(1)断块⁃构造油藏断层和构造线共同形成的圈闭,一般在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下倾方向为构造线圈闭㊂如太东构造形成的太121井区油藏㊁中⁃12构造形成的卫21井区油藏等㊁中⁃2构造形成的卫26井区油藏㊁永⁃1构造形成的芳24井区油藏㊁永⁃2构造形成的卫25井区油藏㊁永⁃6构造形成的芳51井区油藏㊂断块⁃构造油藏是卫星油田的主要油藏类型㊂断块构造圈闭是有利的聚油构造,总体看构造高部位油柱高度大,构造低部位油柱高度较小㊂圈闭之外的井以产水为主㊂但由于分流河道砂体平面连通性差,砂体在平面的发育程度不一,因此圈闭内无统一油水界面㊂油水纵㊁横向分布还受控于砂体发育程度,因此局部受岩性影响[3]㊂(2)断块油藏由断块封闭形成断块圈闭,油气聚集形成断块油藏㊂如杏东⁃8断块中的卫18井区油藏㊁太东⁃36断块中的卫19井区油藏均是断块油藏㊂03第23卷 第5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2004年10月(3)断层⁃岩性油藏虽然没有构造圈闭,但由于断层的封堵和岩性的横向变化配合有时可形成圈闭,从而聚油成藏㊂主要发育于构造较缓处,一般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其它方向则为岩性尖灭圈闭㊂如卫28井区㊁卫11井区等㊂(4)岩性油藏由于砂体平面连通性差,单砂体可自成岩性圈闭㊂这种油藏虽然现今没有构造圈闭,但曾有古构造存在,如卫1㊁太14井区等㊂3 油藏形成控制因素3.1 位于大型生油坳陷中,具有充足的油源众所周知,三肇凹陷是松辽盆地北部的较大生油中心之一,青一段的暗色泥岩厚度大于70m,其生油量达332×108t㊂据盆地模拟结果得知[4],在嫩江组沉积末期,青一段埋深达1500m,进入生油门限;明水组沉积末期埋深达1800m,进入生油高峰期,因此从嫩江组末期开始陆续有原油生成并排出,该区有充足的原油供给㊂3.2 大型复合三角洲沉积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1)沉积物源和古地理宏观上控制砂岩平面分布该区沉积受控于两支水系,东支水系来源于安达方向,由北向南流入工区的中部,卫21井以西的大断层的下降盘控制了该水系的走向,形成了卫21⁃卫29井区的砂岩发育带,而在工区东部(卫21井以东)为古地形较高区,却又无沉积物源供给,东支水系不易扩张,因此砂岩不发育㊂西支水系来源于大庆长垣的太平屯地区,在太东地区形成众多的分支河道,在太东地区砂岩具有西厚东薄㊁北厚南薄的展布特征,与古地貌特征相似㊂(2)砂岩厚度在10~14m的区域(砂地比18% ~25%)是形成复合油藏的有利地区由于该区没有大的背斜构造,仅在断层作用下形成一些断块圈闭,构造幅度较小㊂而该区以分流河道砂为主,多沿断层走向展布,呈短条带状或透镜状,单砂体平面连通性较差,为形成岩性圈闭油藏创造了条件,从目前钻探情况看,砂岩厚度在10~14m的地区为含油区,而砂岩发育的太13⁃太107井区及砂岩不发育的工区东部的卫23⁃24井区均无油藏㊂虽然河道砂单砂体平面连通性差,由于纵向发育层数较多,且河道频繁改道,砂体错叠连片,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砂岩,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㊂3.3 继承发育的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部位,消失的古构造也可能是油气聚集的较有利地区根据区内48口探井资料编制了葡萄花油层顶面构造发育史平面图(图1~图4),据此分析构造演化过程㊂在嫩江组沉积前,卫星地区发育一完整的背斜构造,构造高点位于卫19㊁卫172㊁芳241井一线㊂在嫩四段沉积前完整的背斜构造分化成南北两部分,北部高点位于太17㊁卫20㊁卫26井区,南部在卫23㊁卫25等井区形成数个局部高点㊂四方台组沉积前,由于嫩末的较大规模构造运动,大庆长垣开始隆起,工区西侧在太17至卫20井区㊁太107井区形成2个鼻状构造,中部仍然发育许多局部小高点,东部呈西高㊁东低的单斜㊂值得一提的是,四方台组沉积前三肇凹陷青一段已开始生油,因此西高㊁东低的古构造格局使该区成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而其中的小局部构造高点更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㊂至明水组沉积前与四方台组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相似,大庆长垣进一步发育,油气继续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㊂明水组沉积末期全盆地又发生一次较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在总体西高㊁东低背景下发育许多局部断块圈闭,工区中部构造较陡,东部13 2004年10月 黄 薇等: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较平缓㊂明末的构造运动破环一些早期的局部构造,使早期聚集的油气重新运移㊁聚集(卫213㊁太23井含油产状可达油浸级,却以产水为主,含油产状主要是残余油造成的,表明曾进行过油气运移或聚集),而此时又是油气大量生成时期,因此现今的构造格局决定了油气富集部位,即现今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太121㊁卫21)㊂某些早期构造虽然已经消失,但由于其储层连通性较差,油气并未散失(卫1㊁卫10㊁太14㊁太17井)㊂工区东部在油气生成期一直处于升平和卫星两个构造的鞍部,构造不发育,因此多数井未见含油显示㊂综上所述,现今的构造以继承性发育为主,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但某些消失的古构造也有可能聚集油气,是较有利部位㊂3.4 断裂带控制了油气的聚集(1)断裂带是各种圈闭的发育带工区内没有完整的构造圈闭,所有圈闭都是与断层有关的,主要以断块为主,其次是断鼻或断背斜㊂该区构造走向近南北向,与北东向和北西向发育的断层配合可形成各种圈闭,而这些圈闭是储集油气的良好场所㊂(2)近南北向发育的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由于西高㊁东低的古构造格局使该区的油气由西向东运移,由于近南北向发育的断层的封堵作用阻止油气向上运移,从而在卫星地区聚集成藏㊂如工区西部太108井㊁太121井㊁太11井以及工区东部的卫212㊁卫21㊁卫16井以西均有断层遮挡,从而形成东㊁西两个较大的含油区㊂(3)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疏导层在油气大量生成时期,由于伴随全盆地的构造运动,断层活动,从而使断层成为下伏青一段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油气进入葡萄花油层后再进行二次运移,由于单砂层平面连通性差,而断层的发育可使不同层位的砂层在断层面两侧对置,从而提高砂体平面连通性㊂因此,断层为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创造了条件㊂4 结 论(1)临近大型生油坳陷,具有充足油源是形成油气藏的首要条件㊂(2)沉积物源和古地理宏观上控制砂岩平面分布,继承性发育的断层下降盘是砂岩发育区㊂(3)砂岩厚度在10~14m的区域(砂地比18% ~25%)是形成复合油藏的有利地区㊂(4)继承发育的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部位,消失的古构造也可能是油气聚集的较有利地区㊂(5)断裂带是各种圈闭的发育带,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疏导层㊂近南北向发育的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㊂(6)卫星地区南部的太东地区处于相同的构造带,且沉积相带和砂体展布特征相似,是下一步勘探研究和部署的有利地区㊂参考文献:[1]杨万里,高瑞祺.松辽盆地陆相油藏生成运移和聚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王元庆,杜庆龙,刘志胜,等.三角洲前缘相储层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5):27⁃29.[3]朱学谦,周 琦,宋冬梅,等.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益[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2):21⁃23. [4]高瑞祺.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编辑:徐衍彬23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第23卷 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