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复习】专题01 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1840—2020)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名师导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近五年全国卷考查情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相关内容未曾直接考查,多作为其他考点的历史背景或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如2014年全国卷Ⅱ第40题作为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历史背景进行考查。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原因和中国人民由此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鸦片战争1.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英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
2.借口: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3.经过(1)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了香港岛。
(3)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4.结果:签订《南京条约》(1)割地赔款: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2)开放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协定关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5.影响: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缘由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
2.经过(1)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北上天津。
(3)1859年6月,英法突袭大沽口炮台。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专题0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60周年(1860—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2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60周年(1860—2020)
【热点直击】
202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60周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英、法等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最终战争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
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
重视。
【知识链接】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爆发背景
(1)19世纪5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
场。
(2)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
3、结果:
(1)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①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
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②危害及影响:列强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
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成为外国人到中国各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
护身符;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①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专题01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1840—2020)

专题01 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1840—2020)【热点直击】202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是1840年至1842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鸦片战争1.爆发背景(1)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西方,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根本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开展虎门销烟。
2.过程(1)1840 年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
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清政府革职查办林则徐,派琦善与英方“议和”。
英军于1841 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
(4)在镇江,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同敌人浴血战斗,最后壮烈殉国。
(5)1842 年8 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1)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
2)1843 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3)1844 年,美法两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影响(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鸦片战争.60页PPT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Hale Waihona Puke
【复习必备】(通史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2 中国近代史精讲

专题0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总体脉络: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5、四条线索(1)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必修一专题二)(2)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必修一专题二、三;选修一专题九)(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必修三)(4)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必修二)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一)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9世纪60年代)【阶段特征】政治上,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逐步近代化的开始;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场,沦为西方的原料场地与商品销售市场;思想上,天朝上国的观念被打破,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了解西方的努力。
【史实概览】政治:1、侵略: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①鸦片战争(1840-1842):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856-1860),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葛云飞等爱国将领(定海)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年)重大史实政治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经济住宅传入文化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三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10讲
真题体验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7-
考向一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1.(2018课标全国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 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 关闭 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 曲”。这说明当时( ) 贡,并没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从题干来看,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琉球等地依然向中国进贡 ,这表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并没有完全解体,故B项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向中国进贡的传统朝贡体系,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并没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故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地方督抚提出要邀
第三单元
第10讲
真题体验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5-
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
第10讲
真题体验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6-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 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 入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 (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鸦片战争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复习建议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中国近代史上的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和整个世界的形势密切相关。
因此,在复习时,应该把握世界发展形势,进行中外联系,以理解近代历史发展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考查角度主要集中在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同时要掌握战争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知识清单(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二)社会性质① 社会半:部分的、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侧重于近代经济问题)。
1840鸦片战争 1912 1919 五四运动 1927 1949 新中国 建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晚清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国民政府清朝(三)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③矛盾)。
(四)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1.革命任务:推翻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实现④和国家⑤。
2.革命性质:⑥革命,可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五)知识体系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3.中国人民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参考答案:①半殖民地半封建,②民族,③阶级,④民族独立,⑤近代化,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
考点聚焦考点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一)背景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需要从战前中国和战前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理解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热点直击】202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鸦片战争1.爆发背景(1)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西方,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根本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开展虎门销烟。
2.过程(1)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
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清政府革职查办林则徐,派琦善与英方“议和”。
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
(4)在镇江,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同敌人浴血战斗,最后壮烈殉国。
(5)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1)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3)1844年,美法两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影响(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全面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三、全面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国门被迫开放。
(3)思想文化上: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经济上: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5)社会生活上:外国的生活方式、习惯、衣着、饮食首先传入,西方的社会习俗也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四、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对比【考法预测】考法一考查背景、原因【例1】鸦片战争时期,英国舰队司令伯麦对清朝谈判人员说:“断鸦片可,断一切贸易不可。
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
”著名传教士领袖李提摩太也说:“泰西各国素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不藉兵力以定商情。
”上述材料表明A.英国承认鸦片走私的不合法性B.西方世界对英国发动战争的支持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D.英国对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不满【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不并在于禁止鸦片贸易,而是打开中国商品市场,便于英国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英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西方国家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态度,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英国对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态度,排除。
【例2】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
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
这反映出A.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D.英商旨在维护大英帝国尊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商人上书内容从控诉中国对英国商人的限制到要求通过战争解决中英问题,而且上书人数增加,显示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选项A正确;从材料中英国商人认为受到歧视可知,中英之间存在贸易关系,排除B;选项C只是表象,排除;英国商人的行为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而非维护帝国尊严,排除D。
考法二考查结果、影响【例1】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
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
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
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答案】A【解析】《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 错误。
【例2】1859年,清政府任命李泰国为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最高长官。
海关税务司的设立A.便利了英国对华倾销工业品B.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C.实现了中国海关近代化转型D.打开列强进入内地的门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李泰国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最高长官”等信息可知,李泰国是英国人,而李泰国掌握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力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即便利了英国对华倾销工业品,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规定标志着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人掌控我国海关权力,便利了英国对华倾销其商品,便利了英国对中国侵略,而不是实现中国海关的近代化,故C选项错误;英国人掌握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力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而不是打开列强进入内地的门户,列强进入中国内地主要通过开放通商口岸,故D选项错误。
【例3】1843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开办墨海书馆,1845年英国人在广州黄埔开办柯拜船坞,美国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美华书馆。
此后英美又在上海、厦门接连开办船舶修理厂、印刷厂、药房、打包厂等,他们雇佣了一部分中国人从事生产。
据此可知A.中外文化逐步融合B.传统自然经济迅速解体C.通商口岸数量增加D.早期近代产业工人诞生【答案】D【解析】据材料“……此后英美又在上海、厦门接连开办船舶修理厂、印刷厂、药房、打包厂等,他们雇佣了一部分中国人从事生产。
”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开始在华投资设厂,并雇佣了一部分中国人从事生产,中国早期近代产业工人诞生,D正确;据材料可知,英国人在设厂中也开设书馆,这只是在华投资设厂的一方面,A片面;B违背史实;据材料反映的英国人开始在华投资设厂,并雇佣了一部分中国人从事生产,材料中不能推断“通商口岸数量增加”,C错误。
【名题精练】1.(2020年湖北省鄂东南联盟高三上期中)黄爵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书朝廷:“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悉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
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
昔之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巨商屯积银元B.地方官吏盘剥C.鸦片走私猖獗D.银钱比价剧变【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1838年清朝各省出现钱文贬值银价上升的现象,由“1838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鸦片走私猖獗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C项符合题意;巨商囤积银元的现象在1838年之前也多有发生,因此不是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A项不符合题意;地方官吏盘剥的现象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因此也不是造成材料中所提到现象的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银钱比价剧变是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而非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2.(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中)鸦片战争爆发前,前往广东进行中英谈判的钦差大臣琦善在给义律的照会中说:“(英方)乃先占据定海,本不能不上干天怒。
特缘本大臣……叠奏贵国情词恭顺,方简派本大臣爵阁部堂来此查办。
否则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由此可见,琦善A.认识到英国船坚炮利B.依然秉持天朝上国观念C.缓和了中英之间矛盾D.熟悉近代国际交往准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否则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可知,当时的琦善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对国际变化没有全面的了解,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否则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可知,琦善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没有认识到英国船坚炮利,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的琦善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对国际变化没有全面的了解,没有体现缓和中英之间矛盾的问题,并且琦善的上述言论也不利于缓和中英矛盾,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叠奏贵国情词恭顺,方简派本大臣爵阁部堂来此查办”“否则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等信息可知,体现了琦善依然秉持天朝上国观念,不熟悉近代国际交往准则,故D选项错误。
3.(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期末)英国近代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与外国冲突的记述时,多次出现“forcedto”(被迫)、“weak”(虚弱)等词,这些记述反映出A.英国的教育领先于中国B.教科书违背了历史事实C.近代中外冲突过于频繁D.列强炮火下中国的困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多次出现‘forcedto’(被迫)、‘weak’(虚弱)等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历史教材中与中国相关的“被迫”“虚弱”等词体现了英国对当时中国的认识,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落后与困境,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国和英国的教育发展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英国的教育领先于中国结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近代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中国相关的“被迫”“虚弱”等词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中国的现状,而不是违背历史事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英国近代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表述来体现当时中国在列强炮火下的困境,无法得出近代中外冲突过于频繁结论,故C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