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有哪些
关于古代经典有趣的成语含典故

关于古代经典有趣的成语含典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古代经典的成语含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倒屣相迎的故事:【成语】:倒屣相迎【拼音】:dào xǐ xiāng yíng【解释】:屣:鞋。
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
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成语故事】:东汉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家里时常宾客盈门。
有一天,家人报告说来了一个叫王粲的客人。
蔡邕一听此名,慌忙跑出去迎接,急得把鞋都穿倒了。
王粲进入客厅后,大家几乎惊呆了,原来王粲是个少年,身材瘦小。
大家不解,为何蔡邕这个大官对个小孩也如此敬重。
蔡邕看到大家惊愕的神色,介绍说:“王粲智力超群,才能出众,我不如他呀。
”断头将军的故事:【成语】:断头将军【拼音】:duàn tóu jiāng jūn【解释】: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成语故事】:张飞到达江州后,攻破刘璋大将巴郡太守严颜的军队,并活捉严颜。
张飞呵斥严颜说:“大军到达,为什么不投降而竟敢抗战?”严颜回答:“你们没有正当理由,侵夺我们州郡,我们州郡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防微杜渐的故事:【成语】:防微杜渐【拼音】:fáng wēi dù jiàn【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
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成语故事】: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
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
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
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关于简短有趣的成语小典故

关于简短有趣的成语小典故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而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关于简短有趣的成语小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黄粱美梦的故事:【成语】:黄粱美梦【拼音】:huáng liáng měi mèng【解释】:黄粱:小米。
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姓卢的读书人,整天都为得不到荣华富贵而苦恼。
一次,他在去邯郸的旅店里,遇到了道士吕翁,就向吕翁诉说自己的贫困和苦恼。
吕翁给他一个枕头,叫他睡觉。
这时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黄粱(小米)饭。
读书人在枕头上睡着后,就做起了美梦,梦见自己封官拜相,娶妻生子,享尽了荣华富贵。
可是一觉醒来,他看到一切依旧,连店主人的黄粱饭都还没煮熟。
刚才自己所享受的一切,不过是人家煮黄粱时自己做的一个梦罢了。
这个成语比喻虚幻的事或欲望破灭。
间不容发的故事:【成语】:间不容发【拼音】:jiān bù róng fà【解释】:间:中间。
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成语故事】:西汉的辞赋家枚乘,是吴王刘濞的谋士,他见刘濞积蓄力量准备反叛,便上书劝谏。
原来,刘濞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
刘邦称帝后,把他的亲属分封到各地当诸侯王,并赋予这些诸侯王很大的权力。
时间长了,诸侯王与朝廷尖锐对立,成为朝廷的严重威胁。
为此,文帝、景帝两代逐步削减王国封地。
刘濞对此不服,阴谋反叛,引起了枚乘对这件事的严重关切。
枚乘在上书中分析了反叛的严重后果。
他举例说,如果在一根线上吊干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重物,这重物悬在空中,下面是无底的深渊,那最笨的人也知道它极其危险。
接着他又指出,马刚受惊骇就打鼓吓它,线将断又吊上更重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线在半空断掉无法连结,马坠入深渊无法救援。
这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两者距离极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中华成语故事大全

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中华成语故事⼤全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些道理。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化之熙。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运⽄成风【拼⾳】: yùn jīn chéng fēng【解释】:运:挥动;⽄:斧头。
挥动斧头,风声呼呼。
⽐喻⼿法纯熟,技术⾼超。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见于《庄⼦·徐⽆⿁》:郢⼈垩漫其⿐端,若蝇翼,使匠⽯斫之。
匠⽯运⽄成风,听⽽斫之,尽垩⽽⿐不伤,郢⼈⽴⽽不失容。
这个寓⾔故事的⼤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他的朋友⽯是个技艺⾼明的匠⼈。
有⼀次,他们表演了这样⼀套绝活:郢⼈在⿐尖涂上像苍蝇翅膀⼀样薄的⽩粉,让⽯⽤斧⼦把这层⽩粉削去。
只见匠⼈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声,⽩粉完全被削掉了,⽽郢⼈的⿐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也仍旧⾯不改⾊,若⽆其事地站在那⾥。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常佩服⽯的绝技和郢⼈的胆量,很想亲眼看⼀看这个表演。
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请来,让他再表演⼀次,⽯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将运⽄成风引为成语,⽐喻⼿法熟练,技艺⾼超。
成语典故故事2【成语】:凿壁偷光【拼⾳】: záo bì tōu 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来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成语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叫匡衡。
他⼩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常贵重的,有书的⼈不肯轻易借给别⼈。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家打短⼯,不要⼯钱,只求⼈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年,匡衡长⼤了,成了家⾥的主要劳动⼒。
他⼀天到晚在地⾥⼲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夫看⼀点书,所以⼀卷书常常要⼗天半⽉才能够读完。
有趣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有趣的成语典故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其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趣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趣的成语典故篇一:画饼充饥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
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
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
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
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有趣的成语典故篇二:指鹿为马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说的是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有趣的成语故事

有趣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引人入胜,有趣而又富有启发。
下面,笔者即将为您分享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卧薪尝胆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勾践的国君,他的国家被邻国吴国所侵略,吴国占据了越国的地盘。
勾践为了掌握有敌对地势的心理,暗地里给吴国送去了很多宝物和土地,以示“服从”。
吴王以为越国已心服,放松警惕,于是将关押勾践的地方从牢房改成了最差劲的宫殿。
勾践被软禁在那里的时候,看到人们生活的不如意他感到非常心痛。
终于,他下定了决心:只有恢复国家强盛才能摆脱困境。
于是,他决定靠自己的努力来重建国家。
他日夜苦学,把搁置了多年的骨劲重新激发起来。
他废寝忘食,不眠不休,闻之色变。
时间一天天过去,勾践的身体越来越憔悴,但他的毅力却越发坚定。
终于,越国重获新生。
通过苦心经营,勾践得以重新夺回了被吴国占领的土地,重建了繁荣的国家,成为了后世楷模。
至此,“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韧性可嘉,能够忍辱负重,坚持奋斗。
故事二:画蛇添足古时候有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蛇。
一天,他一边画蛇,一边请人来为他们画脚。
画脚的人想当然地认为蛇是没有脚的,便开始为蛇们画脚。
结果,他的画蛇自然地变成了“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多此一举反而会破坏原本的完美。
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明辨轻重,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做出多余甚至错误的努力。
故事三:杯弓蛇影古时候,有一位名叫苏秦的军事谋士,他练习射箭时,常常无法命中目标。
于是他想到一个诡计,他在箭道旁边放了一条细绳,风吹动细绳,绳影在地面上晃动。
苏秦不停地射击,每一次他都能击中绳影。
有一天,苏秦正准备出征,却收到了一个告别信,信中说是他的老师告密,说他是间谍,要趁着他不在,将他所训练的技巧用于刺杀敌人的国君。
苏秦非常恼怒,毕竟这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于是苏秦邮件政府,向他所在的国家告状,希望能够洗脱罪名。
幽默爆笑的趣味成语故事大全

幽默爆笑的趣味成语故事大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爆笑的成语故事,让大家在趣味中学习成语,记住成语和掌握成语的内在含义和它的精神内核。
一起学起来吧。
一、削足适履1、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
这次出征非常顺利。
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
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
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2、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
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
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
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
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二、杀鸡取卵: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
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
杀鸡的时候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
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有哪些

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有哪些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千万买邻的故事:【成语】:千万买邻【拼音】:qiān wàn mǎi lín【解释】:指好邻居的难得可贵。
【成语故事】: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的才干。
有一次,吕憎珍请求梁武帝让他回乡扫墓。
梁武帝不但同意,而且任命他关南衰州.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憎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
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
一些近亲,以为有了吕憎珍这样的靠山,可以不再做买卖,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
吕憎珍耐公说服他们回去,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
吕憎珍住宅的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
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
吕憎珍严词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憎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憎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憎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憎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憎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高枕无忧的故事:【成语】:高枕无忧【拼音】:gāo zhěn wú yōu【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
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经典的历史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中国历史成语典故【1】班门弄斧解释: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多用于自谦。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
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
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
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
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
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
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
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
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
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
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
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
“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
)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有哪些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古代有趣的成语以及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千万买邻的故事:
【成语】:千万买邻
【拼音】:qiān wàn mǎi lín
【解释】:指好邻居的难得可贵。
【成语故事】:
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的才干。
有一次,吕憎珍请求梁武帝让他回乡扫墓。
梁武帝不但同意,而且任命他关南衰州.
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憎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
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
一些近亲,以为有了吕憎珍这样的靠山,可以不再做买卖,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
吕憎珍耐公说服他们回去,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
吕憎珍住宅的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
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
吕憎珍严词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憎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憎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憎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
吕憎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
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憎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高枕无忧的故事:
【成语】:高枕无忧
【拼音】:gāo zhěn wú yōu
【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
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
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
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
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
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
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
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
的安全。
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鸡鸣狗盗的故事:
【成语】:鸡鸣狗盗
【拼音】: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各都有特殊的才能。
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
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
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二人一见如故,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
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
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
但是燕妃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
”孟尝君听了燕纪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
”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
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
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他了。
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
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鸡鸣“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
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子平安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