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可靠性定量分析研究综述
配网电力工程的可靠性分析.doc

配网电力工程的可靠性分析1概述配网系统技术的特点ﻭﻭﻭ配网系统就是将与其相关的电网设备的数据和相应的电力用户的使用数据、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进行融合;与此同时,电网接线图形和地理图形也需要进行相应地融合,然后通过观察数据和图形,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便可对配网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及管理。
配网系统的适应性非常,对于各种通讯方式和广域讯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应用。
而且,这种运行系统非常安全可靠,集成度也较高,这些优点都意味着配网系统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便捷。
但是,我国的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在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方面也存在问题,若想让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达到理想可靠的运行状态,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在这过程中,既需要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进行更加透彻的分析,也要对其可靠程度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检测。
ﻭﻭ2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进行分析ﻭﻭ2.1外力破坏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影响ﻭ目前,我国的电网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临时用电的用户需要从架空线上接线,较为麻烦;第二,个别用电的用户临时接线现象严重;第三,当在高层建筑施工时,容易发生拉断线路的现象;第四,用电负荷严重,现阶段用电量超过供电系统的配送电力的能力;第五,个别区域电力系统使用时间较长,电力设备较为落后,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发生事故;另外,线路的连接十分复杂,增加了工作人员维护电路的难度。
总之,这些问题都会对配网电力2。
2短路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ﻭﻭﻭ的可靠性的影响ﻭ造成短路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由于电网线路承受工作电压的时间较长,所以线路表面上出现一点污垢都可能造成短路;其二,就是线路积污,这会影响电力系统的冲击能力,一旦遭遇雷电或遇到较高的内路电压,就会出现短路的问题;其三,在较差环境状态下,且电路绝缘件的使用时间较长,出现老化现象,造成线路的耐受电压低于正常值,这种情况容易出现短路现象.短路现象的出现会使电路的两相电压较高,电路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和负荷的不断增加,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越发重要。
对配电网进行可靠性评估,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从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概念和目标开始,介绍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
一、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概念和目标可靠性是指一个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能力,具体来说,它是指系统完成其规定功能的能力,而不出现错误或失效。
可靠性评估是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它的目标是确定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运行的概率,即确定系统的失效概率,并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基础。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故障概率:系统或元件出现故障或失效的概率。
2、可修复性:系统或元件发生故障后进行修复并重新启动的概率。
3、可靠性指标: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比如告警率、故障率、平均修复时间等。
4、系统性能:系统性能指标包括电压稳定性、电力质量、目标负荷满足率等,通过检测统计系统性能来评估可靠性。
针对配电网络的可靠性评估方法有多种,以下介绍其中几种主要方法和技术。
1、可靠性指标法(RII法)可靠性指标法,即“Relative Importance Index Method”。
该方法通过计算各设备的故障率、平均修复时间等指标,然后将指标加权平均,计算出系统的可靠性指数,根据可靠性指数进行评估。
对于一个配电系统来说,其要素通常包括发电厂、变电站、电缆线路、开关设备等,而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RII法中需要建立模型,计算各个要素的权重,再根据权重计算系统的可靠性指数。
2、故障树分析法(FTA法)故障树分析法,即“Fault Tree Analysis Method”。
该方法将配电系统的各种故障事件作为根,而事件后面则连接着各种故障的“原因节点”,利用逻辑门对各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形成一棵“树”。
对于一个特定的故障事件,其诱发因素的故障事件依次沿着原因节点向上回溯,终点为起始故障事件,同时根据不同节点的发生概率,计算其对于整个故障的贡献,从而对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配电网的可靠性,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介绍了配电网的结构和特点,分析了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配电网故障的原因及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配电设备的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接着,提出了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包括故障统计分析和根本原因分析等。
最后,阐述了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措施,包括设备维护、故障管理、设备优化等。
关键词:配电网,可靠性,故障,评估,措施正文:一、引言配电网是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因此,提高配电网可靠性是保障供电质量、保障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旨在研究配电网的可靠性,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期为配电网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二、配电网结构与特点配电网主要由电源、变电站、变压器和配电线路等组成。
其特点为结构复杂、散布范围广、分布不均匀等。
三、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配电网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供电质量,降低停电率,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社会效益。
因此,配电网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四、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及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分析配电线路故障原因主要包括外界因素、设备老化及制造缺陷等。
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停电率高、系统健康状况不稳定、拓展性差等。
五、配电设备故障原因及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分析配电设备故障原因主要包括设备老化、质量问题等。
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停电率高、系统健康状况不稳定、拓展性差等。
六、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为全面评估配电网的可靠性,本文提出了故障统计分析和根本原因分析等多种评估方法。
七、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措施针对配电设备故障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设备维护、故障管理、设备优化等措施,以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
八、结论通过对配电网可靠性的研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可靠性。
本文提出的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和提高措施,可以为配电网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提高配电网可靠性方法综述

提高配电网可靠性方法综述1配电网可靠性研究中的基本概念通过书籍查阅和网络搜寻,这里把配电网可靠性定义为“配电网按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和所需数量不间断地向电力用户提供电力和电量的能力的量度”。
配电网具有元件众多、结构繁杂的特点,如何快速准确的进行可靠性评估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配电网可靠性与网络中的停匀元件有关,也与元件停运后隔离停运元件、恢复供电的开关装置有关。
研究配电系统可靠性时,一般把研究对象划分为系统和元件两个层次,元件是构成系统的最基本单位,在系统中它不可再分割。
系统是由元件组成的,是元件组成的整体。
在元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理论方法计算可靠性指标,来评价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过去的计算预测未来。
同时对配电网可靠性作定量评估首先要规定问题的定量指标,这些定量指标要能反映系统的运行、控制特性,并易为人们接受,且便于系统间的比较。
这些定量指标就是所谓的可靠性指标。
一组科学合理的可靠性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系统的可靠性程度,提供丰富的信息,在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配电网可靠性指标选取其实可靠性指标的选取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模型来定的,但电力公司采用人为定义的可靠性评估指标来量化描述系统或其组成部分的可靠性。
这些指标为系统的规划决策和运行决策提供信息,通过这些指标,可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出解决办法。
所以本文中把衡量整个供电系统综合可靠性指标的常用指标定为:用户停电持续时间(CID);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SAIDI);系统供电可靠率(ASAI)。
3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方法综合说来,提高配电网可靠性一般从两方面出发。
一是对配电网设施的硬件改造,这其中以分布式电源的利用最为广泛,本文也主要介绍此方法。
二是软件改进,这一般涉及到评估算法的改进和控制算法的改进。
3.1利用分布式电源提高配电网可靠性分布式发电系统一般是指为满足某些终端用户的需求、接在用户侧附近的小型发电装置或发电及储能的联合系统,它既可独立于公共电网直接为少量用户提供电能,也可将其接入配电网络,与公共电网一起共同为用户提供电能,它们的规模一般不大,大约在几十千瓦至几十兆瓦。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是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定量化评价的过程,对于提高配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进行介绍。
一、基于指标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选择一组合适的指标来评估配电网的可靠性。
常用的指标包括系统故障率、平均修复时间、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等。
通过统计数据和计算可以得到各个指标的具体数值,进而评估配电网的可靠性。
二、基于概率统计模型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概率统计理论,通过建立各个设备的故障发生概率模型和修复时间模型,进而构建整个配电网的可靠性模型。
然后通过模型计算可以得出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
三、基于故障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配电网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和模式,进而评估配电网的可靠性。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故障频率分析、故障模式分析等。
五、基于模糊数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通过建立模糊评价模型,考虑到评估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提供一种新方法。
常用的模糊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有基于指标的方法、基于概率统计模型的方法、基于故障数据的方法、基于可信度理论的方法以及基于模糊数学的方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据的丰富,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更精确的评估方法被提出和应用。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及应用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及应用配电网可靠性研究及应用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然而,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电力行业的一个难题。
为了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配电网可靠性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配电网可靠性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进行探讨,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配电网可靠性的概念和特点1.1 可靠性的定义和意义配电网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正常运行的能力,即系统不发生故障或者能够迅速恢复正常工作。
其关键是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电力供应,保障用户的正常用电。
1.2 可靠性的评估指标常用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有中断频率、中断持续时间、可用性、平均服务不可用时间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量化配电网可靠性的水平,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1.3 配电网可靠性的特点(1)多层次:配电网可靠性是由多个层次相互组成的,从供电所到配电变压器再到用户用电终端,各个层次间均有不同的可靠性指标和要求。
(2)复杂性:配电网涉及的设备、线路、负荷繁多,包括变电站、配电变压器、高压线路、低压线路等,这些复杂的组成部分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3)灵活性:配电网在满足供电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提高供电可靠性。
二、配电网可靠性的研究方法2.1 故障数据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故障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找出故障出现的规律和瓶颈,为改进系统可靠性提供数据支持。
2.2 可靠性指标模型通过建立可靠性指标模型,计算和评估配电网的可靠性水平,包括中断频率、中断持续时间、平均服务不可用时间等。
2.3 故障诊断与处理技术通过现代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提高故障处理效率,缩短用户停电时间。
三、配电网可靠性的应用3.1 优化配电网规划与设计通过对配电网可靠性的分析,可以为配电网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选址、优化线路布局和设备配置,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
配网供电可靠性分析

配网供电可靠性分析摘要:供电可靠性是考核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一个供电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在配网中,单个设备可靠性的高低,将会对配电网络中各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设备的装备水平将会直接影响设备的检修周期。
因此,先进的设备是使供电可靠性提高的物质保证。
本文根据某市中压配电网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得到现状和规划电网的基本网络结构,利用理论可靠性计算,得出理论供电可靠性指标,可以通过规划方案的实施,该地区负荷供应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减少了故障停电和预安排停电的范围,从而提高了规划区的供电可靠性。
关键词: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分析;措施0引言配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直接反映了供电系统对用户的供电能力和服务质量,是一个供电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中压配电网位于电力系统的末端,直接与用户相连,整个电力系统对用户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最终都必须通过它来实现和保障。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电力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电价机制的完善,也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一切都要求在进行中压配电网规划和建设时必须把提高中压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1供电可靠率RS-1:计入所有对用户的停电影响的供电可靠率,即在统计期间内,对用户有效供电时间总小时数与统计期间小时数的比值;RS-2:不计外部停电影响的供电可靠率,即在统计期间内,不计外部影响时,对用户有效供电时间总小时数与统计期间小时数的比值;RS-3:不计系统电源不足限电影响的供电可靠率,即在统计期间内,不计系统电源不足限电影响时,对用户有效供电时间总小时数与统计期间小时数的比值。
(2)用户平均停电时间(h/户):AIHC-1:计入所有对用户的停电影响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即用户在统计期间内的平均停电小时数;AIHC-2:不计外部停电影响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即不计外部影响时,用户在统计期间内的平均停电小时数;AIHC-3:不计系统电源不足限电影响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即不计系统电源不足限电影响时,用户在统计期间内的平均停电小时数。
配电网可靠性规划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

配电网可靠性规划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长久以来,电网用户都对供电的可靠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配电网作为最终将电能分配给用户的电力网,其地位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几种方法,并将贝叶斯理论引入配电网可靠性分析当中。
结合算例,阐述对配电网可靠性计算过程并验证了贝叶斯理论运用的可行性。
最后对提高配电网可靠性提出了规划措施。
关键字:配电网;可靠性评估;贝叶斯理论可靠性是指所研究对象能保持其功能的时间[1]。
配电网的可靠性分析是随着电力系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我们的历史数据中,大部分的停电事故由配电网引起。
所以,对配电网进行仔细谨慎的规划,在解决可靠性问题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的电力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电网规划,都只是基于历史数据的简单预测。
一旦供电质量或是可靠性降低,甚至引起中断,都会很大范围内的影响国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
因此,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提高供电可靠性,将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
1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方法目前,有关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方法有很多,按照传统的分类方式可将其归为三类:解析法、模拟法和人工智能算法。
(1)解析法:首先建立系统或子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值计算求解,得出可靠性指标。
但随着配电网络的扩大,该类算法的计算量急剧上升,因此在解析法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改进优化算法[2],如最小路法、网络简化等值法和故障扩散法等。
(2)模拟法:主要指蒙特卡洛模拟法,其主要思想是首先找到故障元件影响的所有负荷点,建立各元件的工作,恢复历史数据表;然后根据各元件事件概率对所有元件状态进行抽样,通过对抽样结果的分析计算得到系统可靠性指标。
(3)人工智能算法:是指通过效仿生物处理模式,获取智能信息处理功能,以便简化处理一些复杂的现象,如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和模糊算法。
传统的评估方法虽然能够对配电网可靠性水平量化评估,但是对于网络中薄弱环节识别的问题,却不能很好的解决。
近年来将贝叶斯理论引入配电网的可靠性分析,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3期继电器Vol.36 No.3 2008年2月1日 RELAY Feb. 1, 2008 配电网可靠性定量分析研究综述汪穗峰,张勇军,任 倩,张 尧(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主要对电力系统可靠性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配电网可靠性定量分析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首先对比了我国电力企业实际采用的统计性指标和定量计算采用的分析性指标;其次对现有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分类,总结解析类和模拟类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出其优缺点;最后给出目前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说明了进一步加强配电网可靠性研究工作的理论探索和时间应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配电网;可靠性;定量分析;综述An overview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system reliabilityWANG Sui-feng, ZHANG Yong-jun, REN Qian,ZHANG Yao(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systemic overview of the reliability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distribution system.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ices used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statistic ones used in electric company is compared at first. The existing research works about distribution system reliability analysis are classified into analytical method and simulation method. Each evaluation method’s feature, the excellence and the weakness are introduced carefully and the available qualification is explained in the following. The future working directions, such as benefit analysis, voltage sags and weather influence, are pointed out at last. Even many theories are established to solve the reliability problem, there still has mountains to climb over necessarily.Key words: distribution system; reliability; quantitative analysis; overview中图分类号: TM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897(2008)03-0079-050 引言配电网指的是电力系统中直接向用户供电的末端网络。
因其设备众多故障频发,引起了我国电力用户80%的停电事故[1]。
据报道,作为国内配网可靠性最高的地区,上海2003年供电可靠率为99.921%,当年停电时间为6.89小时;而同年日本东京的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 一年只停电5分钟[2]。
2005年上海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972%,当年停电时间为2.487小时[3]。
可见,我国配电网可靠性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通信、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停电损失的不完全修复性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提高供电可靠性已不仅仅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
为此,有必要从最初的设计规划阶段就引入定量分析以指导整个可靠性工作。
1 配电网可靠性定量分析的指标计算可靠性指标是配电网可靠性定量分析的目的。
目前,我国配电网可靠性统计工作的通行规范是2003年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颁布的《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DL/T836-2003)》。
该规程主要给出了涉及的各可靠性术语的定义、各种系统状态的划分原则、可靠性统计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并附送应用报表软件一套。
规程中提及的可靠性主要指标,如RS-1、AIHC-1,和参考指标,如MIC、AENS,共计27个,涉及可体现可靠性的各个方面,但并非可靠性定量分析中常用的指标。
按照这些指标的定义公式,其终归是统计指标,只有在事故切实发生之后才进行累计,只能回顾从有统计数据以来至今的可靠性情况。
定量分析最初定义时并不是以统计为本的,而是以计算为本,在事故发生前即可通过解析的方法算出系统的可靠性,故定义了与规程中不同的指标。
配电- 80 - 继电器网可靠性定量分析时一般采用如下指标[4,5]。
1.1 负荷点指标包括年停电频率(λ),年期望停电时间(r ),不可用率(U )。
负荷点指标是可靠性定量分析中的重点,既是求解系统指标的基础,又可衍生出失电损失、成本/效益分析等研究内容。
每个负荷点都可以求出各自的负荷点指标。
但负荷点指标没有标准的定义式,主要依据负荷点与其它负荷点及元件的可靠性逻辑来确定。
算法不同,负荷点指标的计算方式就可能不同。
1.2 系统指标系统指标须由对象区域的负荷点指标求出。
列出主要几个系统指标如下,其中①~②为频率类指标,③~④为持续时间类指标,⑤~⑥为概率类指标,⑦~⑧为能量类指标。
① 系统平均停电频率指标(次/户•年)∑∑=ii i NN SAIFI )(λ (1)式中:λi 为系统内负荷点i 的年停电频率指标,N i 为负荷点i 的用户数。
② 用户平均停电频率指标(次/户•年)∑∑=ii i MN CAIFI )(λ (2)式中:M i 为负荷点i 的受影响停电用户数。
③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小时/户•年) ∑=iiiNN r SAIDI )((3)式中:r i 是负荷点i 的年期望停电持续时间指标。
④ 用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小时/户•年)∑∑=ii i MN r CAIDI )( (4)⑤ 平均供电可用率()∑∑−=ii i i NN r N ASAI 87608760 (5)⑥ 平均供电不可用率指标ASAI ASUI −=1 (6)⑦ 系统缺供电量指标(千瓦时/年)∑=i ai r L ENS (7)式中L ai 为负荷点i 的平均负荷。
⑧ 系统平均缺供电量指标(Average Energy Not Supplied) (千瓦时/户•年)∑=iNENSAENS (8)2 配电网可靠性定量分析的方法2.1 元件可靠性参数的获取元件可靠性参数是配电网定量分析的基础数据。
中电联在下发《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时附带有可靠性统计软件,已在全国各市电力局使用多年。
其工作之一是统计各主要配电网元件故障停电率、停电次数、停运停电率及停电平均持续时间,积累了宝贵数据。
以厂家提供的设备数据为补充,可得到元件的可靠性参数。
另外,中电联可靠性管理中心每年的工作总结会集合全国各省市发、输、配系统的可靠性数据进行分析、制表、成书,也是确定元件基本参数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解析法解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的结构、系统和元件的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可靠性逻辑关系,建立系统的可靠性概率模型。
通过递推或迭代等过程精确求解此模型,从而计算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解析法的代表方法,FMEA 法,也是配电网可靠性定量分析的经典方法,其全称为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
该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假定系统的故障元件,然后对该元件故障引起的系统状态改变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受影响的线路及停电的负荷点。
重复此过程直至枚举完所有的系统元件,按因果关系归纳成表。
对影响同一负荷点的各元件故障率和修复时间,根据逻辑关系进行计算叠加,可得负荷点指标并进而求得系统的可靠性指标[6,7]。
FMEA 法原理清晰,简单易懂,但在处理带有复杂分支馈线的配电网时会出现维数灾。
为此文献[8,9]提出了等值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FMEA 法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化简,变复杂网络为简单辐射状馈线。
整个化简的步骤可分为上行等效和下行等效两部分。
在首先的上行等效的过程中,将分支馈线对上级馈线的影响用一个串在上级馈线中的等效节点元件来表示。
从最末端的分支馈线开始等效,逐级向上,直到线路没有分支馈线为止。
而后,在下行等效的过程中,将上级馈线对下级馈线的影响用一个串在下级馈线首端的等效节点元件来表示。
与上行等效相反,逐级向下,直到负荷点为止,计算出负荷点指标。
等值法解决了配电网元件数量众多的困难,但在编程实现时需要对等效过程不断地递归调用,容易出现人为的逻辑错误。
由于现代配电网中大量手动开关和自动开关的应用,使得减小停电范围进行故障隔离成为了可能。
开关装置的配置不能影响系统的故障频率,但在减少停电持续时间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
文献[10]根据此思想将馈线按开关划分为多个最小自动隔离区和最小手动隔离区,建立区域节点。
按照潮流确定开关弧方向。
搜索电源主通路和备用电源切换区,汪穗峰,等配电网可靠性定量分析研究综述- 81 -确定故障模式,进行可靠性计算。
该方法摒弃了传统FMEA法以元件为分析元的思维方式,确立以区域元件组合为基础对象的研究方法。
强烈体现了配网自动化对可靠性的影响。
由于配电网可靠性的拓扑结构强相关性,衍生出了许多图论分析法。
文献[11]提出一种基于图论的复杂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
把配电网看作图,用图的邻接矩阵实现网络拓扑,用图的增加和删除操作修改邻接矩阵,达到即时修改网络拓扑和计算可靠性指标的目的。
文献[12] 引入了安全系统工程中常用的最小路法。
以负荷点供电可靠为分析顶事件,将系统元件分为供电时必经过的最小路上元件及供电时不必要经过的非最小路上元件,计算可靠性。
更有学者探索GO法(Goal Oriented) [13]、贝叶斯网络[14]与配电网可靠性分析的结合。
GO法以潮流能成功从电源流向负荷点为分析对象,以元件成功运行频率概率及成功运行时间概率为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贝叶斯法则以各实际元件为底事件,以馈线为顶事件,树状描绘出系统最小状态割集与各事件间的逻辑关系,与安全系统工程中常用的FTA法(Fault Tree Analysis)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