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个人整理
园林史知识点总结

园林史绪论1、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2、园林的涵义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段)之上,利用、改造和营建起来的,由山(自然山,人造山)、水(自然水,理水)、物(植物,动物,建筑物和文物)所构成的具有游、猎,观、赏,祭、祀,息、戏,书、绘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艺术群体。
园林史:园林的起源、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各历史时期的园林经典和特色。
3、中国的园林是画家、造园家、诗人、书法家和工匠等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4、F.L.奥姆斯特德(1822-1903年),开创了自然保护地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并提出政府应对一些原生生物区和特殊的景区进行永久保留,禁止开发,作为“国家公园”。
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他致力于人才培养,是造园职业化的倡导者,在哈佛大学创办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提出“城市实现园林化”。
奥姆斯特德的思想渐成共识,于是,“公园”,“公共园林”,行道和广场绿化,住宅区绿化,随之出现了。
五、世界园林形式的划分(重点)依据园林题材配合的方式和题材相互间的关系,可以把园林划分为三类。
(一)规则式园林指一切园林题材的配合,在构图上呈几何形体的形式,在平面规划上多依据一个中轴线,在整体布局中,呈前后左右对称;园地划分时多采用几何形体,其园线、园路多采用直线形;广场、水池、花台群多采用几何形体;植物配置等多采用对称式,其株距相等,外形多修剪成一定的形式。
这种表现人为控制下的人工图案美的园林形式,称为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几何式、对称式园林。
凡尔赛宫苑(二)自然式园林指一切园林题材的配合,在平面规划、园地划分上,随形而定。
园路多采用弯曲的弧线形;广场、水池等形体多成自然性;树木的配合,株距不等,但基本配合多用自然丛植方式。
这种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地显示纯自然之美的园林,这种顺乎大自然的规律,把大自然浓缩和模拟下来的园林形式,就称自然式或自由式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形式为其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形成了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昆仑山:上居仙人,顶居太帝,半山黄帝行宫-悬圃)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简要笔记绪论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林的雏形1第二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背景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2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3第四阶段——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致的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亲和的关系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并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为背景自然背景(大地山川的中灵毓秀)1.多山、多河、湖2.植物种类多,“园林之母”3.地形、气候多样人文背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1.中央集权2.儒释道3.天人合一4.寄情山水5.崇尚隐逸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1.人工山水园2.天然山水园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包括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数量不多,内容类似私家园林),此外还有公共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物质因素(1)囿囿起源于狩猎,囿除主要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但囿也有“游”的功能,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读园林史心得(优秀5篇)

读园林史心得(优秀5篇)读园林史心得篇1园林史读书心得《园林史》是一本全面解析园林发展历史的经典之作。
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园林发展历史的机会,还为我们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建筑风格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园林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园林不仅仅是人们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
不同时期的园林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
此外,园林还具有调节气候、美化城市、陶冶情操等功能。
本书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的区别和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西方园林注重对称、规则、比例等美学原则,以人工美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造园艺术”。
而东方园林则强调自然美,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山水画”为特点。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哲学、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此外,本书还让我意识到了园林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园林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许多古老的园林已经成为文化遗产,受到法律保护。
这些保护措施不仅保护了园林本身,还保护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
总之,本书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更加珍视和热爱身边的园林景观。
我相信,随着人们对园林艺术的关注和保护,未来的园林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和发展。
读园林史心得篇2园林史读后感我之所以对园林史产生兴趣,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园林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而且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是人们休息、娱乐和享受自然的地方,同时也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了解园林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阅读园林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古代园林时期。
在这个时期,园林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和礼仪。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都是为了彰显权力和财富,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园林史(自己整理及课堂笔记)

园林史一、中国古典园林史1.广义园林:在一定X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配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2.世界园林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以生产为目的的果木蔬圃农业文明阶段——统治阶级的乐园,XX及神话的物化场所工业文明阶段——公共、开放、专业化,城市园林化信息文明阶段——生态园林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以基址选择划分&以隶属关系划分)(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建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X围之内。
(2)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局部进行改造或完全将天然山水苑围作为建园基址(1)皇家园林:隶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称:苑、苑囿、宫苑、御园、御苑。
(2)私家园林:民间的官僚、贵族、缙绅所私有。
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3)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
其他园林:衙署、祠堂、书院、会馆、公共。
4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美与建筑美融糅;诗画情趣;意境的蕴涵。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一、起源:1园林雏形(1)囿——狩猎、栽培、圈养(2)台——通神、望天。
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囿中主要建筑物。
(3)园圃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2风景式的发展方向的确立天宫崇拜山岳灵石灵水灵物崇拜天人合一思想君子必得思想意识形态因素(对自然的尊敬与喜爱)神仙思想二、主要园林实例1、殷周:贵族园林——皇家园林前身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2、东周:台囿结合,以台为重(1)楚国章花台a又名“章华宫”主体建筑章华台,四台相连,俗称“三休台”b宫苑“高台榭”的典型c山环水抱:人工开凿大型水体(2)吴国姑苏台:a位于阖阊(今苏州)一带b因山成台,联台为宫c 内有“海灵馆”、“馆娃阁”、“春宵宫”、“天池”等宫观池馆d观赏太湖e夫差、勾践、西施——响廊裥。
园林史(自己整理的课堂笔记)

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史广义园林: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配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世界园林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以生产为目的的果木蔬圃农业文明阶段——统治阶级的乐园,宗教及神话的物化场所工业文明阶段——公共、开放、专业化,城市园林化信息文明阶段——生态园林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以基址选择划分&以隶属关系划分)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建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局部进行改造或完全将天然山水苑围作为建园基址皇家园林:隶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称:苑、苑囿、宫苑、御园、御苑。
私家园林:民间的官僚、贵族、缙绅所私有。
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
其他园林:衙署、祠堂、书院、会馆、公共。
4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美与建筑美融糅;诗画情趣;意境的蕴涵。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一、起源:1园林雏形(1)囿——狩猎、栽培、圈养(2)台——通神、望天。
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囿中主要建筑物。
(3)园圃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2风景式的发展方向的确立天宫崇拜山岳灵石园林物态要素:山水、植物、建筑灵水灵物崇拜天人合一思想君子必得思想意识形态因素(对自然的尊敬与喜爱)神仙思想主要园林实例殷周:贵族园林——皇家园林前身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东周:台囿结合,以台为重楚国章花台a又名“章华宫”主体建筑章华台,四台相连,俗称“三休台”b宫苑“高台榭”的典型c山环水抱:人工开凿大型水体吴国姑苏台:a位于阖阊(今苏州)一带b因山成台,联台为宫c内有“海灵馆”、“馆娃阁”、“春宵宫”、“天池”等宫观池馆d观赏太湖e夫差、勾践、西施——响廊裥。
园林史我
一.1.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2.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3.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4.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人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
5.名词解释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紧邻皇居或离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皇家园林…行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尔游憩或短期驻足之用……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野、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二. 1 “曲水流觞”园景设计开始出现在园林中。
让盛满祭物的杯子顺水漂流,为亡女超度,后世称此为曲水流觞,魏晋以降,人们把这一活动同水上游乐嬉戏结合起来,表达百转千回的绵绵之情。
中国园林史总结材料
中国园林史总结材料第一篇:中国园林史总结材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园林史重点整理
园林史重点整理园林史:园林史是一门综合学科,既是科学又是文化艺术,内容涉及历史文化背景、园林规 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山石、园林水体等。
园林的四个发展阶段:1.狩猎社会的园林:自然从属型社会(特点:认识水平不够,以宗教信仰园林空间为 主)2农业社会的园林:自然顺应型社会(特征: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 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三个共同特征:园林为统治者、贵族、宗教者等少数人所有与享用; 园林空间为封闭的,内向型;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多忽视生态与环境效益3. 工业社会的园林:自然征服型社会(三大问题:城市人口爆发性增长;人类生态系 的突出;人工环境领域的扩大)4. 现代社会的园林:将朝人类与自然处于共生关系的自然共生型社会发展,生物多样 性将成为评价园林绿地的标准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按园林所处地域分布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按园林艺术风格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旧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 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 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特点:多建筑在城镇,又称“城市山林';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简到繁;造园所受的客观制约条件很少,认定创造性得以最大 — 限度地发挥,因此造园手法和造园内涵丰富多彩; 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天然山水园: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如果选址得当,则能以少量花费获得天然风景之真趣。
中国私家园林的特点:(综述)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或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园林史总结
一、世界园林的三大系统:中国园林、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涵蕴。
三、中国历史上(现存的)最大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答:1、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2、按园林的隶属关系不同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五、一池三山产生于汉朝上林苑建章宫;分别代表东海及海上三座仙山。
六、粤中四大名园: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
七、圆明园由哪三个园组成:圆明园、畅春园、绮春园。
八、唐代著名的二座别墅园:浣花溪草堂(杜甫草堂)和辋川别业九、伊斯兰造园的“十字水渠”代表哪四条生命之河:水、乳、酒、蜜。
[返回]十、北京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
十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源头:公元前11世纪的囿、台、园圃。
十二、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建成。
[返回]十三、避暑山庄苑林区包括哪三个部分,创作意图是答:包括: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山岳景区。
创作意图:1、表现“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政治意图2、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多民族大帝国的缩影。
3、象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十四、扬州个园四季假山分别用什么材料?答:春山用石笋、夏山用太湖石、秋山用黄石、冬山用雪石。
十五、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代表及代表作:安德列*勒洛特(Andre Le Notre)沃勒*维贡特庄园[返回]十六、颐和园前山景区规划布局特点答:1、中央建筑群的中轴线十分突出且明确,中轴线两侧由近及远逐渐减少建筑物的密度和分量,同时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以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过程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强调建筑群体的严谨中寓变化的意趣,由于五条轴线的如此安排,也控制了整个前山景区的所有建筑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艺术手段,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第二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称为园林。
2.园林形式:由于世界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自然隔离,社会隔离和历史、心理隔离等,所以各民族园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园林形式。
3.皇家园林:专供皇帝、皇室观赏、娱乐、宴宾、游猎的场所,以气势宏伟见长,延绵数里,占地广阔。
古籍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
4.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隐士所私有,多建造在城市中,并与住宅紧密相连,是住宅的延伸或位于住宅的一侧。
(古籍里称:园墅、池馆、别业、草堂等)
5.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6.囿:囿起源于狩猎,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
7.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原始功能为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8.圃:(园圃)是作为栽培植物(多为果树)的一个场所。
9.“天人合一思想”:①人是由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②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0.“君子比德思想”: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1.“神明思想”(一池三山):在皇家园林中,在一面水面上布置三个岛屿的格局。
“一池”:太液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12.天然山水园:以自然山水作为建园基址并予以稍加改造、加工的一种园林形式。
(一般建在城镇近郊/远郊山野风景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水景园等)
13.人工山水园:以人工手段筑山、理水、配置花木,模拟、缩移自然山川景观的园林类型。
(一般建在平坦地段,城镇内居多,摹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
14.置石:有意识地在园林中安置零星山石
叠山:人工堆造假山的造园手法
理水:园林中各种水景的设计建造
二.填空
1.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要素:筑山、理水、植物、建筑。
2.中国古代四大名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3.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
4.江南四大名石:瑞云峰(苏州)、冠云峰(苏州留园)、玉玲珑(上海豫园)、皱云峰(杭州曲院风荷)。
5.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
6.古人赏石基本标准:瘦、漏、皱、透(刘老师补充:奇、特、丑)
7.成景类型:1借景2主景3点景4引景5对景6夹景7漏景8障景9框景10天景11影景12分景13隔景14声景15盆景
8.中国古典园林建筑:1厅、堂2斋3馆4轩5台6榭7楼、阁8舫9廊10桥11亭12塔13牌、坊14点景小品
9.奥姆斯台德与沃克斯合作,建造世界最早的公园:纽约中央公园
10.大内御园的产生:铜雀园(邺城;转折期)
11.理水手法:聚散、曲折、掩映、临近、静与动
12.江南园林特有的建筑形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