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苏科版七上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word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苏科版七上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

最新苏科版七上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

最新苏科版七上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课时安排:3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2、能力目标开展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尝试撰写调查报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调查过程,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2、能力目标开展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尝试撰写调查报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调查过程,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 3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2、能力目标开展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尝试撰写调查报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调查过程,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收集资料,并能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交流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并采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模拟实验能够感受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3.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3.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案

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1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学会收集与分析资料;
3.确立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水族箱图片:
请仔细观察水族箱中生活着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像水族箱这样,由水草、鱼、虾和各种细菌等生物以及水、空气、阳光、温度等共同构成整体就称为生态系统。

二.构建新知活动1:观察生态系统
1、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认识各种生态系统成分,填写到书中相应空格中。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1).池塘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
2).什么是生态系统?
3、判断是否是生态系统。

三、构建新知活动2:分析生态系统
1、引导学生阅读P38-39内容,思考三个问题:
1)、联系小学学过的知识,你能说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吗?
2)、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它们排出的废物都到哪里去了?这与哪些生物有关系?
1
2、归纳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并完成概念图。

四、归纳总结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巩固练习
《同步练习》P28(7、8、11)
六、课后拓展
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

2。

苏科版七上生物教案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共4课时

苏科版七上生物教案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共4课时
②回答要点: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它所生产的是可满足植物本身需要及可作为动物食物的有机物;而父母是社会上的生产者,他们生产的是社会价值,在生物学上他们应属于消费者。
小结本课内容:
回顾本节知识要点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不但其中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且各生物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由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总第12课时
课题
3.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2)
课型
新授




1、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视频资料及其它信息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各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特点:动植物种类要比森林生态系统要少一些,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作用: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④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中人工栽种的农作物与农业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生物种类少,食物网结构简单,稳定性差,受人为因素的控制较多。
作用:为人类提供粮食、蔬菜等
⑤城市生态系统:
难点
理解生物圈的唯一性。
教法及教具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预习检查:
提出以下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场所,是地球上最大的,它是指地球上全部及其能够的总称,其范围包括底部、大部和上部。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章 第2节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教案 (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章 第2节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教案 (新版)苏科版

《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的原因。

(3)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4) 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多方面事例阐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报纸等资源,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模拟实验,合作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生物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关注我国生态现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分析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资料模拟实验,感受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增强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生物圈及其惟一性。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演示法,学生合作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月球、地球的环境资料、生物圈Ⅱ号的实验资料、各种反映生物圈被破坏的图文资料、我国及世界组织保护生物圈的图文资料。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教师:演示"神六"、太空看月球、地球图片。

到太空去,在月球上人类能够安居乐业吗?学生:地球是目前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

2、探究新知(一)认识生物圈教师:描述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环境的总称。

提出问题: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学生:思考,表达。

(二)分析“生物圈Ⅱ号”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4、P45页"生物圈Ⅱ号"资料,观察课件中的图片,提出问题:(1)为什么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2)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3)“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你什么启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分析,思考,讨论,交流,问题解决。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三)生物圈是生物的家园教师: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这么重要的条件,人类的哪些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破坏作用?如果被破坏了后果如何?学生:思考,表达。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3.2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3.2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课题名称: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姓名工作源自位年级学科七年级生物
教材版本
苏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学习内容包括:阐明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阐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说出"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的原因,阐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重点在于使学生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并增强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为此需解决以下问题:一、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哪些条件?二、帮助学生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三、使学生理解生物圈的唯一性。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对信息概括总结能力。
得出结论:目前人类还无法搬离地球,也无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人造环境,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启发、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生物圈给予我们的恩惠,讨论出生物圈为我们提供的条件
展示图片,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正在破坏着生物圈。主要强调水污染、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滥捕乱猎。
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相关资料,学生对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资料的处理能力。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目前人类只有生物圈一个家,我们应该爱护它,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2、阐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想想保护生物圈我们应如何做?
相互交流,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观察图片,表现出对被破坏环境的痛惜及对破坏行为的憎恨。
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身边信息的能力
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对图片信息加以分析,树立学生摈弃不良行为的意识。

苏科版生物七上3.2《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同步教案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上3.2《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同步教案设计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一、设计理念本节是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的内容,教时数为1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环保意识《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物圈及其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便人类能与生物圈和谐发展,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共同来保护生物圈,从而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2.体验模拟实验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模拟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式,开展模拟实验,可以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获取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3.立足教材,利用网络,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保护生物圈和开发新的生物圈是科学家不懈探求的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师生共同寻找前沿的研究成果,共同分析资料、充分地交流与探讨,达到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先直接描述了“生物圈”的含义,接着安排了分析“生物圈Ⅱ号”失败原因的活动,意在使学生明白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目前生物圈仍是所有生物的唯一家园。

DIY中安排了“自制一个生态瓶”的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项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深化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鼓励学生大胆模拟,进行对比,使探究更科学、更有意义。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学习,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和作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

对于生物圈是什么?如何理解它的范围,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因为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可通过课件作补充。

3、教学条件分析目前,各校已基本实现了教学装备的现代化,各教室基本都安装了多媒体装备,教师在课前收集的相关图文、视频资料,适当、适时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增强直观性,使学习变得轻松、多样。

苏科版生物七上3.2《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授课教学教案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上3.2《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授课教学教案设计
2.关注我国的生态系统现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树立“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全球合作共同保护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模拟实验等感受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圈的唯一性;自制生态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生物圈Ⅱ号”为科学家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3、实验了一年多,“生物圈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4、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
5、为什么要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
6、“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结合视频,图文资料,全面分析“生物圈Ⅱ号”的实验过程、方法、结果,重点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得出“地球是目前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结论。
四、自主学习,运用对比,分析“生物圈是生物的唯一家园”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图文资料以及教师补充的图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讨论: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不可少的条件?
2、如果这些条件被破坏,后果如何?
3、立足于现实生活,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圈做些什么呢?
通过分析对比,从生物圈为
生物生存提供的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水、空气、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自动播放一部分地球“丑陋”的图片,如工厂烟囱浓烟滚滚,沙尘暴
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
观看短片,寻找家园。
得出结论:地球是目前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
一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并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复习教案 苏科版(2021学年)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复习教案 苏科版(2021学年)

第二章江苏省太仓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复习教案(新版)苏科版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编辑整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尊敬的读者朋友们:第十一章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太仓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复习教案(新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十二章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太仓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复习教案(新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练习一、请你选一选(4ˊ×8=32ˊ)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棵小树B、一只鸟C、一群羊D、一片草地2、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水B、河蚌C、水草D、螺蛳3、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A、水藻B、蛔虫C、蝗虫D、腐生细菌4、生物圈的涵义是(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B、地球上的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C、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D、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表面和水圈5、“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呑,无雨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对生态环境有作用有( )A、制造氧气,净化空气B、过滤尘埃,杀死细菌C、降低噪音,调节气候D、保持水土,涵养水源6、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污染B、土地污染C、水污染D、噪声污染7、真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A、吸收代谢废物B、能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C、能分解有机物,使之变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D、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8、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生物圈9、某生态系统地处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种类少得多,群落结构不如前者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这个生态系统是()A.农田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湖泊生态系统 D.池塘生态系统10、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1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要是指绿色植物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属于第一营养级D.都是异养生物13、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主要因为它们A.能释放氧气和吸收代谢废物B.能净化环境C.能分解有机物使之变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D.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二、请你填一填(2ˊ×25=50ˊ)9、在一定的地域内, 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秋苏科版七上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word
教案
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
2、能力目标
开展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尝试撰写调查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调查过程,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生态系统之间紧密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
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
2、能力目标
开展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尝试撰写调查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调查过程,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生态系统之间紧密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
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
2、能力目标
开展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尝试撰写调查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调查过程,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生态系统之间紧密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
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独家园。

2、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收集资料,并能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交流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爱护地球,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并采纳实际行动来爱护我们生存的唯独家园——生物圈。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模拟实验能够感受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独家园。

教学难点:生物圈及其唯独性。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