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部编本 清平乐六盘山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3、谁能把题目读好?(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
“媚”读去声,“媪”读“ǎo”,“剥”读“bāo”.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这首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
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
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
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介绍词的特点:《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
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遇到不懂的词语查词典解决。
自读课文,自悟词意,全班交流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
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1.自读、反复诵读,读准读音;指导读准,相机正音:乐(yuè)、醉(zuì)、媚(m èi)、翁媪(wēngǎo)、剥(bāo)2.指导读出节奏教师范读,学生模仿练习朗读。
注意:剥的读音。
3.指名朗读。
4.交流汇报1)翁媼”是什么意思?2)词中“无赖”的意思怎样解释?3)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5.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
三、指导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清平乐·六盘山》课件2-优质公开课-语文A版四下精品

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情境假设
毛泽东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
一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 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 方,高兴地说: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
卷,大雁南飞,景色多好哇„„
评价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 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 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
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对六盘山风光的赞美。
读出诗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和
历尽艰辛的自豪。
作者有把握未来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再见!
清平乐·六盘山
时代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
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
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
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
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
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红军击败了前 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 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 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 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 长征。
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 六
盘山》。
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词语解释
• 望断:久久地望着,直到看不见,望尽。
•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市西南,是六 盘山山脉的主峰。
• 漫卷:遍卷、席卷。
•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清平乐·村居》、《宿建德江》和《登鹳雀楼》。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清平乐·村居》为主,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词人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重点词语,了解词的背景和作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
2. 词的意境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词谱、词意解释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导入:教师与学生谈论对古诗词的喜爱,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出示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词文1. 学生自读《清平乐·村居》,注意读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讲解词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三、深入理解1. 学生再次朗读《清平乐·村居》,边读边想象词中的画面。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教师讲解词人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四、朗读感悟1. 学生自由朗读《清平乐·村居》,体会词的韵律美。
2. 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情感。
3. 全班齐读《清平乐·村居》,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015语文A版语文四下《清平乐·六盘山》精品PPT课件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要作品:
西江月 井冈山 采桑子 重阳
浪淘沙 北戴河
水调歌头 游泳 菩萨蛮 大柏地 卜算子 咏梅
念奴娇 井冈山
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 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 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10月下旬,到 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诗就是毛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它生 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 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 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 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
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 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 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
29、不要自卑,每一份感情,只要是真心,都值得尊重。 30、忍不住会去想,写下这些句子,是为了什么。抬头一看,你的故乡,下雨了……他是你前世遗落的一滴泪,今生,不管谁人装饰你的梦,他的梦只有你是唯一的点缀;不管你呼唤的人是谁,你的名字是他心里梦里唯一的执念不悔。
——题记 人世间,或许你本是烙在他心头的一颗朱砂,最后却成了一朵让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花。不知是光阴的交错,还是轮回的因果,有种爱,永远只离你一转身的距离,一旦开始,永无结束。你来,瘦了他的幽梦;你去,肥了他的相思。
19、有时候心会莫名的累,宅在家里,关上手机,那么一刻,什么都不重要了,只做自己就好。 20、不要害怕告别,要相信,四季更替,花开花落,都是命中注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堂背景
•课程名称:语文
•年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版
•课文名称:《清平乐村居》
•课文编号: 01.3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情境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逻辑
本节课通过学习古代诗人的《清平调》诗句,带领学生了解古代生活情境和文学风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投影仪
•学生准备:课前复习领会《清平调》中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了解《清平调》的背景和韵律。
2. 学习诗词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清平调》的部分诗句,解析诗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清平调》中的诗句,发表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看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4. 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将诗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古代诗人的创作情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清平调》更加了解,能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了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六、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背诵《清平调》中的部分诗句,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七、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代诗歌,体验不同作者的情感表达,拓展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以上是本节课《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 村居》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年级: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生字新词,如“相媚好”、“无赖”等;理解并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情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 相媚好”等词语,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配以轻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 提问学生: 你们看到这幅画,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3. 揭示课题:《清平乐村居》。
介绍词牌名和题目,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
3. 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1. 分组讨论,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词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情景,如茅屋、小溪、豆田、竹林等。
3. 提问学生: 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人物形象,如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等,理解他们的特点和行为。
2. 提问学生: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1.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词中所描绘的情景。
2. 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与同学分享。
3.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田园生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通过朗读和想象让学生深入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
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
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
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
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
“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
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
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
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
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 缚——搏 梁——粱
眺——跳 陕——峡 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
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
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录像《长征》片段,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长征故事。
2.想不想一起来看一段电视连续剧《长征》的片段?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在观看录像的同时,老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1934年10月,红军
为了保存实力北上抗日,开始长征。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翻越积雪千年的夹金山、
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忍饥挨饿,终于胜利地走出草地。党中
央于9月12日开完俄界会议后,毛泽东就随一军团前进。9月16日腊子口战役打响。9月
17日晨,终于占领了天险腊子口。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骑着马走进吴起镇,这一天
被正式定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日子。
二、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历了千难万险,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来到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的六盘山,这里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
重才能到达峰顶。
翻过六盘山,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陕北革命根据地了,这就是我们这篇课文描
写的情景。
2.谁愿意读读课文中描写的这番情景?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3.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
“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
方,高兴地说……”
(2)指名读。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
握的豪情……)
(3)你能把你感受到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这两句话,集体评价。
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毛泽东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
4.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1)幻灯片出示这首词。
(2)指名朗读。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小组讨论,理解词意。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máo头”,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
词中指红军胜利的红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
(4)连起来读一读,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5)再读这首词,体会词中蕴涵的情感。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对六盘山
风光的赞美:“天高云淡、红旗漫卷”。)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读出诗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
的态度、历尽艰辛的自豪。)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读出把握未来的豪情壮志,读出作者的远大
抱负。)
(6)齐读这首词,说说对整首词的感受。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这首词章?(启
发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不朽”)了解“不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首词是“不朽”
的呢?
(7)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8)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三、总结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感受到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壮志满怀、豪情万丈、乐
观无畏、抱负远大……)
2.总结:毛泽东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领袖、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
的诗人呢!我们今天只学到了他的一首词,还有更多的毛主席诗词等着同学们去阅读、去感
受。
3.向同学们推荐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诗词。大家课后可以
读一读,背一背。
出示阅读资料: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四、作业设计。
1.用“一边……一边……”造句。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
板书设计:
21.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9月
毛泽东
一边……一边……
(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