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结束:死亡和临终
临终护理试题及答案(五)

临终护理试题及答案二、填空题1.濒死期病人经历的五期心理变化是、、、、。
2.尸体护理时,三张尸体识别卡分别放置于、、。
3.临床死亡期的特征是:、、,延髓处于深度。
4.死亡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5.控制疼痛的三步阶梯疗法,第一步选用止痛第二步选用弱麻醉性止痛,第三步选用止痛。
四、选择题(一)A1/A2型题1.下列对死亡的描述正确的是A.死亡是生命的骤然结束B.死亡是指呼吸停止C.死亡是指心跳停止D.死亡是指人的意识丧失E.死亡是指个体生命活动的永久终止2.濒死期的病人可表现为A.呼吸停止B.心跳停止C.反射性反应消失D.呼吸衰竭E.瞳孔散大3.护理濒死病人时,不正确的措施是A.撤去各种治疗性的管道B.每天口腔护理2~3次C.提供单独的病室并保持安静D.选择最有效的止痛药物E.用湿纱布盖于张口呼吸者的口部4.临床死亡期的特征是A.循环衰竭B.呼吸衰竭C.各种反射消失D.神志不清E.嗜睡5.临床死亡期的持续时间一般为A.30秒B.1—2分钟C. 5—6分钟 D.20—30分钟E.1小时6.下列有关生物学死亡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的最后阶段B.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变化C.若及时抢救,机体仍有可能复活D.会出现尸冷、尸斑和尸僵E.晚期可出现尸体腐败7.生物学死亡的特征是A.呼吸停止B.心跳停止C.身体温度接近室温D.各种反射消失E.意识不清8.最早出现的尸体现象是A.尸冷B.尸斑C.尸僵D.尸体腐烂E.尸绿9.尸斑一般出现在死亡后A.2—4小时B.4—6小时C.6—8小时D.8—10小时E.10—12小时10.下列不属于濒死期循环衰竭临床表现的是A.皮肤苍白B.心音低而无力C.四肢冰冷D.脉搏呈洪脉E.血压下降11.目前医学界对死亡的判断依据是以A.呼吸停止B.心跳停止C.各种反射消失 D.脑死亡E.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12.对临终病人临床表现的描述不妥的是A.意识不清或有谵妄B.潮式呼吸或点头样呼吸C.血压下降,脉搏细弱D.胃肠蠕动增快而腹胀E.肌肉张力下降,大小便失禁13.临终病人最早出现的,理反应期是A.否认期B.愤怒期 C.协议期D.忧郁期E.接受期14.尸体护理中,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是A.填好尸体鉴别牌B.撤去治疗用物C.脱衣擦净胶布与药液痕迹D.放平尸体,去枕仰卧E.用棉花填塞身体孔道15.濒死病人最后消失的感觉是A.视觉B.听觉C.味觉D.嗅觉E.触觉16.下列描述中不属于濒死病人常见的希氏面容的特点的是A.面色潮红,鼻翼翕动 B.面肌瘦削,呈铅灰色C.眼眶凹陷D.嘴微张,下颌下垂E.瞳孔固定,目光呆滞17.护理濒死病人时,不正确的措施方法是A.严密观察生命体征B.采取有效方法缓解疼痛C.减少巡视,降低外界干扰D.保持环境安静,光照适宜E.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18.王女士,65岁,肝癌晚期,感到不久于人世,十分悲哀,向亲友交代后事,此时心理反应为 A.否认期B.愤怒期C.协议期D.忧郁期E.接受期19.患者李某,女性,75岁,胃癌晚期,表现为神志不清,肌张力消失,心音低钝,脉搏细弱,血压80/40mmHg,呈间歇呼吸。
风水先生忠告:老人临终前一天的表现

天命所归,难以违逆;黑白无常来勾魂,生死就在一瞬间!民间有回光还照之说是真的吗?老人临终前一天的表现是什么?生命走到尽头时候,自己是能感知到的,如果老人以下征兆,可能真的是要临终了!死是一定的,活着却有太多的不定数!所以,作为儿女,在老人生前要好好尽孝,别再老人去世才后悔,追悔莫及!老人临终前一天的表现老人如果突然有这3种反常的表现,可能是临终的表现!许多年前,爷爷去世时我还未出生,对于爷爷的印象也只能通过父母的讲述才能大概勾勒出来。
爷爷去世前几天,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但他却越来越开心,家里人每天总能看到他笑呵呵的,因此也没有太关注。
毕竟那时的爷爷因为长期抽旱烟而不幸得了肺癌,全身都疼,每天都是煎熬。
爷爷很爱干净,可能他也知道自己大限快到了,去世前几天就让家里人给他洗澡。
然而那是冬天,家里人并没有注意到爷爷最近的变化,并没有给他洗澡。
渐渐地,爷爷开始说一些胡话,一会儿叫奶奶的小名,有时会一个人自言自语或是傻笑。
然而这时候家里人任然没有多在意,认为爷爷老了,有点儿老年痴呆。
直到有天晚上,爷爷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房顶,嘴里絮絮叨叨的说着听不懂的语言,并且抬起手再向着房顶挥手。
那晚,院子里爷爷养了十几年的老狗一直在叫。
于是爷爷这样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后就睡着了,第二天就再也没醒。
爷爷去世的很突然,那时他才50多岁,家里人都认为他至少能活到60岁的,所以一些反常的事情并没有引起我们注意。
其实,老年人去世前有很多征象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1.说胡话,自言自语有些即将去世的老人会说糊涂话,西医上讲是因为心脏动力不足,大脑供血不足,刺激大脑皮层一些记忆区域,从而释放出一些过去的老的记忆。
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为“失神”,指人体脏腑精气衰竭,神气涣散,是人将死之象。
2.精神状态突然好转有的老人在去世前几天,食欲会突然变好,爱吃东西,面色变好,言语不休。
这种状态往往会让家里人产生老人身体变好的假象,从而忽视这种变化。
殊不知这其实是“回光返照”,也就是中医上讲是假神的表现,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
临终前的5个阶段

临终前的5个阶段死,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极为避讳,虽然从科学角度解释,生命体的死亡不过是能量的转化和分解,但对人这种智慧生物来说,死亡意味着生命体验的结束,即便这种体验糟糕无比在弥留之际也会恋恋不舍。
这就像是一场或欢乐或无聊或平淡的游戏散场,而你却永远没有机会再参与下一场,充斥着免落寞无奈。
死亡是终点,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去面对、了解人生这一课。
最近看了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 库伯勒- 罗斯《不知死,焉知生》,专门谈论死的问题,与其他探讨伦理和思想的作者不同,她专门走进病房,与濒死的人们交谈,听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声音。
了解他们对死亡和离别的真实感受。
我摘抄了书中一部分内容,希望对你理解这个必经过程能有所帮助。
(八卦中国和中国观察)一、人对死亡和临终的态度回顾过去,死亡一直被视为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原因如下:1,人在潜意识里会认为死亡和自己无关,也很少去想自己生命的尽头会是怎样的画面;2),人在潜意识里很难分清楚理想和现实的差别,正如梦里可能出现鱼和熊掌兼得的局面,而清醒过来才意识到梦的不合逻辑性。
悲伤、羞耻和罪恶感与生气和暴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某种情绪在特定的场合可能不被社会所接纳,所以人们通常把这类情绪加以包装,以其他的情绪体验呈现。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感受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情绪的同时,也需要由表及里地去深挖他真实隐藏的情绪。
古老的文明会传承关于死亡的习俗。
作者举了一个欧洲偏远小镇的例子,某个农夫因为一场意外命不久矣,他以自己的方式去安排临死前的这段时间,包括交代财产继承、与每个家人单独说再见等,这给将死之人一个告别世界的过程。
但是,在医疗条件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多数临终者只能把生命的最后一站留给病房或急诊室,留给冷冰冰的医疗仪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失去了为自己做医疗决定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
这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呢?二、死亡和临终前的5个阶段阶段一:否认“筑防,不过是对抗自己。
描写古代人临死的场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描写古代人临死的场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1.1概述在古代社会,死亡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古代,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观念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人更加重视生命的结束阶段,把临死场景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
因此,古代人临死的场景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身体上的状况。
古代人临死的身体状况是指在临近死亡时,人们身体上所表现出的种种症状和特征。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和缺乏现代科学的认知,人们的死亡往往伴随着疾病、衰弱和痛苦。
古人普遍认为,死亡是一种必然的归宿,人们在临死时常常出现身体衰竭、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肢体无力等症状。
古代医学家和医药书籍中也描述了许多关于临死身体状况的情况,例如虚弱无力、四肢冰凉、面色苍白等。
与身体状况相辅相成的是古代人临死的情感表达。
在古代,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充满敬畏和思考的。
临死时,古人常常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
一些人可能会表达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不舍和思念之情,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死亡的到来。
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描绘了许多关于临死情感的场景,如离别时的悲伤、安详面对死亡的宁静等。
总而言之,古代人临死场景的描写不仅涉及到身体状况的变化,更是表达了对生命与死亡的深思,展现了古代人对死亡的态度和思考。
这对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人类生命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了解以下三个方面:1.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文章的开头,可以简要介绍古代人临死的场景的背景和重要性。
然后,可以提及一些古代文化中与死亡相关的信仰和仪式。
在文章的结尾,可以总结古代人临死场景的特点,并引出下文将要介绍的内容。
2. 文章的主体框架:在古代人临死的场景部分,可以按照时间线或不同场景类型来进行组织。
比如,可以从古代人临死前的身体状况开始,介绍身体的衰弱、病痛以及生命力的消退等方面。
然后,可以转向古代人临死时的情感表达,包括对亲人的依恋、未了之事的思虑、对来世的祈求等。
【医学伦理】死亡伦理与临终关怀

对安乐死概念的误解一:帮助想死的人死亡
案例1:农药致死的“安乐死”
• 河南省宁陵县54岁的刘沙波与其妻吴秀云结婚30多年,感情一直很 好。1993年12月吴秀云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病情不断恶化,使她常 常疼痛难忍。吴秀云曾多次求丈夫找来安眠药,欲安乐而死,但丈 夫刘沙波都将妻子说服。1994年9月8日夜,吴秀云又由于疼痛而在 床上翻滚不停,吴秀云央求丈夫找药来尽早结束痛苦,刘沙波不忍 妻子痛苦欲绝的样子,可又一时找不到安眠药,他就倒了半杯农药 递给妻子,吴秀云将农药全部喝下,在丈夫的怀抱里死去。吴秀云 给子女留下了一封遗书,表示是自己让刘沙波为自己实施安乐死, 并表示这是自己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宁陵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 认为刘沙波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判有期徒刑三年。
死之称谓
•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 死。”《礼记·曲记》
• 殁:小皇子/妃子 • 圆寂/涅磐、羽化 /登仙、夭折 、 去世、辞世、离世、不在了、
走了、没了、回姥姥家了、挂了、喜登极乐、作古、等等
死亡与中国文化: 儒家:生则重生,死则安死(乐 天知命) 道家:生死齐一,死而不亡(超 然物外) 佛教:轮回六趣,具受生死(出 世主义)
心死亡 (heart death)
传统死亡
•传统理论认为,判断死亡的指标 主要包括:人的心脏、呼吸停止、 血压的停止或消判 2、心肺死亡可以战胜
3、脑死亡比心肺死亡更加科学
现代死亡标准
• 脑死亡又称昏迷过度。脑死亡定义为:包括 小脑、脑干、第一颈髓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
死亡伦理与临终关怀
本章要点
死亡伦理
何谓死亡?
一是死亡是生物学生命的终止即死亡是生物学生命新陈代谢的停 止。
护理学基础之临终护理

晚期尸体现象:
尸体腐败:死后机体组织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 化合物因腐败细菌的作用而分解的过程。死后 24h后出现。体内细菌侵入血管、淋巴管,大量 生长繁殖,体外细菌也侵入繁殖。
表现:尸臭:肠道内有机物分解从口、鼻、肛门 逸出的腐败气体。尸绿:尸体腐败时出现的色斑。 死后24h在右下腹出现,逐渐扩散至全腹,最后 波及全身。
的生活。
• 四、护理措施
1、促进患者舒适 2、增进食欲,加强营养 3、改善血液循环 4、改善呼吸功能 5、减轻感、知觉改变的影响 6、减轻疼痛
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三)生物学死亡期(全脑死亡、 细胞死亡或分子死 亡):
• 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 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各个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
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不可能复活。 • 早期尸体现象:尸冷、尸斑、尸僵 • 晚期尸体现象:尸体腐败
早期尸体现象:
• 尸冷: 是最先发生的尸体现象。因体内
产热停止,散热继续,尸温↓。 规律:死后10h内↓1℃/h,10h后0.5 ℃/h,24h与环境温度相同。
安乐死的分类:
(一)根据采取的方式不同,分为: 1、主动(积极)安乐死:又称“仁慈助死”。 采取的措施称为“无痛致死术”。 2、被动(消极)安乐死:又称“听任死亡”。
(二)根据病人的角度,分为: 1、自愿安乐死: 2、非自愿安乐死:又称“仁慈杀死”。
安乐死的意义:
1、帮助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解除身心的痛 苦和折磨。
临终关怀病房 3、居家照料
(二)临终关怀的理念:
1、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为主的照料; 2、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患者的生命
质量; 3、尊重临终患者的尊严和权利; 4、注重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简述个体临终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简述个体临终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个体临终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是根据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在她的著作《临终关怀》中提出的。
这五个阶段描述了个体在面临死亡时可能经历的情绪和心理过程。
1. 否认(Denial):个体在面对临终时往往会拒绝接受现实。
他们可能会忽视或否认自己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常常表现出不相信的态度。
这一阶段可以帮助个体逐渐接受现实。
2. 愤怒(Anger):在开始接受现实后,个体可能会感到愤怒和不公平。
他们可能对自己生命的结束感到愤怒,并对环境或上帝产生愤怒。
这种情绪可能是对现实的反应,也可能是对生活中的失去感到不满和愤怒。
3. 议价(Bargaining):个体可能会试图与上帝、命运或其他力量达成一种交易,希望延长自己的生命。
他们可能承诺在交换延长生命的机会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
这种议价可能是为了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4. 抑郁(Depression):在接受现实和尝试交易失败后,个体可能会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们可能会陷入沮丧、悲伤和痛苦的情绪中,感到自己将要失去的东西。
这一阶段可能是为了让个体更好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5. 接受(Acceptance):最终,个体可能会接受自己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
他们可能会感到平静和接纳,开始准备自己的离开。
接受并不意味着个体不再感到悲伤或恐惧,而是对现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接纳。
这五个阶段并不是固定的顺序,每个人的经历都可能不同。
有些人可能会跳过某个阶段,或在不同的阶段之间来回往复。
对个体提供相应的临终关怀和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心理过程。
有关临终及死亡的概念--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护理学导论》第十一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护理学导论》第十一章第一节讲义有关临终及死亡的概念一、有关临终的概念1.临终的定义:*“临终是临近死亡的阶段,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将要走向终点的状态”。
(2010.10、4名词解释)2.临终的时限 关于临终的时间范围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过程可长可短。
①美国:将临终定于病人已无治疗意义,估计只能存活6个月以内。
②日本:以病人只有2~6个月存活时间为终末阶段。
③英国:以预后2年或不到1年为临终期。
④其他:不少国家倾向于以垂危病人住院治疗至死亡、平均17.5天为标准。
⑤我国不少学者提出:当病人处于疾病末期、死亡在短期内(估计存活时间为2~3个月)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即属于临终阶段,并指出对晚期癌症病人,只要出现生命体征和代谢方面的紊乱即可开始实施临终护理。
⑥从社会意义上讲,生命的预期寿命在6个月之内者即谓处于临终期的临终者。
3.临终病人的定义 从医学临床角度讲,临终病人定义为患有在医学上已经判明在当前医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治愈无望的疾病、估计在3~6个月内将要死亡的病人。
二、有关死亡的概念(一)濒死濒死是临终的一种状态。
1.濒死的定义:*濒死(dying )即临终,临近死亡的阶段,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2008.4名词解释)临终和濒死两个概念常常可互换。
临终阶段的病人是在接受治疗性(curative )或姑息性(palliative )医疗之后,病情仍继续恶化,尽管意识还清楚,而各种征象已显示生命即将完结。
2.濒死体验的基本表现 心理表现划分为5个阶段。
(1)安详和轻松阶段:这是濒死体验的早期阶段,濒死者感觉自己身轻如燕,随风慢慢飘荡,当漂浮到一片黑暗中时,出现了极为愉悦的轻松、平静和安详感。
(2)意识逸出体外阶段:经过了安详和轻松阶段,濒死者感觉自己的灵魂缓缓离开了躯体,意识随之飘出体外,灵魂在远处半空中冷静地观察着医师或护士在濒死的躯体旁抢救自己,以“第三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躯体,观察着所发生的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年中期的死亡
• 更能认清现实,但并不能使他们更容易 的接受死亡 • 成年中期最普遍的致死原因是心脏病和 中风。这些疾病的突发性比慢性疾病要 轻松些,因此是许多人更为倾向的死亡 方式
成年晚期的死亡
• 最可能的致死原因是癌症、中风和心脏 病 • 老年人对死亡的焦虑相对减少,并不意 味着他们欢迎死亡,而是代表了他们对 死亡的看法更为实际 • 当老年人强烈的感受到自己已经失去价 值的时候,就可能选择积极的方式寻求 死亡。
• 丧失所爱的人会引发涉及丧亲和悲痛的 适应过程。悲痛可能先后经历震惊、拒 绝、开始接受和最终适应阶段。 • 丧亲的一个后果是生者死亡风险的增加。
帮助孩子面对悲痛
• • • • 坦诚相对 鼓励对悲痛的表达 帮助孩子确信亲人的去世不是他们的错 理解儿童的悲痛可能以难以预期的方式 表现出来
对该理论的评价
• 对死亡的定义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 不是每个人在死亡过程中都能经历每一 个阶段 ; • 考虑到的相关因素过少
你是否赞成和接受安乐死?
• 谁控制着病人的生命?这种权利只属于个人吗, 还是属于病人的医生、他的家眷、政府或某一 神明? • 反对安乐死的人指出,提前结束一个人的生命, 不论病人本身是多么希望如此,也与谋杀无异。 另一些人指出,医生对病人未来寿命的预测通 常不够准确。 • 关于安乐死的争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这是一 个高度个人化的问题,但随着世界老龄人口的 增长,整个社会都应该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 (Becvar,2000)。
生命历程中的死亡:原因和反应
• 年轻人的死亡被认为是非自然的。 • 各个年龄的人均有可能经历亲友的亡故或是自 身的意外死亡
婴儿期和儿童期死亡
• 婴儿和年幼儿童的死亡对家长而言最具 灾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它有违自然 规律并且难以理解 • 婴儿期:流产、婴儿猝死综合征 • 儿童期:最普遍的因素是意外事故,特 别是车祸、火灾、溺死
青春期的死亡
• 青少年的个人神话,即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可侵 犯,很容易让他们在事故中死亡。 • 身患绝症的青少年通常会感觉气愤和受到欺骗, 还有一些被诊断为患有绝症的青少年表现出完 全的拒绝。这使得医疗人员很难对他们实施有 效的救助。
成年早期的死亡
• 主要是死亡原因仍然是意外事故,然后是谋杀、 自杀、艾滋病和癌症。在成年早期临近结束的 时候,疾病成为主要原因。 • 对成年早期就面对死亡的人而言,有一些问题 需要特别关注: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将来的 规划问题 • 年轻人很容易成为不合作的病人。他们对所面 临的困境感到暴怒,觉得世界很不公平,并将 这种情绪指向养育者和所爱的人。
如何面对死亡 —屈布勒-罗斯的死亡五阶段理论
• 拒绝:人们不肯承认自己即将死亡。 • 愤怒: 一个濒死的病人可能会对任何人动怒,他们可 能会猛烈抨击其他人,不明白为什么将要死去的是他 们而不是其他人。 • 讨价还价:面临死亡的人们试着去商讨能够摆脱死亡 的到来。“冲喜” • 抑郁:当意识到死亡已成为定局,人们会有一种巨大 的失落感。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失去所爱的人,他们的 生命真的正在走向终结,这一无法改变的生命结局将 引发巨大的悲痛。 • 接受:人们将完全地认识到死亡的迫近,伴随着情感 淡漠和少言寡语,他们对现在和将来已经没有任何积 极或消极的感觉,对于他们而言,死亡再也不能引发 痛苦。
生命的结束:临终和死亡
• 死亡的定义 • 人们如何看待不同阶段的死亡 • 人们以怎样的方式面对自己即将死亡的 前景 • 死者亲人对死亡有着怎样的反应和应对 措施
定义死亡:如何判定生命的结束
• 功能性死亡(functional death)定义为心脏 停止跳动和呼吸停止。 • 脑死亡(brain death)中,所有电子仪器测 量的脑电波活动都已经停止。一旦被定义为脑 死亡,脑功能就再无恢复的可能。 • 植物人?遭受了难以修复的脑创伤、昏迷或是 无法再对人类生活有任何感知的人,丧失了思 考、推理、感觉和体验世界的能力。
丧失亲人与悲痛
• 服丧与葬礼:最终的仪式 • 丧亲与悲痛:适应至亲的亡故
服丧与葬礼:最终的仪式
• 葬礼的功能:承认亲人的死亡;为生者提 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聚集到一起, 分担他们的悲伤,并互相安慰。 • 葬礼所达到的宏大程度与负责葬礼者的 脆弱性有关。 • 中国社会传统的丧葬仪式
丧亲与悲痛:适应至亲的亡故
婴儿猝死综合征
• 看似正常的婴儿停止呼吸或因某种意外原因死 亡。通常发生于婴儿2-4个月左右,一个健康 的宝宝在午睡或夜间休息时再也没有醒来。 • 至今没有发现婴儿猝死明确的原因,它发生得 近乎随机,因此父母不需要为此感到内疚。
学前儿童对死亡的看法
• 儿童5岁以前尚未发展出有关死亡的概念:一种暂时状 态、和睡觉一样 • 对死亡的错误理解常常引发情绪上的严重பைடு நூலகம்果 • 5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较好地理解死亡的终结和不可 逆性。起初,他们并不认为死亡是普遍存在的,而是 仅仅发生在少数的特定人身上。在9岁的时候,他们开 始承认死亡是普遍存在的(Nagy,1948)。 • 在儿童中期,儿童习得了有关死亡的一些习俗,比如 葬礼、火化、公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