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答案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1单选题3分1、拥有死亡意识,并不意味着DA. 懂得生命的有限性B. 知道人生无常C. 接纳死亡为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D. 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有一天会死亡2单选题3分2、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不包括AA. 教给人们深邃的死亡哲学智慧B. 唤起人们的死亡意识C. 教会人们认识死亡,了解死亡D. 帮助人们征服死亡恐惧,获得心灵安顿3单选题3分3、下面哪一个不是死亡教育的主题DA. 我是谁B.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C. 活在当下,如何安身立命、自我实现D. 怎样为来世做好准备4单选题3分4、死亡学的创始人是AA. 梅欣尼可夫B. 罗伯特·富尔顿C. 罗斯维尔帕克D. 荷蒙菲菲尔5单选题3分5、1963年, B 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课程A. 荷蒙·菲菲尔B. 罗伯特富尔顿C. 西塞莉桑德斯D. 库布勒罗斯6单选题3分6、世界上第一本专业的死亡教育期刊名称是 CA. 临终关怀B. 死亡研究C. 死亡教育D. 死亡学77、在华人文化圈内,第一个把死亡学本土化为“生死学”的学者是AA. 傅伟勋B. 钮则诚C. 余德惠D. 郑晓江第二单元测试1单选题3分下面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不属于神造论的是 DA. 盘古开天B. 女娲造人C. 上帝造人D. 进化论2单选题3分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来源于 CA. 猿猴的进化B. 上帝的创造C. 父母性交后精子竞赛的偶然结果D. 地球的演化3单选题3分为什么要讨论生命的意义 AA. 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世俗的和超越的支持B. 了解生命秘密的需要C. 论证人是否为上帝所造D. 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4单选题3分讨论生命的意义不包括下面哪个方面DA. 生命对于所在星球、宇宙的意义B. 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的意义C. 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外的他人、社会的意义D. 生命对于创造生命的神的意义第三单元测试1单选题3分蒙田说: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先思考自由;蒙田的意思是 AA. 拥有死亡意识,就不会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B. 天天想着自己有一天会死,会让自己失去束缚,获得自由;C. 在死亡之前先对死亡思考一下,生活中就可以随心所欲了;D. 拥有死亡意识就会变得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可以在生活中随心所欲; 2死亡无所不在的事实要求我们 BA. 生活需要小心谨慎,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B. 拥有死亡意识,反思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C. 每时每刻都要准备好和死亡的决斗D. 在自己生活中不可以太放肆,要谨防死神的报复3单选题3分皈依宗教作为超越死亡的一条路径,其合理性在于CA. 正如各宗教所宣扬的那样,世界是神创造的B. 只有宗教才能拯救人类C. 相信宗教的来世之合乎心理卫生,可以缓解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紧张D. 宗教比一般的迷信更加具有科学性第四单元测试1单选题3分濒死体验是 C 向人们报告的主观体验;A. 终末期病人B. 休克后苏醒的病人C. 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D. 已经死了的人2单选题3分life after life的是 B 从搜集的上千案例中精选了一百五十个左右写成的濒死体验报告集;A. 库布勒·罗斯B. 雷蒙德穆迪C. 阿尔伯特哈伊姆D. 乔治里奇3单选题3分我们从濒死体验研究中所获得的启示是 CA. 人类是有灵魂的B. 人死后仍然会以其他生命形式继续生活C. 濒死体验为人们征服死亡提供了一个心理支柱:死亡并不可怕,而且某种意义上,那是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D. 濒死体验是终末期病人的梦幻意识,终末期病人应该得到恰当的心理治疗。
生死学慕课参考答案

试题1- 1、单选题(共50.00 分)1. 下列情形中,哪一种可视为生死互观?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 “落红本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C.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D. “劫后余生兄弟在,相见一笑泯恩仇” 满分:50.00 分得分:50.00 分你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一般选A 教师评语:暂无、多选题(共50.00 分)1.下列情形中,哪些属于生死义取的选择价值?A.为国捐躯B. 人为财死C. 见义勇为而牺牲D. 冒险而死满分:50.00 分得分:0 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 C教师评语:暂无1- 2、单选题(共50.00 分)1. 下列情形中,哪一种可视为生死互观?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落红本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C.“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D.“劫后余生兄弟在,相见一笑泯恩仇” 满分:50.00 分得分:50.00 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一般选A 教师评语:暂无、多选题(共50.00 分)1.下列情形中,哪些属于生死义取的选择价值?A. 为国捐躯B. 人为财死C. 见义勇为而牺牲D. 冒险而死满分:50.00 分得分:0 分你的答案:A B 正确答案:A C 教师评语:暂无、多选题(共100.00 分)1.关于生物学的死亡定义,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没有呼吸B.没有意识活动C. 血液凝固D. 身体变得冰冷满分:50.00 分得分:0 分你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B C D 教师评语:暂无2. 社会生死与生物学生死相同之处有哪些?A.都是以临床医学标准为实质B.都将人的生命看作是有限的存在C. 生与死是完全对立的否定关系D. 都是不可以定义的满分:50.00 分得分:0 分你的答案:B C 正确答案:A B C 教师评语:暂无2- 2、单选题(共40.00 分)1.生命尊严的核心是什么?A. 人格B. 面子C. 能力D. 荣誉满分:40.00 分得分:40.00 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一般选A 教师评语:暂无二、多选题(共60.00 分)1.生命具有神圣性,可以理解为哪些方面?A.生命是唯一的B.生命是神秘的C. 生命是由物质构成的D. 生命是一切价值之源满分:60.00 分得分:0 分你的答案:A C D 正确答案:A D 教师评语:暂无2- 3、多选题(共100.00 分)1.下列诸项,哪些属于非正常死亡?A.死于车祸B.死于战争C.寿终而亡D.死于暴力满分:50.00 分得分:50.00 分你的答案:A B D 正确答案:A B D 教师评语:暂无2. 一般而言,死亡的品质应包括哪些内容?A.主体:受还是悟B.临终:独还是群C. 死后:荣还是辱D. 时机:死得其所满分:50.00 分得分:50.00 分你的答案:A B C D 正确答案:A B C D 教师评语:暂无3- 1、单选题(共40.00 分)1. 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伤逝体验?A.“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文化的生与死》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化的生与死》阅读理解及答案《文化的生与死》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
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
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i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
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
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
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
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
知到选修课答案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作业答案.docx

知到选修课答案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作业答案问:意志与命运之中命运代表了()。
答:酒神精神问:溢价是指如果公司经营得好,公司的价值就会提高。
答:对问:溢流阀为()压力控制,阀口常(),先导阀弹簧腔的泄漏油与阀的出口相通。
定值减压阀为()压力控制,阀口常(),先导阀弹簧腔的泄漏油必须()。
答:正确问:溢流阀在液压系统中有何功用?答:作溢流阀,起稳压溢流作用。
作安全阀可实现远程调压或卸荷问:駅でしょうがっこうの友だちと会いました。
答:あいました问:食入微生物毒素引起食物中毒时,病原物不需要在人体中繁殖。
()答:正确问:食入未经消毒的羊奶,最有可能患的病是答:波浪热问:食税的意思是指()答:靠税收养活的人问:食堂打饭时厨师的勺子表现的方向()答:向右问:食物安全不仅仅涉及到量,也涉及到质与多样性。
()答:对问:PCR技术的主要用途答: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的体外突变 DNA和RNA 的微量分析 DNA序列测定问:施用二氧化碳肥料时,应增加氮肥用量,减少磷钾肥料施用。
()答:×问:There are times ________ I wonder why I do this job.答:when问:企业确保产品安全和质量的最重要手段是遵循()。
答:D问:食用菌菌核组织分离法是从食用菌菌核分离培养获得纯菌丝的一种方法,以下哪些食用菌宜采用菌核组织分离法。
()答:雷丸茯苓猪苓问:创业者与一般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认知模式不同。
()答:对问:创业者与众不同之道是()。
答:情感价值观问:创业者与众不同之术是()。
答:社群化连接问:创业者欲望和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于他们的能力。
答:错误问:创业者在初期对其综合能力是一极大的挑战,实际证明( )的领导风格的经营效率最高。
答:共同参与式问:利用自己的积蓄来创业,往往获得的资金量很大。
答:错问:在人类进化历史的长河中和文明进程中,食物是()等答:人类文明的根基塑造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基因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问: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Porti a’s speech on the court shows Shakespeare’s opinion that everyone should have _____.答:mercy问:오랜만에만난친구와헤어지기가 ( ) 부모님께허락을받고집으로데려왔다.答:아쉬워서问:《扁鹊内经》中提到:君子有病,()。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答案

1.1.1死亡意识1.[单选题]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就是要让人们了解两个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实。
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道出了其中的一个事实是A.人的生命是有限的B.人生无常C.饮酒会让人早死D.饮酒应该唱歌我的答案:A2.[单选题]未知生,焉知死A.墨子B老子C.孔子D.孟子我的答案:C3.[多选题]下面表达人生无常的诗句有A.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
B.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C.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D.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我的答案:BCD4.[判断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人生无常时,是借用了佛学中“一切事物因为因缘而生,迁变流转,没有常态”的思想,指人生的际遇变幻不定,难以预测。
我的答案:对1.[单选题]“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吕氏春秋》中这段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当天子,生命就会变得宝贵B.拥有财富,生命才会变得宝贵C.只有富贵之人的生命才是宝贵的D.生命是一次性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宝贵我的答案:D2.[单选题]生死教育教导我们尊重生命,下面对尊重生命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尊重一切生命B.主要是尊重他人生命C.主要是尊重自己的生命D.既尊重他人的生命,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我的答案:D3.[多选题]以下属于不尊重生命的行为的是儿酒驾B.见义勇为C.抵抗外族入侵D.黑社会街头火并我的答案:AD4.[多选题]以下主张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名言有A.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一关汉卿B.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一一罗曼•罗兰C.生命就是人的最高的宝物。
一一费尔巴哈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文天祥我的答案:ABC1.[单选题]美国外科医生舍温・努兰为什么不敢在死亡证明上写上‘死因: 年老’A.他害怕被扣上“诊断错误”的帽子B.确实没有人因为年老而死C.现代医学拒斥死亡D.写上“年老”的死因是不科学的做法我的答案:C2.[单选题]生死教育让人们接纳死亡的意思是A.自杀其实是每个人最好的选择B.我们应该准备随时死去C.我们要把死亡作为我们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来接受D.生活了无生趣,死亡更值得期待我的答案:C3.[多选题]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使用其他字眼来代替死亡,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心理A.渴望永生不死B.认为“死亡”这个字眼不吉利,会带来厄运C.好生恶死D.贪生怕死我的答案:ABC4.[判断题]人们在生活中谈及死亡相关话题,却不愿意使用“死亡”这个字眼,是因为使用这个字眼会给人带来厄运。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死亡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命运,然而社会对于死亡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有些社会将死亡视作一种自然的过程,而有些社会则将死亡视作一种禁忌甚至恐怖的存在。
这种社会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反映了其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的水平。
死亡文化是指人类对于死亡的理解和看待方式,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所展示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死亡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
在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死亡被视作一种禁忌,不愿意谈论甚至思考。
人们普遍认为死亡是不好的、可怕的,甚至是厄运的象征。
因此,他们害怕谈论死亡,不愿意讨论死亡事宜,尤其是在家庭和学校中。
这种社会对死亡的逃避和回避,使得人们对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来临和丧亲之痛缺乏深入思考和认识。
然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死亡被视作一种自然的过程,人们更加开放地接受和面对死亡。
在这些社会中,人们鼓励谈论死亡,甚至丧失亲人后还会举行一系列的丧仪和悼念活动。
他们认为通过谈论死亡和参与悼念活动,可以更好地面对死亡、缓解丧亲之痛,并启发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思。
死亡文化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生死教育水平。
生死教育是指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包括知识的传授、心理的疏导和道德的引导。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缺乏对生死的系统教育和引导。
在教育体系中,很少有关于生命和死亡的课程,学校很少讨论死亡相关的话题。
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人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偏狭隘,缺乏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和对丧失亲人的适应能力。
同时,缺乏生死教育也给了一些商业利益者机会,他们大肆宣传各种“长生不老”的药物和偏门治疗方法,误导了人们对于生死的看法。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的生死教育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学校中有系统的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生老病死的常识,并接受心理疏导,培养正确的死亡观和丧亲适应能力。
同时,社会也鼓励年轻人参与志愿服务、关怀老人和丧亲者,以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社会的关怀。
生命教育网课答案

生命教育网课答案1、问题:新精神活性物质是毒品吗?()选项:A:不是B:是答案: 【不是】2、问题:新精神活性物质有没有危害性?()选项:A:没有B:有答案: 【有】3、问题:被立法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什么?()选项:A:毒品B:药品答案: 【毒品】4、问题:新精神活性物质管制主要措施是什么?()选项:A:法律B:政策答案: 【法律】5、问题:截止目前我国管制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多少种?()选项:A:121B:170C:154答案: 【170】6、问题:我国对新精神活性物质已经有完善的定罪量刑制度()选项:A:没有B:有答案: 【没有】见面课: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毒品与艾滋病问题1、问题:男强女弱是天生的,不可更改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2、问题: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分工、社会地位并不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问题:社会性别,通常指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社会含意,泛指社会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4、问题:社会性别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不容易变化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5、问题:据有关调查统计,海洛因吸食群体是男女比例比较接近,而合成毒品吸食群体是男性远远多于女性。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6、问题:男女两性涉毒违法犯罪的原因是一样的。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7、问题:全球大约每天新增4400名HIV是15岁以上的感染者,其中大约20% 是 15至24岁的年轻女性。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8、问题: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都增加了男女两性“涉毒与感染HIV”的风险和脆弱性。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9、问题:社会期望男性比女性更了解性知识及毒品相关知识,但实际上很多人是缺乏的。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10、问题:传统文化关于女性的“柔弱”刻板印象让女性涉毒具有隐蔽性。
智慧树答案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见面课:永生的诱惑1.根本上来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所表达的其实是()答案:人们的一种永生梦想2.《道德经》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这种思想认为,永生()。
答案:是不可能的3.海弗利克极限意味着()答案:人类死亡的机制是先天就确定的4.作为一种长生思想,修炼成仙,这是哪个学派的理想?()答案:道家5.下面文献及礼仪中不能说明中国古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选项是答案:《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见面课:热爱生命,拒绝自杀1.阿尔贝·加缪认为,面对人生的荒诞,人们可以有三个态度,它们是()答案:生理上的自杀、哲学上的自杀、反抗2.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来自我国古代的典籍()答案:《易经》3.中国平均每天自杀的大学生数量超过()答案:1名4.下面不属于导致大学生自杀主要原因的是:()答案:与父母关系失和5.你重要,因为你是你。
这句来自英国安宁疗护创始人西塞莉·桑德斯博士的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答案: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见面课:生死迷思1.以死观生,先行到死的意思是()答案:预先模拟或者体验生命终点的人生情形,再返回头来思考人生应该怎样活2.人的死亡意识是如何产生的?()答案:后天在生活事件或阅历的影响下产生3.“死亡意识”这个概念主要指()答案:人们认识到“人终有一死的事实”4.蒙田说“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先思考自由。
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会做奴隶。
”他的意思是:()答案:预先思考死亡的人懂得如何生活5.“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是谁的名言:()答案:苏格拉底见面课:跨越生死之门的选择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这个关于曾子的故事所体现的善终理念是:()答案:身体完整、德行圆满的善终2.关于死亡的恐惧,下面描述正确的是:()答案:恐惧死亡、谈死色变是人类的共性3.下面不属于安宁疗护主张的做法是:()答案:病人生命末期的生活应该是一场有人情味的家庭告别剧,因此发现病人罹患癌症后就不应再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1、拥有死亡意识,并不意味着(D )
A. 懂得生命的有限性
B. 知道人生无常
C. 接纳死亡为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
D. 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有一天会死亡
2
【单选题】(3分)
2、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不包括(A )
A. 教给人们深邃的死亡哲学智慧
B. 唤起人们的死亡意识
C. 教会人们认识死亡,了解死亡
D. 帮助人们征服死亡恐惧,获得心灵安顿
3
【单选题】(3分)
3、下面哪一个不是死亡教育的主题?(D )
A. 我是谁?
B.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C. 活在当下,如何安身立命、自我实现
D. 怎样为来世做好准备?
4
【单选题】(3分)
4、死亡学的创始人是(A )
A. 梅欣尼可夫
B. 罗伯特·富尔顿
C. 罗斯维尔•帕克
D. 荷蒙•菲菲尔
5
【单选题】(3分)
5、1963年,(B )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课程
A. 荷蒙·菲菲尔
B. 罗伯特•富尔顿
C. 西塞莉•桑德斯
D. 库布勒•罗斯
6
【单选题】(3分)
6、世界上第一本专业的死亡教育期刊名称是( C )
A. 《临终关怀》
B. 《死亡研究》
C. 《死亡教育》
D. 《死亡学》
7
【单选题】(3分)
7、在华人文化圈内,第一个把死亡学本土化为“生死学”的学者是(A )
A. 傅伟勋
B. 钮则诚
C. 余德惠
D. 郑晓江
第二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下面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不属于神造论的是( D )
A. 盘古开天
B. 女娲造人
C. 上帝造人
D. 进化论
2
【单选题】(3分)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来源于( C )
A. 猿猴的进化
B. 上帝的创造
C. 父母性交后精子竞赛的偶然结果
D. 地球的演化
3
【单选题】(3分)
为什么要讨论生命的意义?( A )
A. 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世俗的和超越的支持
B. 了解生命秘密的需要
C. 论证人是否为上帝所造
D. 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4
【单选题】(3分)
讨论生命的意义不包括下面哪个方面?(D )
A. 生命对于所在星球、宇宙的意义
B. 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的意义
C. 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外的他人、社会的意义
D. 生命对于创造生命的神的意义
第三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蒙田说: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先思考自由。
蒙田的意思是( A )
A. 拥有死亡意识,就不会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B. 天天想着自己有一天会死,会让自己失去束缚,获得自由。
C. 在死亡之前先对死亡思考一下,生活中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D. 拥有死亡意识就会变得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可以在生活中随心所欲。
2
【单选题】(3分)
死亡无所不在的事实要求我们( B )
A. 生活需要小心谨慎,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B. 拥有死亡意识,反思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C. 每时每刻都要准备好和死亡的决斗
D. 在自己生活中不可以太放肆,要谨防死神的报复
3
【单选题】(3分)
皈依宗教作为超越死亡的一条路径,其合理性在于( C )
A. 正如各宗教所宣扬的那样,世界是神创造的
B. 只有宗教才能拯救人类
C. 相信宗教的来世之合乎心理卫生,可以缓解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紧张
D. 宗教比一般的迷信更加具有科学性
第四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濒死体验是( C )向人们报告的主观体验。
A. 终末期病人
B. 休克后苏醒的病人
C. 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
D. 已经死了的人
2
【单选题】(3分)
《life after life》的是( B )从搜集的上千案例中精选了一百五十个左右写成的濒死体验报告集。
A. 库布勒·罗斯
B. 雷蒙德•穆迪
C. 阿尔伯特•哈伊姆
D. 乔治•里奇
3
【单选题】(3分)
我们从濒死体验研究中所获得的启示是( C )
A. 人类是有灵魂的
B. 人死后仍然会以其他生命形式继续生活
C. 濒死体验为人们征服死亡提供了一个心理支柱:死亡并不可怕,而且某种意义上,那是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
D. 濒死体验是终末期病人的梦幻意识,终末期病人应该得到恰当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