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合集下载

我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思考

我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思考

我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思考
以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思考是这样的:
人生本来不简单,经历一场生老病死,我们都想要找出一种结局,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

一方面,我认为生命是一场奇幻的旅行,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去体验每一次的坎坷与轮回,面对生死有着自己的态度。

生命是如此美好,哪怕是最微小的瞬间,我也不能错过,要珍惜每一天的不曾错过的机会,看清事物的本质,千万不能被迷惑,学习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我认为死亡是所有生命进行转换的过程,是充满活力,令人恐惧和惊艳的循环。

短暂的一生到最后都会终结,而死去的人会庆祝生命的不可重复和短暂性,他们身体和精神会逐渐被世界消逝。

死亡是一种平静,它令人达到平静心境,以及完成自己一生的愉悦。

死亡也是一种放松,它令人死了而不痛苦,最后也不会再感受痛苦和苦难,把自己的痛苦抛弃而明天又可以重来。

死亡是绝对的,是每一个生物必须面对的问题,却又无法回避、改变,只有
尊重死亡,有从容面对死亡,才能做到真正的生生不息,把生命当成一个轮回,不管这一次我们怎么选择,都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宇宙之道。

总而言之,我认为生命和死亡的关系就像一首悠久的传说,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出现,它令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意识到做好自己的事情的重要性,为自己活的更加充实有意义。

人生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人生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人生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人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人生与死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命题,它不仅仅是关乎生命的存在与结束,更是引发人们对于意义、价值和存在的思考。

在哲学的视野中,人生与死具有深远的意义,涉及到人的本质、自由以及价值观的构建。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生与死,并对其中的思考提出一些观点。

一、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人们长久以来关注的话题。

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于人生的价值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或价值,存在本身就是个体去赋予意义的过程。

而康德的理论中,人类是具备价值的个体,人生的意义来源于个体对于德性的追求与实践。

而在人生的价值中,个体的自由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人的自由被视为生命以及对于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的前提。

无论是存在主义还是康德的理论,都肯定了个体的自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生与死的对立与统一生与死是一个对立同时又统一的命题。

生命的存在是有限的,而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然而,从辩证的角度看,生与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与死的统一体现在生命的有限性上。

正是因为人生是有限的,人们才更加珍惜生命、追求意义。

人们常说“人生苦短”,正是在面对生命的短暂性时,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时间、追求成就和幸福。

三、对死亡的接受与对生命的珍惜对于死亡的接受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终结,而面对死亡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将死亡视为经过或者是命运的一部分,尽可能接受其存在;而有些人则对死亡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是无法接受的情绪。

然而,对于死亡的接受并不意味着对生命的不珍惜。

恰恰相反,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存在时,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生命的珍惜也可以促使人们积极面对困难、追求梦想,以及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人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不仅仅是对生与死的探索,更是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的本质的思考。

你如何看待生命和死亡?

你如何看待生命和死亡?

你如何看待生命和死亡?
生命和死亡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主题,涉及到哲学、宗教、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我看来,生命是一种珍贵的礼物,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根本基础。

生命让我们能够感知、思考、创造和体验这个世界,给予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机会。

然而,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面,是不可避免的终结。

在面对生命和死亡时,我认为应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理解。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命是一种基因传承和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命的存在是为了延续物种的生存,通过繁衍后代来确保物种的生存。

而死亡则是生物体经历了生命周期的自然结果,也是为了让新生命得以继续。

其次,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来看,生命和死亡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

在许多宗教中,生命被视为神圣的赐予,是一种对人类的考验和洗礼。

而死亡则被视为灵魂的归宿,是通往另一个世界或者永恒生命的过渡。

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生命和死亡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体验的过程。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相处,努力创造美好的回忆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接受死亡的存在,认
识到它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总的来说,生命和死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理解。

无论是从生物学、哲学、宗教还是个人的角度,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尊重死亡,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变化。

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生死问题是一个深奥且复杂的哲学问题,涉及到对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本质以及对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1. 生命的意义:人们常常会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面临人生困境或者生命威胁的时候。

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一些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某种使命或者目标。

2. 死亡的本质: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但人们对于死亡的本质却有不同的理解。

一些人认为死亡是一种彻底的消失,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死亡是一种灵魂或者意识的永恒存在。

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是许多哲学和宗教思想的重要主题。

3. 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人们常常思考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他人做出贡献,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对于死亡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死亡是一种遗憾。

总的来说,生死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深奥的问题,涉及到许多哲学、宗教和文化方面的思考。

无论人们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如何,都应该珍惜生命,尊重死亡,并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死亡应该有怎样的思考?

关于死亡应该有怎样的思考?

关于死亡应该有怎样的思考?一、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轮回,是自然规律之一。

人类在生命的旅途中,无一能逃避死亡的到来,对于死亡,应该做到面对和应对。

面对死亡,我们可以选择带着淡然和宽容的态度来面对,这样会让我们对死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们应该从死亡中跳出对自我价值的感慨和沉浸,去反思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关注与维持。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好人生,紧紧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宝贵的瞬间。

二、死亡角度调整,更好的更新自我对于死亡,我们可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它。

毕竟,每个生命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归路,这样才能赚取更来自世间的热情和关注。

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固有的想法,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更新自我,从而使自己带着从容的心态迎来生命的更好发展。

从生与死的对立中,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文化、传统、历史、人性等方面,体现更广泛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更好地体现创造生命和拥抱生命的精神品质。

三、对死亡的人性思考在去接受死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人的死亡进行一些人性思考。

人的死亡,常会使生者带着一些遗憾、后悔、追悔不及、不确定等情绪来面对或者回顾过去。

因此,在我们的生命之旅中,我们还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奉献出真正的感恩之情,同时试着放下那些无谓的遗憾,更好地过好我们的生命之旅。

人的死亡也常常包含着一些真正的美、悲和奇迹。

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好好领会对这些方面的思考和认识,更好地反思自己,去完善自己。

四、积极思考和探索死亡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在面对死亡过程中,除了要积极面对外,还可以试着去反思人生,去看看自己应该如何为人耕耘。

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事物,我们还要深入了解一下,去探索他们对于人生的影响和启示。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涵养自己的内心,在人生之旅中不断向前推进,更好享受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旅。

五、对于死亡的继续把持和思考在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思考,我们不能止步于认识的封建阶段,更不能在百年后仍处于文化和文明的低谷。

事实上,对于死亡的思考和认识,我们还应该密切注视社会和人文发展的状况,不断发展和追求最先进、最精致的人文认知,去完善和完善人文艺术。

生与死的哲学思辨

生与死的哲学思辨

生与死的哲学思辨生与死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之一。

它们代表着生命的起点与终点,承载着人类对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生与死进行哲学思辨。

1. 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生命是一种奇迹,每个个体的诞生都是无尽可能性的孕育。

但生命又是如此脆弱,随时可能消逝。

那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从生命的起点来看,生命的本质在于适应与延续。

进化论告诉我们,个体通过适应环境的改变来延续自己的DNA。

然而,这种从物种角度的解释并不能满足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个体的体验,个体的意义。

2. 生命的意义与个体经验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爱与痛。

这些经历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我们与他人、环境的互动和碰撞逐渐形成。

我们的行为、选择和际遇都会影响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生命的意义也与我们对死亡的思考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短暂性时,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意义的追求也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的意义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更加显现出来的。

3. 死亡的悲伤与接纳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人们总是在对死亡的恐惧中生活。

然而,正如哲学家所提出的,对死亡的恐惧和拒绝只会使我们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更多的困惑和焦虑。

因此,我们需要与死亡和解,接纳死亡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面对死亡,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归宿,它使得生命变得独特而珍贵。

其次,死亡也是一种解脱和平静,它使得我们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融入更广阔的宇宙中。

4. 生与死的相互关系生与死并不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它们互为存在的一部分。

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生与死是一对孪生兄弟,无法分割。

”生命是一系列的变化和流动,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向死亡前进,而死亡既是一种终结,也是新生的开始。

生与死的相互关系也给予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敬畏。

当我们认识到生与死的连结,我们不再焦虑于死亡的到来,而是更加珍视和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在人类存在的整个历史中,生与死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之一。

生命的起源和终结是人类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和命运的探究。

生与死这两个极端的状态,令人不禁思考人的存在意义以及宇宙的奥秘。

一、生命的起源和意义人类一直对生命的起源感到好奇,曾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神话传说。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据现代科学推论,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亿年前的早期地质时期。

生命最初是由原始地球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自发生成的,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和变异,才逐渐发展成复杂的有机体。

生命起源的科学解释可能给人以震撼,但它也同时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是哲学思考的核心之一。

人们不禁思考,为什么生命能够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生命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论。

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的幸福和满足,即追求快乐和享受生活。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还包括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和影响。

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生命的意义是由个体自身赋予的,每个人有权利和能力去探索和决定自己的生命意义。

无论是哪种观点,生命的意义都与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而人的价值观则受到教育、文化、宗教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死亡的解读和思考与生命密不可分的是死亡。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结,也是人们常常害怕和回避的话题。

但死亡是否只是生命的终结,是否有来世或者其他形式的存在?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争议不断的问题。

宗教对于死亡的解释和思考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

例如,佛教传统中有轮回转世的概念,即人死后的灵魂会转生到另一个生命体中。

基督教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天堂或地狱,并在永恒中度过。

伊斯兰教中有着向真主归宿的观念,死后的灵魂将得到永恒的幸福。

但对于无神论者或者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生死的问题可能更加棘手。

他们面临着自己对死亡的理性思考和接受的挑战。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生与死是一个深刻而广泛讨论的哲学主题。

对于每个人来说,对于生命的意义、死亡的含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存在,都是理解自身存在和意义的关键问题。

因此,人们都在不同层面上思考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首先,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是关于生命含义的问题。

对于生命的意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

一种观点是宗教视角,认为生命是由神或其中一种超自然力量创造的,并且有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例如,基督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神的救恩计划服务,佛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痛苦和苦难,达到解脱。

另一种观点是存在主义视角,认为生命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或目的,而是个体自己赋予的。

根据这一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个体的选择和行动来创造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其次,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是关于死亡的含义的问题。

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命运,它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接受,对于个体自身以及与之相关的他人来说都是困惑和挑战的。

宗教信仰通常提供了对死亡的理解和解释,认为死亡只是灵魂转移到另一个存在形式或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过程。

然而,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认为死亡是永恒的终结,没有后续的存在。

无论是什么观点,死亡都意味着对生命的结束和个体存在的消失,从而引发了对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最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也涉及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是指个体实际存在于世界中,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探索个体在生存和生命中的存在方式。

在生命中,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并与他人和世界相互作用。

然而,在面对死亡时,个体的存在面临着终结和消失的可能,这引发了对存在的排他性和有限性的思考。

个体怎样在有限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满足?不同的哲学学派提供了不同的答案,包括通过爱、对他人的奉献、实现个体目标和追求真理等途径来创造存在的价值。

总结来说,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涉及个体对生命的意义、死亡的含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各种宗教和哲学观点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与死亡的思考2014-02-21xinfuke(本篇是刘明慧老师的文章,上一篇我写到了人生的意义,文风比较的理性和冷酷,那么现在看看刘老师的文章应该会非常有有感触,好好问问自己,你认真活过吗?)作者:刘明慧苏格拉底说:“死亡并不让人悲伤,让人悲伤的是,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活着。

”一、你的生命是否取悦了你生活的世界?“活过”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是踏踏实实地让生命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生活过”。

简单地说,生命是用来取悦自己,或者取悦别人(周围世界)的。

最起码也要先取悦自己吧?按道理,这个目标并不难,很多动物都做得到:比如:猪为了自己,享受了一生被人服侍的舒服懒惰的生活,悠然自在地过了一生,并最终缴纳上自己的肉体,作为对自己一生生活成本的“支付代价”。

可以说,认真地为了自己的生命和繁衍而活,是连动物都能够做到的东西。

他们每一天都在这样做。

人一开始,还是“活过”的。

小孩从吸允母亲的乳汁开始,每天都在认真地成长,认真地认识这个世界。

他们把很多大人认为不能吃的东西放进嘴巴里,试图了解东西的味道。

那些东西有可能是从地上捡的一个小垃圾袋,也有可能是自己制造的排泄物等等。

在大人的狂呼乱叫当中,他们不露声色,静静的观察大人们夸张的表演---他们在真实地体验自己的生活。

再大一些,他们会来回的走动,会把小手伸进灰暗的角落里,捞到的任何一个小物件,都会成为点燃兴奋的“奇迹”。

他们会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藏起来,会躲在床底下吃东西------就好像一只抓到老鼠的小猫,躲起来享用美食。

他们认真的观察大人的脸色,用哭声和笑声,装病或装乖,用“不理人”或“大吵大闹”等等手段,来与大人谈判,交涉。

一招无效后,他们很快又想出新的招式,无穷的乐趣和想象力,远超他们的对手。

他们总是能快乐的活在当下。

他们会正在大哭的同时,看到好玩的东西就挂着泪水哈哈大笑。

也会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因为某种原因就大哭。

他们的情绪,随着当下发生的事情而转变,让人叹服---因为他们真实地在活着---为取悦自己而活。

他们会为自己耍的小小计谋得逞而偷偷的笑,也会在围着他转的大人面前神气十足的展示自己的“权威”,要求大人们为他们做一些事。

可能一个线团,一片树叶、一只羽毛都会让他们感到好奇。

他们会认真的观察野外的生物,一只蚂蚁都会被他们追踪多时。

他们面对汪汪大叫的狗儿不会害怕,悲伤哭泣的人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快乐的心情。

令世人恐惧的死亡,在他们眼里不是一个无法逆转的事实:而更像一块植物的球茎,秋天被埋进土里,来年春天又会长出来。

他们不会为过去发生的任何事情而愧疚、难过;也不会为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恐惧,焦虑。

他们完完全全的活在当下,所有的情绪,都只为当下这一刻发生的事情而产生。

只有他们,才如此的真实,如此快乐的活在这个星球上。

他们真诚的与大自然相处,不会因为所谓的“脏”而放弃天然的玩物---泥土。

他们开心的与动物相处,没有等级观念,没有任何的分别之心,自己会边吃边喂给卧在身边的小动物。

他们可能会因为同伴的淘气而大发雷霆,但不会因为父母的贫贱而鄙视父母;他们的精力无限,能量无限,却不会为追求所谓的美食,美服而花任何的精力。

他们不停的折腾,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来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来成长自己的心智。

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

他们很轻松、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忙于取悦自己,同时也取悦了别人---身边的人都高高兴兴地看着、欣赏着孩子们真实地生活。

不幸的是,当孩子们一上学,这一切就宣告结束。

自从他们上学开始,就被老师和家长告知:要拿个好分数,要考前几名。

至于这究竟有何用途?对自己的生命有何意义?幼小的他们并不理解,只知道这样做,会得到老师和父母的笑脸。

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与自己的生活究竟有什么联系,虽然他们很辛苦的做着这些自己并不喜欢,与生命的本质毫无关系的试题。

虽然他们无力抗拒,他们就好像一头牛,被连拖带赶的往一个不喜欢的道路上走---为了迎合满足父母的要求,他们开始失去自己的生命原则,过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但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依然保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只是被埋到越来越深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就慢慢地忘掉了。

他们不再取悦自己---因为父母老师们不再允许他们这样“生活”,大人们以为“只有违背自己生活愿望的生活才是生活”-----这就是大人们所具有的,如此荒诞不经的逻辑。

当做题成为生活的全部,当分数填满他们的心灵,当出去玩儿一会儿都成为奢望,当灿烂的笑脸变得灰暗,开朗的心境变得忧郁,充满能量的身体日益单薄。

没有成就,没有激情,没有目的。

渐渐地,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无趣,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沮丧的他们往往会在无法忍受的时候爆发。

有人会通过死亡来无声的对抗!更多的人则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

他们逃到“美食”里面,因为大人们总是用各种食物作为孩子们的奖励,最后孩子们都迷惑了,以为像猪一样吃得越多就越有成就。

因此,追逐美食就成为了每一个“现代人”的“时尚元素”,一种可与猪的【理想国】哲学思想相媲美的时尚追求。

直到某一天吃垮自己的身体为止。

他们逃到游戏里,去扮演小时候曾经的梦想,那可能是一位杀富济贫的大侠,一呼百应的英雄。

因为真实的世界不给他们机会,只有在那里,他们才会在想象的人生当中,去过一种自己选择的“生活”---虽然,那是虚假的世界。

玩游戏,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大人们的鼓励,大人们仅仅是为了让喧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就会丢一个ipad,或者手机等电子产品给孩子,任由这些游戏垃圾吞噬孩子们的心灵能量。

也有的大人不知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居然把孩子带到游戏厅玩耍。

我亲眼看到一个6、7岁的小男孩一边在游戏厅紧盯着游戏屏幕玩,一边被坐在旁边的母亲往嘴里塞面包。

母亲神色麻木,显然没有任何的想法,像是喂猪一样,只要孩子吃下去了,她就获得了满足感(难道做母亲就是要有养猪一般的成就感吗?)。

实在让人叹息。

可是,这些从小就把游戏当做“奖励”来鼓励孩子的大人们,等孩子上学以后,突然又把游戏当做“最大敌人”。

如果孩子迷上了游戏,大人们心里又很烦,愤怒之下打孩子是常有的事,却不知道这个“果”和当初的“因”密切相连。

也有些孩子,逃到言情、玄幻小说中。

在各大书店,魔幻书籍被集中摆放在一个柜台里面,销量可观---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才更喜欢去幻想中生活。

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

一个没有为自己的生命目标服务的人,能对生活有什么样的热情?能够在虚幻世界中找到热情寄托的孩子还算不错了,更多的孩子木然地活着,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更可怕。

等再大一点,总算有机会找点乐子了:青春期,男女都开始对性有兴趣,在荷尔蒙的驱动下,他们恋爱,结婚,生子,由于没有清晰的教育和生活目标,由于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生活。

这些年轻的父母,就让孩子重复自己走过的老路,他们自己也不喜欢的路---仅仅因为别人都在走。

结婚后,女人们以为孩子就是她们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紧抓着不放。

不断的为孩子提供削弱其能力的帮助---因为这些可怜的女人,除此之外她们已经不知道如何“活着”,更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女人”!另一些女人,以为拥有更多物质,不断地消费就是“生活”。

因此她们成了“购物狂”,买入大量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来让自己“感觉还活着”。

男人们则拼命追逐权力和金钱,赚了钱就去追逐物资和女人,就去挥霍享受,以为那就是“生活”,就是生命的目的。

真的很可怜,除此之外他们也真不知什么才是生活,怎样才是像人一样活着。

最后,到了老年,一般的人都落寞凄凉。

我认识的一位老人,要让女儿时刻陪在身边。

因为她怕自己死了之后没有人知道,会臭在屋里---就用这样的方式敲诈子女,排遣心灵的空虚,同时也让自己失去了尊严,比一只老去的动物还不如。

这些人,从上学开始,到老,到死,每天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为了一个冷冰冰的无生命的东西而活着,被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怪物而控制着。

小时候,上自己不喜欢的学,读自己不喜欢的书,为了“分数”而活着。

长大了,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为了“薪水”而活着。

进了单位,为了“职称”“头衔”而活着。

下了班,回到家,回到家乡,在亲戚朋友圈子里面,为了“面子”而活着。

这些人,没有想法,没有愿望,没有创造力,没有活力。

只有“没有办法”的抱怨,和郁闷木然的表情。

这样每天的“活着”,与死亡何异呢?这些人,活着的时候,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生活和意志,想法。

他们自己也知道,世界上多一个自己不多,少一个自己也不少。

甚至于他们也知道--自己其实是世界的一个负担,少了自己,世界还少了一些麻烦事,少制造一些垃圾。

这些人,当他们死去的时候,除了少数认识的人会淡然地说一句“某某死了”,并很快在自己生活中忘记了他以外,没有人会在意他生命的缺席。

这些人,正当壮年的时候,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尊重,因为他们不被周围的世界需要,只是他们需要周围的世界。

他们一直在“求”什么,在“抓”什么永远也抓不到的东西。

这些人老了,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

因为年龄和经验本该为他们的老年带来的,自然的尊严和成熟并不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因为他们过去的生活并没有真正的“活过”,他们的人生不是数十年人生经验的积累,而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用了几十年。

因此他们年老后,显得更加无知和无趣,让人,甚至是亲人们更愿意远远地躲着他们。

这些人死了,也得不到尊重。

他最终死去时,和一只蚂蚁死去一样,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遗憾和不满和挂念。

甚至连他周围的亲人,都在心中悄悄的期盼他早点走人。

这些人,如果临死的时候,来回忆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除了在地球上制造了一大堆垃圾外,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没有留下。

甚至还不如一头猪对世界有贡献。

当农家年终吃杀猪饭的时候,是多么的一种喜庆的节日呀。

猪的一生,以这种欢庆的形式结束,比这些人的一生可荣耀得多了。

虽然猪在生活的时候,很懒很脏,也给人们带来了垃圾和负担。

但是它用自己的死做出的贡献,却完全的值回了自己一生的“消费”。

而这些人,“消费”了几十年的“这些人”,他们死的时候,将用什么来抵偿他们在世上的“消费”呢?这些人的消费,可比猪的消费高多了。

需要做多少功德-----也就是对世界的贡献来抵消呀。

如果抵不过,按照佛家的说法,恐怕真要用某种形式来“不断还账”了。

因为宇宙是最公平的,不允许亏欠,一分一厘,都要算清楚的。

二、生命没有用来取悦世界,你用来取悦自己了吗?当一生就这样走过,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的为自己活过?我们取悦了自己吗?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自私的”,你不需要取悦别人。

你生活的目的就是要取悦自己,你认为“欠账不还”是一种聪明,你认为一死就一了百了。

那么,当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玩麻将的时候,你是否就是用行动在告诉自己:我的生命毫无意义,我就是闲着没事干。

我的生命本来就没有价值。

所以我要把时间消遣掉(kill time)------既然你这么想把时间‘消掉’,不就是证明你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早一点死更好吗?当你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玩虚幻世界的游戏时,不正是用行动来证明---你的生命在现实世界中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吗?当你到处去“消闲”的时候,不就是用行动来说明:除了这些无聊的事情,你的生命实在找不到什么有意义的事去做吗?你是不被需要的吗?当你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花时间满世界到处“找美食”,或者花时间‘做好吃的’时候,不就是在用行动来证明:吃,比让生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更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