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海洋和陆地水下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下)

水系
干流和它的各级支流共 同组成水系。大大小小 的支流与其干流的组合 形式称水系形式。
A.树枝状水系 B.格状水系 C.平行状水系 D.放射状水系 E.环状水系 F.向心水系 G.网状水系 H.钩状水系
(四 )流域
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 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 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 集水区。
下集水区的总称。
(二)河流
河流概指陆地表面依赖重力顺槽形凹地向低处流的线性 水流。
1 河流的纵横断面
年轻河流的纵断面多呈上落型或折线型;老年河流则多 呈平滑下凹曲线型,又被称为均衡剖面。 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就是河流的总落差。 某一河段两端的高度差,则是这一河段的落差。 单位河长的落差,叫做河流的比降。 河流纵断面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如下图,河流的纵断面:
美国密苏里河(上)与中国永定河三家店站(下)的年流量过程线
(四)水温与冰情
水温即水体的温度,它是水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功 能指标。水温的长期观测,同水位一样,可以得出水温 的日、月、年变化曲线,以及最高水温、最低水温与日、 月、年平均水温等。水体温度的最高值低于相邻地面、 最低值则高于相邻地面,水体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 的时间则晚于相邻地面最高温与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因 此,水体或水域对局部气候环境起着显著的调节与稳定 作用。水温异常则往往造成灾难。
Drainage basin
流域之间均有分水岭—水分脊—分水线相隔。 以分水线为界测算流域面积。
塔里木河流域
流域的面积和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的 影响。
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称为河网密度,即:
4 自然地理学 海洋和陆地水

概念
水文:指在自然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
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水体:是指以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
中的水的总称。 如大气中的水、江河湖海的水、冰川、地下水、 生物有机体中的水等等。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 结合水,以及为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 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 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潮汐的类型
◆全日潮:半个月内,有连续7天以上在一个太阴日内, 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这样的潮汐称为全日潮。北 部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全日潮海区之一。
潮汐的类型
潮汐的类型
◆混合潮:在一个太阴日内,也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 潮,但潮差不等,涨潮时和落潮时也不等。
(二)潮流
◆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 水平流动。随涨潮而产生的潮流叫涨潮流,随 落潮而产生的潮流叫落潮流。 ◆潮流分为回转流和往复流两种 回转流:外海、开阔海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在北半球作顺时针回转,流速约4 ~ 5km /h ; 往复流:海峡、河口等,受地形影响而成。其 流速较大,可达 18~22 km/h 。
(三)颜色与透明度
◆海水的透明度 定义:以直径300mm的白色圆盘垂直投入海水中 的可见深度表示 影响因素:海水颜色、悬浮物质、浮游生物、海水 涡动、入海径流、天空云量等
规律:越近大陆透明度越低,越近大洋透明度越高
世界上最透明的海水是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 66.5m;我国黄海仅为3~15m,南海为20 — 30m
三、海及其分类
1.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 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海是洋的组成部分。 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统计,各大洋共有海54个。 海的面积和深度远小于洋。 河水的注入使海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发育状况有别于 洋。 海没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 海没有明显的垂直分层。
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学科,涉及到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以及地球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立体物体,它具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一天约为24小时,公转一年约为365.25天。
2.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层次,地壳是最外层,地幔和地核则位于地壳之下。
3.大洋和陆地: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30%是陆地。
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周围的洋。
4.地理坐标系统:地球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
经度是指东西方向的线,纬度是指南北方向的线。
5.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的研究。
6.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演变和影响。
人文地理可以涉及到人口、城市、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7.自然资源:地球上存在着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壤资源等。
地理学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
8.环境问题:地理学帮助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污染、生态破坏等。
地理学通过研究地球的自然系统和人类活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9.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增长等问题。
人口地理学可以揭示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形态、功能和发展等问题。
城市地理学关注城市的构成要素、交通、工业、居民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1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工具,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
GIS可以用于制图、空间分析等方面。
12.地球科学:地理学与地球科学有重叠之处,地球科学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层的运动、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13.地理教育:地理学作为一门教学科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
(世界地理)世界陆地和海洋及资源

•俄罗斯
•1
•印•3度•中•2国
•澳大•4 利亚
•加•5拿大 ••美6 国
•巴西
•7
欧洲有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洛林铁矿(法 国)美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五大湖西部;印度的 铁矿主要集中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煤田的分布
•俄罗斯 •中国
•美国
三大煤带:亚欧大陆中部(从我国华北向西直到英国);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
欧洲:起伏较小,平原为主,海拔最低
波德平原
东欧平原
色种单一,绿色为主
非洲
高原为主 地势由东 南向西北 倾斜
撒哈拉大沙漠
黄色为主, 集中东南部
刚果盆地
埃塞尔比亚 高原
东 非 高 原
0°
20E
澳大利亚
东条黄 中片绿 西片黄
地形呈三部分分布:
西部高原 、中部平
原、120º东E 部山地
150ºE
北美洲
2、海底地形
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位于大洋中央部 分的海岭,称中央海岭,或称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出露海 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 中脊出露部分。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 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所以人 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五.新能源
2.主要新能源
世界自然资源
(3)风能
特点— 分布—
清洁;成本低 风力较强的沿海和内陆高原 (荷兰、大阪城风力发电厂……)
2.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地质年 龄较新
海沟
海岭 海盆
资料p18图
板 块板块构构造学造说 图
(2)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2. 板块在不断地运动 3.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
海洋与陆地水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

海洋与陆地水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1.地球上水的分布●按三态●海洋水额陆地水大气水●陆地水构成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水循环●内循环●意义●全球水动态平衡●纬度热量收支平衡●塑造地貌●降落到地面的三种情况●蒸发蒸腾●下渗地表径流潜水土壤水●河面湖面蒸发●水量平衡●规律●地表径流入海是维持海洋水分平衡的决定性条件●海洋蒸发大于降水陆地降水大于蒸发●水量平衡水平3.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的分类●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海水组成●海水的物理性质●温度●密度●颜色透明度:●生物丰富泥沙越多越黄●为什么海水是蓝的4.海水运动●潮汐 潮流 波浪●相关概念●潮汐潮流●涨潮落潮●高潮低潮●大潮小潮潮差●顺潮对潮●塑望月内的潮汐变化●初一十五一条线大潮●初八二十三直角小潮●潮汐的周期●半日潮两次高潮低潮时间差不多●混合潮时间不一致潮位不一致●全日潮一次●波浪●含义●余摆线●波浪的折射●洋流●概念●影响其的因素●风●科里奥利力●海陆分布●海底起伏●成因分类●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补充流●暖流寒流●洋流图与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对地理环境影响主要是气候另外还有航运渔场●气候●寒暖流渔场●海雾●污染5.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环境保护6.河流●综述●相关概念●河流●水系●按地质分三种●按几何形状分四种等●按流向分两种●内陆河外流河●流域●河流落差-纵横断面●纵断面●落差与河流比降●纵断面的四种类型●横断面●河流分段-●河源河口●上中下游●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水情●水位及影响水位的因素●流速●河低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从水底向水面从岸边向主线递增●径流●形成和集流过程●停蓄阶段●漫流阶段●产流=降水强度-土壤稳渗率●河槽集流阶段●流量●单位时间●径流量●特定一段时间●变化●年内变化:夏汛春讯枯水期冰冻期平水期●年际变化●特征●洪水●含义●分类●上游演进洪水●当地洪水●枯水●结冰期●补给●补给形式●补给特点●河流分类●东北型河流●华北型河流●华南型河流●西南型河流●西北型河流●内蒙古型河流●青藏高原型河流●河流与地理环境7.湖泊与沼泽●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风蚀湖喀斯特湖●澙湖牛轭湖热融湖人工湖●海迹湖陆面湖●内陆湖外流湖●淡水湖咸水湖●热带湖温带湖极地湖●间歇湖常年湖●沼泽●含义●形成●水体沼泽●陆地沼泽●水文特征8.地下水●按埋藏条件进行分类●上层滞水●潜水●均质岩石中潜水与河流的相互补给关系●承压水●自流盆地●尖灭或被断层9.冰川●概念以形成条件:极地和高山气候产物●成冰作用:积雪转化为粒雪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川类型●山岳冰川:积累区不大受地形严格限制●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大陆冰川:格林兰岛南极●高原冰川:冰帽●山麓冰川●冰川分布●分布高度受雪线限制●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作雪线●雪线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扩大:降温●减小:海平面上升●补给径流●推进和退缩:生物多样性●寝室堆积地貌●水资源。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总结陆地和海洋是地球上两个最基本的自然环境,它们占据了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下面对世界的陆地和海洋进行一些知识点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组成和运作。
一、陆地:1.大陆: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七个大洲上,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这些大陆从宏观角度看,大陆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而地壳被认为是最外面的地球层。
大陆上分布着高山、平原、河流、湖泊以及人类聚居地等。
2.山脉:大陆上存在着许多山脉,山脉是由连续的山峰和山谷组成的地貌。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这些山脉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气候和水文系统。
4.湖泊:湖泊是由于地表水在低洼地区堆积形成的静水体,它们通常没有与海洋相连的出水口或入水口。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湖泊有苏必利尔湖、五大湖、刚果湖等。
湖泊作为地表水的储存和调节器官,对于维持附近地区的水资源平衡至关重要。
二、海洋:1.海洋分区: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71%,根据海洋地理特征和物理特性,科学家将海洋划分成五个主要的分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尽管海洋是连续的,但其流动特性和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的区域有所不同。
2.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海洋中分布着各种海洋生物,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等。
海洋生物链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不仅提供食物链中的各个层次的食物资源,还保持着海洋环境的稳定性。
3.海洋底部:海洋底部是指海洋底层的岩石、泥沙、矿物质和生物物质等。
海洋底部包括大陆架、大洋深渊和海山等地理特征。
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地球自然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4.潮汐:潮汐是海水周期性地上升和下降的现象,是海洋与太阳和月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潮汐现象对于沿海地区的生物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测量和研究地球引力和地貌演化的重要指标。
总结起来,陆地和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它们在地球的构成和运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地球矮行星: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冥王星是典型代表。
地球轨道面: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地轴并不垂直于这个轨道面,而是与之成66o33´交角黄道: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面就是黄道面。
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道面与黄道面约为23°27′交角,即为黄赤交角。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
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者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赤道。
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赤道是最大的纬圈。
纬度: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也可表示为: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
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
所有经线都在两极交会,所以经线都是呈南北方向,长度也彼此相等,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也可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与两极的连线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的夹角.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
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理总结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地理总结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表现象及与之相关的空间组织、相互关系和地球资源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两大分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本文将围绕着自然地理中的两大主题——陆地和海洋,进行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总结和介绍。
一、陆地陆地是指地球上水面以上的陆地区域。
它包括了大陆、岛屿、半岛等地理单位。
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是地球地质活动的结果,其形态和地貌多种多样。
(一)陆地的形成和地质构造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上的地质构造活动所形成的。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大陆和岛屿。
大陆主要由陆壳和地壳构成,其形成有地质构造作用、火山作用和风化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
1. 地质构造作用:地球上的陆地是在地壳形成和构造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
它们一般是在地壳板块的相互运动中,通过地壳变形、抬升、断裂等地质构造作用而形成的。
2. 火山作用:火山作用是地壳城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主要由于地幔部分的岩石熔化并喷发到地表形成了岩浆和火山岩,从而塑造了陆地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3. 风化作用: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受到大气、水、植被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和分解,从而形成了土壤和地貌。
风化作用也是陆地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陆地的地理特征除了地质构造的影响外,陆地的地理特征还受到气候、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1. 气候:气候是陆地地理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的差异会导致陆地上的植被和动物群落有所不同。
2. 植被:植被是陆地地理特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植被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
3. 水文:水文条件也是陆地地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地表水、地下水和湿地条件会影响陆地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导致陆地地理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会改变陆地的地貌和生态环境。
(三)陆地的利用和管理陆地的利用和管理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陆地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变得越发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离差系数
用均方差与均值之比作为衡量相对离散程 度的参数,这就是离差系数
K=M1/Mo=Q1/Qo=y1/yo
6 径流系数a
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与同期降水量之比,称 径流系数
(三)水文统计/统计特征值
1. 算术平均数
又称均值,通常用x表示,设随机变量x有x1, x2……xn个值,则算术平均值为:
x x1 x2 x3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n 1 n
n 1
xi
2.均方差σ
即变量x有x1,x2……xn个值,各值对的离差 为,(x1 –x)、( x2 -x )、( xn - x ),离差 值有正有负,均方差就是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的 平方根。
下集水区的总称。
1 河流的纵横断面
年轻河流的纵断面多呈上落型或折线型;老年河流则多 呈平滑下凹曲线型,又被称为均衡剖面。 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就是河流的总落差。 某一河段两端的高度差,则是这一河段的落差。 单位河长的落差,叫做河流的比降。 河流纵断面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如下图,河流的纵断面:
2.流量和水位之间的内在联系: V=C(RI)1/2, A=f2(H),那么, Q=f1(H)•f2(H)=F(H)
这个公式所表示的就是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如下图: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还需绘制另一种曲线 -流量过程线。如下图所示:
流量过程线
冰情 当气温降到0 oC以下,水温降到0 oC时, 河中开始出现冰晶,岸边形成岸冰。
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河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分段范围
利用和环境问题
源头——河口
多峡谷、河道窄,利 于建发电站;进行灌 溉,宁夏平原
河口——孟津
流经黄土高原,植被破 坏严重,泥沙含量大
孟津——出海口 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尼 罗 河 三 角 洲
(三)水系及水系形式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 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
水位过程线:用纵坐标表示不同时间的水位高度, 横坐标表示时间,即可绘出水位过程线。
相应水位线:用纵轴表示上游站水位,横轴表示下 游站水位,即可绘出两个测站的相应水位曲线。
相应水位:河流各站的水位过程线上,上下游站在 同一次涨落水期间位相相同的水位,叫相应水位。
平均水位:单位时间内水位的平均值。 中水位:一年中观测水位值的中值。 平均高水位和平均低水位:各年最高水 位与最低水位各自的平均值。 如下图,相应水位曲线:
流域的面积和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的 影响。
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称为河网密度,即:
D=ΣL/F D的单位为km/km2。
流域的长度指河口到河源的直线距离,或者是以河口为中心画同心圆,各同心圆被流域 切割圆弧中点的连线。
流域面积除以流域长度即为流域宽度。
干流两岸流域面积之差除以两岸流域面积之和(即流域面积)称流域的不对称系数;
冰晶扩大,浮在水面形成冰块。随着冰块增多 和体积增大,河流狭窄处和浅水处首先发生阻 塞,最后使整个河面封冻。
三、河川径流
(一)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径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可以划
分为几个特征阶段: 1.停蓄阶段 降水落在流域内,一部分被植 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 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降水量 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 蓄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填洼。
第五节 河流
一、河流、水系、流域
(一)概念辨析
河流(River):降水或由地下引出的地表水,汇
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 地沿着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称为河流。
水系( Water System):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
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之水系。
流域(Drainage Area):水体的地面集水区和地
按照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 力场的反映,水系形式通常分为:树枝状、 格状和长方形三类。
按照干支流相互配置的关系或它们构成的几 何形态划分可分为:扇状水系、羽状水系、 梳状水系和平行水系四类
按照水系流向的相互关系可分为:向心水系 和辐散水系。
(四 )流域
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 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 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 集水区。
2.径流总量W 在一特定时间内通过河流测流断面 的总水量。
W=QT T为时间,Q为时段平均流量。
3. 径流模数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 M=Q/F
Q为流量,F为流域面积。
4. 径流深度y y=W/F
5. 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 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1、 Q1或y1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o、Qo或yo之比。
2. 漫流阶段 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 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面便开始出现沿 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
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 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 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口, 沿河网向下游游动,使河流流量增加,叫做
河槽集流。
(二)径流计算单位 1.流量Q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 Q=Av A为过水断面面积,v为平均流速。
河流纵断面
河流纵剖面——均衡剖面
2 河流的分段
一条河流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 河源、上游、中 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河源 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 上游 紧接河源的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 强烈、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
中游 水量逐渐增加,比降较和缓; 下游 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 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 滩和沙洲。 河口 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更高级河 流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 著,在入海、入湖处形成三角洲。
相 应 水 位 曲 线
(二)流速
流速指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用 等流 速公式(薛齐公式) 计算某一时段的平均流速: V=C(RI)1/2
建立等流速公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只有动力与摩擦 力相等时,水流才沿河槽作等速运动。
(三)流量
1.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 量,叫做流量。
计算式为:Q=Av;A为断面积,v为平均 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