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加坡的年轻人不买车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

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老挝,柬埔寨, 越南,菲律宾等国)汽车市场分析
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老挝,柬埔寨, 越南,菲律宾等国)汽车市场分析
• 菲律宾——进口二手车占领市场
• 菲律宾人口近8000万,去年新车产量和销量仅有8万辆,原因是大量的进口二手车充斥 市场。在菲律宾,买一辆使用过3~5年的日本二手车,价格远远低于菲律宾国产的新 车,消费水平不高的菲律宾人更愿意买进口二手车,致使菲律宾汽车制造业发展缓慢 。 菲律宾主要汽车生产厂家为日本投资的丰田、三菱、五十铃和美国投资的福特。轻型 商用车生产占75%。轿车产量仅占25%。流行的车型有SUV、MPV和AUV(亚洲多用 途车)。丰田来威(RevoAUV)是最畅销的车型。菲律宾政府为了鼓励发展汽车工业, 采取了限制旧车进口的措施,并且减免部分新车购买税,鼓励国产汽车出口等政策。 效果如何,仍是未知数。
•
用户的购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1中国的很多地区还是喜欢现金交易, 2 95%以上的东南亚人喜欢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汽车;而中国, 很多人还是习惯一次性付款。。 东南亚每个国家的法律法规都不同,最复杂的要算是新加坡,不仅进
口税种类多,而且],用车年头不同,年检税就不同
中国汽车进军东南亚市场
• 优势
中国汽车进军东南亚市场
• 现状:越南、柬埔寨、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旅游业比较发达,旅游
客车的市场空间更大。同时,由于主要面对欧洲等地的游客,东南亚地区对 车辆的品质要求很高,这导致它们大多选用欧洲品牌客车。公共交通系统的 用车要求则低一些,而这个市场又被日本和韩国的客车产品占据。所以,在 东南亚市场上只有少量的中国客车在运营。很多中国客车企业做过几单生意 后就撤出了这块市场,没有很好地进行维系和巩固。
新加坡OpenNet

新加坡OpenNet/FTTH问题-1Categories: 网络生活http://blog.omy.sg/tech/archives/3458我观察了几个月,也在“下乡访问”时碰到听到许多FTTH的问题,有些话现在还不适合公开说,但我可以先说明一些常见的基本问题:OpenNet –一些人习惯的把这个新加坡政府通过iDA推动的新超宽带直接称为OpenNet,其实OpenNet的工作只是铺设光纤直到你家里的一个光纤盒子,就这样而已。
目前最多人安装的是新电信的mio服务。
不要轻易的用NGNBN (Next Generation Nationwide Broadband Network) ,这个名词很多人听不懂,最好还是别用,最草根的说法就是–你家有没有开始装Fibre?这样就行了。
那么,光纤的Router路由器装在哪里比较适合?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家里的配备使用情况,无论是Starhub或SingNet的用户,或是iPad使用者(依赖Wi-Fi才能活下去),如果目前家中早已有Wi-Fi,而这台Router本来就是在书房,那么,最适合的做法,就是把光纤路由器装在同样的位置,除非生活习惯将起变化,需要在客厅或餐厅的餐桌位置使用Wi-Fi,那么安装的位置就可以选择在客厅或书房。
但是!要注意一点,这个FTTH目前已经是可以提供高达200Mbps配套,而已铺设的光纤服务最终将提供最高达1000Mbps,也就是1Gbps,未来是10Gbps。
问题来了,如果你家中的电脑或手提电脑是使用Wi-Fi G,那么你上网连线最高的速度只有54Mbps,如果信号强度稍弱,就退成更低,所以采用无线上网是一个很不理想的理想。
如果你家中有Wi-Fi N电脑,那么最高的接收速度可以是120Mbps左右,但实际上没那么高,而且,如果你家中存在着旧Wi-Fi G,那么,你的Router必须自动降低规格才能允许新旧Wi-Fi共用,那就是说,大家会一起降低到Wi-Fi G,那速度当然就降低。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一)东南亚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快速发展的经济。
随着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本文将对东南亚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推动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南亚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尤其是年轻的劳动力人口,这为汽车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消费潜力。
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更多人有能力购买汽车。
因此,东南亚汽车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其次,东南亚国家对汽车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经济型轿车和SUV市场。
由于交通拥堵和停车位不足等问题,东南亚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小型轿车和SUV。
在东南亚国家中,经济型轿车和SUV占据了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车型价格相对较低,维护成本较低,同时也具备足够的乘坐空间和储物空间,适应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再次,东南亚国家的汽车市场呈现出品牌多元化的特点。
在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偏好因国家而异。
日本汽车品牌在东南亚汽车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这主要是由于日本汽车品牌的信誉良好、品质可靠和售后服务好。
但近年来,来自韩国、欧洲和中国的汽车品牌也在东南亚市场上崭露头角。
消费者的选择更多样化,使得东南亚汽车市场变得竞争激烈。
最后,东南亚国家政府的政策对汽车市场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南亚国家的政府通过减税、优惠措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鼓励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市场的增长。
政府对环保和能源效率的要求也影响了汽车市场的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东南亚汽车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经济增长、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汽车品牌的竞争和政府政策的推动,都为东南亚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的增加,东南亚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二)东南亚汽车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年轻一代为什么不爱买车了

年轻一代为什么不爱买车了2002年,日本汽车厂商本田汽车(Honda)推 出了一款名叫“Element”的箱型 SUV, 希望能吸 引二十来岁喜欢户外运动的年轻人。
这辆车后座 上方有个天窗,是专门用来装冲浪板的。
后备箱 非常宽敞,足够放下山地自行车。
但不管本田怎么努力想抓住年轻车主,结果 都无济于事。
相反,Element 很快在40多岁、50 多岁乃至60多岁的婴儿潮一代中迅速走红。
对本 田来说这当然不是坏事,能卖出产品固然好,只 是这种情况使美国汽车业面临的一个更大、也更 严峻的困境凸显了出来:怎么才能把车卖给千禧 一代呢? 汽车厂商和多数消费品公司一样,也喜欢设 法尽早吸引年轻人。
它会帮助年轻人建立品牌忠 诚度——也就是说,如果你买的第一辆车是本 田,那你可能今后一辈子都喜欢买本田。
不过现 在要想做到这一点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并不是说 年轻人不买车了——有研究表明,他们只是会推 迟了购买而已。
这些情况都让人难免担心,汽车 厂商现在对千禧一代投入这么大精力到底是不 是值得? 早就有报道称,大萧条让年轻人债务累累、 找不到工作,使他们不太可能买包括汽车在内的 成年人专属用品。
专业汽车行业网站 称,去年55岁及以上的购车者占全 部新车销售对象的比例超过40%,比2008年的33% 上升了不少。
年纪较大的购车者一直就是汽车销 售对象的主力军,但买车的年轻人却更少了。
去 年,18-34岁的购车者仅占新车购买人数的12%, 比五年前的14%略有下降。
面对这种情况,汽车厂商已通过创新营销方 式来积极应对。
比如道奇(Dodge)和现代汽车 (Hyundai)就推出了“众筹”项目,旨在帮购 车人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资金来支付首付。
这种 做法可能有助于提振一点销量,但有研究表明, 现在汽车厂商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大萧条的后 续影响。
并不仅仅是因为汽车对囊中羞涩的年轻人When Japanese carmaker Honda launched a boxy SUV called the Element in 2002, it hoped to draw outdoorsy twenty something buyers. The vehicle sported a sunroof in the backseat -- room for your surfboard. The trunk was plenty spacious, big enough to haul your mountain bike. However Honda (HMC) may have tried to hook in young drivers, the company learned it wasn't working; the Element quickly became a hit with baby boomers in their 40s, 50s, and 60s. This wasn't exactly bad news for Honda. A sale is a sale, after all, but the outcome highlights a bigger -- and growing -- dilemma for the broader U.S. auto industry: How to sell to millennials? Like most consumer companies, automakers like to appeal to young people early on. It helps them build brand loyalty -- the idea that if your first car was, say, a Honda, so might your last. That job, however,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It's not that young adults aren't buying cars -- studies suggest they could just be delaying the purchase. All this makes it hard not to wonder if all the attention automakers pay to millennials is even worth it. It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that the Great Recession has hobbled young people in debt and joblessness, making them less likely to buy some of the staples of adulthood, including cars. Last year, buyers 55 and older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40% of all new car sales, up from 33% in 2008, according to , an online auto industry information provider. Older drivers have long dominated sales, but fewer young people are buying cars. Last year, 18- to 34-year-olds represented only 12% of new car purchases, down from 14% five years ago. Carmakers have responded in innovative ways. Dodge and Hyundai have launched crowdfunding programs geared to help buyers round up contributions from friends and family来说显得更加昂贵了,还因为开车已经不像以前 那么酷了。
外国人眼中的新加坡“五大怪”

外国人眼中的新加坡“五大怪”2002年,提姆·巴尔内斯(Tim Barnes)应老板的要求,搬到了新加坡。
他是澳大利亚人,当时居住在悉尼。
他欣然接受了这个机会——当时二十五、六岁,单身,之前去过新加坡几次。
他本来打算只在这个城市待上三、五年,结果在这里一住就是八年。
在新加坡,他结识了他的外籍妻子,交了很多朋友,大体上讲,他喜欢这个干净整洁的国家。
“我去过亚洲的很多国家,这里对移民很友好,”他说道,“这里很发达,也很西化。
”汇丰银行在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重新把全球最适合移民居住的国家这一称号给了狮城新加坡。
汇丰调查了27,000人,让他们根据薪水、经历和家庭给45个国家打分。
超过60%的接受调查的人员发现新加坡有助于他们的职场晋升,搬到这个国家后,他们的薪水上涨了。
调查发现,新加坡移民的平均年薪是13.9万美元,而全球范围内,这一数字是97,000美元。
此外,66%的被调查人员说新加坡的生活条件比原籍国要好很多。
这听起来很诱人,你也想搬去新加坡?但是这里的生活有几个方面——既离奇又现实——移民者要先想清楚了再决定搬不搬家。
贵的吓人想要买车的移民别忘了准备一大口袋现金。
一辆丰田凯美瑞,在美国的零售价是25,000美元,但在新加坡要卖到将近14.6万新币(折合10.7万美元)。
为什么贵的如此离谱?原因是汽车相关的税费太高了。
首先,要交一笔登记费,计算基数是该汽车的公开市值。
根据一家新加坡个人理财机构Dollars and Sense 透露,买一辆公开市值为49,115新币的梅赛德斯E200,你得多付60,578新币。
然后交占公开市值20%的消费税,再加上7%的商品服务税。
去年7月,在全球最贵的汽车市场中,车价跌落至五年来最低水平最出名的税,却是拥车证(COE)。
拥车证的费用取决于车的类型——发动机排量越大动力越足,拥车证越贵——以及在既定时间内想要获得拥车证的人数多寡。
有时候,这项费用就高过车价了。
全球汽车市场的地区差异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比较

全球汽车市场的地区差异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比较全球汽车市场的地区差异: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比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汽车市场成为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然而,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等因素,导致了全球汽车市场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三个地区的汽车市场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差异的原因。
一、市场规模与发展潜力亚洲地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人群。
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汽车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亚洲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量大、增长潜力大,这使得许多国际汽车品牌将市场重心逐渐向亚洲地区转移。
相比之下,欧洲地区的汽车市场规模较小,在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影响下,增长趋势相对疲软。
北美地区的汽车市场相对稳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消费市场使得该地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汽车销量。
二、汽车品牌与消费偏好亚洲地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本土汽车品牌,例如中国的长城汽车和上汽大众、印度的马鲁蒂铃木等。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国际汽车品牌在亚洲地区的定价策略和市场策略上相对保守,很难满足亚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相比之下,欧洲地区的消费者对于高端奢华车型有较大的偏好,例如德国的奔驰、宝马和奥迪等。
北美地区则以跨国汽车公司为主导,各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相对均衡。
三、新能源汽车与环保观念在全球的环保压力不断增加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各个地区汽车市场的热门话题。
亚洲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较为突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措施,并拥有较为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
欧洲地区在环保观念上具有较高的认识,对于低排放和零排放的汽车有较高的接受度,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北美地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在环保意识方面有所提升,但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较低。
四、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竞争亚洲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较为严重。
新加坡人不爱买私家车

新加坡人不爱买私家车作者:普石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9年第11期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之称,是世界上比较富有的国家之一,他们的人均GDP达到50123美元,但奇怪的是,新加坡私家车的拥有量却很少,仅有50多万辆,不及纽约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富裕的新加坡人不爱买车呢?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新加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走访,我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第一,新加坡的道路资源十分有限,堵车曾经是政府最头痛的事之一。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政府不得不加大公共交通方面的投入,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为此,新加坡建立了89个地铁站,8个转车站,服务時间是每天早上五点半至次日凌晨一点,每3~8分钟发一次班车,路线几乎覆盖了整座城市。
无论你想去哪儿,都可以乘坐地铁,非常方便快捷。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设有300多条巴士路线,3条轻轨,并且都有专门的车道,能够到达城市的每个角落。
所以,即使你没有私家车,出行也十分方便。
第二,政府限制私家车的发展。
新加坡政府不但不鼓励人们购买私家车,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买车。
比如:购车前需获得政府发放的拥车证。
在新加坡购买一辆私家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仅是办一张拥车证就得大费周章,不但需要提前向有关部门申请,而且还需要通过竞标。
办拥车证所花的费用,相当于购买一辆车的费用,且拥车证的使用时间不能超过10年。
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向车主收取注册费、关税、燃油税、路税、停车费等多种费用。
由于购车的成本实在太高,于是大多数市民都主动放弃了购买私家车。
第三,私家车会被收取拥堵费。
从1998年开始,新加坡就实行电子收费,当私家车进入商业中心的拥挤路段时,收费系统就会自动从装载在车内的读卡器中的智能卡上扣除一定的费用。
除此之外,还有无孔不入的电子监控系统,几乎布满了新加坡的大街小巷,一旦违反交通规则,将面临高额的罚款,还要被扣除积分,甚至被吊销驾照。
另外,市区有一半以上的道路为单行线,同样的路程,开车往往比坐地铁和公交车花费的时间还多。
新加坡购车标准

新加坡购车标准
新加坡是一个小而富裕的城市国家,由于土地有限,交通拥堵一直是该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新加坡政府对于车辆拥有和行驶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以下是一些新加坡购车的标准:
1.拥车证制度
新加坡实行的是拥车证制度,即购车前需要申请拥车证。
拥车证的有效期为10年,到期后需要重新申请。
申请拥车证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拥有有效的驾驶执照、缴纳相关的税费和保险费用等。
1.车辆购置税
在新加坡购买车辆需要缴纳车辆购置税。
根据车辆的排量和价格不同,购置税的税率也不同。
一般来说,排量越高、价格越贵的车辆购置税也越高。
1.环保标准
新加坡政府对于环保问题非常重视,因此对于车辆的环保标准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新加坡购买车辆时,需要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车型,否则将无法获得拥车证。
1.车型限制
新加坡政府对于车辆的型号也有着一定的限制。
例如,新加坡政府规定在市区禁售大排量摩托车和超标汽车。
此外,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也有着一定的鼓励措施。
1.购车补贴和优惠
为了鼓励人们购买更加环保和节能的车辆,新加坡政府会给予购车补贴和优惠。
例如,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获得额外的购车补贴,购买低排放车辆可以享受减免车辆购置税等优惠。
总之,新加坡的购车标准非常严格,主要是为了控制车辆数量和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对于想要在新加坡购车的人来说,需要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和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新加坡的年轻人不买车
“宁可买房,也不买车”
是新加坡姑娘杨惠敏在私家车问题上的态度。
在世界500强公司任职的她,坐地铁的出行成本单程不到2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
但是如果开私家车或叫出租车,成本却是地铁的好几倍。
何况,在上班高峰,通过地铁等公共交通更加可靠,出租车却不一定叫得到,电话叫车的预约费也很高。
新加坡的出租车根据不同公司、不同车型,收费不同。
最便宜的车型,起步费为3.2新元1公里,其后每400米或每等候45秒收费0.22新元。
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还需增加总车费的25%作为“高峰费”。
此外行车经过路段的E RP
(电子道路收费),也均由乘客支付。
乘客为了避免交拥堵费,不愿意这个时候进入市中心。
而不载客进入市中心,拥堵费由司机负担,司机也不愿付,所以市中心的空车就很少。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年轻人虽然买了车但却很少开,因为开车贵,停车也贵。
如果上班9个小时,仅停车费就可能要18新元,所以他们买车主要是用来周末全家开车出游。
不买车或不开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价格,但新加坡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也让当地人不开车就能便捷地到达城市各个角落。
而且新加坡在社区规划时很注重公共交通配套,如果社区附近没有步行可达的地铁车站,那么一定有接驳居民前往地铁车站的公交线路。
在各个地铁站,也几乎都有详细的接驳公交指示牌,告诉乘客从这个站点的哪个出口出去,可以坐上哪些公交线路。
另一个让新加坡人选择公共交通的原因是,四通八达的连廊实现了“路权分离”
,行人、车辆各行其道,既提高了车道的通行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也改善了步行体验。
杨惠敏从地铁站到她公司的数分钟里,她会先走地下通道,再走建筑物一楼的廊道,最后通过不同建筑物间的空中连廊到达办公楼,“就算下大雨,不打伞也没问题”。
在她看来,虽然建筑物一楼的廊道设计与新加坡本身的气候相关,但地下通道和空中连廊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结果,最终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公交车和地铁越来越挤,公共交通的舒适度正在下降。
为分散上班高峰期间的客流,新加坡陆路管理局还推出了“免费搭乘地铁计划”。
根据该计划,从中心城区以外的车站进入地铁线路,并在7点45分前从中心城区以内的18个地铁站出站,就无需支付车费。
由于新加坡大多数普通社区都在中心城区外,这一计划可以让很多上班族降低出行成本。
而为了让该计划更加吸引人,新加坡陆路交通局还制作了很多巨幅广告。
在这些广告中,扮成上班族的模特有的说“现在我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吃一顿悠闲的早餐”,有的说“我可以把省下的钱花在购物上”……
最后都有一句“加入我”的号召。
原文摘自:
/CollegeNews/show/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