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分册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合集下载

第 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

第 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五、教学方法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提供资料,让大家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从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大家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南北方人口比例图。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

上海市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华东师大版第三册

上海市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华东师大版第三册

南海一号
•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
传统商路受阻
原因: 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统治者重视
路线:
泉州 明州 广州
日本、高丽
东南亚、马六甲海峡、 印度、波斯,阿拉伯及 至非洲
市舶司管理
影响:
• 使宋政府获得了巨额收入 • 给通商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 促进了中外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交流
启示:
政治稳定是必要前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材料一 “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nòu ,… …不待贾(买卖)而足, … …无积聚 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
四川盆地“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 。 ——《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材料三 扬州(略当江南大部)“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 岁或稔rěn ,则数郡忘饥。 …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 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以下为附加内容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 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自然方面
5.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黄河长江流域人口比率变化表
地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42% 63%
时期 唐天宝元年 (742年)
58%
北宋(1078年)37%
南宋(1200年)35%
65%
思考:为什么人口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南方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突飞猛进
农作物:水稻 农具改进:秧马、牛转翻车 耕地开垦:圩田、沙田、梯田
棉 花 种 植 由 南 往 北 推 广
棉织业 出现较先进的工具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 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 于蚕桑也。 ——清· 王应奎《柳南续笔》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优质课件华东师大版第三册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优质课件华东师大版第三册

谢谢
宋:一人一牛 曲辕犁使用
唐:手摇翻车
宋:脚踏翻车
宋:牛转翻车
南宋杨威:《耕获图》
圩就是围,即在濒青临山江绿湖树的低洼沼泽地带, 筑起堤防,围裹积水洼地而形成的水田。官塘难以数计 沿圩岸开有斗门,旱可以开闸引水灌溉,圩田块块相连 涝可以启闸排水,兼有灌溉和排水的功能。
水流潺潺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语曰:
宋:脚踏缫车 宋:水转大纺车
北宋五大官窑
定瓷 【河北曲阳】 汝瓷 【河南宝丰】 官瓷 【河南开封】 哥瓷 【浙江龙泉】 钧瓷 【河南禹州】 南宋瓷都 【江西景德镇】
哥 汝窑青窑釉瓷器
弦 纹 瓶
景 德 镇 官钧窑窑瓷尊器 瓷 定窑孩儿器枕
两宋时期,全国共有船17万艘以上,其中内陆沿 江有56000余艘,北方沿海共有船35000余艘,南方 沿海共有船78000余艘。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唐宋时期政府绢帛年收入量(单 位:万匹)
3000
2000
宋神宗元丰年间丝绵和丝织品上 供量(单位:万匹)
100
80
60
1000
40
20
0
0
唐中宗
唐玄宗
宋哲宗


丝绵
——数据来源:漆侠《宋代经济史》
北方 南方
——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唐:手摇缫车 宋:束综提花机
第20课
古诗词
时人文献
历史绘画
东南形胜,三吴 都会,钱塘自古繁 华,……参差十万 人家。
北宋柳永《望海潮》
杭州城内外不下 数十万户,百十万 人口。(南宋,吴 自牧《梦梁录》)
临安户口蕃息近 百万余家。(南宋 耐得翁《都城纪 胜》)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④ 商业发展:四川“交子”
二、海上丝绸之路
1. 兴起背景:
① 传统路线的受阻。 ② 宋朝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A. 广州、泉州、明州 B. 市舶司;“番坊”,“番市”
2. 情况:
① 往来商品:香料、珍宝、药材,丝织品、瓷器、茶 叶;“香料之路”
② 通达地点:泉州,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 斯、阿拉伯、东北非
《梦溪笔谈·技艺》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 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 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 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 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 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 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 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 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 石烟多似洛阳尘。”
2. 沈括和《梦溪笔谈》:
① 地位: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② 主要贡献:“十二气历”;地质演化推断;“石油”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 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 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 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 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 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 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 备一板内有重復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 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 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 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 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2017华师大版第3册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

2017华师大版第3册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明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进程和表现;明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概况、主要商品及其影响。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养成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考古领域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动态研究进程,了解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过程,培养历史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进一步引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海上丝绸之路。

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增进世界文明进展作出了奉献,故为本课重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从政治、经济、自然等多角度全面分析和理解,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提问:我国现在的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上海、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地区。

我们来看一下司马千笔下汉代的江南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古代我国的经济重心长期位于北方地域,而南方,长期以来被以为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

读罢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一样的江南到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牧、宋朝诗人林升的笔下,却是:材料五:(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进展》西汉时,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人口;唐代,南方人口逐步增加,北方人口逐步减少,但仍多于北方;北宋时,南方人口多于南方。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北方人口南移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因的第一点。

第二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二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东晋时 期开始
南宋时 期完成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 具 江南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优越 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共同开发了 江南
2、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原因:得益于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 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
农 业 发 展 :
表现: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 南方的棉花、茶叶等作物普遍种植, 桑蚕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 工 业 的 发 展 :
纺织业:江浙地区丝织业发达;棉纺 织业发展到江南,海南岛发展出较为 先进的棉纺工具
制瓷业: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 中心,产品远销海外
造船业:东南沿海造船业发达,造船 技术世界领先
二、海上丝绸之路:
1、出现的原因:
西夏的兴起, 通往西域的商 路受阻 经济重心转移 到南方,政府 支持海上贸易
2、海上贸易的表现:
明州 泉州 广州 三大外贸港口 设“市舶司” 管理对外贸易 港口设有番 坊和番市 南宋时通商国 家有五十个
南 海 一 号
哥窑冰裂纹碗
孩儿枕
泉州海运
阅读材料: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 之饶,衣覆天下。 (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 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看看答案吧
这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到了南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 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到了宋代,南方经济已相当发达,超 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依靠南方。 这实质上就意味着我国古代经济的重 心已从北方移到了南方。

第20课:经济重心南移

第20课: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东汉末年 ——东晋南朝 唐代中叶——五代十国
南方初步开发,重心仍在黄河流域
南方进一步开发,南北趋向平衡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国家经济,仰给东南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南 北
北 南 北 南
南朝
唐末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北方人口
二、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 棉纺、丝织业的发 展,江浙出现了私 人作坊——机户
成都蜀锦
南宋棉毯
• 制瓷业的发展: • 江西景德镇—— 瓷都
景 德 镇 青 花 瓷
• 造船技术世界领 先,指南针运用 于航海
宋代海船复原图
三、商业的繁荣
• 商业城市的发 达:开封(东 京)、临安 • 打破市坊分离 制,出现夜市
高丽、日本
明州 阿拉伯半岛 东 印度 广州 泉州

苏门答腊岛
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 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 促进了宋朝经济的繁荣。
• 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南宋中后期,中国 (仅指宋)的人口占 世界人口的15%左 右,经济总量却占 到了全球的75%以 上;今天我国人口 占世界人口的21%, 经济总量占全球比 例却仅为4%。
北宋《清明上河图》
早北 的宋 纸四 币川 地 区 交 出 子 现 世 界 上 最 ——
南宋纸币会子
海上丝绸之路:(商业)
原因: 西夏的兴起,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政府重视鼓励海外贸易 造船、航海技术的发达 表现:
三大著名的外贸港口:广州、明州 (宁波)、泉州(后成为第一大港) 设市舶司管理外贸事务,征收商税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 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 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表一: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 代 人数(人) 垦田(亩) 赋税(贯) 南方诸路 56,888,000 318,480,000 35,811,000 北方诸路 33,984,000 143,175,000 45,095,000 南北之比 63:67 69:31 44:56
宋代的手工业——纺织业
南宋棉毯
“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
宋代的手工业——纺织业
南宋缂丝名作 《蛱蝶山茶花》
宋朝织机
宋代的手工业——制瓷业
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宋代的手工业——造船业
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
泉州伊斯兰教清静寺
泉州摩尼教遗址
伊斯兰教、摩尼教遗址的存在是外来宗教流行泉州的实物证据。 它说明泉州不但海外贸易发达,中外经济交流繁盛,而且还成 多种宗教 为什么汇合的地方? 伊斯兰教、摩尼教在泉州 的盛行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与阿拉伯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 见证,也是元朝海外交通的重要遗 迹。也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
——杜牧《樊川文集》 ——范祖禹《宋史》
“国家根本,全赖于东南” ——黄公度《知稼翁集》 “东南今为国家根本之地” ——张守《毗陵集》 “(东南)足以裕国” ——范祖禹《宋史》
经济重心 的南移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斤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材料三: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 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