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合集下载

XX年空巢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XX年空巢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与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关注空巢老人的实际状况,本次调查旨在分析他们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以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方式收集数据。

调查对象为我市居住的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计选择300名调查对象。

三、调查结果分析1.空巢老人生活水平2.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约60%的空巢老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健康问题。

其中,最常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关节炎等慢性疾病。

另外,还有一部分老人存在心理问题,如孤独感和抑郁。

3.空巢老人的社交活动4.空巢老人对政府和社会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空巢老人期望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约30%的老人希望政府加大对社区组织的扶持力度;还有一部分老人希望政府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1.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提高空巢老人的退休金和社保水平,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鼓励和引导子女积极承担起抚养父母的责任,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

2.关注空巢老人的健康需求加大对空巢老人的医疗保障力度,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医疗服务,确保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

同时,鼓励老人参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其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3.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精神关怀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空巢老人相关社区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老人参与各类社交活动。

同时,建立志愿者团队,提供陪伴和关怀,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

4.增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加强家庭和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鼓励亲子关系的传承和发展。

建立亲情和社区关系,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网络,共同参与空巢老人的关怀和服务。

[1]XX市社会福利局.(XX年).空巢老人群体社会调查报告[M].XX:XX出版社.。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社会对空巢老人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空巢老人的问卷,涵盖了他们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社交活动等方面。

2.访谈:我们还对部分空巢老人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问题。

三、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如下情况:1.基本信息:(1)被调查者的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其中大部分为女性。

(2)家庭结构:多数空巢老人已经丧偶,子女大部分在外地工作或生活。

2.经济状况:(2)经济压力:由于生活费用的增加,大部分空巢老人经济压力较大。

3.身体健康:(1)多数空巢老人身体状况较好,但也有部分老人存在慢性疾病,需要定期服药和医疗照顾。

(2)部分老人由于缺乏社交活动,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滑。

4.精神状态:(1)部分空巢老人由于自觉孤独,情绪低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缺乏家庭陪伴和社交活动,使得他们感到寂寞和无助。

5.社交活动:(1)大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社交活动,只有少数老人参与志愿者服务等社区活动。

(2)部分老人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交活动和交流,增加生活乐趣。

四、调查结论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空巢老人面临着基本生活缺乏保障、无人照料、日常社交活动缺乏等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社会关爱:社区、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加大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力度,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服务。

2.建立健康档案:建议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体检,确保身体健康,并及时进行疾病管理。

3.提供社交活动:社区应组织更多的社交活动,提供老人们相互交流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感到关心和快乐。

4.加强志愿者服务: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空巢老人的关爱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陪伴。

5.建立长期照料机制:社会应建立健全长期照料机制,为独居的空巢老人提供定期关怀和生活照料。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篇一」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近年来,弱势儿童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在农村,他们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较贫困,根据实际调查摸底,我乡弱势儿童形成及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我乡属于农业乡镇,大部分家庭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辅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难。

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家庭,医疗费用太多是负担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员患大病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这样势必造成更困难的局面。

这也是患病儿童还有残疾儿童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薄弱,形成几代人都是农民的现象,走不出致富之路。

另外,教育费用不断增长也是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总收入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医疗费用也占很大一部分,一年的开支为1000元;在教育方面,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费,但由于中小学校合并,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开支为1000元;这样总支出为8000元,结余4000元。

这4000元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开始施行3500元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这个数字相比,一个家庭一年的结余刚比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多一点,实在是少得可怜。

四、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也是弱势儿童贫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让很多家庭面临在外打工的生活状态,使很多小孩无法正常的童年生活。

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原因。

对“弱势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

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篇二」一、调研目的为了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切实了解农村妇女儿童的实际生活状态,保障农村妇女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设施和精神娱乐水平,以大仪镇何巷村为例,开展本次调研,重点了解村18岁以上妇女和15岁以下儿童的生活状况。

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报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显。

本文通过对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进行了分析。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

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城市地区的65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90%。

调查结果基本信息•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65岁-70岁(35%)、71岁-75岁(25%)、76岁-80岁(20%)、81岁及以上(20%);•调查对象的性别:女性(65%)、男性(35%);•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已丧偶(60%)、未婚(10%)、离异(15%)、已婚(15%)。

生活状况•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独居(75%)、与子女同住(25%);•调查对象的生活来源:退休金(60%)、子女赡养费(20%)、社保福利(10%)、其他(10%);•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身体较好(40%)、有慢性病(55%)、残障(5%);•调查对象的社会参与情况:经常参加社区活动(30%)、很少参加社区活动(40%)、不参加社区活动(30%)。

社会支持•调查对象的家庭支持:子女经常看望(25%)、子女偶尔看望(55%)、子女很少看望(20%);•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社区服务机构提供支持(35%)、没有社会支持(65%);•调查对象的心理状态:快乐乐观(40%)、孤独压抑(30%)、不知如何度日(30%)。

分析与建议调查结果表明,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为了让空巢老人获得更好的关爱和支持,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提高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数量,鼓励和引导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交能力和减轻孤独感。

2.鼓励家庭成员多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经常性地进行陪伴和关爱。

3.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增加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帮助,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保障。

空巢老人调查方案范本

空巢老人调查方案范本

空巢老人调查方案范本调查主题: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调查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已婚或移居他地,老人和配偶独自生活的群体。

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空巢老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本次调查将针对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目的:1. 了解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生活方式以及主要的生活需求;2. 探讨空巢老人的心理状态、社交活动和健康状况;3. 分析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针对空巢老人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社交活动、健康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该问卷应包括以下内容:- 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 生活方式:如居住情况、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 心理状态:如孤独感、自尊心、抑郁情绪等;- 社交活动:如与邻居、朋友、亲友的交往情况等;- 健康状况:如慢性疾病、运动情况、医疗保健等;- 问题和需求:如日常生活问题(购物、健康护理等)、社交问题、精神娱乐需求等。

2.访谈调查:选择一定数量的空巢老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调查,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需求。

访谈内容可以包括以下重点:- 家庭情况:与子女的关系、配偶情况等;- 天然的活动、社交活动和娱乐方式;-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对现有服务和政策的评价和建议。

3.参与观察:选择一定数量的空巢老人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长期观察和记录,了解他们日常的生活情况、活动方式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调查样本: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地点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空巢老人作为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的需求,保证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调查目的提炼出重要发现,并对结果进行图表化展示。

调查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和调查目的,编写一份调查报告。

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通用6篇)

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通用6篇)

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通用6篇)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通用6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工作在忙,不妨打个电话慰问以下,不要让等待变成遗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报告篇1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

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2010年的全国两会,就有一批提案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

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现实情况。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武汉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武汉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心理健康一、导言据全国老龄办数据统计,我国现在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

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而就整个武汉市而言,据其老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2009年5月,武汉市有老年人130余万人,空巢老人约占30%,约39万人。

并且随着独身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可以预见,武汉市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也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近年来,以汉口百步亭社区为代表,武汉的一些社区正在大力倡导空巢老人关爱服务,开展了针对空巢问题的“结对子”等志愿服务活动,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反响和政府的关注,但是目前关于武汉市空巢老人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因此,对武汉市空巢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今后关爱空巢老人这一方面,具有可参考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一)调查目的一方面了解武汉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今后在武汉市社区开展空巢老人关爱服务提供背景资料和依据;另一方面了解社会不同群体对于空巢现象的观念和态度,从中探讨让空巢老人生活更幸福的出路,并预测未来空巢现象的发展趋势。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与调查问卷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与调查问卷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与调查问卷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与调查问卷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逐渐形成了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中,有一部分是由空巢老人组成的。

空巢老人是指已经退休或者离退休不久的老年人,在家庭中子女已经成年或者工作、生活在其他城市,因此没有与老人同住的家庭成员。

空巢老人存在诸多的生活问题,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我们针对一定规模的空巢老人群体,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开展了一项空巢老人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同时也探讨了当前我国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关注的风险。

一、调查数据我们选取了来自城市和乡村不同地域的空巢老人,一共询问了100名空巢老人。

其中,男性40人,女性60人,年龄在60岁到80岁之间。

在受访者当中,70%的人与儿女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但也有30%的人沟通不畅或者完全没有沟通。

与此同时,88%的受访者感到孤独,与外界交流偏少;有27%的受访者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或者抑郁症状明显。

二、调查结果1.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生活状态的分布是不均衡的,60岁至70岁之间的人有一定的退休金或者养老保险,资金相对较为充裕,80岁以上的人由于生活日渐困难,生活质量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50%的受访者生活水平一般,35%的受访者生活拮据,15%的受访者生活条件较好。

2. 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70%的受访者得到了周围亲友的支持,但在社交层面40%的人左右都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在外出办事方面,60%的人需要别人帮忙,意味着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所下降。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和支持。

3.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空巢老人表示自己的心理健康良好,但仍有近30%的受访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主要是因为空巢老人缺乏家庭成员的陪伴,生活孤独化导致的。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提纲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提纲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提纲《空巢老人调研报告》
一、引言
1. 调研目的和意义
2. 调研方法和样本选择
二、空巢老人现状调查
1. 空巢老人的定义和特征
2. 空巢老人的数量和分布
3.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调查
三、空巢老人家庭关系调查
1. 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2. 子女对空巢老人的支持和关心程度
3. 空巢老人对子女的期望和需求
四、社会支持与服务需求调查
1. 社区对空巢老人的关心与帮助
2. 空巢老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和满意度
3. 空巢老人对社会福利政策的期待和建议
五、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调查
1. 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2. 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和参与度
3. 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支持方式
六、结论与建议
1. 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和需求总结
2. 社会对空巢老人的责任与担当
3. 对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和服务改进的建议
七、参考文献
注:以上提纲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探讨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采用自编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测查了1 646位老人,其中空巢老人1 250人。

结果城市空巢老人排行前五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认知问题、睡眠食欲、敏感焦虑、人际交往和适应问题。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普通老人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相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其次是普通老人,第三为绝对空巢老人,无子女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女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男性。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年龄组间差异显著。

随着收入的降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

受教育程度越高,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有配偶相伴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单身老人。

结论不同家庭结构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老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横断面调查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日渐增高,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意义。

以往绝大部分研究〔1~4〕都是针对普通老人群体的,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极少。

且陈天勇等〔3〕的研究取样为高学历老年人,子女在国外较多,子女的经济、社会地位较高,老人对子女的前途不用担忧,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而对于低学历老人,绝对空巢可能以子女在国内不同城市或没有子女多见,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和他们调查的高学历空巢老人有很大程度的差异。

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在浙江省湖州、绍兴和丽水三个市按照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离退休前职业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共抽取样本1 750人,有效样本1 646人。

其中非空巢老人396人,空巢老人1 250人。

空巢老人包括相对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的老年人群体)870人、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老年人群体)270人和无子女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老年人群体)110人,其中,60~69岁432人,70~79岁590人,≥80岁202人,未填年龄者26人;配偶相伴者792人,单身者458人;文化程度小学以下者654人,中学者436人,大专以上者160人;低收入≤600元者448人,中等收入601~1 200元者534人,高收入>1 200元者268人;无固定职业者264人,工人服务人员者446人,技术管理人员540人。

1.2 工具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离退休前职业状况。

1.2.2 调查问卷采用自制〔5〕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测查城市空巢老人和普通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该问卷共包括51个条目,分成7个分量表,分别是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问题、适应问题、认知问题、睡眠食欲问题。

让老年人进行自评,分为“非常不符合、基本不符合、基本符合、非常符合”几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78~0.84;项目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79~0.84;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1~0.84。

取30位老年人过1个月后重测,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8~0.86。

从测验题目的编制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看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文盲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读题,并将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让被调查对象作出自评;受教育程度较高、能看懂量表的老年人自己独立填写问卷。

调查员为课题组成员和心理学专业的部分学生,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

1.3 统计学处理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单维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χ2检验等。

2 结果2.1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城市空巢老人在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上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认知问题、睡眠食欲、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适应问题、自卑和抑郁,除适应问题和自卑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外(P=0.221),其余因子得分两两间差异均显著(P<0.001)。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家庭结构类型组间差异均显著。

除敏感焦虑因子外,其余心理健康状况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不同家庭结构类型老人按得分从低到高排序均为相对空巢老人、普通老人、绝对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其中抑郁、人际交往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相对空巢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不显著,自卑得分绝对空巢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不显著,适应问题得分相对空巢老人、绝对空巢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均不显著。

认知问题得分、睡眠食欲问题得分绝对空巢老人组和无子女组差异不显著。

此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显著。

敏感焦虑因子按得分从低到高排序为相对空巢老人、普通老人、无子女老人和绝对空巢老人,其中无子女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不显著,其余组间差异均显著。

见表1。

2.2 不同年龄、性别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除人际交往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女性老人。

见表2。

以性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进行年龄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

见表3。

结果显示,城市空巢老人在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问题、认知问题因子均值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抑郁、自卑因子均值低龄组(60~69岁)显著大于中龄组(70~79岁),敏感焦虑因子均值低龄组显著大于中龄组和高龄组(≥80岁),人际交往问题因子均值高龄组显著大于低龄组和中龄组,认知问题均值低龄组显著小于中龄组和高龄组。

适应问题、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年龄差异均不显著。

2.3 不同经济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进行经济状况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见表4。

检验结果表明,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经济状况组间差异均显著,后继检验表明,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问题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两两差异均显著,随着收入的降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差。

适应问题因子均值低收入组显著大于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认知问题、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得分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显著大于高收入组。

2.4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以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因子均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进行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

见表5。

结果显示,除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外,其余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均显著。

其中自卑、认知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两两组间差异显著,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好。

抑郁、敏感焦虑因子均值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组显著低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组和中学文化程度组,人际交往问题和适应问题因子得分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组显著高于中学文化程度组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组。

2.5 不同婚姻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老人配偶是否健在且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均存在婚姻状况组间差异,均为有配偶相伴老人的得分小于单身老人,即有配偶相伴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单身老人。

见表6。

表1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普通老人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略)表2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略)表3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略)表4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经济状况组间差异(略)表5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略)表6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婚姻状况组间差异(略)2.6 不同离退休前职业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以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老人原职业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人离退休前职业状况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大,只在抑郁、自卑因子均值上表现出显著的离退休前职业组间差异,检验结果分别为,F(2,1216)=4.099,P<0.017;F(2,1216)=3.107,P<0.045。

抑郁因子无固定职业组得分(2.25±0.51)显著大于工人服务人员组(2.04±0.51)和技术管理人员组(1.83±0.54)。

自卑因子均值无固定职业组得分(2.32±0.40)、工人服务人员组得分(2.21±0.45)显著大于技术管理人员组得分(2.02±0.43)。

3 讨论3.1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城市空巢老人排行前五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认知问题、睡眠食欲、敏感焦虑、人际交往和适应问题。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普通老人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表明,相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其次是普通老人,第三为绝对空巢老人,无子女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相对空巢老人虽然和子女不一起居住,但由于和子女生活在同一城市,容易得到子女在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同时减少了由于和子女在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不一致导致的各种摩擦,保证了老年人的自由,因此在4种老人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本文调查的城市为国内中小城市,绝对空巢老人中子女在国内另一城市较多,在国外很少,大部分老人子女的经济、社会地位一般,部分老人甚至为子女的前途担忧。

子女没有办法为老人提供像搬运重物等急需的生活上的服务,老人生病时子女也无法顾及。

由于子女在外地,距离带来的不可控感更增添了老人对子女的担心。

因此绝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相对空巢老人和普通老人更差。

无子女老人虽然不存在对子女的担心,但他们缺乏子女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

调查发现无子女老人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担心,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这四组老人中是最差的。

无子女老人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老人群体。

这一研究结果和李德明〔4〕,原因可能是研究取样在学历、子女的经济、社会地位均较高造成的。

3.2 各因素对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性别差异的比较表明,女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