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唐文化圈的形成

合集下载

隋唐文化与唐文化圈的形成

隋唐文化与唐文化圈的形成

*
45
二、唐文化圈的形成
杨鸿烈 著
*
高明士 著
46
二、唐文化圈的形成
2、唐朝文化之西传
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
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
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于交河
置安西都护府。
龟兹 焉耆
贞观二十二疏年勒(648),设安西四镇
——《三国史记》卷三八《职官志上》
*
44
二、唐文化圈的形成
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 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 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 之侧足矣。
——《三国史记》卷四七《薛黵頭传》
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用 耶?
——《三国史记》卷一○《新罗本纪》
普通民众对俗讲趋之若鹜,以至“仍闻开讲日,湖上少渔船”;“远近持斋 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连皇帝也曾“幸兴福寺观沙门文溆俗讲”。朝 野上下,风靡一时。
*
9
一、隋唐文化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改开成六年为会昌元年。又敕于左右街七
寺开俗讲。左街四处:此资圣寺令云花寺赐 紫大德海岸法师讲《花严经》;保寿寺令左 街僧录三教讲论赐紫大德体虚法师讲《法花 经》;……右街三处:会昌寺令内供奉三教 讲论赐紫引驾起居大德文溆法师讲《法花 经》——城中俗讲,此法师为第一;……”
善无畏、金 《大日经》、《金刚顶 刚智、不空 经》、《苏悉地经》
*
15
一、隋唐文化
唐 李真 《不空金刚像》
*
16
一,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17
一、隋唐文化

高三历史 二轮复习 4 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高三历史 二轮复习 4 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第7页
返回导航
历史
解析:选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 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封拜官职,需先经中书省,再经 门下省,最后由尚书省下的吏部去执行,可见三省体制对皇权的 独断专行有一定的约束。答案为 D 项。
第8页
返回导航
历史
8.(2017·陕西咸阳抽检)“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史
第3页
返回导航
历史
[核心史实] 1.政治上 (1)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 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完善。 (2)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
第4页
返回导航
历史
2.经济上 (1)农业: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一度盛行,农业经济繁 荣。 (2)手工业:丝织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海上 丝绸之路发达。
第5页
返回导航
历史
3.文化上 (1)科技: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和以僧一行为代表的天文成就, 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 (2)艺术: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绘画艺术以吴道子为代表。 (3)文学:唐诗进入黄金时期;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第6页
返回导航
历史
[对点训练] 7.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 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 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D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历史
四、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 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第十三讲唐文化圈的形成

第十三讲唐文化圈的形成
1、突厥及西域诸王国 (1)东突厥 (2)西突厥 (3)天山南路三国 2、薛延陀和回纥 (1)薛延陀汗国(628-646) (2)回鹘(纥)汗国(647-840) 3、吐蕃 4、南诏 5、靺鞨族和渤海国
东突厥
始毕自雁门之役,气焰益张,隋末群雄又多倚为奥援,愈有 凭陵中原之志。维时东自契丹、室韦,西至吐谷浑、高昌,皆为 臣属,恃功骄倨,请求无厌。 武德二年四月,始毕卒,弟处罗继,未几亦死(三年春), 弟颉利嗣,来寇益急。高祖遣李瓌(guī)赍帛数万段与结和亲, 然仍拘留唐使,协助唐敌,兵不稍戢。(唐初群雄割据,据马邑 (山西朔县)的刘武周曾被突厥封为“定扬可汗”,620年为唐所 灭。据朔方(内蒙杭锦旗北)的梁师都被突厥封为“解事天子”, 直到贞观二年(628)在突厥衰乱之际,太宗才将他击灭)处罗子 郁射设又入据河南五原、榆林之地,接于灵州(宁夏灵武县西 南),高祖至欲迁都樊、邓以避之,秦王力谏而止。七年(624) 秋,率始毕子突利举国入寇,秦、齐二王出屯豳(邠)州,而器 械不足以御敌,城池不足以据守,突厥万骑,奄至城西。秦王冒 险,率百骑驰诣虏阵,与颉利对语,又遣骑别责突利,因之,叔 侄携离,颉利请和,结盟而去。
薛延陀汗国(628-646)
铁勒各部随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薛延陀亦如此。 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死,国内乱,薛延陀首领夷男 率部落七万余家越金山往附东突厥。值东突厥境内薛延陀、 回纥等族起义,遂加入起义队伍。夷男被推为可汗(真珠毗 伽可汗)。 东突厥亡后,据有东接室韦(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 金山,南接漠南突厥,北临翰海之地。在土拉河上建牙帐, 许多铁勒部族均被置于统治之下。 646年,回纥酋长吐迷度攻杀夷南子多弥,唐乘机消灭了 薛延陀的残余力量。铁勒各族纷纷归属唐朝。 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漠 北各州府以岁供貂皮充租赋。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 地区。

中华文化圈形成

中华文化圈形成
晚唐 杜牧 忧国忧民、咏史诗感人至深 李商隐 忧国忧民、咏史诗感人至深
成就最高 诗仙、诗圣 反映现实生活
小李杜
简述诗歌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战国:屈原创造出的“楚辞体”,代表作 《离骚》。 (3)两汉:乐府诗和赋流行。 (4)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 《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5)东晋:著名诗人陶潜,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归园田居》、 《归去来辞》等。《桃花园》和《桃花园记》,反映他对黑暗现实 不满。 (6)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采桑度》;北方 《敕勒歌》、《本兰辞》。 (7)唐朝:①初唐:王勃、陈子昂等,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③中唐: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④晚 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3、民族融合: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 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4、对外关系:中国和亚、欧、非的频繁往来
5、前代基础:继承并发扬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思考:比较秦汉与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某 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某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1)政治因素(社会条件):
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统治者政治清明与否 (2)经济因素(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拉萨寺庙建筑
(二)唐诗的繁荣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 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中华文化圈形成

中华文化圈形成
(3)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
(4)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 (5)前代基础及封建教育因素(人才条件)
一句话: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 的反映。
二、唐文化的特点 请思考:如何概括历史事物及历史事件的特点(特征)
特点:是指和同类历史事物或同一历史事物的不同发 展阶段相比较的不同点;一般从本质上去揭示,或在 较大时间范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固有特点,往往称 为特征。
火药的发明
火箭---最早出现在唐末
僧一行制定
《大衍历》;
第一次测量子午 线的长度。
战国:四诊法
华佗
西汉:《黄帝内经》 东汉:《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书影
药王--孙思藐
人 命 至 重 , 有 贵 千 孙金 思。

《唐本草》
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 编写的《唐本草》,是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 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 早800年,
材料一 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 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 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 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
材料二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 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 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
材料三 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 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华夏文化,而且还 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 活力。
材料四 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 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 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回答:根据材料概括唐文化发达的原因(注意思考 角度)

2017年通史复习--隋唐3 PPT

2017年通史复习--隋唐3 PPT
——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 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 夷也?”这说明他
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 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 C.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 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
解析 “今也举夷狄之法……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白话文 的意思为: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 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可以看出反对举异质文 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故D项正确;“……几何其不胥而为夷 也?”说明韩愈并未主张三教合流,故A项错误;B项题中不能 反映;题中只是对“也举夷狄之法”进行了质疑,并未提倡儒 学复兴运动,故C项错误。答案 D
(2013•新课标全国1卷文综)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 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 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 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 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 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 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 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 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 “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 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 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汉字、儒学、律令和中国式的佛教,是这个文化圈 的共同特点。
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 了雄厚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讲义复习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社会发展,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知识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道、佛的融合儒学道教佛教魏晋南北朝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唐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法(1)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2)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1)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2)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有《女史(1)题材广泛,风格多样(2)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箴图》和《洛神赋图》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3)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知识点科技时间类别成就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6~3.141 592 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时期建筑隋朝的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1)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学医学(1)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知识点中外文化交流1.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方式影响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法显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的玄奘到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日和中朝之间(1)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第八讲 唐文化圈的形成

第八讲 唐文化圈的形成
形成了耕—耙—耖一整套技术措施
4、水利设施的发展
比较汉唐唐南方水利明显增多
5、耕作制度的改进
稻田休闲制—>稻田一年一作制
江南出现稻麦复种制
北方普遍实行两年三熟的轮作复种制
二、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特点是核心是政治交流。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堀敏一
所谓二牛抬杠,是一根长长的辕从犁梢一直延伸到牛的肩部,顶端安设一根横木杠架在两头牛的肩胛上,犁地很不方便。现在改为向下弯曲的辕,配合犁槃、曲轭,淘汰了横杠直轭,缩短了犁辕长度,减轻了架压的重量,并且可以自由转动,操作起来自由灵活,又可以役使一头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是犁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缪启愉
对西域的影响主要在技术、艺术等而不在政治上。主要是游牧民族而非农耕民族。
三、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开元十年(722),“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 诏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 计。就种族来说,主要有白蛮与乌蛮。 洱海和滇池是蛮族居住的两个中心。大致在离洱海、滇池较近的地 方,居住着文化为发达的白蛮,在离洱海、滇池较远的地方居住的是社 会文化水平比较原始的乌蛮。战国以后,许多汉人陆续移居云南,他们 和当地土人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白蛮族。白蛮的文字、语言、风俗 大致和汉族相同。白蛮过农耕生活,在洱海、滇池周围都有相当发达的 农业生产。乌蛮受汉族的影响较少,有些乌蛮部落的语言,要经过三译 四译才能和汉族相通。唐初乌蛮大体仍过着畜牧生活,还不会纺织,男 女都用牛羊皮制衣服。 我们今天研究云南的少数民族发展状况,主要依据的是唐樊绰的 《蛮书》十卷。绰咸通中为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据所见闻,著成此书。 对于当时云南的山川、交通、六诏历史、各族概况、城市、物产、风俗 及 政治制度等,皆有记述。新唐书南蛮传、资治通鉴有关古滇越的记事, 多取材于此。原书久佚,今本为清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 唐初,在洱海周围有上百个被称为“河蛮”的白蛮部落,大者五六 百户,小者二三百户。诸部以赵、李、杨、董等姓为首领,各据一地, 互不统属。在离洱海较远的四周,则散居着乌蛮部落。
吐 蕃
安史乱后,吐蕃完全控制了西域,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区。广德元 年(763年),一度攻陷长安。吐蕃往时以我河、湟一带设备充实,故 用兵侧重争取外围,如安西四镇,及安史乱起,侦悉河西兵内调,守备 空虚,于是改计从内围进攻,河、陇先沦,西方路断,安西、北庭遂为 囊中之物。又复结合南诏,窥伺西南,使唐常处于心腹受胁之劣势。外 忧内患,相逼而来,唐之一蹶不振,亦吐蕃牵制有以致之。吐蕃此时侵 势,系河、湟路入。广德元年十月,破泾、邠二州,直薄长安,代宗经 华奔陕。吐蕃入京,立章怀太子贤之曾孙承宏为帝,欲掠城中士女、百 工,整众归国,适传郭子仪引大军将至,仅留城十三日,即悉众遁去。 八世纪下半叶,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进入九世纪,国力转衰。821年,可黎可足赞普派专使入唐求盟。 长庆三年(823年),在拉萨建唐蕃会盟碑。30年代末,发生内乱,陷 于分裂(崇佛、反佛)。 848年,沙州(敦煌)人张议潮起义,851年,献沙、瓜等十州地入 唐。唐在沙州设归义军,以张为节度使。河陇地区重又为唐控制。 9世纪末,发生了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开始向封建制过渡。
西突厥
西突厥之领地,在汉以来所谓“西域”之内,强盛时往往与 中原王朝争霸而扼西北商路之咽喉。 西突厥自处罗归隋,后来别有统(Tona)叶护继起,勇而有 谋,并铁勒,下波斯,控弦数十万,徙庭于千泉(中亚楚河西岸, 今哈萨克斯坦Aulie-ata附近,良牧、美蔬及无数清泉,近世哈萨 克人仍视为吹(Chu)、锡尔(Syrdaria)两河间避暑最胜之 地),遂霸西域。武德五年,遣使来请婚,时颉利势力方张,高 祖采取远交近攻之策,许之,遇西方路梗而未果。贞观初(628 年),统叶护卒,国内大乱,以吹河为分界线分裂为两部。贞观 十三年前后,其部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均室点密五世孙) 先后来归。及唐师伐高昌,有阿史那贺鲁者屯兵可汗浮图城,惧 而来降。因其地为庭州(庭州今为乌鲁木齐东之护堡子故城,突 厥语Bbaliq,义为五城,元时译别失八里)。
薛延陀汗国(628-646)
铁勒各部随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薛延陀亦如此。 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死,国内乱,薛延陀首领夷男 率部落七万余家越金山往附东突厥。值东突厥境内薛延陀、 回纥等族起义,遂加入起义队伍。夷男被推为可汗(真珠毗 伽可汗)。 东突厥亡后,据有东接室韦(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 金山,南接漠南突厥,北临翰海之地。在土拉河上建牙帐, 许多铁勒部族均被置于统治之下。 646年,回纥酋长吐迷度攻杀夷南子多弥,唐乘机消灭了 薛延陀的残余力量。铁勒各族纷纷归属唐朝。 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漠 北各州府以岁供貂皮充租赋。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 地区。
天山南路三国
高昌位于今吐鲁番一带,在西域诸国中,汉化最为深入。近 年考古发掘,得麴氏朝墓砖百余(黄文弼编《高昌专集》), 其传世年号等乃渐可详考,罗振玉有《增订高昌麴氏年表》, 从麴嘉到麴智盛凡九代,一百四十四年(497—640)而灭。 焉耆 高昌之役,焉耆王引兵助唐,故高昌破后,还其侵地。 寻叛归西突厥,贞观十八年遣郭孝恪讨之,执其王,以其地 为焉耆都督府。高宗时使前王归国。 龟兹 初臣西突厥,焉耆之叛唐,又发兵助之。贞观二十二 年,遣阿史那社尔等讨破之,执其王归,别立王弟主国政, 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兼统焉耆、于阗、疏勒,谓之四镇。
天山南路三国
高昌
即汉之车师(又作姑师),东汉西城长史及戊己校尉并 居于此。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吕光及沮渠蒙逊皆因之。魏太武时, 有阚(han)爽者自为高昌太守,太平真君中(约442年以后), 爽为沮渠无讳(蒙逊子)所袭夺。无讳死,弟安周代立,文成和 平元年(460),又被茹茹所并。茹茹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称 王自此始。孝文太和五年(481),高车王逐杀阚氏之后人,以敦 煌人张孟明为王,国人杀之,改立马儒。二十一年(497),马儒 请于魏,举国内徙,群情不愿,相与杀儒而推其长史麴嘉主国政。 嘉,金城榆中人也,其后亦尝表求内徙,魏庭却之(《北史》九 七)。麴文泰,贞观四年(630)曾来朝,然与西突厥通,西域使 来中国者稍被阻绝。伊吾尝臣西突厥,至是内属,文泰与西突厥 共击之,又合兵破焉耆五城,虏其人,焉耆诉诸唐,屡责不改。 贞观十三年,命侯君集等讨之,翌年(654),文泰忧惧而卒,子 智盛(后赐名智勇)出降。于其地置西州及安西都护府。
回鹘(纥)汗国(647-840)
回纥,又作“袁纥”、“韦纥”、“回鹘”、“畏兀儿”等。原游 牧于色棱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人口繁衍,分为九族,“九姓回纥”。 隋唐时期,与仆固等部结成联盟,史称“九姓铁勒”。 646年,薛延陀汗国亡。647年,唐在漠北推行府州制度,以回纥部 为瀚海都督府,委吐迷度为瀚海都督。但在内部,回纥人则建立了汗国。 后突厥兴起后(七、八世纪之交),回纥等部迁徙到甘、凉间,受唐保 护。745年,怀仁可汗(唐封骨力裴罗)灭后突厥,尽有突厥故地。 回纥政权一直与唐保持密切联系。回纥从唐得到大量绢、茶等,除 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运销于中亚各地。安史乱后,吐蕃据西域、河西。 陆上中西贸易多经回纥,回纥商人居内地者以千计。 9世纪30年代末,回纥地区连年发生疾疫,又大雪成灾,羊马多死。 回纥发生内乱,840年,为黠戛斯所灭。 回纥汗国灭亡后,回纥部众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一支进入吐鲁番; 一支十五部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 展为今天的维吾尔人。
南 诏
在滇池地区,大致说来白蛮的居住地称西爨,乌蛮的居住地称东爨 (cuan)。《蛮书》卷二说:“在石城(曲靖)、昆川(昆明市)、曲 轭(马龙)、晋宁、喻献(澄江)、安宁至龙和城(禄丰县境内),谓 之西爨。在曲、靖州(昭通、会泽、镇雄、威宁等县地)、弥鹿川(弥 勒、路南等县地)、升麻川(寻甸、嵩明等县地)、南至步头(建水), 谓之东爨。” 从7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他 们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起了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 王国。最南的蒙舍诏,又称南诏(653年建诏)。 7世纪70年代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唐支持南诏统一。到南 诏王皮逻阁时,统一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市 南)。之后又征服了东西两爨以及雕题、饰齿、寻传、裸形等落后族, 扩大了疆域。全盛时,大致上占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回 环万里”,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南诏建立后,与唐朝、吐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唐天宝十年( 751 年)、天宝十三年(754年)两度伐南诏,均败归。751年南诏归附吐蕃。 794年,南诏与唐订立盟约,摆脱吐蕃控制。830年,陷成都,大掠子女、 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 902年,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号大长和。
东突厥
盟血未干,故态复作,九年八月,乘太宗新立,领兵廿万,直逼京师, 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率六骑出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责其负约,颉 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 贞观初,颉利遣十万骑讨回纥于漠北,反为所败,又内攻突利,宠信胡 人,部下携贰,降唐者相属。三年冬,命李靖、李勣诸将分道出师讨之。翌 年正月,靖袭颉利于定襄,颉利退保铁山。靖出其不意,疾行掩之,遂擒颉 利送京师,碛南大定,漠南诸蕃君长请上号为天可汗。 突厥来降之诸部,应如何处置,朝臣论议各执,经年不决,温彦博议准 汉建武故事,处之河南,魏征主遣还河北,更有建言迁往江南,散属州县, 各使耕耘,变其风俗者。太宗卒用温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 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首领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 贞观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之子弟,阴结部落四十人,夜袭御 营,帝乃决还其部落于河北,立颉利族人阿史那(Asinas)思摩为可汗,使 率众渡河。思摩惮薛延陀,不肯行,帝于是赐延陀玺书,禁其抄掠。 在东突厥故地(今内蒙地区),东置定襄都督府、西置云中都督府,下 设六州,任命突厥酋长为刺史,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
吐 蕃
西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逐渐迁移 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相融合,形成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 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的是弃聂弃赞普。第八世赞普布 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吐蕃原来占有西藏高原的西南部,赞普居琼巴达则(汉文史籍称匹 播城或跋布川,在西藏穷结县)。在吐蕃的北面以雅鲁藏布江为界,有 一个以女王为主的苏毗,农业发展的年楚河和拉萨河流域是苏毗统治的 中心地带。在西藏高原的西部还有一个强国羊同,有精兵八、九万人。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先后征服了羊同和苏毗,完成了统一西藏的 任务。吐蕃以一个奴隶制强国的面貌出现在祖国的西南地区。松赞干布 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把国都由琼巴达则迁到逻些(拉萨);在唐官 制、府兵制的影响下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行政、军事制度。采行历 法,统一度量衡,并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为 今天的藏文)。 随着吐蕃国家力量的强大,开始与唐发生冲突。龙朔三年( 663 年),灭唐属国吐谷浑(635年降唐),占有青海地区。不久,又侵入 西域和剑南地区。天宝十年( 751年),南诏降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