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构造

合集下载

褶皱构造名词解释

褶皱构造名词解释

褶皱构造名词解释褶皱构造,即褶皱的形态,是由地质动力学过程在地表或者深层发育的一种地质作用,是构成造山带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类型有倾斜褶皱、坍塌断层、翘起断层等,具有明显特征的山脉构造都是褶皱形态。

褶皱构造是构造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科目,它是构成地质形态的基本构造,也是构成地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实际上是地质变动的外部表现。

褶皱是由于绝对介质压力或者静水压力而形成的结构,它可以改变岩石的形状和性质,形成褶皱、拱型和细纹。

褶皱的形态,形状和性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曲线型,它比较低矮,山体较少;另一种是高耸型,它高耸而峻峭,山体较多。

这两种形态各具有其特有性,可以体现地质构造的特征。

褶皱构造也是大地构造学中最重要的构造组成部分,它与地壳构造变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解释地质事件的发生及其原因。

褶皱构造的形成既可能是由于内部地质动力学原因,如盆地或平原的深部断层破裂、构造变形而导致的;也可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如静态压力、动态压力或地壳活动等。

从原因和历程上看,褶皱构造的发育既有内部的构造变形,也有外力作用。

褶皱构造主要体现在山脉构造上,它是山脉构造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

山脉构造是造山带地貌的主要形式,也是褶皱构造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山脉构造与褶皱构造相辅相成,及其形成构成了地貌特征。

褶皱构造可以看作是山脉构造的地质表现,它是由地壳活动所改造的山脉、峡谷等物质结构,可以起到分开平原和高原的作用,影响到地表构造形态的变化。

褶皱构造是进行地质结构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参照,比如研究地壳活动、岩石结构及变形时,都需要研究褶皱构造对地质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等,以便更好的理解岩石圈的发展过程,从而探究岩石圈的演变过程。

综上所述,褶皱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科目,它可以体现在地壳构造变形的过程中,也是山脉构造及整个地貌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褶皱构造对地质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褶皱构造的形成可以是由于内部地质动力学原因,也可以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各具有其特有性,可以体现地质构造的特征。

地质学第九章第三节 褶皱构造

地质学第九章第三节 褶皱构造
岩层向上弯曲,核部地层较老,两侧依次对称出现 较新地层;
背斜在地面及地质图上的出露特征:由中心向两侧, 岩层由老依次对称变新.
一、褶皱的概念
4、向斜的概念及特点:
岩层向下弯曲,核部地层较新,两侧依次对称出 现较老地层;
向斜在地面及地质图上的出露特征:由中心向两 侧,岩层由新依次对称变老.
二、褶皱要素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一、读图及确定剖面位置
二、用铅笔在地质图中,标记剖面线切到的背斜(用 “^”)和向斜(用“ V”)的位置
三、按比例建立纵横坐标:
纵坐标起点应比区域最低点的投影点低两个厘米、
比最高点的投影点高两个厘米
四、绘制剖面地形起伏线
五、绘地质界线
先画不整合界线以上的地质界线,再画其下的地质
(一)横剖面上褶皱形态描述 3、根据褶曲曲面弯曲形态:
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状褶皱、挠曲、构造阶 地
构造阶地
三、褶皱形态描述(褶皱形态类型)
(二)根据枢纽产状
水平褶皱:枢纽近于水平(枢纽倾伏角小于10°),两翼岩层 走向基本平行。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两翼走向不平行,同一高程的走向线向 枢纽倾伏方向汇合。 倾竖褶皱:枢纽近于直立,两翼岩层也近于直立。
复背斜和复向斜、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七、如何在不同面上认识褶皱及其形态特征(绘制背 向斜的剖面图、地表出露图)
八、如何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及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一、读图式及规格
二、读出地层层序
从地质图的图例或相应的柱状图中了解图区出露地层及层序、地层接触 关系;
从地质图中认识各个地层在地质图中的分布及延伸方向;
四、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的概念 五、同沉积褶皱特点?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上述短背 斜,短向斜, 穹窿,构造盆 地等,常常独 立存在.其中 短背斜,穹窿, 盐丘等是最理 想的储油构造 储油构造.
图 4-33 褶曲的平面形态 左为短轴背斜;右为穹隆构造;中下为短向斜; 右上为构造盆地;a~g 岩层从老到新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二,褶曲要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一)褶曲横剖面形态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水平褶曲 (二)倾伏褶曲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 (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 皱构造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二,褶曲要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一)褶曲横剖面形态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水平褶曲 (二)倾伏褶曲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 (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 皱构造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2.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综合分类 把上述二者(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结合起来 进行分类,则可获得褶曲在三维空间的形态 褶曲在三维空间的形态.据此, 可把褶曲分为7种主要类型:
(1)直立水平褶曲 直立水平褶曲: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 而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2)直立倾伏褶曲 直立倾伏褶曲:轴面近于直立,而枢纽倾斜(倾 伏角10~80). (3)倾竖褶曲 倾竖褶曲: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80~90). 倾斜水平褶曲:轴面倾斜(10~80),而枢纽 (4)倾斜水平褶曲 近于水平(0~10).

第四节 褶皱构造

第四节  褶皱构造

五、褶皱构造的识别
野外辨认褶皱时,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并且区别向斜与背斜, 野外辨认褶皱时,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并且区别向斜与背斜,然后确定其形态 特征。少数情况下,如山区河谷道路两侧,岩层的弯曲可能直接暴露, 特征。少数情况下,如山区河谷道路两侧,岩层的弯曲可能直接暴露,是背斜还 是向斜一目了然。但多数情况下,地面岩层成倾斜状态, 是向斜一目了然。但多数情况下,地面岩层成倾斜状态,无法看清地形的弯曲全 貌应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 貌应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 首先注意,地形上的高低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标志。 首先注意,地形上的高低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标志。岩石变形之处背斜为 高地向斜为低地。这时的地形是地址构造的直观反映。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 高地向斜为低地。这时的地形是地址构造的直观反映。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 由于背斜轴部裂隙发育,岩层较破碎且地形突出,剥蚀作用进行较快, 由于背斜轴部裂隙发育,岩层较破碎且地形突出,剥蚀作用进行较快,可能使背 斜变成低地或沟谷。与此相反,向斜轴部岩层较为完整, 斜变成低地或沟谷。与此相反,向斜轴部岩层较为完整,并常有剥蚀产物在轴部 堆积,故其剥蚀速度较背斜轴部慢,最终导致向斜的地形较相邻的背斜高, 堆积,故其剥蚀速度较背斜轴部慢,最终导致向斜的地形较相邻的背斜高,形成 向斜山。 向斜山。 其次,垂直于岩层走向进行观察,当地层出现对称分布时, 其次,垂直于岩层走向进行观察,当地层出现对称分布时,可判断存在褶皱 构造。 构造。
二、褶曲要素
• 核:褶曲中心部位的岩层。 •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 层,背斜与向斜相连时翼是 共用的。 • 轴面:大致平分两翼的假想 轴面: 面。 • 转折端:从一翼转到另一翼 转折端: 的过度弯曲部分即两翼汇合 部分。 • 枢纽 枢纽:轴面与褶曲同一岩层 层面的交线。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一、褶皱的概念 1.褶皱 褶皱(fold)的定义 褶皱 的定义 岩石中的各种面等,在应力作用 岩石中的各种面等, 下会发生连续弯曲变形, 下会发生连续弯曲变形,这种连续 弯曲变形即为褶皱。 弯曲变形即为褶皱。
未褶皱
褶皱后
2.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形态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已知:背斜(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已知:背斜(anticline) ) 向斜(syncline)。 与向斜 。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不明:背形(antiform)、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不明:背形 、 向形(synform)与中性褶皱(neutral fold)。 向形 与中性褶皱( )。
倾 竖 80°—90° ° ° 70°—90° ° °
五、根据褶皱各部位岩层厚度分类
平行(等厚)褶皱:褶皱各部位上, 平行(等厚)褶皱:褶皱各部位上,岩层 的真厚度都相等。当褶皱由多层岩层组成时, 的真厚度都相等。当褶皱由多层岩层组成时, 所有各层具有一个共同的曲率中心和多个不同 的曲率半径,因此,各层褶皱面均呈平行状态。 的曲率半径,因此,各层褶皱面均呈平行状态。 相似(顶厚)褶皱:各层的曲率相等, 相似(顶厚)褶皱:各层的曲率相等,没 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核部岩层厚,两翼岩层薄。 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核部岩层厚,两翼岩层薄。 顶薄褶皱: 顶薄褶皱:两翼真厚度和铅直厚度都大于 核部,当其由多层岩层组成时, 核部,当其由多层岩层组成时,各层既不平行 也不相似。 也不相似。 不协调褶皱: 不协调褶皱:各褶皱岩层的弯曲形态明显 不同,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似, 不同,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似,岩层厚度发 生明显的变化。 生明显的变化。
新 老 背斜
向斜
3、 若地层发生倒转(情况复杂) 、 若地层发生倒转(情况复杂) 这种褶皱→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 背形向斜等。 这种褶皱 叠加褶皱。向形背斜 背形向斜等。

简述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方法

简述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方法

简述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方法一、引言褶皱构造是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在野外地质工作中,识别褶皱构造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方法。

二、基本概念1. 褶皱:指岩石或岩层在受到挤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

2. 褶皱轴线:褶皱中心线,即褶皱顶部和底部连接的一条直线。

3. 褶皱波长:褶皱轴线上相邻两个峰或谷之间的距离。

4. 褶皱幅度:指褶皱轴线上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5. 褶皱周期:指一个完整的褶皱所占据的空间距离。

三、野外识别方法1. 观察岩层颜色和纹理首先要观察岩层颜色和纹理,因为不同颜色和纹理的岩层可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变形。

例如,软、易变形的泥岩更容易发生褶皱变形,而坚硬的砂岩则不容易。

2. 观察岩层倾角观察岩层倾角可以发现褶皱的存在。

如果岩层倾斜度很大,说明可能存在褶皱构造。

3. 观察岩层断面观察断面可以看出是否存在褶皱构造。

如果断面呈波浪状或弯曲状,则说明可能存在褶皱构造。

4. 观察地表地貌在地表上观察地貌也可以发现褶皱构造。

例如,在山区中,山峰之间的谷底通常都是沿着褶皱轴线延伸的。

5. 测量褶皱轴线和波长测量褶皱轴线和波长可以确定褶皱类型。

通过测量轴线和波长,可以确定是对称型还是非对称型的褶皱。

6. 测量幅度和周期测量幅度和周期可以确认褶皱类型。

通过测量幅度和周期,可以确定是折叠式还是弯曲式的褶皱。

四、总结在野外识别褶皱构造时,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

观察岩层颜色和纹理、岩层倾角、岩层断面和地表地貌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褶皱构造;而测量褶皱轴线、波长、幅度和周期可以确定褶皱类型。

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褶皱构造,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04 地质构造-褶皱构造

04 地质构造-褶皱构造
2013-7-9 41
第二节 褶皱构造
四、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一) 褶皱形态的研究:
4.观测褶皱的几何形态:
(1)对确定的规模较小的褶皱构造,要观察其剖面形态,了解核部和 翼部的位臵,系统测量两翼岩层的产状,并测量褶皱轴面和枢纽的 产状。而对于规模较大的褶皱或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则需系统测量 褶皱岩层的产状,利用赤平投影图解的方法来确定褶皱的轴面和枢 纽的产状。 (2)根据同一剖面上不同层位及不同高度的岩层倾角的变化,结合 同一岩层厚度在褶皱不同部位的变化,分析褶皱各层的几何关系。
水平面
2013-7-9
9
三、 褶皱形态的描述
褶皱的形态各种各样, 可从 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观察和 描述, 构造地质学中多采用褶 皱剖面和平面的形态描述。 (一)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 描述: 1. 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 两翼岩层产状, 褶皱可以描述 为: (1) 直立褶皱: 褶皱轴面直立 或近于直立, 两翼岩层产状倾 向相反, 倾角相等或近于相等。
褶皱的横剖面
横剖面图是垂直于地面的一种剖面图,又称铅直剖面图,可以通过在 野外实际测量然后编绘而出,也可在地质图上通过作图切剖面而成。
2013-7-9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10
三、 褶皱形态的描述
(2)斜歪褶皱: 褶皱轴面倾 斜, 两翼岩层倾向相反, 但 倾角不等, 一翼稍陡, 另一 翼稍缓。 (3)倒转褶皱: 褶皱轴面倾斜, 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 一翼岩层正常, 另一翼岩层 倒转。 (4) 平卧褶皱: 褶皱轴面水 平或近于水平, 一翼岩层正 常, 另一翼岩层倒转。
3. 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可将褶皱 描述为: 翼间角的概念: 构成褶皱两 翼的同一褶皱面的拐点的切线 的夹角称为翼间角。 根据褶皱翼间角的大小不 同, 可将褶皱描述为: 平缓褶皱: 翼间角>120° 开阔褶皱: 翼间角70°~120° 闭合褶皱:翼间角30°~70° 紧闭褶皱:翼间角0°~30° 等斜褶皱:翼间角近于0°两翼岩层产状近于平行。

褶皱构造的名词解释

褶皱构造的名词解释

褶皱构造的名词解释褶皱构造的名词解释及其地质意义褶皱构造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形态,指地壳在内部地质活动的作用下,发生了弯曲和褶皱的现象。

这一地质现象在地壳运动和变形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地质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褶皱构造的形成与板块构造以及地壳运动紧密相关。

地球的地壳并非坚硬而均匀的,而是由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地质板块组成。

这些地质板块在地壳内部发生相互碰撞、挤压和剪切的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地质变形。

当地质板块受到挤压作用时,会发生褶皱,使地壳表面呈现出起伏不平的形态。

褶皱构造的主要特征是地壳表面的起伏和地层的弯曲。

地层是地球地壳中各层岩石的组合,包括岩石类型、厚度和性质等。

褶皱构造使得地层呈现出波状弯曲的形态,有时甚至可以形成层状折叠结构。

这些褶皱可以是线状或面状的,形状和尺寸各异,有的呈直线状、简单对称,有的则复杂且错综复杂。

褶皱构造对地球的演化和地壳变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记录了地球历史上巨大的地质运动和变形过程,帮助地质学家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变形的机制。

通过对褶皱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地壳板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进一步理解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的演化历史。

褶皱构造还对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褶皱带形成的地质构造中,常常富含石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且油气常常以局部聚集的方式存在。

理解褶皱构造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找到潜在的油气富集区,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经济意义,褶皱构造还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褶皱构造的发生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下沉,从而影响了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也改变了地球水文、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通过研究褶皱构造对地球环境演变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褶皱构造是地球表面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其形成与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褶皱构造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为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壳演化以及资源勘探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第九章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褶皱构造
5. 轴面 由褶皱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称轴面。轴面在空间上可以 垂直、倾斜、水平,也可以是平面、曲面。
6. 轴线 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它是一假象线,是平面上描述褶 皱的重要要素。
7. 轴迹 轴面于地面或剖面的交线。
8. 脊和槽,脊线与槽线
褶皱某一岩层面的最高点称脊,反之称槽。脊的连线称脊线, 槽的连线称槽线。在空间上,脊线或槽线与枢纽可以重合,也 可分离。故脊线或槽线在空间上也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线、 倾斜线。
2.翼部 褶皱核部两侧的部位。对同一个褶皱而言,核部两侧 的翼部地层以核部地层为共同的翼部,即一褶皱的核部不得包 含另一褶皱的翼部。
3.转折端 褶皱从一翼到另一翼的弯曲部位。转折端在横切褶 皱的剖面上可以是一点、一段曲线或一段直线。
4. 枢纽 褶皱同一岩层面转折端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枢纽 在空间上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线、倾斜线等。
(二)按褶皱的平面组合类型分类
1.平行褶皱群 2.雁行褶皱群 3.扫状褶皱群 4.弧形褶皱群
. 复背斜
复向斜
隔档式
隔槽式
平行式群 雁行式群
扫状褶皱群
弧形褶皱群
7
第九章
第三节 特殊褶皱类型
褶皱构造
一、同沉积褶皱 沉积物在沉积或成岩在过程中,因地壳的升降运动,而发
生的褶皱作用,称同沉积作用。同沉积褶皱的典型特征为: 1.褶皱形态多为开阔褶皱,两翼常发育层间小褶皱。 2.当地壳上升时,形成顶薄背斜,下降时,形成顶厚向斜。 3.背斜的中心部位物质粒度较粗,向斜中心部位物质粒度
下图,AB≠AC。
2.褶皱的强度与规模
B
褶皱强度是以褶皱的波长和波
CD H
幅代表。右上图,波长为BD,波
G
幅为CE。右下图,波长为BG、CH,
波幅为CE、DF。
褶皱规模是指褶皱同一最外岩层的长度(平行轴线)与宽度(垂 直轴线)。
15
第九章
第五节 褶皱的研究
褶皱构造
3.褶皱要素的测量 褶皱的各要素可以通过野外实地测量以及在室内地形地质图上用几何作图或计
算求得。具体方法将在野外及室内实习课中讲解。 二、褶皱形态的认识与研究
对褶皱形态的认识与研究是了解褶皱类型、分析褶皱成因等的重要步骤。通 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褶皱平面的形态
褶皱的平面形态是在已建的区域地层层序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和从室 内地形地质图件上分析了解的。 1.野外观测 (1)首先观察和发现地层是否对称或重复,确定褶皱是否存在。 (2)选择易于识别或出露条件好的岩层或地层作为标志层。 (3)追索或穿越各地层界线、勾绘地层界线围压与温度 岩层埋藏越深,其围压、温度越高。较高的围压 与温度能降低岩层的刚性,使原先较刚性难褶皱变形的岩层, 在地下深处变为塑性较易褶皱变形的岩层。
从以上因素可以看处:
(1)厚度大、刚性强的岩层常常形成变形程度较低的开阔褶皱或 等厚褶皱。反之则形成紧闭褶皱等。
(2)不同岩性的岩层组合,刚性强的岩层控制着整个褶皱的形态,
(2)褶皱的各岩层有自己的中和面,整 个褶皱无中和面。
岩层滑动方向
虚脱现象
11
第九章
第四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构造
(3)褶皱各岩层的弯曲程度基本相同,岩层的真厚度 各处一致,成为等厚褶皱。
(4)层间和层面的半生构造发育。由于岩层间的相互 滑动,层面上可形成擦痕,层间可形成小褶皱、剪节
理;转折端处可行成虚脱、扇形张节理等。
直竖褶皱
4.波状褶皱:枢纽成波状的褶皱。
波状褶皱
(四)按褶皱轴面产状的分类
1.直立褶皱:轴面直立的褶皱。 2.斜歪褶皱:轴面倾斜的褶皱。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3.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产
状一翼正常、一翼倒转的褶皱。
4.平卧褶皱:轴面水平的褶皱。 平卧褶皱
翻转褶皱
5.翻转褶皱:轴面水平翻转的褶
皱。
而刚性弱的岩层则受强岩层的控制。
见下图
14
第九章
第五节 褶皱的研究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度量
A
E 对称褶皱
1.褶皱的对称性
当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或褶皱
B
D C
的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相等的 褶皱,称为对称褶皱。反之称为 包络面
不对称褶皱。对称褶皱的两翼长
度相等,不对称褶皱的两翼长度
不对称褶皱 AE F
不等,见右图。上图,AB=AC,
1.等厚褶皱 2.顶厚褶皱 3.顶薄褶皱 4.不协调褶皱 四、按褶皱的组合形态分类
(一)剖面上的组合形态
1.复背斜与复向斜 两翼被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了的大背斜或大向斜。
6
第九章
第二节褶皱的分类
褶皱构造
2.隔档式与隔槽式褶皱 宽广的向斜与紧闭的背斜组合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宽广
的背斜与紧闭的向斜组合的褶皱称为隔槽式褶皱。
5
第九章
第二节褶皱的分类
褶皱构造
二、按褶皱的位态(空间的产出状态)分类
该种分类方案主要依据褶皱的轴面产状、结合枢纽产状的分 类。由于该分类方案能较好地反映褶皱的空间形态。此方案分 为七种类型。
1.直立水平褶皱 2.直立倾伏褶皱 3.直竖褶皱 4.斜歪水平 褶皱 5.斜卧褶皱 6.斜歪倾伏褶皱 7. 平卧褶皱 图1 图2 三、按褶皱各岩层的厚度及相互关系的分类
1.圆弧褶皱:转折端呈圆弧状弯曲的褶皱。 2.尖棱褶皱:转折端呈尖棱状,两翼平直。 3.箱状褶皱:转折端呈箱状,两翼产状较陡。
箱状褶皱
4
第九章
第二节褶皱的分类
褶皱构造
(三)按褶皱枢纽的产状分类 . 水平褶皱
倾伏褶皱
1.水平褶皱:枢纽水平的褶皱。
2.倾伏褶皱:枢纽倾伏的褶皱。
3.直竖褶皱:枢纽竖直的褶皱。
3.弯流褶皱作用
在侧向挤压力作用下,岩层的弯曲主要通过物质的塑
性流动而表现出来,这种褶皱作用称为弯流褶皱作用。
弯流褶皱常具有以下特点:
(1)弯流褶皱作用主要发生在软硬相间的塑性岩层中。 (2)两褶翼皱薄岩。层(塑性层)的真厚度各处不等,转折端厚,
(3)由于塑性流动,层内可形成层间劈理、小褶皱
等,弯流褶皱 。
.
正交型
斜交型
共轴型
9
第九章
第四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构造
岩层发生褶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应力的作用大小、方向外, 岩层本身的力学性质、厚度、埋深及基底构造等因素,也具有一定 的影响。 一、褶皱形成的经典模式
通常认为褶皱的形成存在四种模式:弯曲褶皱作用、弯滑褶皱 作用、弯流褶皱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前三种是由于受水平顺层挤 压力作用而形成的褶皱,故又称之为纵弯褶皱作用,属于主动褶皱。 剪切褶皱作用是通过岩层剪切错位,岩层并不弯曲,因此属于被动 褶皱。见下图。
可拉伸变薄,并形成顺层劈理;内侧挤压加
厚,形成扇形劈理或小褶皱。对于脆性岩层
而言,外侧可形成张裂隙、楔形脉、小型正 断层;内侧形成或小型逆断层。
扇状张节理
2. 弯滑褶皱作用
岩层在褶皱过程中岩层通过相互滑动弯
曲形成褶皱的作用。弯滑褶皱作用具有以下 特点:
(1)岩层的强度通常较大,褶皱时各岩 层沿层面发生剪切滑动。在褶皱未发生翻转 情况下,新岩层向背斜转折端运动,老岩层 向向斜转折端运动,见右图。
第九章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1.褶皱的定义: 岩层的层面、变质岩的片理面 、岩体的流面等,在应力作
用下所发生连续弯曲变形现象。通常我们把岩层的连续弯曲称为褶 皱。 2.褶皱的基本形态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已知时,分为两种:背斜与向斜,其中 背斜以老地层为核心,向斜以新地层为核心。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不明时分为三种:背形、向形与侧形。其 中背形向上隆起,向形向下隆起,侧形中部向侧弯曲,见下图。
脊线 枢纽 槽线
转折端 褶皱要素形态示意图
翼部
轴面 核部
www.hzdiy www.sy /dx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78.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29/4841965.htm l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76.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29/4841979.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29/4841986.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29/4841988.htm l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72.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0.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1.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3.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4.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6.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7.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8.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9.htm l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70.htm l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68.htm l http://sj .39.ne t/dx/160503/4844375.htm l http://sj .39.ne t/dx/160503/4844387.htm l http://sj .39.ne t/dx/160503/4844389.htm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