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日照图上的时间计算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选修一太阳升落和时间计算公式

高一地理选修一太阳升落和时间计算公式

高一地理选修一太阳升落和时间计算公式一、地方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除以15°×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除以1°×经度差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除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除以15=0)。

二、区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乘两地相隔时区数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除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即为时区数。

2.计算区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人公式计算。

3.案例:当某人乘坐的飞机于当地时间5月8日14点从北京起飞时,纽约(74°W)的区时是多少?计算过程:起飞时是东八区14点,纽约的时区数是74÷15,西五区;两地时区差是8+5=13;东八区在西五区的东面;计算:14-(8+5)=1。

三、日期计算1.日期变化原因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于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且每隔15个经度就相差1小时。

变换图式巧解问题——“二十四时”时刻表帮你巧解太阳视运动问题

变换图式巧解问题——“二十四时”时刻表帮你巧解太阳视运动问题

(下转第100页)变换图式巧解问题———“二十四时”时刻表帮你巧解太阳视运动问题文/王敬玲高中地理知识中有关日照图的解题较为复杂、抽象,学生遇到此类题目总会犯愁。

于是,平日教学中我们潜心钻研琢磨出一套答题技巧,利用“二十四时”时刻表,借助图式的变换求取有关太阳运动轨迹变化的知识和问题,此种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学习效果显著。

【原题再现】下图为三个地点在同一日期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图中箭头表示太阳视运动方向,阴影表示地平圈,且其中垂直的虚线四个端点分别表示南北及东西方向。

据此回答1~2题:AC1.A 地所处的地理纬度有可能为()。

A.南极点B.北极点C.79°ND.60°N2.C 地点位于半球,此日当地日出时间。

A.北早于6点B.南早于6点C.北晚于6点D.南晚于6点答案:1.C2.A【知识提示】借助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我们观察太阳运动轨迹可知:1.若太阳运动方向呈现顺时针方向运动,则判断该地处于北半球;若太阳运动方向呈现逆时针方向运动,则判断该地处于南半球。

2.太阳运动轨迹可能有六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我们一一来看:Ⅰ该图太阳运动轨迹平行于地平圈,则此地为极点,这是由于南北极点位于地球自转轴上,其角速度和线速度为0,当其处于极昼期时,全天24小时太阳高度角为恒值,并且其太阳高度的大小取决于阳光直射点的纬度。

图中<1的数值大小(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如前面题目B 图11°即指出当日太阳直射11°N 。

Ⅱ该图太阳运动轨迹在地平圈斜上方,且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相切,全天24小时内太阳高度最小值为0°,太阳最大值就是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其大小为阳光直射点所在纬度数的2倍,(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在该地太阳子夜0时从地平的正北方向升起,又从第二天的子夜0时落于地平的正北。

当地正处极昼圈(指刚刚出现极昼现象的纬线圈,即出现极昼现象的最低纬度圈)。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从此不再怕计算题!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 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注意:a. 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b.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导语】⾼中地理学科是⼀门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然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总结了⾼中地理计算公式,希望可以帮到你。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度公式:相对⾼度⼩于(n+1)*等⾼距,⼤于等于(n+1)*等⾼距。

其中n为等⾼线的条数。

3、地⽅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时相差1⼩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界线时⽇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经度)*1⼩时/15度=甲地⽅时-⼄地⽅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界线两侧的⽇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时作为全时区的共⽤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界线⽇期要先加减⼀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时区=甲区时-⼄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界线两侧的⽇期差别。

6、正午太阳⾼度: (1)正午太阳⾼度是指⼀天中的太阳⾼度,即地⽅时12点时的太阳⾼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 甲H-⼄H=(甲纬度-⼄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例尺 ⽐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例尺本⾝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乘以等高距,大于等于(n+1)乘以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乘以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全]高中地理(太阳视运动、地方时、日期的计算)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视运动、地方时、日期的计算)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视运动、地方时、日期的计算)考点详解•1、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向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不同季节太阳的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时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④正午时,从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从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从赤道看时太阳位于正上方。

当某地(不是南极点/北极点)为极昼时,则有两条规律:①太阳0:00升起,24:00落下;②正北升起,正北落下。

图1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2、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即为当地时间。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地方时有以下规律:①东早西晚。

同一纬度的两地,东边地区日出日落早,西边日出日落晚;②经度1°、时间4分钟。

两地经度每间隔1°,时间间隔4min;经度每间隔15°,时间间隔1h。

地方时的计算,应按照以下步骤:①计算两地的经度差;②采用“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计算东边地区的地方时用加法,计算西边的则用减法;③经度每间隔1°,地方时加减4分钟;④如果涉及到计算时区,则每间隔一个时区,时间间隔1h,时区数的计算公式为:经度÷15°,四舍五入。

图2 世界24个时区分布图例题图3 例题答案:C、D精讲精析:(1)分析飞行路线与地转偏向力。

①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因此两地之间,沿着纬线圈飞行的距离是最远的,而绕道南北极会缩短航行的距离;②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为“北右南左”,即北半球向右偏转,因此飞经a地时客机受到偏右的力,由于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顺着飞行的方向,右侧即为南侧,即受到向南的地转偏向力。

(2)分析太阳的视运动轨迹。

①此时为夏至,在北半球看,太阳东北升起、正午位于正南、西南落下;②客机由北京飞往a地的航向为东北,时间为北京时间12:00~19:00,即此时太阳从正南向西南运动,而不是东北。

苏教版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公式全部

苏教版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公式全部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公式总结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中地理 日照图上的时间计算
时间计算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要系统掌握该内容,必须通过难点关──日照图上的时间
计算,如何在日照图上进行时间计算?

一、熟悉相关概念
1.地方时各地因经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时刻即地方时(地方时随经度变化)。
2.时区为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
将7.5°W至7.5°E划分为零时区,又叫中时区。在零时区以东,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
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在零时区以西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
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
为二十四个时区。(时区的确定:时区数=经度/15°,四舍五入)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中央经
线上的度数=时区数×150)
4.北京时北京(116°E)所在时区(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
5.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空间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近似180°经线),其西侧东十
二区总比东侧西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另一条是时间界线,即0点(24点)所在经线。

二、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1.地方时的计算:A地方时=B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或A地方时=B地方时±(经度
差/150)×1小时注意:当A地位在B地东侧时取“+”,当A地位在B地西侧时取“-”即
东加西减;若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还需调整日期──“东减西加一天”。
2.区时的计算:A地区时=B地区时±时区差×1小时(注意事项同上)

三、训练和培养识图技能
1.因观察者的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日照图──侧视图、正视图、俯视图,还有
平面展开图等等。要求熟练识别并能绘制二分、二至时各种类型的日照图。
2.培养对各类日照图的转换技能。
①侧视图、正视图、俯视图、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转换。
②整体图和局部图之间的转换。
③立体图和平面图之间的转换。

四、明确日照图上潜在的已知条件,找准和用好日照图上的关键点和关键线
1.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
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18点)。
3.某纬线与晨昏线的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12点。(该经线若大部分经过夜半
球,则地方时为0点;该经线若大部分经过昼半球,则地方时为12点)
4.分属两个日期的界线一般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24)点所在经线。
5.日出、日落时刻,就是某点所在纬线与晨线、昏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日落(日
出)时刻=12点±昼长/2,昼长=(昼弧/360°)×24时,或昼长=2×(12时-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12时)。只有具备了以上知识和技能,才能为日照图上的时间计算打下扎实
的基础。
2

五、典例解析
例1、读图,DA为晨线,AE为昏线。此时北京时间为A.6月22日15时20分B.12月
22日15时20分C.12月23日3时20分D.6月22日3时20分
解析:①DA为晨线,AE为昏线,则北极(N)周围出现极夜现象,故此时可能为12
月22日前后。②A点为某纬线与晨昏线的切点,其所在经线AB(110 ° W)大部分通过
的是昼半球,故110 ° W的地方时为12点。③据地方时的基本计算方法则可计算出此时
北京时间为3时20分。故选择答案C.此题也可根据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D(E)所在经线
的地方时6点(18点)计算北京时间。

例2、读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回答:

(1)若地球正朝近日点方向运动,此时北京时间为( )A.9月24日3时20分 B.3月
21日8时20分C.3月22日3时20分 D.9月23日15时20分(2)此时进入新一天的时间
范围是( ), 占全球的( )A.一半以上 B.1/3以上 C.1/4以上 D.接近1/3
解析:①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 ° W和160 ° E,故靠近180 ° 经线的PA应为
160 ° E,另一条PB应为20 ° W经线。②据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向东的方向,可判断
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晨昏线APB中PA(由夜半球跨入昼半球的界线)为晨线,PB为昏
线;则PA(160 ° E)的地方时为6点[PB(20 ° W)的地方时为18点].据此则可计算
出此时北京时间为3时20分。③此时晨昏线经过极点,即为二分日,又因地球正朝近日点
3

(时间为1月初)方向运动,故可推知为9月23日前后。故符合(1)题题意的是A选项。
④分属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 ° 经线,另一条是0点所在经线,此时1 60 °
E为6点,则可计算出0点所在经线为70 ° E,则新一天的时间范围为:70 ° E向东至
180 ° ,其经度差为110 ° ,接近120 ° 即全球的1/3,故符合(2)题题意的是D选
项。

例3、读图回答:

(1)当图中所示北京时间为16点时,B点经度为___,D点经度为___.
(2)此时图中A点为___月___日___时,C点为___月___日___时。
(3)图中D点的白昼时间是___小时,日落时间为___点;B点的日落时间为___点,
日出时间为___点。
解析:①图中可看出B点在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即B点的地方时为12点,此时北京
时间(120 ° E)为16点,由此可计算出B点的经度为60 ° E.从图中还可看出相邻两条
经线相差30 ° ,即可推出D点经度为90 ° E.②图中A点是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且此时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故A点的地方时为12月22日18时;进一步可计算出C点时间为
24时,但由于A点到C点要向东经过180 ° 经线还需调整日期(减一天),因此C点时
间为12月21日24时(而不是12月22日24时,这也是本题最易被忽略之处)。③求图中
D点昼长和日落时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可过D点画一纬线,该纬线被晨昏线分
割为昼弧和夜弧,昼弧代表昼长,D点昼长=(D点昼弧/360 ° )×24时=4小时(D点昼
弧=2×30 ° =60 ° ),D点日落时间=12时+昼长/2=14时;第二种方法:D点此时正好在
昏线上,因此D点日落时间就是此时D点的地方时(据B点为12时可计算出D点的地方
时)为14时,D点昼长=2×(日落时间-12时)=4时。同理,B点的日落时间为16时,
日出时间为8时。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