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下册数学简单的时间经过的计算电子版教案含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课题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设计者李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24时计时法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教学用具课件、钟面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学前准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口答(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2)18时是下午几时?21时40分是下午几时几分?2.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下面时刻晚上10时是( )时中午12时是( )时上午7时是( )时下午4时是 ( )时1.同学们回答得又快又准确,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3.今天,玲玲和爸爸妈妈坐火车去奶奶家,马上就要见到奶奶了,玲玲别提多高兴了!4. (课件出示情境图)快看!爸爸妈妈跟玲玲说了什么?5.根据爸爸妈妈说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3.着急的玲玲想要知道多久才能到奶奶家,你能帮帮她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1.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2.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小组讨论交流)3.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 预设:(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
(操作演示)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巩固运用课堂总结(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
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
即:12-9=3(小时),3+6=9(小时)。
(3)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
部编人教版数学三上《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时间的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1、例2【教材分析】本小节重点是知道1时=60分以及有关时间的计算。
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题目。
【学情分析】学习这部分知识,将为今后学习年、月、日打下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时,可借助情境图,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具体计算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反馈时,可以借助钟表的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初中活动,进一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3.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难点: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拍的录像、钟表。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导游,她要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我们美丽的故宫,你们想认识她吗?(播放视频,出现一位漂亮的小导游。
)导游: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光明小学的学生,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想采访大家一下,星期天你们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和我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出示:快乐的星期天【探究新知】1.时间的换算。
(1)导游:瞧,我已经游览两个小时了,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生:2小时是120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生: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
(2)师:你们真聪明!下面我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敢挑战一下吗?出示题:3时=( )分3分=( )秒240分=( )时1时=( )分2分=( )秒180秒=( )分指名说。
三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含试卷)

三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的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虽然学生还没有学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
但是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现在时间”和“经过时间”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现在时间,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是经过的时间。
我还把课本上的几时=()分,改成了几小时=()分。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说法,可是费了不少的时间。
2、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但是我以为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和11:20+25分=11:45,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后来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
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 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
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
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相信到了期末这部分知识已不是绊脚石,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它。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把一个圆柱形木头截成相等的三段,表面积()A.不变B.增加2个底面C.增加3个底面D.增加4个底面2.下面是圆柱的是()。
苏版数学三年级下册4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1课时)教案与反思

4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材第53页例4、“试一试”)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24时记时法的相关知识和在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难点:理解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PPT,图片,钟表、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飞机票和一张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火车票。
(3)观察机票和火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二、学习新课1.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4。
(1)已知条件:动画剧场从14:00开始播放,16:00结束。
所求问题:《动画剧场》播放多长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引导解题思路:求从14:00到16:00经过了多长时间,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6-14。
(2)解题方法。
(方法一)数一数。
14:00和16:00都是24时记时法表示的,可以在钟面上数一数。
从14时数到16时,时针经过2大格,也就是2小时。
如图:(方法二)画一画。
画一个线段图,每段表示1小时,如图:从14时到16时在线段图上经过了2段,就是2小时,即《动画剧场》播放2小时。
(方法三)算一算。
还可以用减法计算。
用结束时间16时减去开始时间14时,即16-14=2(时),就可以求出《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是2小时。
(3)归纳:在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时,可以将两个时刻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然后相减,所得的差即为经过的时间。
2.画图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
(1)已知条件:《智慧树》节目从8:10开始,8:40分结束。
所求问题:《智慧树》播放多长时间。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反思(含试卷)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反思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
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从课堂整体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用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事情引入教学,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
整节课堂教学节奏把握适当,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自我探究,在进行小组反馈交流。
总之,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尝试做,试着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
教学时间的计算时,我不但拿了实体钟表,还让学生通过画钟表、在脑海里印下钟表的模样,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计算。
这样,学生脑子里有钟面,形成表象,然后再慢慢淡化出来,直至脱离直观的钟面,在脑海中形成钟面。
从而正确的进行计算。
同学们有了钟面的表向后,可以进行数数计算,但在遇到比如:上午8:00到上午9:00这样的计算时容易出错,这是这节课欠缺的地方,还需要加以补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多设想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相信会更完美。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面的图形中不是正方形展开图的是()A. B. C.2.4x+8错写成4(x + 8),结果比原来( )A.多4 B.少4 C.多243.小明用一块54立方厘米的圆柱形木块削成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模型,他削去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18 B.36 C.27 D.254.下图中可以表示÷4计算过程的是()A.B.C.D.5.如下图,任意转动转盘指针,结果指针()停在阴影部分。
A.一定B.不可能C.很可能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3100吨=3%吨B.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宽的和不成比例C.柑比梨多20%,梨就比柑少16D.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14倍7.18-9=()A.9 B.13 C.14 D.88.给分数的分母乘以3,要使原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 )A.3 B.7 C.14 D.219.甲、乙两堆煤,从甲堆中运给乙,则两堆煤相等,原来甲比乙多()。
《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
《简单的时间计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先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再求非整时点时刻间的经历时间。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本的内容,对于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汇报。
通过课上了解我发现学生对于整时到整时的经历时间已经会计算了,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定为计算非整时点时刻间的经历时间。
在探索方法时,让学生经历在线段图上表示起始时间、把问题表示在线段图上、看着线段图计算经历时间等相关环节,并引导他们与小组同学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在练习中我没有强迫他们用什么方法,而是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推理经历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学生刚接触一个新知识,你要把方法强加于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学生用自己的算法推出经历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篇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学习《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时,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课题,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经过时间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既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学具应该得到进一步改进,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然后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有些题目,如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小时借1小时再减,再用这方法比较麻烦,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改过来,列成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的算式,对此我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纠正,学生容易理解,正确率也有所提高。
只是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
教师也只能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练习,讲解。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2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计算经过多少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
因为生活经验有限,而且三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比如练习册中有这样的题: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
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如:7:30——9:05。
第二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

简单的时间计算备课时间:10、24上课时间: 10.26 分课时数:2主备:李正聪复备:王海霞、潘功玲总课时数:32教学内容:简单的时间计算P53——55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自制钟面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出示例图,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二、收集信息,自主探索[自学质疑]根据例图,让学生提出问题1、“六一剧场”是几时播出?几时结束的?2、“六一剧场”播出多长时间?3、“今色童年”播出多长时间?[交流展示]1、初探整时段时间的计算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它的播放时间呢?讨论计算方法。
2、计算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师生共同进行计算。
[精讲点拨]1、整时段时间的计算⑴出示节目表⑵问:从节目表上说说“六一剧场”是几时播出?几时结束的?如何计算它的播放时间呢?⑶讨论计算方法。
⑷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互动探究]2、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⑴问:你还想知道哪个节目的播放时间?⑵师生共同进行计算。
强调书写的格式要求。
⑶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四、优化组织,矫正反馈1、想想做做1出示题目,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了几段?应该怎样求出每天借书的时间呢?学生尝试练习,再集体讨论。
2、想想做做2提出观察要求:图中有几家不同的商店?它们各自的营业时间是从几时到几时?分别分成了几段?尝试完成各商店的营业时间,并组织讨论交流、想想做做3、想想做做5:出示火车时刻表,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张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六、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学得开心吗?七、迁移应用,升华认知阅读“你知道吗?”中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时间计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时、分、秒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在简单的时间的计算上,时和时的计算、分和分的计算对于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
但是对于时、分、秒之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在计算上容易出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先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再求非整时点时刻间的经历时间。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本的内容,对于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汇报。
通过课上了解我发现学生对于整时到整时的经历时间已经会计算了,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定为计算非整时点时刻间的经历时间。
在探索方法时,让学生经历在线段图上表示起始时间、把问题表示在线段图上、看着线段图计算经历时间等相关环节,并引导他们与小组同学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在练习中我没有强迫他们用什么方法,而是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推理经历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学生刚接触一个新知识,你要把方法强加于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学生用自己的算法推出经历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后仔细想想时间的计算学生为什么总是出错呢?主要是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进率是十、在计算上都是是退一做十的而在计算时间的时候是退一作六十。
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
计算容易出错,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时间的计算上就要下功夫、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
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几小时,几分钟,钟面上的某个时刻等、在时间的简单计算上就难一些。
我在教学中教学时间的计算时首先教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时间书写格式,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
学生能够正确的书写时间,那么在计算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
平时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书写时间。
教学生正确的书写时间和时间的正确格式。
我们在教学计算经过的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感触很深。
学生对于几时到几时的时间计算掌握比较容易。
可是他们对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比如8:15到9:05、14:45到16:10等等的情况掌握得比较难一些,只有少数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茫然的。
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
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就利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的经验、让他们知道我们早上是8时上第一节课到8点40下课、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计算等等,多做练习。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