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湖南科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文化

合集下载

湖南科技大学 叶文李

湖南科技大学  叶文李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文学院09级2班叶文李200902440232所查院校:湖南科技大学该校招生时间:在2012年以前,湖南科技大学属于本科二批招生院校,去年它总的招生时间从7月15日持续到7月29日。

在不同的省份,它的招生时间有不同的安排,比如在四川省,去年的招生时间为7月24日。

今年2月,湖南科技大学成为了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它的招生时间和去年相比,应该会有所调整。

湖南科技大学与对外汉语有关的专业有两个,一个是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语言学专业,另一个是外国语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下面将对两个专业都做一些了解。

一、人文学院语言学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及相应的学分):大一(2010级):专业必修课:写作学(1)2分现代汉语(1)3分写作学(2)2.5分专业选修课:(未开设)大二(2009级):专业必修课:修辞学2分文学理论3分古代汉语(1)3分中国文学史3分语音学2分语言文字管理概论2分语言学概论3分汉语词汇学2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3分古代汉语(2)4分普通话训练与测试3分专业选修课:(未开设)大三(2008级):专业必修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3分汉字学2分世界文学3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3分汉语方言学2分汉语史4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3分欧美语言学2分语法学2分中国语言学史3分专业选修课:(未开设)大四:(可能由于大四主要参加实习等原因,未找到课表)二、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该专业是湖南科技大学培养对外汉语方面人才的主要专业,所以我们将它作为了解的重点专业来讲解。

1、主要专业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汉翻译、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欧洲文学、中国文化通史、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外语教学概论。

2、各专业课程开课时间、学分及学时注:在下列的课程类别中,专基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为专业必修课,专选为专业选修课,带★号的为专业选修课中的必选课。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语学习人群不断扩大。

如今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在国外,有孔子学院。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交流方法,能够读懂中国字,说清中国话。

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外,还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常用的传播策略方法(一)课堂渗透法对外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的运用策略,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见缝插针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授课中出现的你好日常问候语句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讲解:与同龄人、平辈份的人打招呼、问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长辈等,打招呼问候时,就要用您好这一词语。

在这其中,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敬老爱老的儒家思想。

又如,讲授帽子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明,中国人不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帽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代称,可以告诉学生们关于绿帽子背后的故事。

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地道的汉语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活跃课程氛围。

再如,教师在运用PPT授课,展示婚礼中的祝福语、红包等,汉语知识时,学生们会说出自己对新人的结婚祝福贺词,祝你们幸福!。

在展示的中国式婚礼中,新娘都用盖头盖着,这种情况,会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掺入一些关于中国婚礼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见面等,虽然是一种旧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还是可以和学生们讲述一下的。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1、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2、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4、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5、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6、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7、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


极作用是: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德制约维护正义)
8、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境界。

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四个向度_1

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四个向度_1

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四个向度发布时间:2021-12-30T06:09:27.87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5期作者:彭庆国[导读]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提出了新要求。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摘要:在2016年,在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和政策的全国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作为思想和政治工作与整个教学和学习进程之间的中心环节的重要性,并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途径。

《提高高等教育机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项目实施方案》(2017年)和《教育部高等教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指导方案》(2020年5月)呼吁高等教育机构落实这些目标促进课程中以思想和政策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将思想和政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并将思想和政治教育内容纳入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育人;教学理念引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提出了新要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同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都强调了思政课要与其他各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推进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主要渠道。

当前,各类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快速推进,但是大多仍处于独自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对协同育人的新要求,本文基于协同育人理论,对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问题进行探讨一、“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的政治思想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和政治教育,这种教育不再仅仅基于大学提供的理论和政治教育,而是基于所有课程对思想和政治教育的深入参与。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强调,领导人民是核心纽带,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便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人民教育。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对于它的探讨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不是主要内容。

但是随着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加深,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探讨文化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渴望通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进一步辅助语言教学。

然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不成熟,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育者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规范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明确教学原则。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原则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60-03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语言要素中蕴含的文化因素1.词汇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深植于词汇之中。

同时学习一门语言,词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所以亲属称谓十分复杂。

它不仅和其他民族一样,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和细微的规定。

比如,英语中的uncle 就可以表示一切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或非亲属,而在中文中就要分伯父、舅父、姑父、姨夫等。

这种现象虽然复杂,但终究不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但是有时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若不将这一部分弄清楚,将会严重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容易缠身误解甚至摩擦。

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作龙的传人,中国传说里的龙也是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神兽,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龙的词语,像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等,这些词的意思大多是美好的或非贬义的。

但是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凶猛恐怖的动物,它代表着邪恶,是西方人畏惧的意象。

自然而然地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会把他们心中龙的想想转移在中国人身上,于是就会产生误解和偏见。

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就要努力解决这类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将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客观的方式 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未来发展
多元化教学方法将更加普及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理论的不断创新,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 运用。这些方法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 形象地展示中国文化,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
03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端午节
讲述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清明节
讲述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如扫墓、祭祀祖先等。
01
春节
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 式,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 饭等。
中国传统价值观文化
01
家庭观念
强调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 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和责任。
02
尊重长辈
强调尊重长辈是中国传统价值 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日 常生活中如何体现这一价值观 。
03
谦虚谨慎
介绍谦虚谨慎在中国文化中的 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言行 中体现这一品质。
04
勤劳节俭
强调勤劳节俭是中国人民的传 统美德,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 何践行这一价值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目录
• 对外汉语教学简介 • 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内容 •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教学策略 •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挑战与应对 •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未来发展
01
对外汉语教学简介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和目标

ppt对外汉语中国文化介绍

ppt对外汉语中国文化介绍
PPT对外汉语中国文化介绍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历史 • 中国文化 • 中国语言 • 中国教育 • 中国科技 • 中国经济
01
中国历史
古代历史
夏、商、周
唐、宋
这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也是中华 文明的发源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 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
这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时期,唐诗、宋 词繁荣发展,科技、经济也取得了巨 大的进步。宋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 达到了巅峰。
墨神韵。
绘画
包括国画、水墨画等, 注重意境和气韵生动。
戏曲
如京剧、昆曲等,融合 音乐、舞蹈、表演于一
体。
音乐
如古琴、二胡等传统乐 器演奏的音乐,旋律优
美,内涵丰富。
传统习俗
01
02
03
04
茶文化
中国茶道源远流长,品茶不仅 是解渴,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
生活方式。
酒文化
酒在中国社交场合中扮演重要 角色,酒令、酒诗等文化形式
详细描述: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地区和民 族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语言体系。例如 ,藏语、满语、蒙古语等都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详细描述:汉语的书写系统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楷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 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汉语的语音和语法
总结词:语音特点
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实现 了从贫穷落后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和转 型,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1. 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此增强外国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将简要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接着,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后,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文化活动的组织等方面。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提升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2.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社会习俗等多元内容。

其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尤以儒家的仁爱、礼义、和谐观,道家的自然、无为、辩证思想,以及佛家的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理念为核心哲学基石。

这些深邃的哲学智慧不仅构成了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也为处理人际关系、社会矛盾乃至国际交往提供了深远的智慧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和诚信。

“仁”为核心,主张爱人如己,推己及人“义”则关乎公正公平,强调行为合乎道义“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智”指向明辨是非、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信”则是诚实守信,为社会交往的基石。

这种伦理道德体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作为传播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尊师重教的教育观、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等方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和谐理念对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吉礼:指祭祀之礼。古人祭祀意在求吉祥,故称吉礼。古人将祭 祀对象分成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中再以地位的尊卑贵贱 分成若干小类。
祀天神:祀昊天上帝(天子之祭);祀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神; 祀司中、司命(人的寿夭祸福和子嗣)
祭地祗:第一等祭社稷、五帝、五岳,一般采用血祭;第二等祭 山林、川泽之神,采用埋沉之祭;祭四ຫໍສະໝຸດ 百物,即诸小神,如门、 行、户、灶等。
祭人鬼:祭祀祖先,地点是庙。天子、皇帝、诸侯祭于宗庙,宗 族祭于祠堂,百姓祭于厅堂的神坛。还包括历代帝王、先圣先师、 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②凶礼:指救患去灾的礼仪,包括荒礼和丧礼两大类,细目则有丧 礼、荒礼、吊礼、襘礼、恤礼等五种。
丧礼是指对死者表示哀悼以及安葬死人的礼仪形式。一般分为七 大环节:复(招魂)、小敛(穿衣)、大敛(入棺)、成服(参 加丧礼者在大敛之日依制穿上丧服)、讣闻(告知亲友)、开吊 (亲友吊唁)、出殡。还有严格的服丧制度,期限依地位高低, 从三年到三月不等。
2.人生旅程中的礼仪礼节 专指在人生旅程中一些特殊阶段所举行的礼仪礼节。主要包括: ①诞生礼:婴儿从娘胎进入社会的礼仪。如生男孩,在门左面挂一
张木弓—弧,象征阳刚之气;生女孩则在门右面挂一方佩巾,象 征阴柔之德。父亲要到宗庙上香祷告,然后到外婆家报喜、送红 蛋,男单女双。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 “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 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 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 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表示长大成人,被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仪式。男 子为冠礼,又叫“加冠”,简单地说,就是男子到了20岁时,要 在宗庙所行仪式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即“冠”),然后 再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给取一个表字。女子的成年礼曰“笄 礼”,又叫“加笄”,也是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两 周时女子“加笄”礼一般在15岁时举行,表明该女子可以嫁人了。 所以人们及笄之年"代指女子从14到16岁这个年龄阶段;而用"弱 冠之年"代指男子接近20岁时。两汉以后,加冠称字的年龄段有 提前趋势,多半在15-16岁时举行,加笄礼则赶在结婚前行之。
恤礼:本与吊礼有相近之义,秦汉以后中央政府在大灾之年采取 赈灾放粮、减免租税、减刑赦罪的方式以表示抚恤之义。
③军礼:指与军队管理、调度、指挥以及同战争行为有关 的礼仪。包括大师之礼(天子亲征)、大均之礼(军队 建制)、大田之礼(一年四季的田猎之礼)、大役之礼 (征发徭役)、大封之礼(封疆)等。军队的后勤管理、 日常训练等都有明确规定。
荒礼:指年谷不熟或疾疫流行之时,为袪灾除疫而举行的祈禳仪 式,也包括为表示与灾疫之民同忧的心情而罢食、罢欲、罢乐的 行事,或贷粮、贷药的行为。
吊礼,本指先秦时各诸侯之间的外交礼仪,即一方诸侯国内发生 水火疾疫之灾或大丧,其他诸侯应遣使吊问,并馈赠救灾之物, 或为之服丧。
襘礼:一指古人为消除灾疫而举行的禳除之礼,二指春秋时期诸 侯之间会合财物接济他国之礼。
③婚嫁礼:青年男女结成夫妻所举行的礼仪。男子结婚叫娶,女子 出嫁叫归,男尊女卑观念的体现。古代婚礼要经过六道环节,名 曰“六礼”:纳采,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 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象征忠贞不二; 问名,俗称“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 上面写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观 查几天,如果家中这几天都平安无事,就再将男方的八字送到女 方家,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内,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 佛前烧香拜拜,这几日内,如果任何一方发生被偷盗、物品损毁、 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么婚事就不成了;纳吉, 又称小定 或文定,也就是订婚,问名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请媒人到女 方家致赠礼物,并通知女家决定这门亲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 女方家,送给新娘枚金戒指 ; 纳征,俗称大聘或完聘,男方选 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纳徵通常在婚礼前十日至一个月 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礼,聘礼名称 都有吉祥的涵意,数量为双数,取成双成对的意思; 请期,俗 称择日,由男家选定婚期大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 亲 迎,正式举行婚礼,把新人的八字都写在红纸上,请择日师择定 黄道吉日,并由媒人奉送双方同意后,举行迎亲仪式。
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言、 立功”的三不朽思想,由此形成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 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 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 取向与文化精神。
(三)礼的类别
1.五礼
《周礼·春官·太宗伯》将五礼明确界定为吉礼、凶礼、军礼、宾 礼、嘉礼,以后历朝历代虽不断修订,但直至清朝修订的《大清 会典》仍不出五礼的范围。另外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 庶民五个等级所行仪礼,亦称五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湖南科技 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文化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 善为核心。
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 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把 道德在文化价值系统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 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基本要求。三者之中, 前两者是外在的既定的,唯有德性方能主观能动地实现 自己。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 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
④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如朝礼、相见礼、蕃往来朝礼。
⑤嘉礼:嘉庆喜事所用的礼仪,包括饮食之礼、婚嫁之礼; 冠笄之礼、宾射之礼(周代属嘉礼,后属军礼。起源于 上古氏族社会的军事教育。即天子与来朝的诸侯一起, 在射宫射箭时所行之礼。诸侯互朝,卿大夫士互相拜记 也行宾射之礼)、燕飨之礼(天子燕飨宾客)、脤膰之 礼(将祭祀用的祭肉作为礼物分送给亲友、兄弟);贺 庆之礼(祝贺他人婚嫁、寿诞的礼节)、巡狩之礼、即 位改元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