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德篇》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知与修养

合集下载

五德 古文

五德 古文

五德古文
五德古文是中国古代一种德行论述方式,它包括仁、义、礼、智、信
五种德行,载于古代文献《论语》和《大学》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
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传承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仁德
仁德是指“人之本性也,善假于物而不枉,好善乐施。

”(《论
语·颜渊》),是指人向善的天赋本性。

仁德是社会和谐、人理解人、互相关爱的基本道德规范。

人有仁德,可以慈悲待人、以德治人,促
进社会和谐,培育正义和公正的氛围。

二、义德
义德是指“君子之所重也”(《论语·为政》),即正直诚实,遵守
公平,执守公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义德是“道德能力”的表现。

三、礼德
礼德是指“有所不为”的规范,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现实表现。

它可以
使人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敬意、
尊重的方式。

四、智德
智德是指人们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指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理
性思考,进一步促成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提高,同时也是维
护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信德
信德是指对待他人真诚、实话实说,遵守诺言,有取信于人、真正为人服务的优良品质。

信德也是人们彼此关系联系的基础所在之一。

五德古文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际互动和人格修养的论述,它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核心,强调人类的道德和品行规范,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五德古文的理念与当今中国文化的道德观念高度一致,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只有加强道德教育,弘扬五德古文的思想,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

五德(仁义礼智信)对身体和关系的影响

五德(仁义礼智信)对身体和关系的影响

五德(仁义礼智信)对身体和关系的影响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

肝里边藏仁,心里边藏礼,肺里面藏义,肾里面藏智,脾里面藏信。

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能够使我们的身体里面产生很多的疾病。

一、仁德养肝仁德丰厚的人,一般从眼睛就可以看出来。

他表现出了一种慈爱、善良、宽容,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非常端庄,随时都可以发自内心的微笑。

在待人接物上,也表现出一种柔和畅达,能够宽容、包容,称之为“慈眉善目”。

为什么会“慈眉善目”呢?因为肝开窍于目,所以从人的眼睛上就可以发现这一个人是否具备比较浑厚的肝木仁德和品格,有了品格才有能量。

仁德品格缺乏,仁德能量缺乏,这样的人性格上肯定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自己生气。

这种人很多,女性一般就表现出爱生闷气,在心里仇恨别人,但外在表现不显露出来,可以憋到自己对着墙角流眼泪,但是却淤积在自己体内。

★表现在健康上,就会伤肝,造成气滞血瘀,头晕眼花,胸闷腹胀。

肝五行属木,仁德为肝脏之本,肝主筋(血管、韧带)。

仁德缺乏的人,晚年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风瘫痪。

而且,仁德品格缺乏表现在命运际遇上,就会人际关系紧张,一生各种事业发展困难重重。

二、义德养肺义德能量丰厚、义德品格强的人,他就非常快乐,以助人为乐、为本,常常侠肝义胆,助弱扶危,济安拔险,身周围常常能聚拢讲义气的朋友,因为他考虑自己少,帮助别人多,所以处善聚缘。

这种人,一般处事果断,不拖泥带水,因为义德属金,快刀斩乱麻,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为人排忧解难,就像及时雨一样。

交到这样义德充沛、义德品格强的人作朋友,也是一种幸福。

有这样的朋友在身边,那么对我们的事业、对我们的人生、对家庭,都是个好事。

肺五行属金,义德又称为金德。

金德为肺脏健康之本,也是上焦调节的一个能量体。

肺主皮毛(皮肤、毛发),金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很多顽固性皮肤疾病和毛发的疾患。

★在健康方面,会因气恼别人而伤肺,经常出现口舌溃疡、气喘咳嗽、咽喉肿痛、,肺痨咯血等呼吸系统疾病。

五德,乃为人处世之道!

五德,乃为人处世之道!

五德,乃为人处世之道!
素为天 2017-12-27 16:34
道德的修养,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

先秦典籍中,”仁”、“义”、“礼”,在《论语》出现得最多,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

至西汉,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号为五常。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

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

仁,要求我们为他人着想、严己宽人;义,让我们知道要有理想有坚持;礼,指的是祭祀礼法,意在尊重那些值得被尊重的事物;智,是指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让我们能够明辨是非、看清世事;信,待人接物都要实事求是,真诚可信。

仁德慈柔,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举止端庄,慈怀虚心。

礼德明亮,光明圆通,秉规持范,明白道理,不争不躁,不惑不迷。

信德无疑,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忠一不二。

义德道情,济安拔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

智德变通,虚怀若古,处下不争,声色不迷,欲淡不贪,谦虚柔和。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仁义礼智信讲的是从五个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随时随地自我反省,有没有达到“五常”做人标准。

做人迷茫的时候,按照仁义礼智信五常标准比对衡量,日新月异的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

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

一、道德修养何谓道德?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因此,道德修养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

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

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

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

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

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

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

热爱生命,言行一致。

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

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

此谓博爱。

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

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品德修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品德修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品德修养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美德,这些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品德修养依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传统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诚实守信、勤勉好学、孝敬尊老、宽容待人等。

其中最基础的美德是诚实守信。

诚实是一种胸怀坦荡、不欺骗他人、不隐瞒真相的态度,守信则是遵守诺言、高度信任,从而建立起社会信任和个人声誉。

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基础,而社会信任和个人声誉则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基础,是国家和人民生活发展的重要保障。

除了诚实守信,勤勉好学也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美德。

勤勉是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表现为不懈努力、刻苦耐劳,不懈追求发展、进步和成功。

好学则是一种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态度,表现为广泛涉猎、多角度思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勤勉好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不仅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包括孝敬尊老和宽容待人。

孝顺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体现为对父母、祖父母、长辈等亲人的关爱和尊敬,是中华民族家庭传统和道德观念的重要体现。

尊老则是尊重年长者,包括长辈和社会中的老年人。

宽容待人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尊重多元化的观念和不同的文化习惯,支持多元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以睦邻相处、和谐发展为目标。

这些美德不仅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社会和谐,更关乎到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素质和国民素质水平。

品德修养的实践方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行动的指南,品德修养是将传统美德落实到实践中的有效方法。

品德修养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自律。

自律是指依据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和自我实践,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追求个性和理想的方式。

自律是品德修养的基础、起点和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灵魂和核心。

说五德文化,悟中华智慧

说五德文化,悟中华智慧

说五德文化,悟中华智慧山爷/文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翻阅古籍发现,汉语数字表述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数字“五”的运用,内涵丰富,颇受启发。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奇数里最大的数字是“九”,“九九归一”,故而古人对“九”特别重视,认为“九”代表阳气最盛,为人们崇尚,而“五”在阳数中处居中位置,有调和之意。

五,会意。

从二,从乂(读音yì)。

“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

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东汉许慎《说文》中解释道: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说到五,就得提及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午节。

端者,开端也。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顺次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故五月初五又称午月午日(重五或重午),初五为午之开端,所以称端午(五),而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

文献记载,“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与端午(端阳)对应的便是重阳节,《易经》中记载,六为阴,九为阳,而农历九月初九有两个九,称之为重阳。

《史记·项羽本纪》中道:“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五是代表阴阳平衡的数字。

在象征天地之气的洛河图里,五在中心,足见五是一个支配天地之气的重要数字。

洛河图大禹治水时,一神龟从洛河爬出,背上数字排列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五的字义:数名,四加一;可以组词,衍化出更多的“五”之数:五帝(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脏(心、肝、脾、肺、肾);五灵(天、地、人、神、鬼);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时(春、夏、四季、秋、冬);五谷(稻、黍、稷、麦、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气(风、热、湿、燥、寒);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蕴(色、受、想、行、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等等。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道德修养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尊重道德价值观,对于人的品格、行为和修养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

在现代社会,尽管外部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但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儒家道德伦理,主张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

孔子提出的“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人们应该以关怀、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在个人行为中发扬仁爱精神,追求道德的高标准。

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也体现在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中,使人们能够和平相处和互助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道德修养的内化和自觉。

儒家思想中有一句名言:“不修身,何以治人?”,强调个人修养是管理他人的前提。

个人修养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的学习、修身养性等方面。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能力。

这种道德修养的内化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奸诈、虚伪、嫉妒等不良的品格和行为,而注重培养正直、诚实、公正等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治国,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这种理念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提出了君主应该以德行为本,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以公正的原则执政。

这种理念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适用于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具备道德高尚的品质和才能,能够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多样性,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

然而,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生活中,道德修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注重道德修养,遵守诚信原则,才能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只有尊重他人,关爱弱者,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个人生活中,只有注重个人修养,遵循道德的行为规范,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从《五德篇》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知与修养

从《五德篇》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知与修养

从《五德篇》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知与修养张三丰的《五德篇》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然后分别论述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与人体健康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本文从翻译张三丰的《五德篇》入手,概括了张三丰关于道德与身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观点,进而探析《五德篇》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从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道德认知,以期对现代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所裨益。

标签:五德;五脏;五行;道德认知;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人系统地研究了宏观的天人关系(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微观的天人关系(人的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系统理论,并为人类的身心的完善找到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这些理论与方法,集中体现在《易经》、中医及道家的著作中。

张三丰的《五德篇》,正是在天人合一的宇宙体系中系统阐述了人的心理与生理、道德与身体的关系。

学习此文,可以从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道德认知,寻求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路径与方法。

一、《五德篇》主要内容——道德与身体的相互关系《五德篇》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分别概述了五德与五经(五脏)的相互关系,指出道德修养与人体健康共生共荣的关系,强调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原文如下:人生有五德①,吾尝以譬天地之五行,人身之五经②。

仁属木也,肝也③;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

是知五德之不可少一,犹之五经之不可绝一,即如五行之不可缺一。

人皆曰木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仁也,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矣。

人皆曰金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义也无义者必无权宜④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矣。

人皆曰火不可少也,而何以无礼也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其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矣。

人皆曰水不可少也,而何以无智也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五德篇》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知与修养张三丰的《五德篇》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然后分别论述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与人体健康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本文从翻译张三丰的《五德篇》入手,概括了张三丰关于道德与身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观点,进而探析《五德篇》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从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道德认知,以期对现代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所裨益。

标签:五德;五脏;五行;道德认知;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人系统地研究了宏观的天人关系(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微观的天人关系(人的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系统理论,并为人类的身心的完善找到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这些理论与方法,集中体现在《易经》、中医及道家的著作中。

张三丰的《五德篇》,正是在天人合一的宇宙体系中系统阐述了人的心理与生理、道德与身体的关系。

学习此文,可以从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道德认知,寻求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路径与方法。

一、《五德篇》主要内容——道德与身体的相互关系《五德篇》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分别概述了五德与五经(五脏)的相互关系,指出道德修养与人体健康共生共荣的关系,强调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原文如下:人生有五德①,吾尝以譬天地之五行,人身之五经②。

仁属木也,肝也③;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

是知五德之不可少一,犹之五经之不可绝一,即如五行之不可缺一。

人皆曰木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仁也,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矣。

人皆曰金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义也无义者必无权宜④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矣。

人皆曰火不可少也,而何以无礼也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其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矣。

人皆曰水不可少也,而何以无智也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矣。

人皆曰土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信也无信者必无交孚⑤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也。

是知为人者必先有心之五德,而后有身之五经。

仁不绝,肝气生;义不绝,肺气平;礼不绝,心气明;智不绝,肾气灵;信不绝,脾气醒。

德包乎身,身包乎心。

身为心用,心以德明。

是身即心,是心即身。

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

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的生命和肉体是产生道德的机器,或者说人是产生道德的生灵。

人的生命中有五行之气,人体中的这些五行之气,在五脏中分别属于心、肝、脾、肺、肾的功能,这些健康的脏器可以直接产生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

这些道德是肉体功能在一定场合的外现。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藏实质上是产生道德的器官,五德是五脏之气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外现。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张三丰提出如下观点:人天生就具有五种伦理道德方面的先天本质,因此将它们同天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人身心肝脾肺肾五个经脉联系起来加以论说。

这五种伦理道德,一是“仁”,五行属性为“木”,体现五脏中肝的功能;二是“义”,五行属性为“金”,体现五脏中肺的功能;三是“礼”,五行属性为“火”,体现五脏中心的功能;四是“智”,五行属性为“水”,体现五脏中的肾的功能;五为“信”,属性为“土”;体现五脏中肝的功能。

这五种功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因此,五德是每个人缺一不可的品德,这就好比人的五脏缺一不可、天地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缺一不可一样。

他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然后分别论述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木”德。

木德为“仁”,是养育之德。

没有仁德的人,必然也没有养育之念,外不能爱人,内不能养己,“仁”是肝的功能,缺乏“仁”德,会使肝的功能逐渐弱化,好比“木”快枯死了。

金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金”德。

金德为“义”。

是一种大公的道义精神,一个人缺乏金德,失去了“义”,必然不会主持公道与正义,不会去利益他人。

“义”是肺的功能,因义失而气丧,肺的功能就会逐渐衰绝。

好比“金”的质地已经退化锈蚀,没有作用了。

火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火”德。

火德为“礼”。

“火”具有热烈光明,传播利人的特性。

“礼”是心的功能。

一个人行为上经常失礼,说明心灵上缺失热量和光明,这个人一定是自私、无情的,其心气将呈衰枯之势,好比“火”逐渐接近熄灭。

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水”德。

水德为“智”。

水具有其滋养万物和流通灵活的特性。

人之为“人”全在于“智”。

一个人一生中生命质量的优劣高下,也在“智”的含量多寡。

一个人缺失了“智”,就像河里水被污染,浑浊不清,不能清沏流畅。

“智”是肾的功能,人无智,表明肾气已近绝失。

好比生命之“水”已经浑浊干涸。

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土”德。

万物皆为土所生,人亦为土所生。

土生万物又为人所用。

而且,土生万物,春夏秋冬,阳生阴育,有条不紊。

当生则生,当长则长,当收则收,当藏则藏,二十四节气,一刻不乱。

以时准之为“信”,以养调之为“用”,所以土德为“信”。

“土”的特质反映在人的先天德性上就是“信用”。

“信”是脾的功能,与人交往必然不诚实、不讲信用的人,必然辉导致脾的功能衰弱退化,因为“土”已经开始分崩离析了。

根据以上对“五德”与“五脏”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应当知道,为人必然首先要具备道德品质上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然后才能去考虑肉体上的五脏导致的健康与否。

一个人,他的“仁”不缺失,肝气就不断滋生;他的“义”不缺失,肺气就充足平和;他的“礼”不缺失,心气就明慧澄清;他的“智”不缺失,肾气就灵动活跃;他的“信”不缺失,脾气就醒明祥和。

由此进一步看到,属于品质的德直接对肉体生命产生影响,肉体的状况又反过来影响人的心性。

一个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先从后天的心性修炼做起,规范身的一切不良行为,使它们有利于心性修养,心性修养境界的不断提高就会显示先天本质之德的光明。

这是因为,规范身的时候正是在恢复德的时候。

人的肉体状况反映着人的精神状况,人的精神状况又反映着肉体状况。

所以说,五德联系并反映五脏,人的五德丢失了,等于人的五脏也丢失了;人的五德完善,人的肉体必然完美;人的肉体完美,经养人体的五脏六腑也必然完美。

人身心上的五行完美和谐状态必然会反馈到宇宙大自然中,给宇宙大自然以良好影响,又强化了天地五行造化养育万物的功能。

上述是对《五德篇》的白话翻译。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认为,人的先天之德,作为一种精神表征功能,不是凭空独立存在的,必须以肉体机能为依托的,这就是“五德”与“五经”的关系。

五脏完善的机制与功能,提供给了人完美的五德表现。

五德的完美表现,又对五脏功能是一个完美的调节。

这是先天生后天之后,后天对先天的自然顺应和回应,完美的五德可使生命享尽天年。

但是,人在后天若有不良行为,心性受到污染或扭曲,破坏了先天的完美,那么就会由五德的沦丧影响到五脏功能,导致五脏功能的弱化、紊乱甚至丧失,就会生灾、生病、生祸甚至夭折而亡。

二、《五德篇》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五行学说天地之间的金木水火土,人身上的心肝脾肺肾,与人的道德修养之间怎么可能有关联?如何关联?如何相互影响?把他们联系起来,是牵强附会的,还是有内在联系的?这些,用现代的科学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是难以理解的,必须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寻找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有三个特点,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系统观;二是重视把握规律(注重研究支配可见事物背后不可见的规律);三是取象比类,善于求同归类。

这三个思维特点,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当然,也是解读《五德篇》的关键。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系统观,这一观点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处,自然万物共生共存。

“天”就是代表“自然”。

“人”指人类。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宇宙规律的支配。

二是天人相应。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且是相互呼应的,所以一切人、事都应该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观认为,宇宙星球的运行有其固定的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地球上植物、动物及人类的生长衰老节律,人类的生命运动无法逃脱“天”(宇宙星球的运行有其固定的规律)的支配。

由此,中国的祖先总结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系统理论。

五行学说正是其中之一。

五行学说是也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系统论,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规律的一种学说,其根源是对地球公转产生季节变化规律及太阳系五个行星对地球影响规律的概括。

中国古人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气”。

“气”的不同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相互的关系。

概括来说,“气”的运动有五种形式和态势,即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及平衡状态。

于是,善于取象比类的古人,以木(向外)、火(向上)、土(平衡)、金(向内)、水(向下)五种物质来比喻气的五种运动形式,并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是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

由于万事万物具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特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既相互滋生,有相互制约,互相生克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复杂、动态的系统,即所谓“五行大系”。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五行大系也寻找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统摄自然与人事。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动态、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人体生理与心理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张三丰的《五德篇》正是在系统的五行学说指导下对人类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具体阐释。

五行归类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化生长化收藏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窍目舌口鼻耳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液泪汗涎涕唾五荣爪面色唇皮毛发五义魂神意魄志五德仁礼信义智三、《五德篇》的现实启发——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根据上述表格可以看到,五行学说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类,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

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联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