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部编中考语文通假字(古诗文课内篇)

合集下载

初中课标篇目古诗文通假字

初中课标篇目古诗文通假字

初中课标篇目古诗文通假字初中课标篇目古诗文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

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

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

“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

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

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

“读”音dú,“逗”音dò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

初中课标篇目通假字:《论语》12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yuè),同“悦”,喜悦。

初中中考常见通假字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初中中考常见通假字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中考语文常见通假字A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C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九年级文言文全部通假字

九年级文言文全部通假字

九年级文言文全部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字在不同的地方可以用不同的字代替,这些字就是通假字。

以下是一些九年级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
1. 之、之间、之乎、之所以可以用者、之乎者也可以用此、之乎者也可以用彼。

2. 乎、乎者、乎哉可以用矣、乎者、乎哉可以用耳。

3. 也、亦可以用矣。

4. 此、此间可以用是。

5. 是、是非可以用也。

6. 其、其所可以用之。

7. 于、于是可以用乎。

8. 者、者也可以用之。

9. 与、与之可以用及。

10. 以、以为可以用为。

11. 何、何也可以用乎。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通假字整理(最全)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通假字整理(最全)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通假字整理(最全)必修上册《短歌行》契阔谈讌:讌,同“宴”,宴会。

《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列,同“裂”。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指酒杯。

《劝学》虽有槁暴:有,同“又”,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以为轮:,同“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君子性非议也:生,同“性”,天性。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

杯盘狼籍:籍,同“藉”,凌乱。

《登泰山记》须臾成五彩:采,同“彩”,彩色。

少圜:圜,同“圆”。

《静女》爱而不见:爱,同“薆”,隐藏。

说怿女美:说,同“悦”。

女,同“汝”,你。

自牧归荑:归,同“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匪,同“非”,表否定判断。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毋吾以也:以,同“已”,止。

鼓瑟希:希,同“稀”,稀疏。

莫春者:莫,同“暮”,晚。

《齐桓晋文之事》王说:说,同“悦”,高兴。

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

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刑于寡妻:刑,同“型”,做榜样。

抑为采色:采,同“彩”,色彩。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是罔民也: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

反,同“返”,回、归。

《庖丁解牛》砉然向然:向,同“响”,作响。

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同“枝”,支脉。

批大郤:郤,同“隙”,空隙。

《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

《鸿门宴》距关:距,同“拒”,把守。

毋内诸侯:内,同“纳”,接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11共通供,供给2阙通缺,侵损3说通悦,心服4知通智,聪明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册10.岳阳楼记知识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3)百废具.兴(4)属.予作文以记之(5)予观夫.巴陵胜.状(6)浩浩汤汤....(7)横无际涯..(8)朝晖.夕阴(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前人之述备.矣(11)然则..北通巫峡(12)南极.潇湘(13)迁.客骚人..(14)若夫淫雨霏霏....(15)连月不开.(16)浊浪排.空(17)日星隐曜..(18)山岳潜形..(19)樯倾.楫摧.(20)薄.暮冥冥..(21)则有去国..怀乡(22)忧谗畏讥....(23)至若春和景..明(24)波澜不惊.(25)沙鸥翔集.(26)锦鳞.游泳(27)郁郁..青青(28)而或.长烟一.空(29)此乐何极.(30)宠.辱偕.忘(31)把.酒临风(3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3)或.异二者之为.(3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6)先.天下之忧而忧(37)后.天下之乐而乐(38)微.斯人(39)吾谁与归.2.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3.古今异义(1)越明年..,政通人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看(3)增其旧制.古义:;今义:制度(4)前人之述备.矣古义:;今义:具备,具有(5)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前往(6)而或长烟一.空古义:;今义:数词(7)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今义:景色,景观(8)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今义:判断动词(9)微.斯人古义:;今义:细微4.一词多义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__(1)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政通人和__________(2)通北通巫峡__________南极潇湘__________(3)极此乐何极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__________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4)和政通人和__________浊浪排空__________(5)空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6)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5.词类活用(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作动词,(2)百废.具兴作名词,(3)北.通巫峡作状语,(4)南.极潇湘作状语,(5)日星隐曜.作名词,(6)先.天下之忧而忧作状语,(7)后.天下之乐而乐作状语,6.文言句式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这些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用来替代另一个字或词,而它们的含义可能与原字或词有所不同。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学习中,通假字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初中语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这个代替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通假字的存在是因为古代的书写材料有限,人们常常用简单的符号或图形来代替复杂的字或词。

在初中语文中,我们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包括:“反”通“返”,表示返回;“见”通“现”,表示出现;“说”通“悦”,表示高兴;“女”通“汝”,表示你;“亡”通“无”,表示没有;“坐”通“座”,表示座位等。

这些通假字的含义和原字或词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是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用来替代另一个字或词。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要了解这些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除了在阅读中需要注意通假字之外,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通假字。

因为通假字的使用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规范的汉字,避免使用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文献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我们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须要掌握一些常见的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在写作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通假字,以保证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通假字是指本应使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现象。

在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人们常常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些发音相近但实际上不同的字或词。

以下是初中16册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及其解释:“肱”通“躬”,弯曲身体。

红色教育在幼儿生活、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红色教育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4 (古诗文课内篇)--通假字
例句及出处
读音
本字及释义
七年级
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fǒu)
同“否”
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说(yuè)
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有(yòu)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舍(shì)
同“释”,解除、消除
拂(bì)
同“弼”,辅佐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反(fǎn)
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huì)
同“慧”,聪明
军士吏被甲(《周亚夫军细柳》)
被(pī)
同“披”,穿着
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式(shì)
同“轼”,车前横木。用作动词,指扶轼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要(yāo)
同“邀”,邀请
与(yú)
同“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乡(xiànɡ)
同“向”,先前、从前
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错(cuò)
同“措”
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仓(cānɡ)
同“苍”
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支(zhī)
同“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pī)
同“披”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yòu)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shú)
同“熟”,仔细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有(yòu)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邪(yé)
语气词,后写作“耶”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 Nhomakorabeaiē)同“贴”
但手熟尔(《卖油翁》)
尔(ěr)
同“耳”,相当于“罢了”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杓(sháo)
同“勺”
八年级
略无阙处(《三峡》)
阙(quē)
同“缺”,空隙、缺口
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兑命》曰(《虽有嘉肴》)
兑(yuè)
同“说”
学学半(《虽有嘉肴》)
学(xiào)
同“敩”,教导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与(jǔ)
同“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大道之行也》)
矜(ɡuān)
同“鳏”,老而无妻
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xiàn)
同“现”
九年级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具(jù)
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属(zhǔ)
同“嘱”,嘱托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辟(bì)
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辩(biàn)
同“辨”,辨别
例句及出处
读音
本字及释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得(dé)
同“德”,感恩、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转(zhuàn)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反(fǎn)
同“返”,返回
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女(rǔ)
同“汝”,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zēnɡ)
同“增”
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hénɡ)
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