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中兽医学习资料
中兽医学复习资料

中兽医一.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借以说明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物质衍生变化的结果。
2.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滋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有相互协调的一面。
3.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相拮抗的一面。
4.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
5.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6.整体观念:动物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动物本身的整体性和动物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就是整体观念。
7.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才会引起发病。
8.邪正盛衰: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及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不同治法。
10.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可采用同种治法。
11.四气: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自古称为四气,也称四性。
12.五味:中药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药味,称为五味。
13.阴阳:自然界一切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事物或方面的代名词。
既可代表两个相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14.阴阳对立: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5.三因制宜: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畜制宜,即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四时气候、地域环境以及病畜的性别、年龄、体质等因素考虑用药原则。
16.辨证论治:就是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
辩证就是利用四诊收集资料、分析判断、认识疾病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疗方法。
17.八纲辨证: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中兽医学复习资料

中兽医学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阴阳
阴盛阳虚
五行相侮
五行相乘
藏象
宗气
营气
经络
奇经八脉
病机
四诊和参
促脉
代脉
八纲辨证
六经辨证
同治
异治
治未病
方剂
相使
相须
归经
2. 其他
阴阳的关系
气和血的生理功能
五行的相互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
气和津液的关系
经络的主要作用
肺的肃降功能主要表现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
肺与大肠病辨证要点
影响正常口色的因素有
方剂与配伍的关系
四君子汤的方药组成
五味所表示的药物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目的
湿邪化燥的机理
辛凉解表代表方剂
补血和血代表方剂
止咳化痰代表方剂
祛湿代表方剂
理气代表方剂
君主之官是?
泻火药有哪些
六腑与奇恒之腑有哪些
五行的作用
脏腑的功能
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含义
顺气安胎的药有
肝病传脾,病理传变规律是
与肺相表里的脏腑是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全过程的脏腑是
五脏及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
为什么说药物“升降在物,也可在人”?沉脉的脉象特点及主病?
何为四诊?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瘀血的类型及成因?
3.分析
根据症状分析一头8岁黑白花奶牛,产犊60天,昨天气候突然变冷,今早发现该牛精神沉郁,不吃草,不见反刍,前来就诊。
检查:体温40.1℃、P96次/分、精神沉郁、毛乍、怕冷、遇风发抖、无汗,鼻流清涕、稍喘、脉浮紧。
该病的证型、方剂、舌苔与无汗原因。
中兽医学复习资料

3、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4、如何理解肺主气?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
5、怎样理解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 6、气的分类?气的功能? 7、气与津液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述津液的输布与排泄过程。
2、五脏六腑各有何生理功能?起共同特点是什么? 3、为何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有何意义? 4、试述气与血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
4、前人有“腑病以
为补”的见解。
5、“水火既济”说明了
两脏的关系, “精血同源”说明了
6、后天的根本之气是指
7、“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了
的关系。
两脏的关系,
8、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
,血液的组成包含
9、性质较清稀,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空穴起滋润作用的是
三、问答题
气。
气集聚于胸中。 。
1、五脏六腑之间有何区别? 2、宗气是怎样形成的?其分布和生理作用如何?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酸味药物的作用是
-药物为什么要配伍?药物“七情”中哪些属于配伍范畴,哪些属于禁忌范畴? 2、什么叫方剂?药物为什么要配伍?它与中药有什么区别? 3、 五、论述题 1、什么叫中药炮制?中药为什么要进行炮制?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哪些? 2、中药的性能是什么?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何意义?
1、论述发病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中草药
一、名词解释
1、四气 2、五味 3、归经 4、升降浮沉 二、选择题
1、中草药炮制的目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清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
B 除去某些药物的腥臭气味 C 为了使药物美观、便于欣赏 D 增加药物的疗效和改变药物的性能
2、中药的性能下列哪种说法欠妥() A 是指药物的性味和效能。--精选 22、寒为季的主气
中兽医(原版讲义)

中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TCVM)绪论1 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2 中兽医学的学习意义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4 中兽医学的教学方法和要求1 中兽医学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治手段的传统兽医学2 中兽医学的学习意义2.1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2.2 中西兽医结合需要2.3 指导个人保健2.1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A 治疗学上适应现代医疗观B 治疗的疾病谱广泛,方法独特,效果明显C 中西医药结合,优势互补,创新潜力无穷2.2 中西兽医结合需要大家畜(牛、马)疾病中药防治中小家畜(猪,羊)疾病中药防治家禽(鸡,鸭,鹅)疾病中药防治宠物(狗,猫)疾病针灸、中药防治做个合格的兽医,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中西兽医结合(于船)2.3 指导个人保健•SARS-中医药介入✓显著改善患者发热、胸闷、咳嗽、汗出、乏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改善时间早✓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较低参考文献:潘俊辉,杨辉,喻清和,王峰,邱志楠,钟淑卿,钟南山. 中医药介入SARS 71 例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8月18日第六版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1 整体观念•3.1.1 家畜本身的整体性•3.1.2 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家畜本身的整体性脏- 腑- 官窍- 形体- 系统心-小肠- 舌- 脉- 心系统肺-大肠- 鼻- 皮- 肺系统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现代化畜牧业四大技术支柱主要是优良的品种、完善的动物营养、兽医防疫体系及家畜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
其中前三项经过多年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卓著,惟独环境因素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气候变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以及环境管理等人为的缺陷,以致优良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营养完善的全价饲料因环境的变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兽医防疫体系中,环境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种疫病发生发展的诱因、穷于应对,难以控制。
中兽医复习资料

第三篇 中药及方剂
中药炮制的目的:1.清除杂质及非用药部分,保证药物的纯净清洁 2.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3.增强药物的疗效或转变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4.便于制剂、服用和贮藏 5.改变药物作用趋向,引药入经
6.矫位、矫臭
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中药的性能: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头:诸阳之会,胸:诸阴之会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化生,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2.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自前肢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后肢厥阴肝经,
再复注于肺,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构成十二经脉循环。
3.营气在脉中运行的一条分支,由前肢太阴肺经开始,传注于任脉,上行通连督脉。
舌苔由胃气熏蒸而成. 白苔 主表证、寒证,是卫分病的主要特征 黄苔 主里证、热证,为气分病的象征 灰苔 主热证、湿证的重症,多由黄苔转化而来 黑苔 病情较重的表现
舌苔的有无,表示病情的进退和胃气的复衰; 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和病情的进退; 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 舌苔的腐腻可知脾胃的湿浊。 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虚脉主虚证,实脉主实证。
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传导病邪、反映病变
经络在生理方面的作用:运行气血,温养全身、协调脏腑,联系周身、保卫体表,抗御外邪
第五章 第五章病因病机
病因,即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兽医学称之为“病源”或“邪气”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与自然界,多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而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疠。
六淫致病,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兼挟性、转化性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病邪由里外透肌表,里证转化为表证抵抗力增强,邪气衰退,病情好转 (二)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同时在同一个畜体上出现 脏腑辩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和 正邪盛衰等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肺与大肠的辩证:肺气虚、肺阴虚、痰饮阻肺、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伤肺、肺热咳喘、大肠液亏、食积大肠、 大肠湿热、大肠冷泻 肺与大肠的辨证施治要点: 1.肺的病证,从病因上讲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种,临床辨证上不外虚实两类。 2.肺主肃降,治肺病以清肃肺气为主,虽有宣肺、肃肺、温肺、清肺、润肺之别,但务使肺气肃降,邪不干犯,其病乃愈。 3.大肠主传导糟粕,其病变主要反映在粪便方面。 4.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故肺经实证、热证可泻大肠,使肺热从大肠下泻而气得肃降。
中医与中兽医学习资料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它们之间互相制 约、相生相克。在中医中,五行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和治 疗。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都有其 特定功能和相互关系,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与中兽医学习资料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与治疗 • 中兽医基础理论 • 中兽医诊断与治疗 • 中医与中兽医比较与融合 • 学习方法与资源推荐
01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哲学的基础,描述事物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方面。在中 医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中兽药应用与管理
合理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管理规范
根据畜禽病情合理选 择中兽药,避免滥用 和误用。
确保所用中兽药质量 可靠,无毒副作用, 不污染环境和畜产品 。
确保中兽药的治疗效 果显著,能够有效控 制和治疗畜禽疾病。
建立健全中兽药管理 制度,规范中兽药的 采购、储存、使用等 环节,确保中兽药的 合理使用和效果。同 时,提高兽医人员的 专业素质,加强对中 兽药知识的学习和应 用能力。
中医与中兽医学习技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和中兽医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者需要将理论知识与 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精读经典
中医和中兽医的经典著作是学习这两门学科的基石,学习者需要反 复精读经典,体会其中的精髓和要义。
跟师学习
寻找有经验的中医或中兽医医师作为导师,通过跟师学习,观察并 实践医疗过程,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
中医与中兽医学习资料

中医使用各种草药来治疗疾病,如伤寒、感冒、糖尿病等,草药的种类繁多,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和配伍。
中医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中兽医的治疗方法
草药治疗
按摩疗法
整体疗法
中医及中兽医的疾病治疗
04
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方剂,针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中药组合和治疗程序,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针灸疗法
药物治疗
中兽医的疾病治疗
01
02
03
04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医及中兽医的日常保养
05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当的食物,以温凉、清淡、滋润、补益为主,避免过度进食辛辣、油腻、寒凉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和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
运动养生
保持心情愉快、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通过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调节。
中医的疾病治疗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之间相互关联,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整体观念,综合调理身体,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辨证施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病情轻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xx年xx月xx日
《中医与中兽医学习资料》
目录
contents
中医及中兽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及中兽医的诊断方法中医及中兽医的治疗方法中医及中兽医的疾病治疗中医及中兽医的日常保养
中医及中兽医的基本理论
01
阴阳五行
2023年新版中兽医学复习资料

1: 中兽医学: 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简称, 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 以动物病证防治和动物保健为关键内容一门综合性科学。
2: 阴阳: 是对互相关联又互相对立两种事物, 或同一个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概括。
3: 五行: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是指这五种物质运动和改变。
4: 脏腑: 即内脏及其功效总称, 是动物体关键组成部分, 研究动物体各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病理改变及其互相关系学说, 称为脏腑学说。
4.疫疠一个具有强传染性外感致病因素“疫”, 指瘟疫, 有传染意思, “疠”指天地之间一个不正之气。
5: 气: 习惯上, 把弥散无形气称为气, 是不断运动、极其细微物质。
6: 血: 是一个循环于脉中具有营气红色液体。
7: 津液: 是动物体内一切正常水液总称。
清而希者为津, 浊而稠者为液。
8: 经络: 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总称, 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运营气血、调整功效通路, 是动物体组织结构关键组成部分。
9: 病因: 即致病因素, 也就是引发动物疾病发生因素。
10: 病机: 是指多种病因作用于机体, 引发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机理。
11: 七情, 指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改变。
12:辨证论治:是中兽医学基础特点之一, 也是对中兽医理、法、方、药整个诊疗体系概括。
辨证:即分析、辨认证候, 论治:就是依据辨证结论, 确立相应诊疗标准和方法。
13: 八纲辨证: 就是将四诊所搜集到多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 对疾病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 归纳为八个具有普遍性证候类型。
八纲, 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14: 升降浮沉: 指药品作用于机体四种趋向。
15: 归经: 指药品对机体某部分选择性作用。
即关键对某经或几经发生显著作用, 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16: 相须: 即性能, 功效相类似药品配合应用, 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17:相使:即性能, 功效方面有一些共性, 或性能功效虽不同样, 但是诊疗目的一致药品配合使用, 而以一个药品为主另一个为辅, 能提高主药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末年,张仲景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学术 态度和学习精神,写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 寒杂病论》(后世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确立了“理、法、方、药”的中医辨证论治理 论基础,并创立了“六经辨证”学说,被后世尊为“ 医圣”和“医方之祖”,流传到日本后,视为至宝。 同时代的名医华佗,创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 腹、整骨手术,堪称“外科鼻祖”。他还独创“五禽 戏”体操,开创了保健医学的先河。
18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1)在结构上的统一性
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肝、心、 脾、肺、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六腑,筋、脉、 肉、皮毛、骨五体,以及目、舌、口、鼻、耳前阴和肛门等诸窍共同 组成的。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成为一个独立的 器官。
总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器 官之间相互联系,在生理上互相依赖,在病理 上互为因果,所以在诊查疾病时不能以偏概 全,盲人摸象。在治疗时要全面考虑,统筹兼 顾,务必辨证求因,治病求本。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六合之中,自然环境之内,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当自然 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季节、地理 、水土,风雨雷电等,对人亦对万事万物,产生不可 抗拒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 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还有“四诊合参”、“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治未病”等都是中医的特点, 而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6
(一)整体观念
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 理概括。其反映的是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 血、痰饮)、疾病的部位(表、里、何脏、何腑、何 经络)、疾病的性质(如寒、热);和邪正关系(虚 、实)。证比症状更深刻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是辨 证的结果,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7
魏晋隋唐时期,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成为我国第 一部脉学专著。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 部针灸学专著。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雷公炮炙论 》,是我国第一部制药学专著。隋代巢元方的《诸病 源候论》为我国最早的病因、病理和证候学专著。唐 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涉及内、妇、小儿科,内容 十分丰富,如对糖尿病的防治。并提出“大医精诚” 作为医德修养的名言,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人编成的《新修本草》为我国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过去世界公认为最早 的纽伦堡药典还要早900年。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与 其他医学相比,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 手段中,辨证论治独具特色,高人一筹。
症,即症状,是疾病的具体表现,包括作为患者的不 适的感觉,如头痛、呕吐、腹泻,还包括医者采集的 体征,如眼压高、血压高、凹陷性水肿等。一般症状 可以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作为诊断的伴随症,起佐 证材料作用,如发热、头昏;特殊表现的症状则为某 一病证惟一的,具有诊断性意义,如黄疸性病变中的 目黄,哮病中的哮鸣音,痢疾中的里急后重、脓血黏 液便。又如舌底络脉曲张代表瘀血证,舌质光剥代表 阴虚等,这些体征对诊断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金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医学书籍的出 版与繁荣。由朝廷组织编撰的图书很多,如《太平圣 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 者载方达16834首之多。公元1027年,王惟一铸成针灸 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具,宋慈著《洗冤录》是世 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陈自明的《妇 人良方大全》是宋代杰出的妇科专著。金元四大家: “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 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倡导学术争鸣,对中国 医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与中兽医学习资料
稔村生产部
1
一、中医学发展史概要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四、中医与中兽医同源
五、中兽医常用中草药(按其功效)分类 六、常用中草药组方 (养鸡业)
一、中医学发展史概要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 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疾、医、疥、龋、浴、沫等 有关疾病和治疗的文字记载。在周代就有了食医(营 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伤科)和兽医等 医学分工,并有除虫灭鼠和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活动 的记载。
每一次的异常气候现象的发生,诸如地震、台 风、海啸、水涝、干旱等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可 预料的灾害,野蛮对待环境或肆意破坏生态环 境都将遭到自然的报复。所以,保护环境,维 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远离人工环境,适应自 然,归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状态是中医 养生学的最高境界。
(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正常人不能逃避社会、 脱离社会而存在。人能影响社会,社会更能影响人。 社会政治与经济、物质与精神生活营造人的生存环 境,诸如婚姻、家庭环境,职业、教育、兴趣和爱 好,特别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 一个人的心身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世界各国 各地区的社会动乱、战争、恐怖活动,使人们流离失 所,饥饱不常,劳逸无度,瘟疫流行,导致人群大量 非正常死亡,就是人与社会环境失去和谐统一的恶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 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7
整体观念,就是事物、现象和人体本身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联 系性。其对象包括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在古 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指导下,中医的整体思想是关于人体自 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整 体观念认为,人体表面与内部、结构和功能上密不可分,人体生 老病死无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医整体观念与20世纪60年代才 兴起的所谓“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完全一致,再 次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19
但是,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 系起来的,而且这种联系有其独特的规律。即 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
如肝、胆、筋、目构成“肝系统”;心、(脑)、小 肠、脉、舌构成“心系统”;
脾、胃、肉、口构成“脾系统”;肺、大肠、皮、鼻 构成“肺系统”;
肾、膀胱、骨、耳和二阴构成“肾系统”。
10
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概念,提出了治 疗传染病的学术见解,著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薛生白著《湿热病篇》,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对温热病的病因、传变、诊治进行 了系统的总结,使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 学说和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 术体系。
12
阴阳学说被认为是人体的“自稳系统”,针灸 学的“子午流注”已被“生物节律”所证实, 活血化瘀得到血液流变学理论的证实,辨证诊 治属于现代“黑箱理论”范畴,“六淫”致病 为气象医学所肯定。还有针刺麻醉、针拨术治 疗白内障、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急腹症等, 进一步证明中医是科学的,中医是我国乃至世 界医学的一大宝库。
季节对人体影响非常明显。春天主生,草木生发,冬 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夏天主长,草木茂盛,动物 活动活跃。秋天主收,草木凋零,果实丰硕。冬天主 藏,天寒地冻,草木归根,万物闭藏。人体的脉象亦 随着季节变而变,表现在脉搏春浮、夏洪、秋蛰、冬 潜。
昼夜晨昏自然界阳气的消长盛衰,人体与之相应。如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 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体阴阳消长 的变化,在体温的升降,精神的兴奋与抑制等方面, 都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在病情方面,会有旦慧、昼安 、夕加和夜甚的规律,都需要引起注意。
在诊治疾病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审视五官、 形体、舌脉和外在表现(症状和体征),就能推知体 内脏腑的病变,进而确定治法。如中医望诊中的五色 诊,根据脸部的病色就能推知内脏功能。如面色青者 主惊风、疼痛、寒盛。特别是望舌,黄疸患者多见腻 苔,胃癌患者多为花剥苔或镜面舌。又例如脉结代见 于心脏病,滑脉为痰证或已婚妇女有喜之象,都是中 医整体观见微知著,内外合参,辨证求因的范例。在 治疗局部病变,确立治法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消 除疾病根本原因。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 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9
明清时期,中医学术发展有了突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耗时30年,查阅了图书800多种,并跋山涉水深入民间, 大胆实践,以科学的态度去验证16世纪前的药物学成就,载 药1892种,绘图千余幅,收方万余首,不仅丰富了我国医药 学内容,而且奠定了植物学基础。据资料表明,该书翻译成 约38种外文流传各国而成为世界之最,他的贡献为我国及世 界人民所称赞。
11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政策 的指导下,中医事业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全国成立了各级中 医教育、临床和科研机构,抢救整理了名老中医经验,培养 和壮大了中医专业化队伍,出版了《中医大辞典》、《中药 志》、《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等,办起了各种中医期刊,开 辟了中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了中西医结合 专业研究。各种人才和现代实验设备进入中医科研领域,并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对“肾主骨”理论的研究发现肾对维 生素D3起着活化作用,有助于人体对钙、磷的吸收。
5
同一时期的名医扁鹊,擅长妇、内、儿、五官科,常 运用针灸、按摩、汤药、熨贴及手术等法治病,尤其 对诊脉颇有研究,被誉为“脉学之父”。汉代成书的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传说神 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这种献身科学、实践出真 知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颂。本书收载中药365种,根据养 生、治病和有毒和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 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 五味。所记载药物功效如麻黄平喘、常山截疟、黄连 止痢、瓜蒂催吐、海藻疗瘿,至今仍在临床应用且疗 效被验证,这在当时世界医药史上是了不起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