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

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
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

论述题(50题)

1、论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请举例分析。

答案:(1)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政策目标无法量化;大多数政策有多重目标;政策目标的不稳定性;政策目标的含糊性;政策目标的主观性;政策目标的情境性。

(2)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影响因素有些难以测量,衡量标准难以统一。

(3)政策对象的抵制,政策运行的各有关人员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阻挠或反对政策评估的进行。

(4)公共政策资源的混合性和公共政策行为的重叠性,投入到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难以分清每项具体政策的投入;相关的政策同时作用于同一的政策对象,各自效果难以分辨。(5)结合案例分析略

2、论述促进公共政策评估的途径。

答案:(1)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评估过程要实事求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权、责、利相统一;评估的目的是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效果。

(2)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3)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方法。

3、论述政策监控的作用和意义,请结合案例分析。

答案:(1)政策评估是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

(2)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

(4)促进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有利于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5)结合案例略

4、我国政策评估面临什么困难?如何改进我国的政策评估体制?

答案: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刚刚起步,问题重重,具体来说,当前我国政策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评估者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科学认识和认真态度;

(2)评估标准以价值判断为主,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

(3)缺乏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

(4)评估对象以政策输出为主,忽视对政策影响的评估;

(5)资料和评估经费的欠缺;

(6)公众未能广泛参与政策评估。

推进评估工作的主要途径:(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2)政策评估制度化;(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4)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5、举例分析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答案: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

1、中国古代的政策谋略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管仲的"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无为而治",商鞅的"明世俗之变";韩非子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

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策研究传统

①.毛泽东的政策思想:"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政策制定出发点,"实事求是"的决策指导思想,"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②.邓小平的政策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政策制定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原则,重视政策试验的政策执行思想。政策评价的标准有: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兴起,表现在美国的公共政策专著和教材被译成中文,国内学者撰写教材与专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被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提上学科建设日程,20世纪末期,一些高校开设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起相关研究机构,开始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生与博士生等等。

6、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原则。

答案:(1)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变化;公共政策目标的变化;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资源的变化;公共政策缺陷的暴露;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

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往往使得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不足,使政策与环境不相适应。

(2)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主要有:预设性(预先设计好调整的周期,避免"自锁"现象);程序性;针对性;实事求是;短期成效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反馈性;适度性。

(3)结合案例分析略

7、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和作用。

答案:(1)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主要包括:

功能的终结:终止由政策所带来的某些具体的利益和服务

机构的终结:伴随着政策终结而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销

公共政策本身的终结:政策的功能由新的政策来承担

计划的终结: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

(2)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

节省公共政策资源,因为政策的正效力是逐渐衰减的;

提高政策绩效,旧政策的终结实际上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

避免政策僵化,政策僵化是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应该终结的政策或者项目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现象;

促进公共政策优化,包括公共政策人员的优化和公共政策组织的优化。

(3)结合实际案例略

8、请结合实际,论述德里翁对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的观点。

答案:德里翁认为政策终结的主要阻碍因素包括:

(1)心理与知识上的抵触:政策受益者、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由于既得利益在心理上会抵触政策终结;

(2)组织机构和政策本身的连续性:机构自身的惯性、机构的生命力和机构的动态适应性,使政策本身具有连续性,也会阻碍政策的终结。

(3)动态的保守主义

(4)反对终结的联合体的形成与活动行政机关的联盟:行政机关自身的既得利益、利益集团的特定利益会形成终结政策的联盟。

(5)法律上的障碍:法律秩序的落后、法律的稳定性与程序性形成阻碍因素。

(6)公共政策终结的高昂代价

(7)案例分析略

9、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答案:(1)重视说服工作,通过交流互动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让人们了解原有政策的低效与无效,将来会有更多大的利益,政策终结的积极意义,积极获得民众的支持。

(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3)借助政策评估争取支持力量,通过政策评估结论,让人们了解政策终结的意义。(4)废旧与立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

(5)适当传播试探信息,测定公共舆论态度。注意发挥试探的双重效果:引起公众的讨论,引起部分人的误解。注意有选择性的选取政策终结的不同内容在不同场合试探

(6)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7)案例分析略

10、论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含义、主要依据及其作用。请结合具体政策分析。

答案:(1)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

(2)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包括: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3)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4)结合我国具体政策进行分析略

11、论述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一般原因,以及由于我国特殊国情而产生的原因。

答案:(1)主观原因:①执行者的认知缺陷;②执行者的利益驱使;③执行者的管理缺陷;

④执行准备不充分

(2)客观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②政策质量低劣;③政策环境的变化;④利益集团的压力;⑤政策资源不足;⑥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3)我国特殊国情所导致的原因:①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各个领域都在进行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新旧制度新旧观念相互激荡;②领导体制的缺陷,党政关系没有理清;③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政策执行者缺乏有效监督,为政治执行偏差制造了条件。

12、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政策进行分析。

答案:(1)政策评估决定公共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引导政策运行趋于正确、科学的方向,确定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的必要前提;

(2)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知晓政策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认每项政策价值,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

(3)政策评估是实现公共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政策评估可以实现政策参与民主化,集思广益,从而事项政策持续运行的科学化;

(4)政策评估是厘清政策责任归属的必要手段,促进民主法制社会的"责任政治",促进"责任政府"以及行政管理中的"问责制"的构建。

(5)结合具体政策分析略。

13、论述目标达成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顾客导向模式、综合评估模式四种评估模式的特色。

答案:(1)目标达成模式,将政策目标作为评估时的唯一目标,具有局限性:目标可能是模糊的;政策可能有多个目标;没有考虑非预期后果;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替换;没有考虑政策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成本;假定政策执行者是严格按照决策者的意志行事。

(2)利益相关者模式,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和关注点进行关注,优点是可以缓解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最大化反映现实情况,提高评估的应用价值;局限性则在于,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对"利益相关者"的确定比较困难,各利益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

(3)顾客导向模式,将项目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标准,优势在于:定位政策的顾客;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与价值的多元化;体现了民主和参与。

(4)综合评估模式,将政策的前期投入、落实、产出三个阶段都纳入评估范围,优点在于公开、公平和公正,能做出较好的解释。

14、论述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对公共政策执行内涵的不同理解。

答案:(1)按照行动理论的视角,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各种活动,在诸多活动中,又以解释、组织和实施最为重要。行动理论揭示了政策执行的行动性质。

(2)按照组织理论的视角,执行公共政策的行动不是单个人的、无序的活动,而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活动系统。组织理论揭示研究政策执行必须研究政策执行组织,视组织问题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

(3)按照博弈理论的视角,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运用权威性的规范对社会利益进行协调;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就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主体与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在相互作用中对利益加以选择、追逐、交易和谈判的过程。博弈理论启示我们公共政策的核心在于控制,政策执行的成功取决于参加者的策略选择。

15、结合实际政策,论述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答案:(1)忠实执行原则:坚持既定的政策方案,严格执行公共政策的规定及其要求,使其始终按照政策方案所确定的精神进行。注意:忠实执行不等于死搬硬套。

(2)实事求是原则: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规律出发,处理好公共政策实施中宣传、计划、实验、调整、评估、终止等各个程序的关系。要求:从公共政策执行时的具体环境、可能条件、可获得资源以及各种现实的技术与手段出发,量力而行。

(3)注重实效原则:抓住时机,迅速果断地实施公共政策;要求:快速理解公共政策,快速组织资源,快速调整政策,制度化管理。

(4)强制执行与说服宣传相结合原则:保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原则性,依靠公众的参与;要求:坚持原则性,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让公众理解和参与公共政策。

(5)结合案例分析略

16、结合实际政策,论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和具体方法。

答案:(1)问题诊断: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公共政策目标。方法上注意:突破重点、带动全面;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

(2)确定目标:确定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方法: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信息;科学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目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明实现目标的约束条件。坚持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等原则。

(3)制定方案:针对政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方法: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专家咨询,部门协调。注意事项: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要进行后果预测,尽量用数据表达公共政策,方案应至少在两种以上。

(4)方案验证:按照若干最有希望的公共政策候选方案,选择一两个点,进行模拟试验。方法:对比组验证;相似性试验;电子模拟验证。

(5)政策公布: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向社会公布公共政策。主要形式有:文件、大众传媒、领导人的讲话与演讲。

(6)结合案例略

17、结合实际政策,论述政策制定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

答案:(1)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以民主和大众参与的方式进行政策决策,要求做出公共政策尤其是重大政策过程中要经过咨询、论证、协商、听证、审议及集体讨论等环节。

(2)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用科学的观点、程序、方法、工具、及手段进行决策。

(3)政策制定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是政策制定民主化的目标;

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的是政策制定科学化的保证;

民主化与科学化决定着政策执行的成败。

(4)结合案例分析略

18、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促进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答案:(1)树立政策制定科学化的意识和观念,即在认识和遵循行政决策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决策民主化的要求,根据决策过程每一步骤的需要,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行政决定。要求:要树立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观念;摒弃决策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避免机械、僵化的行政决策方式。

(2)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制定体制,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包括:信息系统、咨

询系统、中枢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重要举措:建立专家、智囊团机构;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决策研究机构的独立性。

(3)遵循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和方法。切实完善政策制定的问题确认与调查,目标确认与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与选择,反馈与修正等重要程序。

(4)建立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面对当前我国突出的现实问题,如决策权分为选择权和制约权,选择权充分集中,制约权没有得到发展,导致了一些决策失误并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等问题,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建立起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建立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谁决策,谁负责"的责任制。

19、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中国发展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的必要性。

答案:(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的政策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如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主要从事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设计、政策咨询、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效率和质量,是政策制定的辅助系统。

(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的针对性;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先进性,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质量。(3)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利益与权势集团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主要进行政策咨询、从事政策研究、提供政策评估、充当政策宣传机构,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可以帮助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20、论述你对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型的认识。

答:这是由美国学者史密斯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21、结合实际,论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答案:(1)分配社会资源,即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向谁分配、怎样分配等问题,在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与平衡。

(2)规范社会行为,即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对目标团体产生行为约束作用,对广大社会成员都具有行为导向和协调作用。

(3)解决社会问题。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即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主要通过政策调查,把握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策分析,针对政策问题设计政策方案,通过政策执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策目标。

(5)结合实际略

22、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答案: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

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23、论述现代公共决策中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且高素质的决策者。

答案:根据现代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公共决策者应该做到: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这是公共政策抉择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决策者要充分尊重依据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而提出政策规划的建议。

2考量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各方面利益的要求、全面权衡各方面的厉害关系,尽量避免出现零和博弈,而让各方面能从决策者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结局。

3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因为:在集体决策条件下,每一位决策参与者的独立决断正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体现和要求;在个人决策条件下,决策者的地位往往能让决策者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考虑的更周全;正确决策与抓住时机,往往具有密切关系;发挥个人

决策的作用符合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

4决策者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进行决策。

24、论述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主要成就。

答案: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其一,行为主义虽受到批评,但是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仍然是众多学者的追求。其二,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其三,博弈论也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其四,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里,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前期阶段即政策的制定上,而在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里,研究重点被转移到了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和终结上。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所有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都受到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影响。对此,在公共政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学者们普遍地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25、试述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

答案: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

(1)公共问题的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这一政策要素就已经产生。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国家以及履行国家职能的专门组织即政府,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方案,对社会全体成员来说具有普遍适用性。

(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政策执行须有"

一种特殊等级的人"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管理他人并为了管理而系统地一贯地掌握着某

种强制机构即暴力机构"为后盾。总而言之,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

26、论述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案: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要确保方案的质量,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1)紧扣政策目标。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时刻以有关政策目标为核心,与目标保持一致,真正全面贯彻目标的要求。

(2)规划多重方案。按照理性决策模式的要求,所设计的方案的数量一般至少不少于两个,且越多越好。这样,既有利于对方案进行优中选优;同时也能为此后修正、调整和更新政策方案提供便利条件。

(3)方案彼此独立。所设计的多重方案彼此要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就容易真正产生多种方案供评估和选择。

(4)方案要有创新。应该看到每一个问题的特殊性及其未来的变化性,应该力求通过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方案更好地解决问题。

(5)方案切实可行。目标要可行,实现目标的方案也要可行。要充分考量现有和将来的条件,去设计实现目标的主体、手段、技术、步骤等,力争它们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

27、论述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现状与问题及发展对策

答案: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既有积极贡献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积极贡献:1、为改革和建设指明方向;2、为决策者提供具体的政策方案、政策措施和政策建议;3、对个案进行论证与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不足与问题:1、政策影响力弱,2、政策设计能力不足,3、独立性不够,4、功能虚化,民间非营利型思想库发展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发展对策:(1)确保政策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2)提高政策研究组织的整体水平;(3)构建政策研究人员与政府官员、公务员的交流互动机制;(4)发展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28、论述国家、政府和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

答案: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公共政策是被组织于一定体制内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制定的权威性行动方案。"它是用来满足被感知的国家需求的",是政府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而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实现这种社会公共利益诉求而制定的目标和进行的资源配置,而诉求的实现就意味着政府在各个社会成员间进行的利益分配的实现。

29、论述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及其包含的内容。

答案: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集中制的一种,是在"议行合一"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决策体制,属于代议制民主决策体制的范畴,但有不同于"三权分立"基础上的西方议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主要包括:1、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驶权力,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驶职权;3、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的积极性;5、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香港、澳门和讲统一的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人大代表制的重要特点是"议行合一",即国家的行政机关、法院和检察院都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受其监督,对其负责;另一个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发挥领导作用,党的决策在中国公共决策体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30、论述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案: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第一,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第二,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一般来说,政治权力组织较为健全、设置较为合理的国家,其政策制定过程较为科学。第三,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第四,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政治体制中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问题和利益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政策取向的选择决定于公共政策制定机关各种权力关系结构情况,即政治体制的状况。政治体制也制约着政策的执行,政出多门、利益失衡,政策就很难得到真正贯彻。

31、试分析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

答案: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效率。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

32、联系实际试分析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

答案: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联系实际略。

33、联系实际,论述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总任务、价值取向及其对公共政策的要求。答案:政策环境:进入现代化全面启动以及社会结构,使我国进入全面转型的状态。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总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新时期的;

价值取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对公共政策的要求: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2、经济体制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政府经济角色和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等产生影响,要求实现公共政策基础和功能上的转变与转换。

34、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

答案:从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内容来说,事实标准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1)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这里,政策所消耗的成本既包括政策主体投入的钱和物,也包括它投入的人力资源,还包括政策对象方面物质和精神的消耗,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政策收益当然也要相应地对政策主体、政策对象、政策环境这三个方面考察和核算其各自所获得的正面的政策产出。它关注的中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是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有效的产出。

(2)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可以用货币单位来计算,但效能不要求通过货币形式表现政策的价值。成本效能分析关注的是通过可计算的政策成本与可比较的政策效果来考量政策的合理程度。(3)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设立这项标准的目的是对政策在投入之后所得的成果进行衡量;是在比较政策的实际结果与理想结果之后,对政策达到预期目的程度进行的分析。注意除了要看重于公共政策本身所获得的各种结果外,还必须注意公共政策造成的全部影响的结果

(4)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5)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这项标准的设立使我们有可能在政府执行力与政策结果之间建立起某种因果关系。

35、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

答案:价值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点: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应当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其他许多社会利益的满足都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健康发展。所有领域的政策活动都应当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为此,每一政策活动都应当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经济政策应当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及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社会公正,即政策结果所表现出来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成本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正地分摊分享,以及政策追求的价值偏好对社会期望的适当回应。

36、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

答案:政策评估既是一个事实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须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因此,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事实标准。价值标准是建立在伦理、

道德、文化、利益、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它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事实标准一般用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建立,也可以确定以某一特定事物或既成事实作为标准。事实标准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哪些效果或影响。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设立遵循不同的原则:前者要考虑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性;要反映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地具有可测度性,等等。后者要注意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体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的方向;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等。

无论是事实标准还是价值标准,在具体应用中都很少仅仅使用单一的标准,而是使用一组标准,这组标准通常是彼此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一个体系。另外,在为某项政策设立评估标准时,也很少仅仅使用事实标准或仅仅使用价值标准,而是将二者都包括在内。

37、结合实例,论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案: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

1.管制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通常采取两种做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譬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员制度条例规定高薪养廉,使公务员认识到奉公守法、忠于职守可以享有很好的待遇并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贪污腐败、玩忽职守必定使这一切化为泡影。这样就在政策的条文规定上使政策主体禁止的行为在政策对象那里不发生。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犯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用于法庭审判的法律条文,一般都具有这种功能。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有的国家践踏双边、多边协议或国际惯例,由此受到损害的国家在交涉无效的情况下便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也是政策的这种功能的一种应用。

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也就是说,政策给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动确定了方向,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的、漫无目的的行为,能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既定目标有序前进。引导功能是政策的积极性功能。这项功能告诉我们,政策"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且还要使人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无数事实表明,制定正确的政策,合理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公民权利,引导人们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努力奋斗,是能够激发千百万人的革命热忱和创造精神的。公共政策的引导是行为的引导,也是观念的引导。从作用结果看,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有正向引导功能,也有负向引导功能。正导向是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所表现出的正确认识。不正确的公共政策,违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固然具有负导

向功能;而那些基本正确的政策,因其具有不可克服的负效应,也会产生负导向功能。人们既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负导向功能,克服它的消极影响。

3.调控功能。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或者说,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而所谓治理,就是对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节与控制。而政策的调控功能,指的就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上。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并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鲜明地倾向于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和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一样,它的调控功能也有正向和负向、积极和消极之分。4.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38、试述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

答案: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或选民不仅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作为政策主体之一,公民有权向政策的直接制定者表达其意见和愿望,他也有权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其利益要求,并影响公共政策;作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或客体,公民有责任也有义务遵从政策规定的内容。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化浪潮的不断高涨,世界范围内政治民主化进程明显增强,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觉醒。

公民虽然常常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但公民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仍然可以参与公共决策,这不仅因为国家宪法和各种基本法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合法的制度化渠道,而且因为作为个体的公民在影响政策的能力上通常是有差别的。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而言,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如宪法的修订、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的制定,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第二,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或修改、或执行公共政策。第三,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订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程。第四,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第五,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第六,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如马寅初

的"人口论")。第七,某些公民(如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39、试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评的原因。

答案:现代精英政治理论肇始于意大利学者莫斯卡和帕累托,以及德国学者米歇尔斯,经由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和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进行民主的改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地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前辈学者的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如下一组命题:

(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只是少数人;国家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

(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

(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

(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

由这样一组命题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在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时就被称作决策的精英模型。精英决策模型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悻论。从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这个模型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40、论述中国公共政策纵向结构的特点。

答案:以决策者即公共权力机关的层级或纵向结构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成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是地方政权与地方政权体系中处于最低一个层级的国家政权即基层政权所做的决策。各个层级的地方政权以及基层政权都只能在其各自管辖的特定地域范围内行使权力,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是地方政权、基层政权行使权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地域性是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与中央政策(国家政策)的一个根本区别。这里的地域性指的是这种政策的有效性只能在制定这种政策的地方政权、基层政权所管辖的特定地域范围内有效,一旦越出这一空间范围就完全失去效力。

中央政策对地方政策起一种直接规范和限制的作用,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只有因地制宜地加以贯彻和执行的责任,而不得另行制定政策和修改现行政策。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属于这一类型。下面针对中国的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的具体情况做一介绍:

第一,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其目标、方向和行为规范为中央政策所决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这是当代中国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关系的第一个也是其根本特点。第二,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级:(1)直辖市→区(地级)(2)直辖市→区(县)→乡(镇);(3)省(自治区)→县(市)→乡(镇);(4)省(自治区)→市(地级或副省级)、自治州(地级)→县(市、区、自治县)→乡(镇)。但是,其实,把我国的地方政府看成省、市、县、乡四级,还有一个相当充分的现由,那就是在

9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建制发生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变化,即以地级市取代地区行署。

与地方政府的层级相一致,地方政策可划分为省政策、市政策、县政策、乡政策。鉴于处于最低层级的乡政府不具有政策制定的功能,或者说决策功能不完全,而基本上是执行政策,所以我们将乡政策从地方政策中划出,另称为"基层政策"。不同层级的地方政策的制定本质上是一个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是对中央政策予以执行的过程。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在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的中国,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仍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第四,中央政策(国家政策)为了适应全国各地方,都只能是一些原则规定,可称之为宏观政策。

4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答案: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有: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确定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通过任免、质询、视察等对政策过程实行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通过裁定制定政策的程序与原则、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合法,对各项政策内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与政策有关的各种举措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纠正。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对下级执行机关工作进行指示、检查、部署、监督、评估,以及通过行政监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通过成员的参与,主导立法和行政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所控制的大众传媒,制造社会舆论,达到监控的目的。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等方式,在国家和社会间起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通过关注政策制定是否科学、

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政策评估是否准确,监控公共政策过程。

(7)联系实际略

42、联系实际,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答案:(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联系实际略。

43、联系实际分析公共政策如何实现民主化与科学化

答案:(1)树立政策制定科学化的意识和观念,摒弃决策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避免机械、僵化的行政决策方式。

(2)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制定体制,建立专家、智囊团机构,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决策研究机构的独立性。

(3)遵循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和方法。程序是问题确认与调查、目标确认与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与选择、反馈与修正,方法有理性主义、渐进主义等。

(4)建立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起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建立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谁决策,谁负责"的责任制。

联系实际略。

43)、举例说明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的体现。

答案:政策合法化的界定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强调的三方面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3)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4)举例略。

44、结合实例解释政策方案优选方法中的价值分析法。

答案:(1)、价值分析法,即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以提高政策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的核心内容是回溯式研究,手段为调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反馈、监督等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本公式是:价值(V)

=功能(F)÷成本(C)。

(2)实例略。

45、分析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

答案:(1)理论依据: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理论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原则,提供了依据。

(2)现实依据:包括政治和经济形势、阶级关系、国情、民意。其中政治经济形势集中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国情包括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教育状况、社会矛盾关系状况、思想文化、自然条件、地理特点、民族传统、社会心理等等,阶级关系决定政策制定的目标,民意制约着公共政策制定的时机。

46、论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

答案: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包括:

1.官方思想库:隶属于政府部门,带有官方色彩,反应政府一定的态度、立场和感兴趣的问题,分最高行政长官的研究咨询机构、相对独立的研究咨询机构、部门的咨询机构等机构。

2.半官方思想库:政府通过投资和资助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把一些思想库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通过和思想库签订研究合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政府部门对口挂钩的思想库。

3.民间思想库:由民间发起成立,得到基金会和企业资助,为国家及其长官服务的政策研究机构;是思想库的典型形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够克服信息的局限性,保持了研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跨国思想库:由世界各国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政策科学家组成的,以研究人类全球问题为主的思想库,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注重与政治家的交流与沟通,努力促进各国成员之间的交流。

47、结合实际分析中国政策研究组织的构成

答案:1.官方政策研究组织:主要是隶属于党委或政府部门的行政性政策研究组织。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家计委信息中心以及隶属各省、自治区、县、市的政策研究室和发展研究中心。

2.半官方政策研究组织:主要是中科院、社科院及高校下设的相应系、所、室等学术性政策研究组织。

3.民间政策研究组织:主要是由企业、公司、个人创办的政策研究所、咨询公司、研究会等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48、分析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答案:1、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根据德里翁的观点,主要来自:1、心理与知识上的抵触,包括政策受益者、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的心理;2、组织机构和政策本身的连续性,包括机构的惯性、机构的生命力、机构的动态适应性;3、动态的保守主义;4、反对终结的联合体的形成与活动,与行政机关自身的既得利益、利益集团的影响、利益集团的特定利益和行动有关;5、法律上的障碍:法律秩序的落后,这是法律的稳定性与程序性形成阻碍因素;

6、公共舆论的压力,媒体对某项政策的关注与支持,使得终结变得困难。

面对这些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有以下策略:

1.通过交流互动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有几个途径:

①让人们了解原有政策的低效与无效。

②让人们了解将来会有更多大的利益

③让人们了解政策终结的积极意义

2.借助政策评估争取支持力量,通过政策评估结论,让人们了解政策终结的意义

3.废旧与立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

4.适当传播试探信息,测定公共舆论态度

49、结合实例分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行为原因与纠正的具体对策

答案: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行为原因:1、利益不一致,2、信息不对称,3、认识缺陷,4、资源不足,5、环境缺陷,6、监督管理不善,7、政策目标不配合,8、纠正政策执行偏差行为的具体对策。

纠正政策执行偏差行为的具体对策方法有: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政策执行公开化,5、及时跟踪评估,6、强化监督控制,7、加强舆论监督。.纠正的对象为:1、政策本身,2、政策执行组织,3、政策目标群体。

结合实例略。

50、请谈谈你对完善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答案:1、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

(1)、人大及其常委、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等主体的政策监控功能的弱化(2)、不同政策监控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

(3)、监控范围、程序和奖惩等方面的标准没有制度化

(4)、国家监控与社会监控脱节

2、对策和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2)、强化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控功能(3)、制定政策监控程序与实施细节(4)、建立科学的政策监控模式

(5)、提高监控者的素质

(6)、加强公众和大众传媒的政策监控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A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众效应 2.实验性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社会组织 C.政府 D.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 B.内化 C.反映 D.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 D.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C.温和性 D.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倾斜性 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 B.协调C.-致 D.排斥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试题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 单项选择题: 第一单元 1、被人们当作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B.拉纳和托克维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政策分析学科起到方法论解放作用的学者是:C、库恩 3、在政府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上,亚当。斯密的基本态度是:B:不主张政府介入资源配置过程 4、政府干预主要针对以下哪种市场失灵:A、市场固有失灵。 5、政府失灵的最一般表现是:D: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6、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属于政策特征的:C:政治性 7、把政策分析界定为“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的学者是:B拉斯韦尔 8、以下不属于政策分析的政治学研究途径的选项是:A:公共选择理论 9、在政策分析研究中,把“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有利的行动方案”,这一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是:D:公共选择理论 10、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总结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这种状况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的:B:第二阶段 第二单元 1、上世纪50年代论及政策工具基本原理的著作《政治、经济和福利》一书的作者是:C:达尔和林德布洛姆 2、以下哪一项是不属于推动工具研究盛行的选项:D:社会团体的推动 3、在政策工具研究中“后现代工具”的提出者是:B:休普 4、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策研究的古典途径:A:工具主义 5、用木工匠和园艺业比喻政府治理工具的学者是:C:胡德 6、把政策工具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D:狄龙 7、以下属于全面质量管理(TQM)核心业务的选项是:B:不断进行员工工作流程分析 8、关于听证会开始于哪个国家的说法,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英国 9、以下不属于影响政策工具因素的选项是:C:社会团体 10、以下不发球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选项是:D:以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标准 第三单元 1、把政策问题觉察机制形象地称为“扳机触发器”的学者是:C:安德森 2、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是:C:代议制 3、以下不属于方案规划环节的选项是:D:听证票决 4、以下不属于政策目标规范性要求的选项是:A:政策目标要体现决策集团的利益 5、政策方案抉择要依据有关标准,以下不属于这些标准的选项是:C: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属于中度水平 6、把合法化严格限定在政治秩序被认可层面的学者是:B:哈贝马斯 7、以下关于政策合法化含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法律法规不存在政策合法化问题。 8、以下关于政策合法政府化地位与作用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政策合法化是领导意志转变为群众意志的过程 9、政策合法化的主体要有合法依据,以下国务院有关构成部门哪个即使经国务院批准也不能发布规章:C:国家统计局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B:群众路线 第四单元 1、将政策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D: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主要表现方面:B:保证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手段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A:政治性 4、政策执行过程有诸多环节,包括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定,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C:质量监测制 5、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传统的政策执行手段中行政手段的特点:D:结果的不容置疑性

公共政策分析题库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题库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A、市场和政府 B、法律和市场 C、宪法和法律 D、政府和政策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A、德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A、加大政府干预?????????????B、减少政府干预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A、一个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习题汇总

一、简答题。 1、简述政策研究中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面。 答: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技术、法律与伦理的可行性。政治可行性是指方案在政治上与国家的性质、政治制度和目前的方针政策相符合,以求得政权的支持,如果不一致,则不具备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是指该政策方案在经济上合理,即效益与成本的差额最大。技术可行性是指政策实施有技术上和保证,如果没有,则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法律的可行性是指政策方案的内容与现行国家法律没有冲突和矛盾。伦理的可行性是指政策方案与现行社会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相一致,否则,则没有可行性。社会可行性是指政策方案能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认同、接受、拥护和支持。可行性分析实际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是实践层面的分析。有些政策的实施进行上述内容的分析外,可能重点是国家安全层面、环境层面的分析,三峡工程就是一例。 4、简述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 答: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 1.政策理解: 政策理解包括两个方面:要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执行政策的人员充分理解政策的目标、精神、含义、内容等有关细节;其二,政策相关人员的理解。政策总是关系到社会一定成员的利益分配和再分配。因此,要使政策取得社会广泛支持,从而得以有效推行,就必须使政策相关人员充分理解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价值。其次,政策理解不仅仅是指理解政策的目标、精神、含义、内容等细节,而且还包含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对于政策的认同。无论是执行政策的人员,还是政策的相关人员,都只有在认同政策的情况下,才能使政策得到执行。在政策理解这一阶段中包括两个环节:(1)政策宣传、(2)政策分解,政策分解就是制定执行计划 2.实施准备: A.、 一定的政策需要一定的人员去执行。为了使政策的执行能够在有关执行人员的积极行动下进行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要使执行人员掌握执行政策的有关信息。(2)要赋予执行人员明确的权力和责任。 B.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1)确定政策执行机构。(2)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 C 物资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第一执行者应该在国家预算的基础上来准备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本着既能保证执行活动正常开展,又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第二应做好必要的设备准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迅器材、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方面的准备。 ?政策实施: 政策实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政策实验包括三个阶段:(1)选择实验对象(2)设计实验方案要周密(3)总结实验结果 ? 通过信息反馈,能够使正在执行中的政策一方面得到实践的肯定,修正、补充乃至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还能够及时纠正具体执行中发生的问题。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属于执行问题的,要及时反馈到领导机关和领导者那里,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纠正,保证政策能够得到正确、严格地贯彻。属于政策本身的问题,则要反馈到制定政策的领导部门,让其对既定政策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以一系列假设为依据,对作为分析对象的政策在设想中将要实现的环境和各种条件进行描述和预测的政策分析方法称为()A. 头脑风暴法 B. 德尔菲法 C. 脚本写作 D. 个人判断法 满分:4 分得分:4 2.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A. 替代 B. 分解 C. 合并 D. 缩减 满分:4 分得分:4 3.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A. 政策科学 B. 公共政策学 C. 政策学 D. 政策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4. 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是()A. 咨询子系统 B. 信息子系统 C. 监控子系统 D. 反馈子系统 满分:4 分得分:4 5. 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政策问题的认定 B. 政策目标的认定 C. 政策方案的认定 D. 社会问题的认定 满分:4 分得分:4 6. 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最早兴起于()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满分:4 分得分:4 7.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的观点。A. 理性模型 B. 渐进模型 C. 精英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满分:4 分得分:4 8.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就是()A. 政策评估 B. 政策变通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执行 满分:4 分得分:4 9.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的进取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 A.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B. 主体权威性 C. 信息的反馈性 D. 空间广泛性 满分:4 分得分:4 10. “如果反复观察到某种事实,则某个确定的结局将以一个确定的概率发生。”这一论断,属于()。A. 事实分析 B. 价值分析 C. 规范分析 D. 可行性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包括()。A. 人的类比 B. 直接类比 C. 符号类比 D. 幻想类比 满分:4 分得分:4 2. 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体现在()A. 是解决政策问题的重要途径 B. 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C. 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其后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满分:4 分得分:4 3. 必要的公共政策资源包括()。A. 财力资源 B. 人力资源 C. 权威资源 D. 信息资源 满分:4 分得分:4 4. 我国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包括()A. 决策方案的提出 B. 法制部门的审查 C. 领导会议讨论决定 D.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满分:4 分得分:4 5. 一般把公共政策议程建立分成()。A. 外在创始型 B. 参与型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 1、什么是政策科学?如何看待它的学科性质? 所谓政策科学,一般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各种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正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它的学科性质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二是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三是政策科学不仅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性学科;四是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简述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政策的本质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⑵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⑶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所谓政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政策所能发挥的功效和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作用表现出来,它总是在与某种社会目标的联系中得到判定。政策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协调功能和象征功能。 3、现代公共决策系统由哪些子系统构成?它们的关系如何? 公共决策系统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五个子系统构成。 它们的关系是: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双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使政策大系统得以顺利运行。决断子系统是政策系统的核心,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的特点。信息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咨询子系统是公共决策子系统的另一个基础部分,它参与政策的拟定,主要是客观实际,参照历史经验和未来预测结果,以系统内外的各种信息为基础,以决策问题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可行的方案,供决策系统参考。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对决断子系统的要求是:决策正确合理,规划周密可行。执行子系统贯彻决断子系统的指令,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它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实践环节,其作用是使条文上的政策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现政策目标。监控子系统主要是负责监督政策的制定的实施,以控制政策失误,确保围绕着政策目标执行政策,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在上述案例中,面对不明病毒传播的危机,广州市的政策系统尤其是信息子系统是如何做出反应的?从中应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面对不明病毒传播的危机,广州市的信息了系统并没有及时做出反映,没有主动出击收集相关病毒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也就谈不上对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导致政策决策行为的失效,任其有关歪曲病毒的信息肆意在广大市民和群众中传播,引起全市人民的恐忙,这种情况持续三天后,广州市才就此事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市人民发布了关于这个病毒的起因及预防方法,广东卫生厅也相继召开新闻发布会,这种权威的信息一经媒体广泛传播后,才使这种广为漫延的病毒恐慌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政策决策系统根据信息子系统提供的权威信息,政府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广泛发动全国人民与“SAS”病毒展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 从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训: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应该更加明白:一是信息子系统在政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为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地提供各种准确、适用的信息,没有信

2016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 B、法律和市场 C、宪法和法律 D、政府和政策 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 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公共政策分析(含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就是政策执行组织和成员根据相应的政策执行职责,凭借着公共权力,配置政策资源,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是对备选政策方案的手段措施、有效性、将产生的后果等方面所作的一系列分析、证明和综合评定,从不同的角度为方案抉择提供科学依据。 4.评估主体:是指政策评估者的主体构成,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以及政策的目标群体等。 5.政策效果:是指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 6.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损益分析是将政策过程中准备付出或已经付出的代价与已经取得或准备取得的收益的大小相比较,衡量其得失的一种方法。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考虑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使政策效益达到最大化的方法。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1) 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此为其一般性目的或政治意义所在。公共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政治活动,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合法性是它的必然指向。 (2)保证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此为其特定目的或管理意义所在。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一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导向功能。(2)政策控制功能。(3)政策协调功能。(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自下而上的途径; “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工具选择途径等。 11.什么是政策执行? 答: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成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12.什么是政策评估? 答:政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3.政策评估有什么标准? 政策评估有如下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 14.政策评估有哪几种模式? 答:政策评估有八种模式: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 15.什么是政策监控? 答: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

4月公共政策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古代提出“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的政策主张的政治家是( A ) A.商鞅B.诸葛亮 C.李世民D.李斯 2.《国富论》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发展为一种完整的体系。这本书的作者是( D ) A.韦伯B.马克思 C.克劳塞维茨D.亚当·斯密 3.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这就是( C ) A.政策群B.政策链 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 4.强调公共政策在本质上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政策的理论模型是( D ) A.政治系统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 C.理性主义模型D.精英模型 5.混合扫描模型的提出者是( C ) A.洛克B.培根 C.埃齐奥尼D.西蒙 6.在美国,不属于 ...公共政策的是( B ) A.司法决策B.政党政策 C.国会立法D.行政决策 7.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 A ) A.前者是属于后者的一种基本类型 B.后者是属于前者的一种基本类型 C.二者互不隶属 D.二者互相排斥 8.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是( B ) A.国家结构及其关系模式 B.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 C.决策者的人数多少及其地位关系

D.国家的政体形式 9.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是( C ) A.信息子系统B.执行子系统 C.决策子系统D.监控子系统 10.代表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利益,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但竭力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是( D ) A.政党B.法院 C.政治领袖D.利益集团 11.公共政策问题一定是( A ) A.已经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B.尚未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C.不需要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D.没有引起公共权力机关注意的公共问题 12.下列不属于 ...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的是( B ) A.外在创始模型B.集团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D.动员模型 13.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灵魂是( B ) A.方案的综合性B.方案的创新性 C.方案的独立性D.方案的方向性 14.政策议程通常可分为( A ) A.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B.系统议程和公众议程 C.政府议程和国会议程D.政府议程和非政府组织议程 l5.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明显特征在于( B ) A.增加规划主体B.提出解决办法 C.实现利益补偿D.延长规划时间 16.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又称( C ) A.互动理论模型B.琼斯模型 C.雷恩一拉宾诺维茨模型D.马尔科夫模型 17.最基本的政策执行资源是( B ) A.执行保护B.经费和人力 C.信息D.方案和目标 18.下列关于政策监控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政策监控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 B.政策监控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 C.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都可以对政策进行监控

公共政策分析(AB试卷)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并将选中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这样做是否行得通、领导或公众是否允许这样做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B )范畴。A.事实分析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可行性分析 2、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 D )范畴。 A.事实分析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利益分析 3、在物价放开上,我国采取的是逐步放开的价格政策,而不是一步到位的价格政策。这就避免了因物价大幅上扬而可能带来的社会混乱。这体现了公共政策分析中的( D)。 A.事实分析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可行性分析 4、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是什么、在什么时间与地点、程度是什么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C )范畴。 A.事实分析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可行性分析 5、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事物、事件、关系和相互作用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和推理,属于( C )。 A.事实分析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可行性分析 6、用渐近的方式对公共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渐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A )。 A.替代B.分解C.合并D.缩减 7.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B )。A.替代B.分解C.合并D.缩减 8、“如果反复观察到某种事实,则某个确定的结局将以一个确定的概率发生。”这一论断,属于( C )。 事实分析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可行性分析

最全公共政策分析题库(含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题库(最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B,法律和市场C,宪法和法律D,政府和政策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B,中国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

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C).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B).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D).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维·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16,一个负责任,高效率的政府应该追求政策的(A). A,合理性,科学性 B,计划性,操作性 C,经济性,全面性 D,

公共政策分析题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D ) A. 利益集团 B. 公民个人 C. 大众传媒 D. 代议机关 2. 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A. 工具学习(B ) B. 概念学习 C. 社会学习 D. 组织学习 3. 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A. 公众的支持(D ) B. 执行人员的精神状态及领导策略 C. 监督机关的支持 D. 明确而一致的政策指令 4.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说明(C ) A. 政策变动都是必要而且正确的 B. 政策变动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C. 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 D. 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变动 5. 下列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是(C ) A. 公共政策无法实现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 B. 公共权力机关代表公众制定政策,不存在自身利益 C. 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D. 政策的确立和改变完全由民意决定

6. 政策成本评估就是评估政策投入与与产出之间的(A ) A. 比例关系

B. 叠加关系 C. 扩散关系 D. 互动关系 二、多项选择 7. 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是公共政策得以有效执 行 的重要保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 (ABCDE ) A. 人力资源 B. 财物资源 C. 信息资源 D. 权威资源 E. 制度资源 8.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 (ABCE ) A. 政策目标 B. 政策方案 C. 政策措施 D. 政策环境 E. 政策主体和客体 8?属于公共政策间接主体的有 (CDE ) A. 执政党 B.领袖人物 C.在野党 D.利益集团 E.选民 B.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C.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E.社会价值的分配 【、辨析题 9.当代中国,具体的行政决策程序包括 ABC A.法制部门的审查 B. 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 C.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D.通过议案 E.公布政策 10.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为 ABC A.公共问题的形成 D.公民的参与

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着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考题

A 1、试分析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联系与区别? 政策议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1)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使一个问题从某个群体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2)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X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3)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作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由一些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认识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在政府议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②政府议程是由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组成,具有制度化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作出主观认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先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进入政府议程,有时也可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2、简述政府失灵的理论与观点,并给予事实说明? 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

情景。 关于政府失效,萨缪尔森将其定义为:“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效便产生了。”查尔斯·沃尔夫从非市场缺陷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失效,他认为由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及政府供给与需要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活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分配不公平,就是政府失效。 3何为政策工具,结合政策工具的光谱图谈谈你对不同政策工具的看法? 关于工具概念的最常见的定义是:“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简单地说,政策工具就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尽管“内部管理”、“人力资源政策”、“网络管理”、“政策实验”等东西在某种意义或角度上可以看作政策工具,但最好是将政策工具限定在实现政策目标或结果的手段这一特性上。 事实上,政策工具既可以界定为一种“客体”(object),也可以界定为一种活动(activity)。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工具看作为一种客体。例如,在法律文献中,人们往往将法律和行政命令称为工具;另一方面,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活动,因而有学者将政策工具定义为“一系列的显示出相似特征的活动,其焦点是影响和治理社会过程。这种定义扩大了工具的X围,将某些非正式的活动也纳入工具之中,然而,却使“政策”与“工具”的界限更加模糊。 4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所谓公共的理解? 5何为公共政策合法化,公共政策何以要合法化,又如何合法化?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篇一:最全公共政策分析题库(含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题库(最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B,法律和市场C,宪法和法律D,政府和政策 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 (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B,中国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 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 - 1 - 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