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法研究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普外科Ⅰ类手术是指常规的普通外科手术,例如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虽然现代外科技术已经非常先进,手术操作规范,手术器械消毒严格,但是术后切口感染仍然是一个常见且影响严重的并发症。
切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还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对术后切口感染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临床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医院环境有关。
现代医院通常都能提供洁净手术室和洁净病房,但是在一些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尚未普及。
洁净手术室和洁净病房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
医疗机构的规范和规范化管理也是关键因素。
一些医疗机构可能存在着手术规范和操作规范不够严格的问题,没有严格的手术流程和操作规范,容易导致术后切口感染。
医院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管理,规范手术程序,提高医疗质量。
外科医生的操作技术和经验也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的操作技术以及对手术器械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着手术切口是否会感染。
过去的研究表明,外科医生的手术经验越丰富,其术后切口感染率就越低。
医院应该加强对外科医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保证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也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患者如果患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又或者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都会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在手术前,医务人员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手术期间的护理和术后的康复也是关键的环节。
手术期间的护理包括手术切口的清洁处理、术后的伤口负压引流等。
这些护理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而术后的康复期,是否按照医嘱进行规范用药、定期更换伤口敷料等,也与切口感染的发生直接相关。
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手术器械不符合使用规范,术前术后抗感染预防规范未能执行到位等。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手术伤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
在医院普外科中,由于手术而引起的切口感染是非常常见的,为了促进患者的康复,需分析切口感染原因,并加强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68-02手术伤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
伤口感染是指发生在术后30个小时以内、与手术有关的、伤口内有脓液样分泌物流出,或者经过软组织培养能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的,伤口处有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等症状的感染。
作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这给患者的彻底治愈带来很大的困难。
若感染伤口护理得当,可缩短愈合时间,同时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外源性及患者自身因素,概括起来,大致如下:1.1一些急诊情况下,可能因术前皮肤清洁不充分、开放性窗口,导致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准备不充分,从而引起切口感染。
1.2普外科有些手术时间较长,切口暴露空气中的时间过长,也可能引起细菌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1.3引流管数量过多。
普外科引流管道较多,如腹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t”字管等。
过多的引流管一方面不利于术后创口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创面暴露的机会,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性。
1.4患者自身因素。
部分患者自身免疫力差,术后也容易出现感染情况。
另外,一些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特别是患恶性肿瘤的患者,自身免疫力较差,加上术后不恰当的护理方式,很容易出现手术创口的感染情况。
2护理对策2.1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为了有效地提高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能力、降低致残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了解手术前的准备、术前配合的重要性及术后治疗效果,医院应当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健康宣教。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临床处理

I I I 度: 软骨下 骨皮质微骨折与 软骨损伤合并骨髓 挫伤 。骨挫 伤可 以引起磁 共振各 序列信号 改变 。本 组病例 T 1 wI 检出骨 挫伤 3 0 例, T 1 WI 检出 l 8 例, T 2 WI — F S 检出 1 2 例, 骨挫伤表 现为 骨髓 内斑 片状 、不规则 T 1 wI 低信号 、T 2 WI 、T 2 一 F S高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0 1 3 年8 月第7 卷第 l 6 期
C h i n a J M 0 d D r u g M a y . A u g 2 0 1 3 . V 0 l _ 7 . N 0 . 1 6 5 结论
・
67 ・
度 。I 度: 骨髓水肿 、 出血改变 ; I I 度: 软骨损伤合并 骨髓 挫伤 ;
后理想 的无创 、准确进一 步检查方法 。
参 考 文 献
及周 围软组织 损伤常伴 随膝关 节损 伤 , MR I 容易显示 , 关 节 [ 1 ] 白人 驹 , 张雪林 . 医学影 像诊 断学 . 第3 版 . 北京 : 人 民卫生 腔积 液 呈 长 T 1 长T 2 信号影 , 若T 1 WI 出现 高 信 号 考虑 合 出版社 , 2 0 1 0 : 5 , 多 见于 髌上 囊积 液。 MR I 对软组织 水肿 、炎症 敏感 , 表现为沿 着肌间 隙呈 羽毛状 分布的T 2 WI 及 压脂高信 号 。能准确 地显示病 变及周 围组织 结构 的损 伤范 围 , 也提示骨与关节损 伤部位。
赖 志 强
【 摘要 】 普外科导致手术切 口 感染发生的原因有很多, 如患者自身体质因素、 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当、 手术环境 的影 响等等 , 对普外科发生 手术切 口感染 的患者进行评估 , 分析发生感染 的原 因 , 对不 同的感 染进行相应措施处 理 , 探讨 临床处理方法 的效果 。 【 关键词 】 普外科 ; 切口 感染 ; 临床处理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手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常见问题之一。
手术后切口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费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及预防十分重要。
一、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在手术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手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工作。
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器械不洁净,手术用具不完整等情况,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二、患者个体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诸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慢性疾病史、手术前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等,都会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产生影响。
医务人员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三、院内环境因素院内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情况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产生影响。
在手术室、病房、手术工具、麻醉器具等场所都需要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以保证手术后切口的无菌状态。
医院应当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以免医疗废物的不当处理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
四、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产生重要影响。
术前、术中及术后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但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科学合理,使用过多、过猛的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甚至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五、术后伤口管理手术后伤口的管理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在术后应当定期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检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处理。
患者自身也要做好术后伤口的保护工作,避免不当的伤口接触和破坏。
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中,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手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和操作质量,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制度,保证手术用具的完整和洁净。
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因素和预防分析

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因素和预防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目前普通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的因素,做好预防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方法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选择本院502例患者病例进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病例39例,感染率7.7%。
结论普通外科伤口感染率,与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器械的消毒标准以及患者本身的身体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
结论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针对上述因素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感染是外科中常见的医院感染,也是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伤口感染可能会导致切口的愈合缓慢、甚至可能由部分感染延至全是感染。
这样不仅延长了患者的医治时间更加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后期健康。
所以一直以来控制普通外科手术的伤口感染都是医院手术管理的重要课题。
1观察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本文选择在我院个普外科室住院并且实施手术的患者,共502例。
其中男性224例女性278例。
年龄11-71岁(平均43.4岁)。
包括胃部手术、肠部手术、腹部手术、胆道手术、阑尾手术等。
1.2研究方法通过设计调查表分别调查不同手术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手术用药,合并疾病,)、手术时间、麻醉、切口长度,基本手术准备情况、患者身体状况、感染情况等。
由专业医护人员在外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数据采集,观察患者切口的愈合感染情况,对发现感染的对患者进行标本采集等工作。
1.3诊断标准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术后出现切口的红、肿、压痛,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早期出现硬结并同时出现脓性液体渗出;拆线后切口流脓,出现小脓点,手术线头溢出。
1.4结果对于感染患者的细菌样本化验分析下面列出常见五种病菌的耐药率(%)2、感染因素分析(1)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切口类型是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医院感染学规定,切口分为清洁切口(ⅰ类),清洁污染切口(ⅱ类)和污染切口(ⅲ类)。
探究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

2018 年9月第5卷/第27期V ol.5, No.27 Sept. 2018全科口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99·全科医学·探究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张晓宁(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衡阳 421001)【摘要】目的 通过对手术室术后伤口感染情况研究,分析普外科伤口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并采用相应的合理的预防方法,为医院提供相应的依据。
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收治20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筛选出伤口感染原因,通过采用有效方法后进行评估。
结果 患者200例病例中伤口感染为 58例,感染率达 29%;感染与年龄、侵入性操作、有糖尿病合并症。
在术过程存在侵入性操作、年龄、机械性通气、抗生素使用患者医院伤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通过对普外科术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病人伤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尤其针对伤口感染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降低各类侵入性的操作频次,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加大力度控制有关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发生感染率,有助于患者愈合时间,早日康复。
【关键词】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27.99.02临床上发生伤口感染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等特点,尤其是老年人群中并发率较高,可能因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抵抗能力低,病发后更易降低机体本身免疫功能,且较多并发症,作为医院中感染的高发人群[1]。
同时老年患者机体反应应激性降低,在早期阶段感染不易被发现易延误治疗,最终病情加重。
大多数病人在医治过程中需实施许多侵入性操作,因此,病人住院过程中出现重要的并发症医院感染,不仅影响病人的治疗状况及预后,增长住院时间,还可加重病人的经济负荷,及大量浪费医疗资源。
感染在普外科室中发生率较高,致患者感染率发生较高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患者年龄、病情、病史、术操作、不合理用药使用等,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速度,给其自身及家人带来诸多不便;且患者易引起焦虑情绪,终至医患关系紧张[2-3]。
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

[】 金汉 珍 , 珉 , 希吉 , . 用新 生 儿学 [ . . 京 : 民卫 2 黄德 宫 等实 M] 版 北 人 3
[] 杨 惠娣 , 彬 . 溴索 的 作用 机制 及 临床 应 用 【 . 医药 药 学 3 徐 氨 J 中国 1
杂志 , 0 , () 4 2 22 1 4 . 0 2 :
作 简 单 ,使 用方 便 ,且配备 一次性 雾化 吸入 装置 ,专人 专用 ,杜绝 交 叉感 染 。观察 组在 常规综 合治疗 的基 础上 予盐酸 氨溴 索经压 缩雾
化吸 人 ,同时施 以相 应的 护理措 施 ,临床效 果显 著 ,具有显 著性 差
[1 李德 丽 , 晶, 4 张 王燕 , . 种雾 化 吸入方 法 治疗 婴 幼儿 肺炎 的观 等两 察 [ . 医学, 0, ( ) 7 9 J 吉林 ] 2 9 02 : 5 . 0 3 22
入 盐酸 氨溴索 治疗新 生 儿肺炎 ,经济 、安全 、有 效 ,值 得在 临 床上
推广 使用 。 参考 文献
短病 程口。而压 缩雾化 吸入 器是 一种 以压缩 空气作 为驱 动压, 液 ] 将药
雾化 为可 吸入微 粒的 雾化吸 入装置 , 直径在 5 m以下 ,无须 用力 微粒
【】 胡 亚美 , 载芳 . 棠实 用儿 科学 【 .版. : 民卫生 出版 1 江 诸福 M] 北京 人 6
社 ,9 74 8 19 :9 .
吸气 ,正常平静 呼吸 ,药物微粒 即可达到小气道 及肺泡 ,以达到痰 】 液稀 释 、消 除局部 炎症 ,解 除支气 管痉 挛 、通 畅气 道的治 疗 目的 。 氨 溴索压 缩 雾化 吸人气道 后 在局部 聚集 较高浓 度 ,直接作 用于 气道
表 面 的感受器 和 靶受 体 ,而迅速 发挥药 理作 用 。压 缩雾 化吸人 器操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手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治疗效果。
切口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虽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不同手术类型对切口感染的影响是否有所差异?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是否会影响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后护理和感染预防措施的执行是否得当?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系统分析,探讨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通过对术前因素、手术操作、术后护理、感染预防和院内感染管理等方面的分析,深入了解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为普外科Ⅰ类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可靠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同时,通过对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有效的院内感染管理策略,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通过本研究的推动,我们希望为普外科Ⅰ类手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做出积极贡献,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手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切口感染会导致患者的并发症增加,治疗费用增加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14T09:14:24.1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7月7期作者:吴晓东
[导读] 分析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和治疗的方法。
吴晓东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卫生院;江苏常州213176)
【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和治疗的方法。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300例患者,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2例,未发生伤口感染患者)和观察组(28例,伤口感染患者),对患者的感染原因分析,研究患者的治疗方法。
结果:患者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普外科伤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对照组未发生伤口感染患者和观察组伤口感染患者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需要密切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时间和侵入性操作情况,采用积极的防护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普外科;伤口感染;治疗方法
普外科伤口感染作为普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延长患者的康复,甚至引发死亡,对于患者预后极为不利[1]。
在临床治疗中,要分析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因素,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30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的伤口感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普外科收治的300例患者纳入研究,研究时间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
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2例,未发生伤口感染患者)和观察组(28例,伤口感染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为171例、101例;患者的年龄最小39岁,年龄最大者为63岁,平均年龄是(48.49±5.45)岁。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为18例和10例;患者的年龄最小为41岁,年龄最大者为66岁,平均年龄是(48.29±5.49)岁。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分析普外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伤口感染情况,对观察组28例患者感染的原因分析和分类。
通过查找文献,结合患者实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300例普外科患者的数据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计量数据采用(%)表示,差异性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性采用t检验。
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根据两组的单因素分析,患者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普外科伤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观察组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对比,(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见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分类对比(I级和II级),(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侵入性操作对比,(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的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对比,(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影响普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出现伤口感染的原因包括手术的季节、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切口分类、手术时间等等。
结合文本研究显示,对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要密切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时间和侵入性操作情况,采用积极的防护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抗生素治疗。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主要因为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糖代谢紊乱和糖降功能有所降低,以致于患者中性粒细胞游走杀菌功能低于健康者,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其体内的蛋白质代谢异常,免疫性蛋白合成效果不足,并且免疫能力降低,糖尿病体内的环境为高糖环境,有利于
细菌在体内的繁殖[2]。
针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控制患者的糖尿病患者病情,将患者的免疫性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再进行手术,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3]。
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根据研究发现,手术时间越长,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会给药品与器械污染机会增加,且长时间的手术暴露会增加患者手术部位汗腺排除更多的细菌量,提高患者的出血和创伤面积的风险[4]。
针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临床上要提升手术医师的操作水平,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
存在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切口的清洁度往往与患者的手术切口病原菌含量具有密切关系,如果病原菌含量较大,患者的感染风险越大,根据研究发现,I类切口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因素为数去消毒不严格,手术室空气不存等。
II类感染和III 类感染主要是革兰阴性菌。
针对存在侵入性操作的好厇,需要做号手术器械与环境的消毒工作,保证无菌造作,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5]。
综上所述,合并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时间和侵入性操作情况的患者更容易引发伤口感染,临床上需要采用积极的防护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何应平.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6):185,188.
[2] 张晓宁.探究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5(27):99-100.
[3] 马志威,田晶晶.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研究[J].家庭医药,2015,(7):105-106.
[4] 刘华平.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8):111.
[5] 朱子观.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5):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