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外科伤口换药操作规范

外科伤口换药操作规范1. 概述本操作规范旨在确保外科伤口换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以提供患者合适的护理和促进伤口的愈合。
本规范适用于医护人员在换药时的操作,涵盖了准备工作、换药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准备工作在进行外科伤口换药之前,需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确认患者身份和患者相关信息,包括伤口类型、大小、位置等;- 准备好所需的换药器械、敷料和药品,确保其洁净、完整并处于有效期限内;- 洗手并戴上消毒手套,保持操作的无菌性;- 对换药所需的伤口进行适当的清洁和准备,包括清除伤口周围的污物、分泌物等。
3. 换药步骤外科伤口换药的步骤如下:1. 洗手消毒:使用洗手液充分清洗双手,并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
之后,戴上消毒手套。
2. 移除敷料:轻柔地将原有敷料从伤口上取下,避免对伤口进行强烈的拉扯。
3. 清洁伤口: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清洁伤口,去除伤口周围的分泌物和污物。
使用无菌纱布轻轻擦拭,避免对伤口造成过大的刺激。
4. 干燥伤口:使用干净无菌纱布轻轻拍干伤口,确保伤口表面干爽。
5. 敷药包扎: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品,并将其涂抹于伤口表面。
然后,使用无菌敷料将伤口包扎好,确保敷料贴合紧密并不会对伤口施加过多压力。
6. 清理工作:将用过的器械、敷料和其他废弃物按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
7. 洗手消毒:换药操作完成后,再次洗手消毒,以确保操作的无菌性和卫生。
4. 注意事项在进行外科伤口换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保持操作环境的洁净和整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注意个人防护,使用消毒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本身的伤害;-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品和敷料;- 轻柔地处理伤口,避免对伤口造成过大的刺激或拉扯;- 在换药前后,及时记录伤口的情况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5. 总结外科伤口换药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合理的操作规范能够确保换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本操作规范进行换药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注重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外科换药要点及注意事项

外科换药要点及注意事项外科换药是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患者伤口的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等工作。
正确的外科换药操作能有效预防感染、加速伤口的愈合,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本文将从外科换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了解并正确操作外科换药。
一、外科换药要点外科换药的要点主要包括伤口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
下面将对这些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1. 伤口清洁伤口清洁是外科换药中的首要步骤,它的目的是清除伤口上的污物和分泌物,为伤口的愈合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
在清洁伤口时,需要采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或者温开水,并使用无菌棉球轻轻地擦拭伤口表面,避免过度刺激伤口。
若伤口有明显污垢,可使用适量的清洁剂清洗,但要避免使用含酒精和刺激性物质的清洁剂。
2. 伤口消毒伤口消毒是为了防止感染,减少细菌繁殖。
常用的伤口消毒药物有碘伏、酒精等。
在消毒前,要先用无菌盐水清洗伤口,然后将消毒液均匀涂抹在伤口周围5cm的范围内,避免将消毒液直接接触到伤口上。
消毒时间一般为2至3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
3. 敷料更换敷料更换是外科换药的最后一步,它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吸收分泌物和促进伤口愈合。
在更换敷料前,要先洗手并穿戴好无菌手套,然后取下旧敷料,用无菌盐水清洗患者周围的皮肤,并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干。
接下来,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当的敷料(如纱布、透明贴膜等),并将其贴在伤口上。
重要的是要确保敷料贴合完善,避免皱褶和松动。
二、外科换药注意事项在进行外科换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1. 保持无菌环境外科换药时,要始终保持手部清洁,并在换药前进行手部消毒。
同时,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将自己的衣物和工具碰触到患者的伤口或敷料,以防止交叉感染。
2. 注意力集中换药操作需要细致的注意力和耐心。
无论何时,都要全神贯注地处理伤口,避免分心或受外界干扰。
3. 根据医嘱操作在换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操作,如用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等。
外科换药操作规范

外科换药操作规范为了确保外科换药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以下是外科换药的详细操作规范。
1.消毒准备a.换药前,务必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b.准备消毒药水(如氯己定、酒精等)和纱布等换药所需的材料。
c.准备好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d.准备换药所需的医用胶带或绷带。
2.伤口处理a.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清洗伤口,确保伤口表面清洁。
b.使用纱布进行轻柔擦拭,将伤口周围的血液、渗出物等清除干净。
c.如有需要,使用消毒药水进行伤口消毒。
3.换药操作a.准备好新的敷料,确保在打开前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无菌处理。
b.在伤口周围涂抹一层适合的护肤剂以防止敷料粘住伤口。
c.必要时,使用医用胶带或绷带固定敷料。
d.严格按医嘱更换敷料的频率和方法进行操作。
4.敷料处理a.换药后,将使用过的敷料正确处理,避免传播感染。
b.使用双手戴上厚手套,将使用过的敷料放入切除袋中。
c.把切除袋丢进医疗垃圾桶中,并及时妥善处理。
d.按照医疗垃圾的处理规范进行分类和处置。
5.消毒和清理a.换药后,及时进行消毒,确保换药区域干净无菌。
b.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医疗器械、工作台面等进行消毒。
c.清理换药区域,包括废弃物和污渍。
d.将所有使用过的物品和工具归位或丢弃。
6.记录观察和沟通a.在患者病历上准确记录换药的时间、频率和过程,包括伤口状态、渗出物性质等。
b.注意记录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特殊情况,如疼痛、红肿等。
c.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如感染迹象、过度出血等。
7.个人防护和安全注意事项a.换药过程中,严格遵守医院的感染控制政策和规定。
b.确保自己的个人防护措施完善,包括戴口罩、穿防护服等。
c.注意手术室和换药区域的整洁和干净,避免滑倒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以上是外科换药的操作规范。
外科换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操作,需要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伤口的消毒和敷料的及时更换,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同时,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外科术后换药操作规范

外科术后换药操作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规范外科术后换药的操作流程,确保患者的恢复过程顺利进行。
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 换药前,医护人员应洗手并佩戴手套和口罩。
- 将所需的换药材料准备齐全,包括纱布、药物、清洁剂等。
2. 患者准备
- 在换药前,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换药的目的和流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 协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以方便换药操作。
3. 清洁伤口
- 使用无菌的清洁剂和消毒棉球,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
- 注意力度和频率,避免对伤口造成过度刺激或损伤。
4. 更换敷料
- 将医护人员手套的指尖以无菌方式触摸敷料。
- 轻轻撕开敷料的包装,避免敷料接触其他物体。
- 将敷料均匀地贴合在伤口上,确保完全覆盖。
5. 清理工具和个人卫生
- 换药结束后,将使用过的工具进行正确的清洁和消毒。
- 医护人员应洗手,并丢弃使用过的手套和口罩。
6. 记录和观察
- 在换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好记录,包括换药时间、换药前后伤口的状态等。
- 定期观察患者的伤口,并及时记录任何异常情况。
注意事项
- 换药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卫生惯,避免交叉感染。
- 如遇到换药操作不顺利或患者出现问题,应及时寻求医疗主管的帮助。
总结
严格按照本文档的操作规范进行外科术后换药,可以确保换药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护人员应遵守相应的操作步骤,注重个人卫生和患者体验,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外科引流与换药

chqiang517
超级版主
帖子3846 精华7 积分34060 威望297 点 鲜花1713 朵 在线时间482 小时
三、常用换药的药品
(一)酒精:作用机制是能使细菌蛋白脱水,发生沉淀,呈现收敛,从而杀菌。 1.常用制剂为70~75%溶液,以70%浓度作用最强,低于30%几无杀菌作用,而浓度过高因使菌体表面蛋白凝固,妨碍酒精向内渗透,从而影响其杀菌效果。 2.因酒精兼有溶解皮肤表面油脂作用,在外科中常单独或与碘酊结合用于皮肤消毒。 3.40~50%酒精溶液涂擦皮肤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褥疮。 4.20~30%酒精溶液可用于高热病人擦浴退烧。 (二)碘酒:因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其变性,从而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包括真菌和变形虫,并能杀死芽孢。但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一般皮肤消毒用2~2.5%碘酊,术前用3.5~5%碘酊,小儿用1.5~2%碘酊,待其干后,穿透皮肤较深,灭菌作用较强,再用70%酒精脱碘。一方面酒精脱脂(溶解脂肪)能促进碘酒的渗透,加强皮内杀菌作用,加一方面酒精脱去皮肤碘酒,避免碘的刺激引起皮肤起泡、脱皮,以及碘过敏反应。 但应注意:①忌用于会阴、阴囊、口腔粘膜、破溃皮肤及新生儿皮肤,碘酒可造成此处皮肤损伤。②忌用高浓度碘酒,因其对组织具有腐蚀性。③忌与红汞同用,以免产生碘化汞而烧伤皮肤。 (三)活力碘:是一种以表面活性剂为碘载体的剂型,呈棕色略带粘性的液体。本品与皮肤粘膜接触后,缓慢释放出碘而起消毒作用,对细菌、真菌、病毒均有较强的杀灭能力。可用于外科洗手,手术皮肤粘膜和创口消毒,亦可用于口腔、阴道粘膜感染及疱疹病毒感染。本品易溶于水,着色后易用水去除。本品无需脱碘,无刺激无致敏无腐蚀性。使用方法如下: 1.手术部位皮肤、医务人员手臂消毒:用原液涂擦2遍。 2.注射部位、会阴消毒:原液稀释1倍,涂擦1~2遍。 3.创伤、烧伤、体腔消毒:原液稀释10倍,涂擦或冲洗。 4.口腔和咽部消毒:原液稀释20倍,洗漱或涂擦。 5.会阴部冲洗或坐浴:原液稀释40倍。 6.患者衣服、用具消毒:原液稀释20~40倍,浸泡30分钟。 稀释液用蒸馏水、无菌盐水或新鲜的凉开水。 (四)生理盐水:是一种最常用的药物,无刺激性。用于清洗伤口,一般换药,敷盖新鲜的肉芽创面,手术时伤口、内脏冲洗等。 (五)高渗盐水:一般为10%浓度盐水。多用于肉芽水肿创面,能消退水肿,减少细菌生长繁殖环境,有利于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及创面愈合。但可引起伤口痛。 (六)双氧水:为强氧化剂,与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相遇很快放氧,从而产生抗菌、除臭、清洁、收敛、止血的作用。但作用时间短,杀菌力弱。主要用3%溶液清洁面部创面、溃疡、脓窦、耳内脓液。用1%溶液含漱治疗口腔炎、扁桃体炎等。因其产气过快,在体腔创面使用时应注意可能引起栓塞、感染扩散的危险。贮存过久易分解失效。
外科伤口的识别与换药对策

外科伤口的识别与换药对策众所周知,手术切口、创伤、烧伤等均离不开换药这一环节,且换药的好坏对伤口的愈合有着一定的影响,也对皮肤疤痕有所作用。
所以需要对外科伤口加以分析,然后明确换药的相关内容与注意事项。
1、外科伤口的特点与识别①做好正常愈合过程的观察:一般而言,创面会从外向内进行缩小,且创面的分泌物比较少,肉芽比较鲜红,容易出血。
②做好分泌物的观察与识别:对于创面所渗透出来的血液是比较容易辨识的,特别是需要对脓性分泌物加以重视,之所以出现脓性分泌物,主要是与细菌的种类、感染的范围有所联系,甚至可以凭借着气味判断出细菌的种类。
比如浅黄色或者黄白色比较粘稠的脓液主要是葡萄球菌感染,浅红色比较稀薄的脓液一般是链球菌感染,绿色伴有生姜气味的脓液多为绿脓杆菌感染。
③做好创口深度的观察:要想了解创口的深度以及创口应该怎么处理,主要是利用探针进行试探,在整个试探过程中动作要保证轻柔,避免用力过大。
④肉芽创面的观察:生长良好的肉眼是鲜红色,其表面有颗粒样凸出,分泌物比较少,无水肿现象的发生,触动的时候可以浮动。
如果是溃疡性肉芽,那么因为局部血液供应不良,其创面呈现出紫黑色,甚至还会出现坏死。
2、在换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重视更换敷料的间隔时间:开放性伤口多以感染性伤口为主,在更换敷料的时候间隔时间要短,且根据相关的临床证明可以了解到,因为换药太频繁往往会导致伤口不易愈合,所以在换药的时候需要根据伤口的实际情况具体对待,比如渗出液比较多的患者,要按照创口的原因以及面积采取包扎等方式,如果渗出液不多,则可以每日更换一次,对于在愈合期的伤口而言,则需要采取间隔换药法。
②敷料更换的要求与操作:对于新鲜开放性软组织表浅的创口需要先清洁,然后再进行包扎,使其结痂痊愈。
同时对于裂伤比较小的则需要进行清创缝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裂口不可放刺激性的药物。
在正常愈合期的伤口则需要利用凡士林纱布进行保护,还要减少换药的次数,实施加压包扎。
浅谈外科伤口换药及护理方法

浅谈外科伤口换药及护理方法外科伤口为细菌感染,治疗不当能够造成伤口感染现象出现,造成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同时质量效果差。
外科医疗工作者要系统的分析、合理的控制、良好的交流、耐心护理,推动伤口快速愈合。
从恢复阶段中要保持良好的观察,了解伤口情况同时制定应急方法。
标签:外科伤口;换药方法;护理1外科伤口换药的目的及方法1.1换药的原则:无菌操作是每位医护人员必须牢记的准则。
外科工作者从换药过程中,和病人进行直接的接触,所以一定要做到无菌操作。
从换药过程中应当了解患者伤口位置、现状等等,从换药过程中保证材料齐全。
在换药之前应当保持自身清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从换药完成时能够结合伤口具体现状科学合理的转变治疗计划,存在另外特殊情况的病人要快速调整治疗方案,防止伤口恶化。
1.2外科伤口换药目的:换药为业务过程内非常关键的操作,同时为外科病房内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
外科患者身体损伤,很有可能出现出血现象,出现感染之后也许存在化脓情况,上述种种均能够导致敷料污染。
换药,也就是更换敷料,能够及时消除覆盖物,保持良好的环境,推动肉芽组织快速恢复,推動伤口痊愈。
工作者从换药过程中,能够了解伤口具体现状,结合伤口具体现状转变治疗计划,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推动伤口痊愈。
部分患者存在水肿情况,从换药过程中能够合理控制松紧度,防止给血管产生压迫造成血液不能够流通阻碍伤口痊愈。
1.3伤口的处理方法(1)从换药过程中通过碘伏进行杀菌,避免给伤口产生刺激,同时能够通过凡士林油纱有效的缓解病人产生的痛苦,同时避免组织液渗漏现象出现。
(2)血供充足,感染可能性低的伤口能够通过生理盐水进行处理,随后进行包扎。
(3)在皮肤存在明显破坏的伤口,从破坏的地方通过盐水进行杀菌,从附近区域通过碘伏进行杀菌,杀菌完成之后,能够通过盐水纱布及凡士林纱布进行包扎,推动伤口快速痊愈。
(4)在伤口出现感染之后要特别强调进行引流排脓,某些情况下应当拆开缝线,进行合理的引流,能够通过双氧水及生理盐水进行杀菌,出现坏死组织之后要进行清理,同时能够通过抗生素纱布进行填充,从伤口附近要能够通过碘酒及乙醇进行杀菌。
外科换药的操作方法

外科换药的操作方法
外科换药是指对患者术后或伤口处的包扎进行更换和清洁处理。
以下是一般的外科换药操作方法:
1. 准备所需材料:换药需要的材料包括消毒液、无菌纱布、手套、镊子、剪刀、药膏、绷带等。
2. 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3. 患者应处于舒适的姿势,伤口周围区域应坚持干净和干燥状态。
4. 使用无菌镊子和剪刀小心地移除旧的绷带和包扎,避免对伤口造成不必要的摩擦或牵拉。
5. 用生理盐水、碘酒或其他消毒液轻轻清洁伤口,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干净。
6. 擦干伤口及周围皮肤,确保干燥。
7. 根据需要,在伤口上涂抹药膏,并使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8. 将换药后的伤口用无菌绷带固定,确保绷带结实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9. 清理现场和消毒使用过的工具。
10. 换药完成后,请嘱患者休息,遵守医嘱。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良好的无菌环境,遵循感染控制措施,并在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
如果不确定操作方法或对外科换药过程中遇到困难,最好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42.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一、准备工作
1.物品准备
(1)换药包内有治疗碗2个,有齿、无齿镊各一把。
(2)70%酒精棉球或碘伏,生理盐水,棉球若干,根据伤口所选择的药物、敷料。
(3)胶布、剪刀、棉签。
根据伤口需要酌情备用绷带。
2.术者准备
(1)看病历,了解病情及伤口目前为术后第几天。
(2)洗手擦拭干或烘干后,戴口罩和帽子,看病人,作自我介绍,说明操作目的,揭开敷料,了解伤口情况(如有否红、肿、痛、热、异常隆起、硬结、肉芽组织、分泌物等),并且估计所需的物品。
(3)再洗手,擦拭干或烘干后,进换药室准备物品。
(4)打开换药包,查看消毒时间,用手打开换药包外层,接着用公用镊将左右两侧布巾铺开,最后铺开操作者侧,将弯盘内的两把镊子放在大的弯盘,包布放在换药车的中央。
3.患者准备
告知患者换药的目的,可在病房,最好在换药室进行换药,病人应采取最舒服且伤口暴露最好的体位,应避免着凉,如伤口较复杂或疼痛较重,可适当给予镇痛或镇静药物以解除病人的恐惧及不安。
二、适应证
1.手术后无菌的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如切口情况良好,张力不大,可酌情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张力大的伤口,一般在术后7~9天拆线。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其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
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内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术后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
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 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用酒精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
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3. 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其他消毒溶液冲洗。
4. 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酒精中和。
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5. 一般创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均须无菌。
防止污染及交叉感染,各种无菌敷料从容器内取出后,不得放回,污染的敷料须放入弯盘或污物桶内,不得随便乱丢。
2.换药次序:先无菌伤口,后感染伤口,对特异性感染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在最后换药或指定专人负责。
3.特殊感染伤口的换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换药时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技术,除必要物品外,不带其他物品,用过的器械要专门处理,敷料要焚毁或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