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2)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2)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引言犯罪心理学是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的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帮助警方、法庭和心理学家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为题,介绍一宗真实的案例,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案例发生在某个小城市,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在自己家中。

她的尸体被发现在浴室里,她的遗体显示出明显的暴力痕迹。

她的同事称她是个性格开朗、外向的人,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案件分析首先,通过对案件现场的勘查可以发现一些案件的特征。

浴室是一处犯罪现场经常被使用的地方,由于这里面有水,可以很方便的清理血迹,这可能是犯罪分子选择该处作案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一名年轻女性的谋杀案,通常由非犯罪者所犯,这是因为女性通常比男性体力较弱,相对较容易受到攻击。

因此,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一个外貌普通、体力较强的男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对案件动机的分析来寻找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

据说,被害人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她在社交圈子中很活跃,并且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这一切都使得案件的动机更加模糊不清。

通常,犯罪嫌疑人会有一些对被害人产生愤怒、敌意等负面情绪的原因。

但是目前的调查情况并未发现这类证据,这可能是犯罪嫌疑人隐藏了真实的动机。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警方还发现凶手在逃离现场后,曾在周围一处男性居民的前花园留下了一对手套。

这些手套经过DNA鉴定,得出是属于一名男性嫌疑人的。

手套的存在表明犯罪分子可能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他遗留手套可能是故意犯罪的一种手法。

这种行为可能与犯罪分子的心理有关。

犯罪分子的心理分析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和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犯罪分子可能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冷酷无情 - 犯罪嫌疑人在谋杀中表现出了冷酷无情的态度,因为他选择了一个泡沫区域作为作案地点,这样可以更容易地清理现场,以避免被发现。

2.计划性强 - 犯罪分子留下手套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

犯罪心理学案教案例分析.doc

犯罪心理学案教案例分析.doc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南昌某酒店凶杀案专业:预防医学班级:031501学号:2015103009姓名:李红雨一、案例情况2011年7月4日凌晨2时左右,110接到报警称,南昌某酒店发生命案,有1人死亡。

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大厅走廊里有血迹,并伴有浓重的血腥味。

一名男子(付某)因伤及颈动脉当场死亡。

另一名男子(王某)受伤已被送往医院救治。

警方勘察现场后知悉,酒店没有失窃任何财物,死者和伤者也没有财物损失,遂排除了因财起意杀人的可能性。

由于伤者身中七八刀,警方初步判断为仇杀。

经过排查,警方发现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从酒店后墙翻墙而入,由后门进入酒店,由此判断为酒店内部人员作案。

在走访调查中,警方发现酒店员工张某从3日开始就没有上班,形迹可疑,但周围人反映张某与死者和伤者都没有恩怨。

经过运用技术手段,警方最后锁定张某就是犯罪嫌疑人,4日上午张某被抓获。

嫌疑犯资料1.姓名:张某2.性别:男3.民族:汉4.出生日期:1989年12月6日5.身高:171cm6.特征:体态结实,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7.家庭情况:父亲以前很健康,很少病痛,曾是煤矿的小股东,1994年张某5岁时,突然发病当天死亡;母亲伤者身中七八刀为酒店内部人下手。

自父亲过世后母亲外出打工管不了家,姐弟俩靠外公外婆舅舅们抚养,除母亲收入外只有父亲留下的一笔抚恤金,家庭经济条件较为拮据。

父母无人格、精神上的异常,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案例分析犯罪心理分两类,一类是人格问题,一类是心结问题。

心结问题有三种:意结类犯罪心理、知结类犯罪心理、情结类犯罪心理。

情结类犯罪心理有5个特征:犯罪动机具有发泄与泛化性;具有正常心智的情感孤独性;犯罪多有表达性与满足感;犯罪呈现“并非错乱的疯狂”;心结多与情绪创伤有关。

张某属于情结类犯罪心理。

首先对象很泛化,带有明显的发泄性质;他具有正常心智的情感孤独性,就是智力正常、但情感方面没有朋友、没有爱情,非常孤独;同时有表达性和满足感,他要表达他自己的一种情绪,做完以后,他有一种满足感,所以他不会觉得后悔;呈现并非错乱的疯狂,他不是精神病,但又让人感觉很疯,他的心结和情绪创伤有关。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是对犯罪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研究,通过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事件的发生,并为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线索。

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究罪犯的心理心理世界,以期为犯罪心理学教育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一:杀人狂魔之“亨利”本案例涉及一名绰号为“亨利”的连环杀人狂魔。

从小时候开始,“亨利”就饱受虐待,并且缺乏父母的关爱。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渐渐培养了暴力、凶残的心理倾向,并将其发泄到无辜的人身上。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罪犯的心理世界呈现出以下特点:1. 心理创伤:童年阶段遭受虐待和缺乏关爱是“亨利”成为杀人狂魔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心理创伤使得他对他人产生了极大的敌意和憎恨,无法正常地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2. 掌控欲望:通过控制和剥夺他人生命,罪犯试图在自己无力掌控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权力感和满足感。

他的故意伤害行为旨在证明自己对他人生死的决定权。

3. 心理回避:罪犯往往会在实施犯罪行为后,将自己与其所犯罪行为的后果分开,以此自我安抚和逃避责任。

这是他们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

案例二:诈骗犯的“欺诈王国”在网络时代,诈骗犯借助技术手段从事各类欺诈活动。

我们选取了一名名叫“张伟”的诈骗犯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

罪犯的心理世界在此案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 物质欲望:诈骗犯常常因为物质上的追求而选择走上犯罪道路。

他们渴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财富和地位。

2. 欺骗技巧:诈骗犯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反应和社交技巧,运用各种心理欺骗手段诱骗受害人,达到自己不法目的。

他们常常具备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和社交技巧。

3. 自我认同:罪犯通过实施诈骗活动,获得了一种被人关注、被人尊重的虚假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对于他们满足自尊心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犯罪行为往往与罪犯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激烈争吵后将母亲杀死25岁男子被判无期徒刑案例概述:25岁的孔某常因家庭生活问题和母亲发生矛盾。

去年11月21日凌晨,母子俩又因琐事争吵,积怨之下,孔某将母亲杀害。

今年7月,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孔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近日,此案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后,维持了原判。

术后患上癫痫母亲骂他是“累赘”孔某是个身高一米九几的壮汉,说话逻辑清楚,只是时不时目光呆滞。

因脑部做过手术又患有癫痫,他被鉴定为轻微精神残疾。

孔某今年25岁,家住泉山区,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和母亲不太亲近。

虽然上学后跟随母亲生活,可母子俩总感觉隔着什么。

随着年龄增长,孔某和母亲常因家庭生活问题发生矛盾。

2007年,不满20岁的孔某因脑垂体瘤手术后,患上癫痫病,需要吃药控制病情。

孔某因病没法出去工作,经常流连网吧、游戏厅。

孔某向母亲要钱时,两人总会发生争吵,有时还会出现对骂、对打的情况,母亲有时会骂他是“累赘”,双方关系更为恶化。

想睡大床遭拒与母亲激烈争吵去年11月中旬,案发前两天,孔某的奶奶生病住院,孔某和奶奶感情深厚,和父亲轮流去医院照顾。

11月21日凌晨1时许,在医院看护了许久的孔某又困又乏,从医院回到家中,觉得自己的床铺又小又冷,便准备到父母的大床上睡觉,但遭到母亲的拒绝。

母亲一句“不要到床上睡,你去替你爸,让你爸回来……”,使得孔某平时积累的愤怒一下子爆发了,双方发生激烈争吵。

一气之下,孔某将母亲摁倒在床,用掐脖子、拳击头面部、枕头捂头等方式将母亲杀害。

作案后,孔某将枕头带出家门扔掉,并找朋友借钱。

第二天一早,孔某的父亲回到家发现惨剧,立即报警。

案例分析:(犯罪心理形成)1、社会因素:孔某自小与母亲不太亲近,母子俩关系僵硬,父母对孔某的教育与关心不够,致使孔某积怨已久。

2、情景因素:(1)受害人的态度,孔某母亲不顾及孔某的感受,对孔某又打又骂,对孔某不够关心,骂孔某“累赘”,伤及孔某自尊。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法律的心理犯罪案件(3篇)

法律的心理犯罪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发生了一起特殊的盗窃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因心理疾病而作案。

此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其特殊的犯罪手段,更因为其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起案件进行剖析。

二、案件经过1. 犯罪嫌疑人王某,男,28岁,无业。

因长期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导致其心理状态极度不稳定。

2. 2019年5月,王某因心理疾病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王某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到盗窃罪的法律规定,产生了犯罪念头。

3. 2019年6月,王某出院后,先后在一个月内,连续盗窃了5家商户的财物,涉案金额达10万元。

4. 2019年7月,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在审讯过程中,王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自己患有心理疾病。

三、法律分析1. 犯罪嫌疑人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犯罪嫌疑人王某患有心理疾病,对其犯罪行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心理学分析1. 王某的心理疾病对其犯罪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

长期失业、生活困境导致王某心理状态极度不稳定,从而使其产生犯罪念头。

2. 王某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到盗窃罪的法律规定,进一步坚定了其犯罪决心。

这说明王某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法律。

3. 王某在作案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和选择性。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在犯罪心理学领域里,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个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罪犯的心理过程、动机、行为模式以及犯罪背后的根源。

本文将介绍几个犯罪心理学案例,从中探索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与研究价值。

案例一:泰德·布恩(Ted Bundy)泰德·布恩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连环杀手之一。

他在1970年代期间杀害了30多名年轻女性。

布恩具有高智商且非常有魅力,他利用这些特质吸引受害者,然后将她们带到隐蔽地点实施犯罪。

布恩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他的犯罪手法极其残忍,甚至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兴奋。

通过对布恩的案例研究,犯罪心理学家们发现他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特点使得个体缺乏道德观念和同理心,并且常常表现出冷血、无情和愈发残忍的行为。

泰德·布恩的案例也引起了心理学家对早期生活经历与犯罪行为之间关系的关注。

他的童年并没有明显的异常,这引发了关于犯罪形成的基因与环境互动的讨论。

案例二:安德雷·皮克尔斯(Andrew Pyke)安德雷·皮克尔斯是一个14岁的英国男孩,于2008年杀害了23岁女子斯特凡妮·利洛克。

这个案例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和犯罪预防的关注。

犯罪学家们对安德雷·皮克尔斯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发现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困扰、心理压力以及社交隔离。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并最终影响其犯罪行为。

这种案例使我们认识到,正常成长过程中的良好社交支持和心理健康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案例三:乔恩·文·克罗斯(John Wayne Gacy)乔恩·文·克罗斯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他被定罪杀害了至少33名男性。

乔恩从事房地产工作,以及社区志愿者活动,但背后隐藏着他邪恶的一面。

乔恩·文·克罗斯的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犯罪者如何能够成功隐藏其真实面孔。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罪犯侧写1、房门和窗户均没有撬动痕迹,受害者没有挣扎斗争痕迹,【凶手可能是受害者认识的人】;2、受害人一家平时门户谨慎随手锁门,且张某回家时用钥匙打开房门,λ凶手离开现场时可能把门关上,【表明凶手行凶后冷静】,把现场处理得较好;λ凶手如果把门锁上,可能是用周某的钥匙,或者自己的钥匙,【凶手可能是受害人的父母或胞兄】;λ排除激情犯罪的可能;3、凶手杀死受害人的手段残忍,头部共有五处击打伤,说明凶手反复击打死者,且屋内可能的凶器有两处:门口叠放的圆凳,小房间内的方凳,说明凶手可能分两次击打死者,λ【凶手极端仇视受害人】;4、受害人在张某回家后并未死亡,说明凶手没有确保受害人死亡,【无作案经验,排除杀手作案的可能】;5、打开的煤气阀可能是为了引起爆炸,根据现场门窗情况(大门关闭,窗帘拉起),凶手可能想等室内煤气到一定密度引发爆炸,λ说明凶手可能想利用爆炸销毁不能带走或当场销毁的证据;λ【说明凶手可能对这个家庭没有留恋和爱惜,毫无感情甚至充满仇恨】;6、爆炸、纵火倾向,随着年龄递增逐步递减,男性高于女性,且多数纵火犯心理变态,【凶手可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且有心理挫折】;7、如果凶手想利用爆炸销毁证据,说明他并不清楚张某的下班时间,或者不清楚张某当天将在五点下班;同时他又清楚张某肯定是五点以后回家,因为根据邻居证词,凶手可能在击倒受害者后谨慎的布置了现场;【说明凶手较为了解受害人家人作息】;综上,心理学专业同学给出的总述为【男性,受害人熟人,不排除其胞兄作案可能】;【身体瘦弱型,性格冷静内向,平时比较懦弱,嫉妒心强,记仇】;【童年有可能被虐待过,来自离异家庭或暴力家庭可能性大】;【智商中等偏高,可能高中文化程度,未接受高等教育原因可能和家庭暴力等因素有关】;【家住在案发现场附近;可能有轻度强迫症,可能有心理障碍史】。

二、犯罪过程假设凶手是受害人认识的人,首先凶手在受害人信任的情况下进入房间,受害人等凶手进屋后还去做作业,凶手可能在屋内寻找某物,因为一些原因凶手决定袭击受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罪犯侧写
1、房门和窗户均没有撬动痕迹,受害者没有挣扎斗争痕迹,【凶手可能是受害者认识的人】;
2、受害人一家平时门户谨慎随手锁门,且张某回家时用钥匙打开房门,
λ凶手离开现场时可能把门关上,【表明凶手行凶后冷静】,把现场处理得较好;
λ凶手如果把门锁上,可能是用周某的钥匙,或者自己的钥匙,【凶手可能是受害人的父母或胞兄】;
λ排除激情犯罪的可能;
3、凶手杀死受害人的手段残忍,头部共有五处击打伤,说明凶手反复击打死者,且屋内可能的凶器有两处:门口叠放的圆凳,小房间内的方凳,说明凶手可能分两次击打死者,
λ【凶手极端仇视受害人】;
4、受害人在张某回家后并未死亡,说明凶手没有确保受害人死亡,【无作案经验,排除杀手作案的可能】;
5、打开的煤气阀可能是为了引起爆炸,根据现场门窗情况(大门关闭,窗帘拉起),凶手可能想等室内煤气到一定密度引发爆炸,
λ说明凶手可能想利用爆炸销毁不能带走或当场销毁的证据;
λ【说明凶手可能对这个家庭没有留恋和爱惜,毫无感情甚至充满仇恨】;
6、爆炸、纵火倾向,随着年龄递增逐步递减,男性高于女性,且多数纵火犯心理变态,【凶手可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且有心理挫折】;
7、如果凶手想利用爆炸销毁证据,说明他并不清楚张某的下班时间,或者不清楚张某当天将在五点下班;同时他又清楚张某肯定是五点以后回家,因为根据邻居证词,凶手可能在击倒受害者后谨慎的布置了现场;
【说明凶手较为了解受害人家人作息】;
综上,心理学专业同学给出的总述为
【男性,受害人熟人,不排除其胞兄作案可能】;
【身体瘦弱型,性格冷静内向,平时比较懦弱,嫉妒心强,记仇】;
【童年有可能被虐待过,来自离异家庭或暴力家庭可能性大】;
【智商中等偏高,可能高中文化程度,未接受高等教育原因可能和家庭暴力等因素有关】;
【家住在案发现场附近;可能有轻度强迫症,可能有心理障碍史】。

二、犯罪过程
假设凶手是受害人认识的人,首先凶手在受害人信任的情况下进入房间,受害人等凶手进屋后还去做作业,凶手可能在屋内寻找某物,因为一些原因凶手决定袭击受害人。

可能受害人正在做作业然后被凶手从背后用圆凳击打头部;受害者没有准备,转身想逃,凶手便继续袭击受害者头部背部,待受害者至房屋中间倒下后,凶手换方凳继续击打,造成位置很低的血溅点。

等受害者彻底晕厥后,凶手因为没有经验,臆认为受害者已死,便开始下一步毁灭现场的准备;轻微的响动声可能是凶手想找引燃引爆物,无果后才利用煤气浓度引发。

雨伞并非周家人所有,可能是凶手带来;雨伞较湿,但文中没有提到当天下雨否。

三、推理报告注:根据现有的资料,该案件有很多可能,以下只是个人认为相对可能性较高的,对案件的某一种推测。

周家夫妇最初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生小孩,于是领养了哥哥,但后来经过努力,生下弟弟。

弟弟从小就得到父母用心照顾,而哥哥在弟弟出生后,得到的关爱明显减少,与父母沟通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哥哥高中毕业后因为历史原因没能参加高考,可能是下乡,自然不是很顺利,但是家中还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弟弟运气就那么好,全国恢复高考,弟弟可以参加考试,有机会去读大学。

兄弟俩的区别越来越大。

周家父亲可能突遇意外死亡,哥哥却意外得知父亲曾留下遗嘱,而且遗嘱内容似乎对自己不利。

于是哥哥决定找到遗嘱。

案发当天下午,哥哥回家找东西,没想到弟弟在家学**哥只能小心翼翼的动作。

他进入大房间寻找遗嘱,在房间里翻动可能藏着遗嘱的地方;然后他想到了父母放置贵重物品的小皮箱,但是他也不知道父母把小皮箱放在哪里,于是他踩着藤椅爬到三门柜上面,没看到小皮箱,又打开三门柜,发现中门下方有个锁住的抽屉。

哥哥求证心切,费力拉开了抽屉,拉手也被扯坏了。

此时哥哥在房间内的响动引发了弟弟的不满,弟弟可能埋怨了几句。

哥哥拿出小皮箱,发现皮箱是上锁的,哥哥知道家中有放皮箱的备用钥匙(另一把在母亲身上),于是开始在大房间里四下翻动寻找钥匙,发现皮箱钥匙藏在藤椅里(或者一开始哥哥就知道皮箱钥匙藏在藤椅里)。

于是他把藤椅和皮箱都搬到厨房去,在灶台上找到刀具等工具取出藤椅里的钥匙,打开皮箱,找到遗嘱。

没想到遗嘱中父亲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指出哥哥并非亲生小孩,而且决定把遗产都留给弟弟,哥哥从而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也明白为什么从小父母对自己比较隔阂,特别是有了弟弟以后尤其对自己不好。

回忆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再看到父亲还要剥夺自己的继承权,听着弟弟在小房间里复习对自己发出的抱怨声,想到他本来运气和发展都比自己好,还能继承所有遗产,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哥哥崩溃了。

在嫉妒恐惧的心理作祟下,他抽起厨房里的圆凳,冲进小房间,朝着弟弟的后脑砸去;弟弟
在完全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人猛的一击,钢笔也戳穿了作业纸。

弟弟受伤了,但是还有意识,他起身举起自己坐的方凳回击哥哥,结果方凳腿被砸断,方凳也掉在地上;他转身想逃,但哥哥继续疯狂的击打弟弟的头,背,四肢;弟弟想用手护住头部不能,被砸到在地。

此时哥哥想到只要弟弟死了,自己再销毁遗嘱,那么遗产按照顺位继承便是母亲和自己的,等母亲百年以后,所有的遗产肯定都是自己的了,于是决定向弟弟痛下杀手。

他怕弟弟不死,又顺手换成掉在地上的烂方凳砸向弟弟,结果砸到地面导致方凳损坏,哥哥便操起另一只方凳击打弟弟,导致方凳面板脱落。

弟弟终于不动弹了,哥哥意识到自己打死弟弟了,现在能做的就是毁灭现场。

他想到了纵火,但是家里没有引发大火的易燃物,于是他想到了开煤气引发爆炸,这样一来可以销毁现场,而来可以假造意外导致,于是他把煤气阀打开,拿走遗嘱,关好大门离开。

但哥哥没有想到,母亲五点就下班回家了,或者母亲在开门的时候没有像往常一样开灯,所以,现场被保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