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详细版)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详细版)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详细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 广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五要素:①学生—主体因素(群体差异、个体差异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导)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教学前:预测和评判;教学中:监视和分析;教学后:检测、反思)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6、⑴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捷克的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在《论教学方法》首

次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

德国的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

在科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俄国的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了第一

步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于1903年出

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

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奠定了科学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

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

⑵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

科。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1908年,《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

译,小原又一撰写。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

心理学》。

⑶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

在形成。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

⑷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

括(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

究、社会文化)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直至死亡

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表现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

方面。

(1)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

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

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

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

初中阶段)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

的矛盾。青年初期(14、15岁—17、18

岁,高中阶段)特点:生理上、心理上、

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成年期(25-65岁)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

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

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

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

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

的特定年龄时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

的关键期,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

期,5岁左右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二关键

期,3岁左右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期。

3、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

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A感觉动作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倾向、泛灵论。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出现守恒概念(数量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重量守恒),认知结构有抽象概念。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①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②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的发展: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儿童期与社会》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婴儿期)。任务是形成新信任感,。②自主感对羞耻感

与怀疑感(1-3幼儿期),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3-6儿童早期),培

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儿

童晚期),培养勤奋感。⑤自我同一性对

角色混乱(12-18青少年期),培养自我

同一性。⑥亲密感对孤独感(18-24青年

期),培养亲密感。⑦繁殖感对停滞感

(24-65成人期)⑧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

至死,老年期)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两维度(寄望与反应)

四象限(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

型)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2)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人格

结构中的调控系统)

自我意识的含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组成:①从形式上看,分为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自我控制②从内容上看,分为生

理的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的我

(至少年期成熟)、心理的我(在青春期

开始发展和形成)③从自我观念上看,分

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皮亚杰:青少年出现的认知歪曲(假想的

观众、个人的虚构)

埃里克森: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

同一性

(5)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

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理想

主义:少年毛泽东)

(6)学校教育应该怎样构建的健康人格:

(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青

少年时期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一、指

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积极的和良好的情

绪有益于人的省心健康,他是人格成熟的

标志),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

统合,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

的统合。

(7)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①帮助

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②帮助中学

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③帮助学生提供

自我控制能力。

7、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体现: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①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

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

而稳定的风格。

表现:场独立与场依存(赫尔曼·威特金);

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速度

和准确性

整体型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卡);②认

知能力/智力差异

C最早的智力量表是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

1905年编制,

推孟修订,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 量表),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离差智商IQ=100+15[(x-x)/s]

D差异表现:个体差异、群体差异

③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A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B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C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差异表现

性格特征差异(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差异:①机能类型说:英国培因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②向性说:瑞士荣格将性格分内向型和外向型。③独立—顺从说:奥地利阿德勒。教育含义:①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②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③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概念

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

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

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

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

别:

①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

程;

②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

体经验的过程;

③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以

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3、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

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

和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行为习惯,

以及修养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发展。

5、学习的一般分类

①加涅(美)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1 信号学

习(最简单,如经典条件反应);2刺激

-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应学习,强化

起关键作用);3连锁学习(各动作技能

形成的基本学习形式);4言语联结学

习(连锁语言单位);5辨别学习;6概念

学习;7 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

学习。

②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

技能;认知策略(学会学习的核心成分);

动作技能;态度的学习。

③我国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

学习(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社会规范

的学习(把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行为

需要的过程)

6、联结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

作性条件作用)要点:①联结学习理论认

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

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②强化起重要作

用;③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

强化的结果;④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

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作用: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

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

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

作性条件作用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

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科学教育

心理学的奠基人)(迷笼实验)

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

备律。

(2)巴甫洛夫(俄)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听铃声分泌唾液)(中性刺激变条件刺激)

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规律②刺激泛化和分化

(3)斯金纳(美)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踏杆吃食)

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

①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和操作性行为

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警告);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二者皆负强化型条件作用);

消退、惩罚(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不良行为和强化良好行为相结合)

③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是直接体现操作条件的学习思想和强化原理的教学模式。(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感受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反应发生器、长时记忆)

(5)联接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塑造或促进良好的行为(联接学习论的基本思想是: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2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7、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德)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借棒

吃食)①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

成一种完型②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

现的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①学习观: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

结构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

过程。

②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

基本结构 B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

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

化原则)

③为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

应如何做:首先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学科

本身的概念原理以及相互关系,这样才能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结构,引导过程中

注意教学本身的新异性,跨度适当,难度

适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根

据学生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

选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同时注意反馈信息。

奥苏伯尔(美)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

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

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

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学生的学习主

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实质:他

认为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

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

和实质性的联系。目的:使新指示获得心

理意义。)

技术:先行组织者

11、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重视对关系的了解,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

用,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具

有以下特点: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

最后的结果。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部机

动,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

储。)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当代建构主义分类:①激进建构主

义②社会建构主义③社会文化认知观④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⑤社会建构论⑥控制

论系统观

(4)基本观点:①知识观。知识并不是

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

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

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

下的学习历程。②学习观。学习不是只是

由教师向学生传递,二十学生建构自己的

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

者。③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

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

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

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的含义: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3、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学习动机的组成:

(1)学习需要(内驱力)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因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其主观体验形式多表现为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动机是在学校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学习期待(诱因)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5、种类:①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相关联)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关联)②按学习动机的动机来源分: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③从影响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角度分:认知内驱力(好奇心)、自我提高内驱力(地位)、附属内驱力(赞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会逐渐转化为自我提高动机)。

7、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8、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缺失需要(生

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成长需要(自

我实现)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

和理解、审美需要。

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

的一切干扰因素。

9、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①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稳定和非稳

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②六因

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

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归因指

人们最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作出

的解释或归咎。归因是学生对自己成败原

因的主观解释和推论。

10、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个体努

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

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驱动力。个体的成

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动机、避免失败动

机。

教育意义:对力求成功者给予新颖且有难

度的任务,安排竞争情绪严格平定分数等

来激发学习动机对避免失败者,安排少竞

争或竞争不强的环境,成功时要表扬,平

分宽松些,避免公开指责

11、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1)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自我

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

败经验影响。期待:结果期待和效能期

待。

12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树立自

信心: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设置合

理目标③进行归因训练,(学习动机的一

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期望。要激发学生的动

机,首先要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积极期

望因为缺乏自信或对未来不抱希望的个

体,不可能有将强的学习动机。)(2)促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①使任务更加有

趣,②引发认知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有

效的应用表扬、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

体系)(4)、合适的反馈。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迁移的定义:人们在一种情境中学到的

东西可影响其在另一种情境中学习的现

象。学习迁移的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①性质不同:正迁移、

负迁移(中国式英语)。②方向不同:顺

向迁移、逆向迁移。③水平:水平迁移与

垂直迁移;④内容: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basketball)⑤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学习迁移的作用:①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促进作用②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③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学科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②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③经验类化说(概括化理论)(贾德)。④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小鸡觅食”。

5现代的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泊尔)(2)产生式论(辛格莱、安德森)(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

6迁移的实质: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

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知识;原有的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策略。(3)学习定势:功能固着。

8促进迁移的教学:①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④教授学习策

略、⑤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

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本质上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类型:①由反映活动的深度不

同,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包括概念

和命题两种形式)②内容的不同:具体知

识和抽象知识。③形式的不同:分为陈述

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

知策略)。

3知识学习类型:(1)根据知识的复杂程

度分为:①符号学习②概念学习③命题学

习(2)根据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分为:

①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包括两种形

式:派生类属学习(鲸)、相关类属学习。

②上位学习(总括学习)③并列结合学习

4知识学习过程:知识获得(知识直观

和知识概括); 知识保持; 知识提

取。

5直观: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

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

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

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知识直观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

观;③言语直观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

各种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

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

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知识概括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9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

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

比较(同类比较、异类比较)④启发学生

进行自觉概括。

10错误观念的性质:广泛性,自发性,

顽固性,隐蔽性。、

11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波斯纳):①引

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②使学习者

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③显示新观念

的合理性,④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

效性。

13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诊断错误

观念,引发认知冲突,理解新观念,应用

新观念,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14记忆:(1)瞬时记忆,特点:视觉0.25~2

秒,听觉大约4秒,容量很大(2)短时

记忆,容量有限:7±2信息组块(3)长

时记忆,容量无限。

1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重学法(节省法)

(先快后慢、呈负加速)

16遗忘的理论解释:①痕迹消退说(亚

里士多德、桑代克)。②干扰说:前摄抑

制、倒摄抑制③(弗洛伊德)动机说

(压抑理论)。④同化说。奥苏伯尔。

17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运用记忆术(gas)。③进行组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熟练度150%,超过则会厌倦疲劳)⑤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立即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特点:①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并逐步完善②一种活动方式③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技能与能力的关系:(1)区别: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2)联系:技能的形式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体现着个体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要形成和提高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应的基本技能。

4技能种类: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①动作技能特点:对象的客观性,进行的外显性,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特点: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动作技能种类:对外部刺激的调节:连续

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外部条

件的利用: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

技能;动作幅度大小:精细动作技能和粗

大动作技能;工具: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

工作性动作技能。

5心智技能: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

的心智活动方式.也称之为智力技能、智

慧技能(包括感知、想象、思维)

6心智技能的种类:(1)按适用范围:一

般心智技能(观察、比较、倾听技能)专门

心智技能(默读、快速阅读、心算)(2)

按学生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7技能的作用:①调节与控制动作;②技

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

件;③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8动作技能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

仿、操作整合(关键)、操作熟练(形

成动力定型)

9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①准确讲解示

范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高原现象③充分

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结

果反馈最重要)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教师示范要做到:1动作与语言解释相结

合2整体示范和分解师范相结合3示范动

作要重复,在示范中要指导学生观察。

练习的种类:完整性(整体练习和局部练

习)时间分配(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途

径(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和心理练习)

动觉训练注意:1减少对视觉的依赖2采

用分解法,让学生练习分解的个别动作3

利用各种辅助手段或辅助器械让学生体

验伴随动作的运动感觉线索。

10(1)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加理培林

前苏联):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

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认

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3)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原

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5)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一、对象脱

离了支持物、二、进程压缩、三、应用的

高效率

11心智技能的培养:一、激发学习的积

极性与主动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

独立性与概括性;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

征,正确使用言语;四、创设条件,提供

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

第八章学习策略

1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学习策略的意义(作用):1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的促进老师的教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发展

2分类(迈克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资源管理策略

3、认知策略包括(1 )复述策略

方法: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 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试图回忆;画线.

(2)精细加工策略

常用策略: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做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常用策略:聚类组织策略、概括法(纲要法、网络法)、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对照比较)

4元认知包括: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5资源管理策略:①学习时间管理(统

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

活利用零碎时间)②学习环境的设置③努

力学习和心境管理④学习工具的利用⑤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6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

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7、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指导教学模

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总结、提问、析疑、预

测)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 问题: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

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种类:结构良好的问题(问题的

确定性和方法的确定性)、结构不良的问

题。复杂程度(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

解决思维方式(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

题);概括程度(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

3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

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

程。特点:目的指向;认知性;序列性。

种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4问题解决的过程:①发现问题②理解

与表征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

中形成问题空间③提出假设(算法式、启

发式)④检验假设(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

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影响问题正确表征的主要因素:1不能有

效的识别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

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求答案。

5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①算式法②启发

式(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手段—目

的分析法(纽厄尔、西蒙),反推法,简

化法,类比法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特征、

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7提高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1)形

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

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

和记忆大量的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

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

络化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①在

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

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

机会,促进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

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

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

评价与反思)

8创造: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

信息,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

产品的活动或过程。类别:真创造(指产

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类创造(

指创造产生的成品并非社会首创,只是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9创造性的主要成分: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核心)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等组合的复合思维。)10 发散思维:特点:①流畅性(用词的流畅、联想的流畅、表达的流畅、观念的流畅)、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11影响创造性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12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④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3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14创造性的开发和其培养(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1)创造适宜的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1给学生应有的信任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3不做评判4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4提供某些集体环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接受学生想法,解决个体对打答错问题的恐惧、重视学生

的独特性、提供榜样)(3)创造性思维策

略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

维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推测与假设训

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 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

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

应的倾向性。

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能

力决定个体是否能顺利完成某些任务。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

心)、行为成分(知行脱节—拉皮尔)

3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

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

倾向。

5品德的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核

心,获得到的观念,形成到的意志)②道

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

感)③道德行为(重要标志)

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无道德规

则阶段(自我中心)(5岁以前))他律道

德(10岁之前)、自律道德(10岁以后)

8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

法) 、三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水

平)、六阶段(惩罚服从取向、相对功

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

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9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

道德(品德发展最高阶段)发展具有自律

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初中

阶段(初二关键)动荡、高中阶段趋向成

熟)

10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亲历学

习、观察学习(示范学习(模仿)、代替

学习(观察行为结果))。

11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从

众、服从(顺从))、认同(试图与榜样

一致)、内化(富贵不能淫……)

12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

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1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

榜样示范;价值澄清(赋值过程);群体

约定;赏罚控制。

赋值过程(真正形成个人的道德价值观):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

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

后在选择。2赞赏阶段:①喜欢自己的选

择并感到满足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

择。3行动阶段:

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利用群体约定的操作过程:1清晰而客观的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是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令人满意3清晰而客观的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践,每个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标准:情绪稳定(主要标志)、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3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回避型人格)、性偏差、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异食癖)、睡眠障碍4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①预防精神疾

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②提高学生

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③加

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

工作的客观要求。

5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

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

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

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6心理评估参考架构:健康模式(人的

潜能)、疾病模式

7心理评估意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

健康教育的依据、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的手段

8心理评估常用方法:(1)心理测验(认

知测验(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成就

测验)和人格测验(人格调查表、态度量

表、兴趣、成就动机))(2)(影响性会谈

+)评估性会谈(倾听(建立良好辅导

关系的手段)、鼓励、询问、反映、澄清、

面质)(3)观察法(项目检核表、评定量

表(357级)、轶事记录)(4)自述法

10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

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

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

与服务,帮助学生。

11心理辅导目标:学会调适,包括调

节与适应;寻求发展。(积极关注、尊重、

真诚、同感)

12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

改变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行为塑造

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

行为演练方法(全身松弛训练(雅各布

松)、系统脱敏(沃尔朴)、肯定性训

练) (3)改善学生认知方法(艾里斯的

理性情绪辅导ABC理论)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

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

2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学生

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设置目标

注意:1避免使用堂而皇之的语词2使行

动适于目标3确保测验与目标有关)

3教学目标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

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

习。

4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知

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

情感目标 (接受、反应(兴趣)、形成价值

观念(态度、欣赏)、组织、价值体系个

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 (知觉、模仿、

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5陈述教学目标:①行为目标(用可观察

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教学目标):3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图文稿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 核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2017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二、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页脚内容1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页脚内容2

2016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结构化面试试题(完整版)

中小学结构化试题 1.结合教师工作岗位。说一下你自己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题策略】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有一点困难的,但关键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地回 答.不要胡乱吹嘘或贬低自己。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可以成为优点。同时可借题发挥说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进取 精神.面试官在意的不一定是应试者的内容而是态度。 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就好像一个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将自己最 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引发了他们的购买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的自我介绍呢? 巧妙而自然的介绍顺序。是考生必须要重视的因素,它是体现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方法,是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 不可或缺的。那么又如何达到巧妙而自然的效果呢? 第一,突出重点。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教师考录的要求与测试重点来组织自我介绍的内容。也就是说。 考生不仅要把体现自身优秀品质的信息传递给考官。更要把考生非常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信息传递给考官。这就要求考生做 一个有心人。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做到重点突出0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你引以为荣的强项.也要毫不客气地舍弃。 第二。层次分明。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知道从优点和缺点两个大的方面来向考官展示自己,但是很多 考生在向考官介绍自己的时候,处理不好各个优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使整个答题过程显得杂乱而没有条理。还有的考生,优点和缺点之间缺乏适当的过渡,也就是说,在优点和缺点之间缺少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者过渡性的句子。直接表述缺点,显得非常突兀。 2.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教师要守住这片净土。你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必要时你会更换跑道吗? 【参考答案】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比起某些高收入的行业,确实是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工资。但是既然选择 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 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我会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行业,这里有可爱的学生,令人敬佩的同事,他们是人生路上不可 磨灭的一笔。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在物质上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富裕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进步,很欣慰.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去研究讨论问题,我觉得很愉快。 其次.我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我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教师.父母的教诲以及 和睦的家庭环境让我从小就有了做教师的梦想。 第三.我觉得教师职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善用教师职业优势,教师一样有精彩幸福的人生。比如教师.与许许多多高 风险的职业相比,老少无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太稳定的生活让人觉得单调寂寞.但是有位哲人说?真 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教师要善待稳定。心平气和地工作与生活。所谓善待,一是 珍视?现在?,享受工作乐趣;二是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这样就不再会觉得寂寞。。我在大学期间做过家教,暑假做过 教师兼职,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还有我的性格更适合做老师,我有耐心,并且做事认真,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孩 子们。我想我是不会更换跑道的,我只想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做一平常人、做一寻常事,尽心而为。 3.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做一个老师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当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 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 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 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 重身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4.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答案】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主4-2.r-作是否做到位,将会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看来,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 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平等对待每一 位学生: 其次,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 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两天必过):教育心理学

重点记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容的载体、教学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师资格证核心考点必背

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观 a)面向全体学生 b)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c)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e)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f)促进学生生动、活波、主动地发展 g)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a)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要客观 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的权责 和需求。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 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均衡性:把握关键期;互补性:扬长 避短;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c)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因材施教。 3.教师观 a)角色的转变 1)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b)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尊重和赞赏 教学:帮助和引导 自我: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生学习 一、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作用 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生产力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通过教育制度可以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进行选拔,延续原有社会政治关系或加速改变旧有的社会政治关系 四、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

知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知 面试考试xx: 一、考生须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的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 二、考生应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候考室,在截止进入候考室时间15分钟之后的迟到考生,不得参加面试,面试成绩按照“缺考”处理。 三、考生可携带必要文具(如签字笔等)进入候考室,禁止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等)进入“抽题室”、“备课室”、“面试室”,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 四、考生自进入候考室起,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听从考点工作人员指令与安排,进入指定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五、考生备课时,须将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课桌的指定位置,以便核验。“备课”时间为20分钟。 六、考生须在考点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面试室”。面试时,试讲须按照“讲课”形式进行,“说课”形式不予给分。 七、面试结束后,考生应向考官提交抽取的面试试题及备课纸,在得到考官许可并领取“出场证”后方可离开面试考场,不得向面试考官询问面试分数和结果,不得在考场附近大声喧哗。 八、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33号令)等规定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面试注意事项: 一、形象要好。

青年人要xx、正派,xx、活泼; 洋溢xx气息,有自信,充满正能量。 二、试讲要有兴奋点和亮点。 其中,最好有一、两分钟要有点“激情”,带有艺术性(有限度的、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表演和夸张),这是得分点。结构完整,不是片断。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不可以省略,但必须简化,保留核心要素。这是教学的设计的得分点。 三、教学语言要自然流畅规范 普通话要尽可能标准些; 声音要xx,但是不能喊。 语速近似于演讲,绝对不可以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必须多加演练。这是教学语言关键得分点!讲话不要半推半就、含混不清,防止自说自话。 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但绝对不可以嘻皮笑脸。 四、面试时要衣着得体、打扮朴素,切记:不要佩带饰物。行为举止大方,不拘禁,也不能太嚣张,要给人留下稳重端庄的印象。 注重礼仪: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进门前,要敲门,重要的事儿要说三遍。不要轻视答辩: 答辩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就是针对你讲课过程中不尽如任意的地方进行提问的,不要轻视,要仔细思考怎样挽回试讲时的失误。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及重点知识点梳理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学生观——“以人为本”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三)尊重热爱学生。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3、教育观即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4、教师观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