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的书面语和口语区别

合集下载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一、引言英语书面语是指书写时所用的英语,它要求规范、正式甚至注重文法,普遍用于书信、文件、档案、书籍文献等。

口语,顾名思义,就是人在交流时用到的言语,它要求说话人语言条理、连贯,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恰当的运用重音、节奏、语调,对语法要求不高,尽可能用精悍、短小的句子表达。

下面从礼节;语法、标点法及句子结构;沟通交流三方面将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比较。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比较(一)礼节方面首先,书面语要比口语更正式,书面语更注重文采。

但是如果将书面语中那些很多文采的词语或显示语言艺术性的句子用到日常交流中来则会显得说话人笨拙或是故意要与人拉开距离。

例如,我们日常见面时打招呼都会用“Hello!”“How are you?”即是陌生人首次见面也只说“How do you do?”但如果你很正式的问一句“How are you recently?”则会显得僵硬、呆板。

通常状况下,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就像写作时那样规范正式,人们通常认为他待人冷漠甚至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二)语法、标点法及句子结构方面在书面语中,作者除了要表达清楚意思之外,更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每一个句子的语法。

如果一个人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错误的语法,就等于这篇文章彻底失败.口语与书面语在文法组织上是不同的。

口语可不必跟随文法(grammar),只要听讲双方达到有效的沟通就可以,因听者有疑问,可即时向讲者发问,而讲者可从听者的身体语言和神态,知道对方的反应。

书面语则不同,因读者在远方或不知名,故文法和句子组织要求严格,以免误传讯息。

英语口语的句子结构(sentence structure) 是简短和可以较为松散,而书面语则可长可短,句子组织和结构可繁可简,但必定是严紧的。

英文商业书信的句子偏向精简,而法律、新闻等文章则较长而复杂,因长句能有效地表达更多内容和资讯。

现代汉语中的口语化表达与书面语对照

现代汉语中的口语化表达与书面语对照

现代汉语中的口语化表达与书面语对照现代汉语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语言系统,而其表达方式包括口语化和书面语两种。

口语化表达更加符合日常交流的需求,而书面语则更加正式、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异。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的口语化表达与书面语进行对照,并分析其特点及应用场景。

一、常见的口语化表达方式1. 借用外来语:现代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外来词汇,这些词汇通常都是以外文原貌被使用。

例如,“OK”、“Bye bye”、“Sorry”等,这些词汇在口语中使用较为频繁,很好地满足了快速交流的需求。

2. 简化表达: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常注重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

例如,“咋回事”代替了“怎么回事”,“挺好的”代替了“非常好”,简化表达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简单明了。

3. 俚语或成语的变形:现代汉语中的口语化表达经常会对俚语或成语进行变形,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例如,“五米开外”的变形形式有“五环开外”,在口语中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车距。

4. 重复强调:在口语中,为了增强表达的感情色彩,人们常常会使用重复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绪。

例如,“好好好”代表非常好,强调了好的程度。

二、书面语的特点及应用场景1. 严谨规范:书面语注重语法规则、用词准确、句式完整,通常需要通过文字来传达信息。

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书面语显得更加庄重、严肃。

2. 专业术语:书面语在特定领域中的使用较为频繁,一些专业术语只在写作或学术表达中使用。

这是因为书面语需要用更准确的词汇来传达特定的概念,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3. 固定搭配:在书面语中,一些搭配词的使用较为固定,例如“恭请”、“怀抱”、“尊敬”等。

这些固定的搭配可以体现文言文的影子,为文章增加了一份正式的味道。

4. 正式礼貌:在书面语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礼貌用语的使用,例如“致敬”、“敬启”等。

这些词汇传递了一种尊重和礼貌的态度,是书面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口语化表达与书面语的使用场景对比在现实生活中,口语化表达往往更加灵活自由,适用于日常交流和非正式的场合。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属于词的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属于词的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属于词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词汇可以分为口语词和书面语词。

这两种词汇类型有着各自的特征和用途,掌握它们对于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口语词与书面语词的定义和特点1.口语词:口语词是指在日常生活、交谈中所使用的词汇。

它们通常较为简单、通俗,符合口头表达的习惯。

口语词的表达方式直接、简洁,容易理解。

2.书面语词:书面语词是指在书面材料、文章、书籍等方面所使用的词汇。

它们通常较为复杂、正规,符合书面表达的要求。

书面语词的表达方式严谨、细腻,注重修辞和语法。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在表达方式、词汇难度、语法规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口语词注重直接传达信息,而书面语词则更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2.联系:无论是口语词还是书面语词,它们都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掌握这两种词汇类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三、如何提高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1.增加词汇量:多读书、报纸、杂志等,积累更多的高级词汇和表达方式。

2.注重语法练习: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使自己的表达更加规范。

3.模仿优秀范文: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多交流: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5.反思与总结: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表达是否存在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口语词和书面语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表达形式。

掌握这两种词汇类型,提高我们的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还能展现我们的语言修养和素养。

现代汉语中的口语化与书面语对比

现代汉语中的口语化与书面语对比

现代汉语中的口语化与书面语对比现代汉语是中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字,其口语化和书面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口语化语言通常用于日常交流和非正式场合,而书面语则更多用于正式场合和文学创作。

本文将就现代汉语口语化与书面语的对比进行探讨。

一、词汇用法的差异在现代汉语中,口语化与书面语之间在词汇用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口语化倾向于使用简洁、直接的词汇来表达信息,比如使用俚语、缩略语和新造词等。

而书面语则更注重准确、规范的用词,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词汇。

例如,“酷”、“爽”、“牛”等词语在口语中频繁使用,但在书面语中显得不正式,应避免使用。

二、语法结构的不同口语化与书面语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口语化语言倾向于使用简单、迅速的语法结构,注重表达意义而非形式上的规范。

例如,口语中常用的“挺好”、“不错”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意位置,但在书面语中,通常需要按照严谨的语法规范进行表达。

另外,口语中常使用省略句式,即省略一些明显的信息,以达到语言简洁的效果。

而书面语则更注重信息的完整性,不允许省略。

三、语气与口吻的区别口语化常使用感叹句、疑问句以及一些情感词语来表达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例如,“真的吗?”、“太好了!”等。

而书面语则追求客观、中立的表达方式,减少个人情感的干扰。

因此,在正式场合和文学创作中,表达方式更为庄重,避免使用口语化的感叹词或口头禅。

四、修辞手法的差异口语化语言倾向于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夸张、对比和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日常口语中经常被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而在书面语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追求准确、规范的表达方式。

总之,口语化与书面语在现代汉语中存在明显的对比。

口语化语言更加贴近生活、灵活多变,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和日常交流;而书面语则更为正式、规范,常用于正式场合和文学创作中。

了解口语化与书面语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不同场合中灵活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字数:575字)。

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区别

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区别

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区别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区别主要在于结构、用词和措辞方式等方面。

这是由于口语和书面语在信息传达的形式、场合、目的、听众等方面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这些区别。

结构方面,口语句式的语言结构比较简单直接,重点在于表达出清晰明了的意思。

由于口语需要依靠听觉的输入和记忆,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口语句式偏向简单句、省略句和断句。

而书面语句式则更加注重句子结构的严谨和连贯性,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

因此,在句子结构方面,书面语句式往往比口语句式更加复杂,包含更多的从句、复合句等。

用词方面,口语句式的用词较为随意,使用惯用表达和俚语较多,便于表达个性和情感,同时还常常出现口误和语言填充。

而书面语句式的用词更加精准和准确,需要尽量避免歧义和模糊之处,使用正式词汇和书面语言的语法、用法和惯例。

此外,书面语句式还需要避免过于生僻或太过口语化的词汇和语言,以便于读者理解。

措辞方面,口语句式的措辞通常比较随意,更多的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例如,口语中常常使用的一些欢呼、呵斥、讽刺等语言表达方式。

而书面语句式则更加注重措辞的得体和委婉,避免过于情绪化和别有用心的表达,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和处理重要事务的时候。

此外,书面语句式还常常使用各种常见的礼貌用语和谦词,以显示出说话人的敬意和礼貌。

总体而言,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在结构、用词和措辞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是口语句式,因为它更加自然、简单、直接,便于沟通和表达个性;而在正式场合、写作和学术研究等领域,我们需要用书面语句式,因为它更加规范、精准、准确,有助于传递正式信息和获取专业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口语和书面语句式,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结构,以便于更好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思想。

英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英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使用方式
3. 对书面语来说,因为它的文体不止一种, 在实际活动中就要注意它的不同的特征和标准。 官方文件和烹饪书中教人们怎样做食物的语言 肯定是不同的,而一封推荐信和好友之间的叙 家常的信在语气上也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4. 在 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必须使用正式的书面语言, 尤其是在求职时,因为你的雇主必须要看到你 的能力和水平,这时口语则会显得不专业。 5.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礼节方面 的问题,在电影《罗马假日》中公主接待来使 时,握手的同时温文尔雅的说一句:“My honored!”公主的身份、地位、风度尽显, 而我们一般人见面只要说“Hi”或者“Nice to meet you!”就可以了。。
句子结构
比如:These needles, which were made of fish-shaped pieces of iron that floated on water, were acted on by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Formal) These needles were made of fishshaped pieces of iron that floated on water. They were acted on by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formal) 在 书面语中,为了使句子平衡对称,或为了表示强 调,常把状语、表语、宾语等成分放在句首,并 将主谓次序颠倒过来;而口语体则一般用自然 语序。
而在书面语交际中,交
际的双方都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当中,他
们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交际活动往往由一方
在一时一地单独的进行,再由一方在异地继续
下去。这就要求笔者把事情交代得完整些,把

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区别

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区别

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区别
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在语法、词汇、用语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区别。

其中比较明显的区别有:
1.语法结构
口语句式在语法上更加简洁明了,经常省略助词、倒装等语法环节,使得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例如,“你爱吃什么?”口语中常常用“你吃啥?”来表达;而书面语则依照语法规则,常常使用正常语序,“你喜欢吃什么?”
2.词汇用法
口语句式在词汇的使用上更加随意自由,常常使用比较口语化的词汇,如“爆炸”、“爽”等,表达出情感或个性化的意味。


书面语则要求更加严谨一些,使用比较正式、规范、文化性强的词汇,如官方语言、学术用语等。

3.表达方式
口语句式更加具有个性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语气非常灵活,往往能够在语音、语调等方面表现出谈话者的情感状态。

而书面语则形式更加固定,使用的词汇和语法句式比较有限,缺乏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在不同的场合和交际环境中,我们需要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英语口语和书面英语的区别

英语口语和书面英语的区别

【导语】学习英语不仅要听说读写,还要对英语有全⾯的了解,尤其是英语⼝语和书⾯⼝语,需要掌握两者的区别。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英语⼝语和书⾯英语的区别,欢迎阅读!1.英语⼝语和书⾯英语的区别 ⼀、⼝语与书⾯语差异概述特定的环境,不同的⽅式、场合、对象,要求⼈们使⽤不同的语⾔形式。

交际⽅式和使⽤场合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特点或语⾔风格,进⽽构成了⼝头语和书⾯语两种语体。

⼆、⼝语和书⾯语的⽐较 (⼀)礼节⽅⾯ 书⾯语要⽐⼝语更正式,书⾯语更注重⽂采。

但是如果将书⾯语中那些很多⽂采的词语或显⽰语⾔艺术性的句⼦⽤到⽇常交流中来则会显得说话⼈笨拙或是故意要与⼈拉开距离。

(⼆)语法、标点法及句⼦结构⽅⾯ 下列是英⽂⼝语常⽤的⼗个动词:bring,come,do,get,give,go,make,put,run,take这⼗个动词是多义词,试查看看,每个动词的解释占去字典起码有两个篇幅。

多看英语电影的对⽩,便发觉以上的动词,在对话中出现次数频密,所以多⽤简单的英语词汇。

(三)沟通交流⽅⾯ 书⾯语仅能通过⽂字来表达,因此要想使对⽅清楚了解作者的意图,就要求作者的⽂章条理清楚、书写规范。

否则有时只是⼀个字母或⼀个单词的误差,就会带来意义上相去千⾥的差距。

书⾯语只能写“frighten”或“beafraid”,要想表明害怕的程度,必须配以⼤段的⽂字和许多复杂的形容词、动词等。

但在⼝语中,借以颤抖的声⾳、惊恐的表情、⽆助的眼神,意境就完全传达了。

三、总结 通过⼝语与书⾯语的⽐较,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显著的区别:⼝语是借助声⾳语调表达意思,其交际的双⽅是⾯对⾯的,其发⽣时多是应时即景的;⽽书⾯语则借助于⽂字符号,其受话者⼀⽅并不同时在场,其是在充裕的时间⾥精⼼选择和周密组织的。

认识到英语⼝语和书⾯语的差异,是我们真正学好⽤好英语的基础。

2.怎样练习才能提⾼英语⼝语 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语是国⼈学习的弱项。

要想提⾼⾃⼰的英语⼝语能⼒,在学习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现代汉语作业贾宝珠 20124199 北方民族大学2012级汉语言1班口语和书面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写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如何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是写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从语言的角度讲,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都有沟通的功能,都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但口语和书面语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语体风格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三、肯否褒贬差异;四、形象感知差异;五、行业规范差异;六、时代变迁差异;七、地域方言差异、八、异域语言差异;九、文化背景差异。

一、语体风格差异诗人艾青写有《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

与“保姆”意思相当的词语还有“奶妈”、“奶娘”、“乳母”,它们指称的是同一客体,但是,如果换为“大堰河——我的奶妈”或“奶娘”、“乳母”,语法上没有问题,理性意义也基本没变。

但诗人为什么没用这些词呢?主要是因为奶妈”、“奶娘”一般用于口语语体,风格特点是通俗。

而“乳母”则多用于书面语体,风格特征是更文雅,“保姆”的语体特征不明显,风格特征中性。

当然,现在看来上述词语在理性意义上也存在些微的差异。

现在“保姆”的外延已经大于“奶妈”、“奶娘”、“乳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家政服务员”了,而“家政服务员”则显得过于时髦,雅致。

上述词语的风格差异来自于它们所习惯使用的语体,我们把词语的这种功能称为语体风格差异。

语体风格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种种反应造成的,如,亲切、自然、通俗、庄重、文雅等。

请看这样一组词语——“爹娘”、“爸妈”、“父母”、“椿萱”,其所指都是“父母”,但它们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爹娘”一般用于口语中,风格特征是亲切,具有一定的乡土和地方气息;“爸妈”也多用于口语,也是一种亲切的称呼,但较之于“爹娘”要雅一些;而“父母”则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或者正式、严肃的场合。

至于“椿萱”则是一种比喻用法,是古语词,即使在书面语中也极少运用。

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不仅标示出它们各自的适用语体,也为人们的写作实践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

不仅如此,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也为相关词语的构词提供了依据。

比如我们经常说,“父子”、“母子”、“父女”、“母女”,而不说“爹子”、“娘子”、“爹女”、“娘女”,或者“爸子”、“妈子”、“爸女”、“妈女”,更不会用“椿萱”来代替其中的一个语素。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与汉语的构词习惯有关,一方面是与“父母”一词的语体风格有关。

“父子”、“母子”、“父女”、“母女”是一种文雅的说法,多用于书面或相对正式的场合。

汉语里的大部分词语没有明显的语体风格差异,可以用于各种语体,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具有相对明显的风格差异,如,“老家——祖籍、籍贯”;“寻思——思考”;“搞定、摆平、搞掂——解决”;“自个儿——独自”;“机灵——聪明、聪颖、聪慧”;“好像——仿佛”;“哆嗦——颤抖、颤栗”;“吃惊——惊诧、惊异”;“折磨——摧残、蹂躏”;“好处——实惠”;“老外——外宾”;“看病——就诊”;“同学——同窗”;“小孩——孩童、儿童”;“冷不丁——突然”;“钱、钞票——款、货币”等等。

前者多适用于口语,后者多适用于书面语。

前者和后者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一定的雅俗之分和文野之别。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适用范围。

比如,口语中经常说,“你老家哪里?”正式一点的“你祖籍哪里?”,但很少说“你籍贯哪里?”我们经常填写的履历表中,看到的往往是“籍贯”,而不是“老家”或“祖籍”即可说明问题。

熟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中的“寒窗”就不能换成“苦学”,那样一来,就显得不伦不类的。

二、性别角色差异“一头肥猪”、“一匹壮马”,其中的“肥”和“壮”只适用于动物,不适于人类。

说某人很“肥”、很“壮”,那你是在骂人,一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说某人很“高”,但不能说某人很“长”,“高”适用人,“长”适用于动物;“一块肥肉”不能说成“一块胖肉”但在个别固定词组、即书面语中“肥”和“胖”可以互相转换,如,“丰乳肥臀”、“环肥燕瘦”这两个成语中的“肥”字就指人,而不指动物。

“窈窕”、“苗条”、“丰满”、“水灵”、“纤巧”、“美丽”“性感”——适用于女性,是阴性词;“彪悍”、“威猛”、“英俊”、“威武”、“”、“”——适用于男性,是阳性词。

词语的角色差异不仅表现在形容词上,名词里面也有。

如“寿辰”、“寿诞”、“诞辰”、“华诞”、“生日”都表示出生日,但适用角色不同。

①、明天是孩子的生日——适用于儿童和年岁不大的人;②、在毛泽东100周年诞辰之际,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年活动;③、岳父八十寿辰那天,她带着孩子前去祝寿了;④、199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一百周年华诞。

词语的角色差异也体现在动词中。

这主要是动词所关涉的宾语或语义搭配的角色关系。

比如,“赡养”——老人或长辈;“抚养”、“抱养”——晚辈和孩子;“收养”、“领养”——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三、褒贬差异在1980年的日本教科书的审定中,日本政府把对中国的“侵略”改为“武力进入”,遭到了亚洲各国的强烈抗议。

为什么呢?“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并奴役别国的人民”。

很显然,“侵略”是非正义的,是一个贬义词。

而“进入”则是指“进入到某个范围或某个时期内”,“武力进入”也只是通过“强暴的力量和军事力量进入某一地区”,没有明显的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把“侵略”改为“武力进入”在表面上能掩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性质,从中可以看出词语的褒贬差异在社会生活中的修辞价值。

汉语中具有肯否褒贬功能的词语很多,如,“撤退——逃跑”;“顽强——顽固”;“鼓励——教唆、唆使”;“鼓动——煽动、”;“丰满——臃肿、肥胖”;“控制——操纵”;“爱护、保护——袒护、庇护”;“羡慕——嫉妒”;“钻研——钻营”;“爱好——嗜好”;“效果——后果”;“侏儒——矮子矬子”;“盲人——瞎子”;“节约——吝啬”;“起义——叛乱”;“团结——勾结”等等。

前者标示了说话者对所谈及的事物的肯定、拥护、赞成和褒扬的态度,后者标示了说话者对所谈及的事物的否定、反对和贬抑的态度。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词语有明确的角色指向。

这主要是性别歧视。

如——“小女子”、“小女人”——“大男子”、“大男人”,这主要是社会歧视造成的。

再比如,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拙荆”、“鄙妻”、“贱妾”、“糟糠之妻”、“女人”、“内人”、“老婆”、“屋里的”、“跑堂的”、“孩子他妈”、“喂奶的”、“俺那口子”等等;都含有明显的贬抑。

其他如“贱货”、“骚货”、“臊包”“祸水”、“小姐”“泼妇”、“淫妇”、“荡妇”“奸妇”、“婊子”、“野鸡”、“娼妓”、“妓女”、“母老虎”、“赔钱货”、“丫头片子”、“水性杨花”“卖屁的”等等,则含有轻视、蔑视甚至侮辱的成分。

当然,也有一些词语反映了人民对女性的尊重,如,“巾帼”、“裙钗”、“脂粉”“妇女”、“女性”、“夫人”、“妻子”、“爱人”、“太太”、“千金”、“闺秀”、“淑媛”、“靓妹”、“掌上明珠”、“女士”等等。

词语的褒贬功能不是一个从褒到贬的对立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序列。

有的褒,有的贬,有的中性,即使褒贬也有程度上的差异。

比如,“成果”、“效果”、“结果”、“后果”、“恶果”五个词语中,“成果”和“恶果”处于褒贬的两极,“结果”属于中性,“效果”偏重于褒,“后果”接近于贬。

此外,词语的褒贬功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龟”字,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用作喻体时,多含贬义。

“乌龟”、“缩头乌龟”、“乌龟王八蛋”、“龟儿子”、“龟孙子”等等,经常当成詈语,而古人却把龟、龙、麟、凤当作四种神物,古人还以“龟”作名字用,如唐代音乐家李龟年、诗人陆龟蒙等。

唐代以前“龟”还是神圣的,“龟”从神坛上走下来的时间始于元朝——元代金方的诗句云:“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做缩头龟。

”“撑目兔”民间相传,兔子望月而孕。

这里的“撑目兔”是暗示这家的女人未嫁而孕,行为不轨,有伤风化,说的是一家名门望族;“缩头龟”是说这家男子胆小怕事,即使妻子和别的男人关系暧昧,也不敢出来说话。

后来,“龟”就蒙受了不白之冤,永远不能昭雪。

“愚公移山”一词原先并非褒义,仅是嘲笑一家父子三人不自量力、想把挡在门前的大山移走的寓言故事,但后来毛泽东引用了以后才变为褒义的。

用来表达中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精神。

2002年9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昨天结婚高峰,四千情侣办事”。

内容是报道北京市四千男女喜结良缘的,但作者没有说成“喜结良缘”,却用了“办事”这个在特定的语境中明显带有性爱色彩的语词,无形中增加了贬义,这肯定是无意的,但造成的后果是不好的。

因为是书面语,又是骈体句式,改为“昨日婚庆高峰,四千情侣结缘”,或“昨日结婚高峰期,四千情侣结良缘(办喜事)”即可。

四、形象感知差异词语是连接心灵与客观世界的纽带,当我们听到或说出话语时,就会立刻产生与之对应的形象,并且推敲话语的正误与否、褒贬意义等,这就是词语的形象塑造功能。

如,“向阳花”、“马蹄莲”、“仙人掌”“千年虫”、“爬山虎”、“牡丹花”、“松树”、“红彤彤”、“摇摇晃晃”、“扑通”、“火热”、“雪白”等等。

这些词语作用于人们的感官时,就会引起某些反应,诗人联想到事物的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气味、温度,进而引起某种感觉。

词语的形象塑造功能在交际中具有重要价值。

它可以缩减词语的抽象性,使人们通过联想、想象,更接近现实或者所期望的状态。

如,“北海公园”,其实没有“海”,只是个“湖”而已,但说成“北湖公园”,就没有那种“广阔无垠”、“深邃”的感觉了,再如“当代商城”,只是规模比较大,但说成“当代大商店”就不好了。

类似的还有“开心词典”、“欢乐总动员”“凤凰早班车”等。

再如,“警花”(警察中的漂亮女子)“校花”(学生中的漂亮女孩)变换一种说法就不形象了。

五、行业规范差异在日常交际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专用词语,或称行业术语。

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异,这在语言学中被称为“社会方言”。

在特定的领域中使用时往往是本义,没有什么特殊的修辞功能,但进入大众传播领域时,词义发生了变化,给人一种新奇感。

如,“下课”是教育领域的专用术语,但用在政治领域说某人被免职或罢官,用“下课”一词就比较新奇。

如——面对桑特拉奇从沙特队“下课”的消息,曾一度遭遇“下课”危机的米卢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轻描淡写将其带过:“下课可以说是教练职业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

“处方”、“会诊”是医学术语,但用于经济领域,从修辞上说是“借喻”,从语言学上去体味,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协作方式——专家对青海省砸在大开发中的思路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会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