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驴皮,放眼大世界——浅析巴尔扎克《驴皮记》的哲学意味

合集下载

《驴皮记》和巴尔扎克的命运

《驴皮记》和巴尔扎克的命运

《驴皮记》和巴尔扎克的命运作者:由庆华来源:《世界文化》2008年第11期《驴皮记》是巴尔扎克1830年创作的小说:有着强烈欲望而难以实现的青年瓦伦丹,正在绝望时,一位古董商送给他一块神奇的驴皮。

这块驴皮可以使它的持有者的任何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但得用他的生命作代价。

驴皮的面积象征着持有者的寿命,它将随着持有者的愿望的强度和数目的大小而收缩,而到它收缩为无形时,它的持有者生命也就结束了。

这个故事揭示了生活的矛盾:生命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光彩,而如果欲望过于强烈就会导致生命的早逝。

瓦伦丹在一次次欲望的实现后,仍不能抵挡爱情的诱惑,终于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巴尔扎克是生活的洞察者,他把生命的奥秘和真理揭示给我们。

瓦伦丹的故事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可遗憾的是,这个故事的作者——生活的奥秘和真理的揭示者巴尔扎克本人,却不幸在他自己生命的故事里重蹈了瓦仑丹的覆辙,成了情欲的牺牲品。

故事是从来自俄国的署名“不知名的女子”的信开始的。

一这位“不知名的女子”就是韩斯卡夫人。

她出身贵族家庭,18岁时嫁给了年长自己23岁的俄属乌克兰沃伦省首席贵族文采斯拉夫·韩斯基。

韩斯基并非英俊的美男子,且呈现老态,可他拥有4万农奴、上百万家私、广阔的森林和草原,还有几个大庄园和许多工厂作坊,身家犹如一个小王国。

这位聪颖美貌的韩斯卡夫人在婚后曾经博得过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爱慕,她怎么能耐得住偏远的维尔霍夫尼亚庄园的寂寞呢?尽管韩斯基每年带她到彼德堡、基辅或国外度假,并且以绅士的大度对待她的朋友和情人,但仍不能使她那充满激情的心得到满足。

1831年冬,巴尔扎克的几部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搅乱了这位多情贵族女子的心。

她和陪她消遣解闷的两个外甥女和家庭女教师商议,大家共同以“不知名的女子”名义给作家写一封信,表达对作家的敬重、爱慕和对他作品的赞赏。

这样有去无回地写了4封信以后,韩斯卡夫人的好奇心和激情得不到满足,于是,从1833年1月开始,她瞒着其他三个女人,自己一人写信给巴尔扎克,并署上她自己的真实姓名。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读后感我在不久之前读了巴尔扎克的成名作品《驴皮记》,这个作品大概讲的是一个贵族出身的青年瓦朗坦破产后投身到社交场所,落得穷途末路,准备投水自杀时,一个古董商给了他一张神奇的驴皮。

这张驴皮能实现他任何愿望,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但愿望一经实现驴皮立刻缩小,寿命也随之缩短。

起初他认为是无稽之谈便随口许愿。

成了百万富翁后,他惊恐地发现驴皮缩小了,从此他整天满怀恐惧地注视着那张驴皮,惟恐它继续缩小,因而有福不能享,有心爱的姑娘却不能白头偕老,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末日来临。

巴尔扎克手举一块忽大忽小的神奇驴皮,刀片儿般飞向资本主义的咽喉,割破那些奢华靡丽的所谓上流社会的伪装,将乱舞群魔打回原型:一群物欲奴役下的僵尸。

读此书,我有两个思考,一是“驴皮之美”,二是“批判之美”。

一张来自古董店的驴皮,照见了巴尔扎克自己及一切英雄的悲壮命运;其利刃,亦刺痛资本主义的残酷嘴脸,呈现出“批判之美”。

波利娜母女之外,书中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女人都尽显狰狞。

男主人公拉斐尔为之癫狂的褔多拉,是一个夺取了高贵地位的美貌、鬼魅、阴险又冷酷的集合体,她始终不肯真爱拉斐尔,却也不愿放弃玩弄这个年轻的追随者。

拉斐尔在宴会上还遇到一些女人,当他与她们交谈,询问“幸福难道不是来自灵魂”的时候,得到回答:幸福就是“受人仰慕,受人奉承,用我们的美貌和我们的财富去战胜所有女人,包括最有德行的女人在内。

”当有人接着问“一个没有德行的女人不是十分可憎的吗?”另一个少女用毒蛇的眼光向他们瞟了一眼,然后回答:“道德!我们把它让给丑女人和驼背女人。

这些可怜的女人,如果连这点都没有,她们还算什么呢?”实际上,这些女性均出身贫寒,物欲吞噬了她们的仅存的善良与尊严。

书里的男人们,大概要以那场盛大豪华晚宴的参加者为主,当驴皮帮助拉斐尔成为六百万法郎的富翁以后,东道主泰伊番发表了最有力的拜金演说,称赞“他就是国王,他能够为所欲为。

他就像所有富豪一样凌驾在一切之上。

从今以后,所谓‘法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记载在大宪章里的一句谎言。

一张小驴皮,放眼大世界——浅析巴尔扎克《驴皮记》的哲学意味

一张小驴皮,放眼大世界——浅析巴尔扎克《驴皮记》的哲学意味

一张小驴皮,放眼大世界——浅析巴尔扎克《驴皮记》的哲学意味作者:张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0期张钰(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叙述《驴皮记》的主人公——一个破落贵族青年拉发埃尔的人生悲剧,使人们体会到一个无止境追求金钱与享乐的青年是怎样一步步将自己送上不归之路。

巴尔扎克给我们活生生的呈现出当时法国社会的各种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正是对这种社会形态的深恶痛绝,作者在表达愤慨之情的同时,也阐述了发人深思的哲学思想。

在小说中主要是传达一种节制欲望的人生观、一种取之有道的金钱观、一种纯洁真诚的爱情观,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颇具哲学意味的思想内容即使在如今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篇论文正是在把握文章主旨及闪光处的基础上对作者的哲学思想做简单的剖析和阐发。

关键词:节制欲望;金钱观;爱情观;哲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179-05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揭露当时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黑暗现实为主要题材,在谴责社会腐化的同时为读者描绘出诸多人性扭曲的悲剧人物形象。

而《驴皮记》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是巴尔扎克的作品集《人间喜剧》中哲学篇目中的第一篇,借突显主人公悲剧人生来批判当时社会上的污浊之风对人性的摧残。

小说采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呈现出黑暗的现实、泯灭的人性以及时人对金钱与地位的不尽追求。

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了巴尔扎克个人的部分哲学观观念:通过叙述主人公因“驴皮”而短命的悲惨结局,阐明了“寿命的缩短与愿望的增强成正比”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借由描写金钱狂热者的病态心理,告诫世人及时拥有了财富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又以主人公阴阳两隔的爱情结局,警醒读者勿将金钱作为砝码去衡量爱情的价值……正是文中渗透的这些哲学思想使得这部小说也同样受后人的追捧,成为巴尔扎克文学著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读后感《驴皮记》中有一个年轻人叫拉法埃尔.瓦仑丹,他有一张神秘的驴皮,只要他愿意,那张驴皮就可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

然而,那张神秘的驴皮会在瓦仑丹欲望的一次次实现中相应的缩小,他的生命也会在一次次的欲和能的满足中消亡。

随之,天地之间便立起了一架看不见的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生命。

意志颓丧的青年轻人用驴皮行使了自己各种善念与恶愿,他用它使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用它无意间成就了年迈老师的职位愿望,也用它滥杀侮辱自己的人,用它去爱心爱的人。

瓦仑丹在挥霍中不能自拔时,他的那张驴皮也缩得无影无踪了,欲望最终把他拉向了死亡。

世上有许多人,面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诱惑,都是将名誉、地位、家庭、祖国,甚至自己的生命,全部置诸脑后,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道德、法律、舆论的阻力,杀人放火,诈骗盗窃,无所不为,小小一张驴皮,哪里阻止得住他们?借着驴皮,他们能做出更加丧心病狂的事情。

在我们看来,这或许就是一则寓言,可是在这世界上,瓦仑丹这样的人简直不计其数。

马其顿帝国时期的亚历山大大帝,就是一例,说起他,我们还是先看一下他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足迹,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公元前333年,他率军攻取腓尼基,前332年,率军征服埃及,前300年,率军灭波斯帝国。

也就是说,前后短短四年,亚历山大就为希腊铲除了一直以来的东土大患。

之后,这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又一鼓作气,以令人惊奇的方式横穿小亚细亚、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波斯,阿富汗的,直抵印度河,这才收住战争的脚步。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说,亚历山大是千秋所制指,独步乾坤了,不过,当我联想到他的年龄时,这种评价仍嫌低调了。

当亚历山大成为亚、非、欧三大洲的主任时,他仅仅三十出头!按当下的标准,男人三十出头,远不算黄金年龄,甚至还有一股浓浓的大男孩气息。

但也恰恰就在此时----公元前323年,在位13年的亚历山大突然得热病死在了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宫,终年33岁,死之前,亚历山大且尚怀揣着西征地中海西部地区的雄伟计划。

读《驴皮记》有感

读《驴皮记》有感

读《驴皮记》有感《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驴皮记》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当我在《驴皮记》里,读到金钱、欲望、爱情、死亡时,当我读到所有的这一切纠葛在一起,变成一张巨大的缚在人身上的难以挣脱的网时,我惊讶至极。

巴尔扎克确实是一个天才!他在180年前就写下了一个如此伟大的预言!《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也是他首次引起轰动效应的长篇作品。

属于其代表作《人间喜剧》中的“哲学研究”范畴。

小说别出心裁的用一张驴皮来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反映了他对当代种种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并借此概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哲理思考。

一本研究巴尔扎克的书中讲道,写这部作品时,他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

他从自已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痛苦的结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想,正如他在《驴皮记》中说:“对于某些生不逢时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即是地狱。

”小说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就是人的欲望和生命的这种精神矛盾的化身,他是一个痛苦的挣扎着的灵魂。

他不幸身无分文而又不安与贫困。

他曾经在治学和思考中耗尽心血,一心想凭借才能取得财富和荣誉,然而这种努力几乎保证不了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

他继而接受拉斯提尼的指引,到上流社会去闯江山,指望娶一个有钱的贵妇,结果受到无情的嘲弄。

他日夜受着欲望的煎熬,欲望因得不到满足而变得更加疯狂。

他在失去一切之后,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想在纵欲中了此残生。

所以,当古董商告诉他,这张嵌有灵符的驴皮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只是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小一圈,意味着生命也随之缩短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过驴皮,嚷道:“我就喜欢过非同寻常的生活。

读巴尔扎克《驴皮记》有感1500字

读巴尔扎克《驴皮记》有感1500字

读巴尔扎克《驴皮记》有感1500字刚看了《人间喜剧》中的这又一部杰作,又一部经典,不胜回味。

小说讲述诉说了一位当初怀揣理想、纯洁真挚的青年瓦朗坦遭受现实打击后心灰意冷,在赌场掷完财物后,意图寻死,恰巧走进一间古董商店,看见千奇百怪了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品,古董店老板将一张神奇的驴皮送给青年,并嘱咐说驴皮的大小象征着青年的寿命,驴皮可以实现青年人的任何愿望,但是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的面积就会随着愿望的大小而缩小,瓦朗坦的寿命因此也就相应减少。

理智颓丧的青年人颓丧如获至宝,用驴皮行使了自己各种善念与恶愿,他用它使自己哈金成为百万富翁,用它偷偷成就了年迈老师的职位愿望,也用它濫杀侮辱自己的人,用它去爱心爱的人,最后,在财富与精神、欲望与爱情时候都能得到满足时,他却寿终正寝。

在瓦朗坦获得驴皮前,他将自己将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创作,用困窘单调的生活挖掘自己的潜能,完成了一部心理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因此而结识了房东和疯狂暗恋着他的房东妹妹波丽娜,但是他欣羡上流社会的老妇人福多拉,并展开追求,可是,随着不断的交往,他发现福清纯卡德是一位外表美艳、华贵优雅而内心却冷漠无情、虚荣自私的冷美人,挚爱他渴望唤起福多拉与其外在物质条相对应的丰沛爱情,将巨大的热诚和无私的爱默默奉献给福多拉,但是他反倒以失败告终,无知得到的只是虚情假意的冷漠,失望之极后,便开始朝着身体健康健康生活状态的反方向堕落,纸醉金迷、酒色无度,而后欠下债务变卖家产。

而后,他获得了不可思议的驴皮,并以削减寿命为代价勇夺荣膺了百万财富,因此而不闻世事,春时了隐居似的生活,清心寡欲,以防止内心的欲望无意间实现而削减寿命,巧合的是,在一个剧场里他再次碰到了波丽娜,却是继承了巨额财富且出落的美丽成熟,这位波丽娜尊贵富有而且领悟到还如以前一样强烈地爱着瓦朗坦,可是他发现随着他想要去爱她的愿望得以不断实现,驴皮不断缩小,因此,甜蜜的两个人分开了,瓦朗坦离群索居难以得到逍遥自在的净土,后来请教医生、力学家、化学家等都无法人为扩大不朽寿命的诡异驴皮,最后,在瓦朗坦奋力回应波丽娜的爱情此时时,只剩下一丁点的驴皮仿佛化为乌有,瓦朗坦也阖然辞世。

《驴皮》读后感

《驴皮》读后感

《驴皮》读后感《驴皮》读后感《驴皮》读后感1《驴皮》是法国作家沙贝.贝洛写的童话故事。

《驴皮》讲的是有一个国家的国王、王后和女儿相亲相爱,生活很幸福。

一天,王后死了,她死前要求国王找一个比她更美丽的分主,才能续娶。

国王找来找去,他发现只有自己的女儿才符合要求。

公主找教母丁香仙女帮忙,难为国王为公主织出天空颜色、月亮颜色、太阳颜色的连衣裙,国王都做到了。

仙女没有办法,要求国王杀掉奇特的驴子。

国王也答应了。

仙女让公主披着驴皮离开王宫,到另一个城市的农场做奴仆。

公主干什么都在行,农场主女主人很护着她。

一天她脱掉驴皮,换上以前的衣服,被这个国家的王子看见,爱上了她。

公主为王子做蛋糕时不小心把戒指掉进面团,差点把王子噎死,王子通过试带戒指找到了公主,两个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我的感受是:国王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很无耻,公主很聪明和能干。

她通过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不能随便答应同学无理的要求,也不要被同学无理的要求所逼迫。

要躲避同学的逼迫,也不要被他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我如果处理不好,要将这件事告诉妈妈或老师。

让她们帮助我解决问题。

《驴皮》读后感2我很少完整地看完过一本长篇小说,就更别说外国的长篇小说了。

首先那些长得让人发指的名字,就已经让我望而却步了,再加上不知道是作者还是译者的关系,出现的那些过分华丽的词藻着实让我发晕。

一本长篇小说总是看不到一半,我就崩溃于人物关系中了。

这次看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其实也是个意外,老妈让我借《羊皮卷》,我却误拿回了《驴皮记》,三个字没一个对上,可我愣是给混了,可能名字都和动物有关吧~(给自己找个小借口,嘿嘿……)。

刚开始,只是用来临睡前打发时间,后来我就被他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所征服,觉得在哪里停下来都是中遗憾。

读完后,真是不得不感叹巴尔扎克的才学与渊博的知识,所到之处,无所不通!如果世间真存在这样一块神奇的驴皮,它可以实现你的任何愿望,只是随着愿望的实现,驴皮回逐渐缩小,当然你的寿命也会一同减少,你会接受么?每个看完的人都会这样问自己吧。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是法国作家圣-艾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辛格兰先生从一个年轻有为的人,渐渐走向堕落的故事。

小说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贪
婪与虚荣,引人深思。

读完《驴皮记》,我被其中深刻的道德寓言所震撼。

故事中的辛格兰先生原本是一个
富有正直、上进心的青年,但随着他得到了一张能变出金钱的驴皮,他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贪婪、享乐和自私的循环之中。

他开始不断地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却失
去了家庭和朋友的关爱。

最终,辛格兰先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摆脱驴皮的诱惑,重新回归正义和简朴的生活。

通过这个故事,圣-艾克苏佩里告诫人们要追求心灵的真正幸福,而不是追逐金钱和物质的虚假快乐。

他警示我们,财富和享乐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反而会让我们变
得贪婪、疯狂和孤独。

只有通过真挚的情感、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陪伴,我们才能找
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读完《驴皮记》,我对人性的脆弱和贪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和
贪婪的一面,但是我们需要警惕自己不要被它们所驱使。

只有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善良,才能走上正义和幸福之路。

总的来说,《驴皮记》是一部充满警示和思考的作品。

它不仅提醒人们要追求真正的
幸福,还告诉我们,财富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
何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本书让我深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同时也教会了我珍惜眼前的快
乐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会占有一切,但你的生命也属于我。尽管要,你的 欲望会得到满足,但是你得节制生活上的愿望,这 就是你的生命,你要我吗?你就拿着去吧”。拉发埃 尔可以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禁 欲,像年过百岁的古董店主人一样,淡泊地生活着; 另一种就是纵欲,强烈地追求名位、财富、权力等, 像拉斯蒂涅那样及时行乐地生活。古董商见多识 广,活了 102 岁,他悟通了人生的一大秘密:“人类 因两种本能的行为而自行衰萎,这两种本能的作用 汲干了他生命的源泉,那便是欲和能:欲焚烧我们, 能毁灭我们;但是,知却使我们软弱的机体处于永 远的宁静境界。”小说中那张神奇的驴皮其实就是 欲和能的结合,是社会生活的象征,也是人类生命 历程的缩影。它“里面包含着你们的社会观念,你们 过分的欲望,你们的放纵行为,你们致人于死命的 快乐,你们使生活丰富的痛苦”。古董商这番开导说 理透彻,极为明智,但对拉发埃尔这样利欲薰心一 意孤行的人却如同对牛弹琴,他仍然不惜一切去追 求名望与地位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见多识广的古 董商洞察到了人类急功近利、贪图眼前利益,毫不 顾及将来的本性,他预测到了人类发展的方向——— 疯狂的贪婪、无休止的攫取和占有,必将导致人类 走向自我毁灭。正如那张与生命挂钩的驴皮一样, 当你获取越多它就收缩越多,放纵最终必将带来毁 灭。所以聪明的古董商选择了节制欲望,平淡的接 受生活,没有财富,没有名望,只是有一间古董店维 持生计,是他的清心寡欲使他长寿。然而拉发埃尔 却使尽各种手段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在尔虞我诈灯 红酒绿的奢靡生活中获得暂时的满足,但他因此而 付出的代价却是弥足珍贵的生命。
张钰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叙述《驴皮记》的主人公— ——一个破落贵族青年拉发埃尔的人生悲剧,使人们体 会到一个无止境追求金钱与享乐的青年是怎样一步步将自己送上不归之路。 巴尔扎克给我们活生生的呈 现出当时法国社会的各种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正是对这种社会形态的深恶痛绝,作者在表达愤慨之情的 同时,也阐述了发人深思的哲学思想。 在小说中主要是传达一种节制欲望的人生观、一种取之有道的金钱 观、一种纯洁真诚的爱情观,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颇具哲学意味的思想内容即使在如今仍具有广泛的现实 意义。 本篇论文正是在把握文章主旨及闪光处的基础上对作者的哲学思想做简单的剖析和阐发。
第 33 卷 第 10 期 2012 年 10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一张小驴皮,放眼大世界
—— —浅析巴尔扎克《驴皮记》的哲学意味
- 179 -
境的欲望堙没和毁灭。主人公拉发埃尔接受法宝, “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与魔鬼签 约,所不同的是,歌德笔下的魔鬼是神话世界的魔 鬼,而巴尔扎克笔下的魔鬼出现于活生生的现实世 界。”是拉发埃尔自己内心的魔鬼最终将他送进欲 望的深渊,驴皮只是他无止境欲望的表面象征。驴 皮上的话是带着嘲笑告诫世人:“要是你占有我,你
一、关于人生 小说中主人公得到驴皮之后所获得的权力、财 富、爱情,都是建立在生命的日渐缩短之上。每次欲 望得到满足驴皮就会缩小一点,代表生命一步一步 走向死亡。巴尔扎克认为:人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 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如果想谋求某种更多的快乐, 满足某种强烈的愿望,无疑是要以生命作为代价去 换取。小说正是通过叙述主人公拉发埃尔短暂的一 生向人们传达一种节制欲求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人 有欲望不足为奇,但如果对欲望不加以节制则可能 导致精力消耗殆尽,甚至死亡。 纵观拉发埃尔的一生,从他清苦求学到结交纨 绔子弟拉斯蒂涅,他的内心始终都是被一种强烈的 财富欲、地位欲所驱使,后来也是在情欲的推动下 疯狂的迷恋贵妇福多拉,却也因此人财两空,意图 以自杀结束年轻的生命。即使是对人生的绝望也没 能唤醒拉发埃尔那颗被欲望蒙蔽的心,他甚至愿意 拿生命做代价与神奇的驴皮签订契约,去满足他的 任何欲望和需求。驴皮的形状就是他的寿命圈,它 随着愿望数量和的递增而相应缩小。从表面上看, 虽然拉发埃尔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财富与地位,但他 并非真正的幸福,在享受与波利娜的甜蜜爱情的同 时却不得不面对自己走向尽头的生命,最终被无止
在小说的结尾处,拉发埃尔所疗养的偏僻村庄 便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并 非巴黎的奢华,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景色;乡下 人的长寿是拉法埃尔羡慕的,他们无欲无求、悠闲 恬静的生活着。在巴尔扎克的笔下长寿的秘诀就
关键词:节制欲望;金钱观;爱情观;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179-05
巴尔扎克是 19 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 义作家。他的作品多以揭露当时物欲横流、金钱至 上的黑暗现实为主要题材,在谴责社会腐化的同时 为读者描绘出诸多人性扭曲的悲剧人物形象。而 《驴皮记》 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是巴尔扎克的 作品集《人间喜剧》中哲学篇目中的第一篇,借突显 主人公悲剧人生来批判当时社会上的污浊之风对 人性的摧残。小说采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呈现出黑暗的现实、泯灭的人 性以及时人对金钱与地位的不尽追求。在针砭时弊 的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了巴尔扎克个人的部分哲学 观观念:通过叙述主人公因“驴皮”而短命的悲惨结 局,阐明了“寿命的缩短与愿望的增强成正比”这样 一个人生哲理;借由描写金钱狂热者的病态心理, 告诫世人及时拥有了财富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感;又以主人公阴阳两隔的爱情结局,警醒读者勿 将金钱作为砝码去衡量爱情的价值……正是文中 渗透的这些哲学思想使得这部小说也同样受后人 的追捧,成为巴尔扎克文学著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 作品。《驴皮记》以一张神奇的驴皮所引发的人生悲 剧作为主线,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能让 我们在人生观、金钱观、爱情观方面都有所沉思与 反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