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想象与东方想象的失衡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
中西幻想文学的差异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文化根源。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也有所区别。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教、佛教、儒家等思想体系为主导,这些思想往往会渗透到文学作品中。
在中国的幻想文学中,常常可以看到玄学、神话传说等元素。
这些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神秘、超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封神演义》中的神仙、妖魔等元素,都是典型的中国式幻想文学的代表作品。
二、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兴起,提倡科学、理性、个性等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在西方幻想文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方的幻想文学往往以魔法、异界、科幻等为主要元素。
例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魔法、巫师、神秘等元素扑面而来,充满了想象力和奇思妙想。
总的来说,中西幻想文学的文化根源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两种幻想文学风格上的差异。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互补、相似之处,通过跨文化交流,中西幻想文学可以互补发展,创造更多的文学经典。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幻想文学差异的文化根源之一是宗教信仰的差异。
西方幻想文学常常渗透着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众神、恶魔、天使等超自然的存在是西方幻想文学中经常出现的题材。
这些虚构的神话人物和超自然的存在能够激起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探索欲望,体现了人类对智慧、谋略、善恶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
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幻想文学则更多地集中在神话传说、仙侠小说等方面。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多样,儒教、道教和佛教对于幻想文学的影响较大,因此中国的幻想题材更多地与修仙、神仙、魔法等相关。
中西幻想文学宗教信仰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创作内容和思维方式。
中西幻想文学差异的文化根源之二是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幻想文学在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上的差异。
西方幻想文学较多地借鉴了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古代文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改编和创新来呈现出完整的幻想世界。
著名的作品如J.R.R.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就是以古代北欧神话为蓝本,展示出了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和广阔的幻想世界观。
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中华幻想文学更多地借鉴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例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以人物的命运、道德观念和仁义道德为核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性和善恶观念的追求。
中西幻想文学差异的文化根源之三是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幻想文学在价值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幻想文学强调个体英雄主义、个人自由和自我拯救的观念,这种“英雄救世主”和“格里高利式”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较为常见。
例如美国的超级英雄故事,如蜘蛛侠、钢铁侠等都是以一个个英雄为中心,通过拯救世界来体现个体的价值和作用。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幻想文学倾向于家族、集体和宏观的价值观念。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思维,强调忠诚、荣誉和传统美德,这种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幻想文学中较为突出。
中西幻想文学之间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根源。
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使中西幻想文学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有所区别。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差异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哲学观念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幻想文学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诸多方面。
以下从文化角度对这些差异进行浅析。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幻想文学的发展差异产生了较大影响。
西方幻想文学常常受到基督宗教的影响,它们借用了圣经中的元素,并探索了信仰、救赎、天堂与地狱、天使与魔鬼等主题。
例如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等作品,都涉及到宗教元素。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修身养性。
中国的幻想文学更注重仙魔之间的斗争,传达人与自然、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也对幻想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科学和启蒙,这也影响了幻想文学的发展。
乔治·奥威尔的《1984》、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等作品涉及到哲学思考、社会问题等。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注重道家、儒家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中国的幻想文学更偏向于修身、探寻人生的意义,如《聊斋志异》、《红楼梦》等。
中西方的历史背景对幻想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为西方幻想文学提供了大量的现代科技元素,并引发了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的思考。
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科学怪人》等作品,都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
中国的历史背景相对稳定,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幻想文学中占比较大。
如《神雕侠侣》、《藏地密码》等作品,都以历史事件、传统文化为背景。
中西思维的差异

基本上现代中国人的设计是照搬照抄的。
至少远一点,古代中国人,看看中国画就明白了,是散点透视,结构不严谨,所以,无法出现像爱迪生这样的大发明家,也不会产生牛严阵以待爱因斯坦,更不会产生亚里斯多德。
不过,可以产生像老子庄子孔子一类的人,讲讲道德箴言西方人的思维活跃跳脱,比如广告设计,他们会把广告做得比电视剧还有趣,需要打广告的产品有可能只变成一个配角(在我们看来),很多人喜欢看。
而中国广告可能经常就会觉得大同小异,因为多数人的设计思维都从产品出发,怎么样赞美商品、使观众喜欢上这件东西、对这件产品有信心是设计者的目标。
其实我觉得这样也符合我过国情吧,要提高销售与生产……西方人思维想法都很活泼大胆,有挑战性,有激情。
东方人则注重神韵,喜欢严谨细腻,但我们现在距离“水墨画”的时代已经渐渐的远了(当然大家还是不要忘了国学啊~),距离真正的神韵与内涵也远了,于是有时候就两边都碰不着----神韵不足又不够创意。
东方设计者的思维要更大胆跳跃又不失自己独有的细腻,还需要时间。
(结合)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中国人基本没有独立和原创的设计.说到古代的艺术,西方的油画\建筑美术盛行,而中国是山水画以及书法。
西方讲究逻辑的严谨性和逼真感,而东方则求神似,而对形的追求比较弱化。
不知道你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你需要把自己的问题近一步说清楚,才有讨论的可能。
在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当今,我们从一系列的国际建筑招标竞赛中,清楚地看到中外建筑师在设计思维、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差异。
通过两者的比较,中国的建筑师应理性审视东西方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思维模式,学会超越自己的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扬弃和发展自我,创造出优秀的中国现代建筑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在美术,建筑艺术设计和现代产品设计的各种领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境界。
归其根本是中西方两个社会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艺术和设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在当今社会中,中国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在形象思维的引导下应该走一条更多元化,更具有逻辑性的道路,从而走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幻想文学是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产物,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观等方面。
历史背景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文化根源。
中西文化传统在历史背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反映在幻想文学上也有着体现。
西方历史上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都对西方幻想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仙侠、妖魔等元素较多,历史事件对幻想文学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小。
这使得中西幻想文学在题材和风格上存在差异。
宗教信仰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另一个文化根源。
西方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深远。
基督教的英雄主义观念、救赎信仰等都对西方幻想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圣经》中的《启示录》对父子帝国等幻想文学产生了影响。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对幻想文学的发展影响要逊于基督教,导致中西幻想文学在超自然主题和宗教元素方面产生了差异。
价值观念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另一个文化根源。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意志、人权等价值观念在幻想文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西方幻想文学对科学和技术的追求、对未来的想象、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等,也对西方幻想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在幻想文学中的体现也不同于西方幻想文学。
这使得中西幻想文学在情节和主题上会出现差异。
审美观念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另一个文化根源。
西方视觉文化占据着总体影响较大的地位,所以西方幻想文学中的图像描述、血腥描写、性暗示等元素较多。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注重内涵与意境,强调画龙点睛、笔墨情趣等方面。
因此,中西幻想文学中的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幻想文学在发展上产生了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两种文化不同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审美观等文化根源。
相比之下,虽然中西幻想文学存在差异,但两种文化传统中的幻想元素既可以互相借鉴也可以互相融合,为世界幻想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幻想文学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其中涉及到文化的根源。
中西文化存在着天然的差异,虽然都是源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但是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差异的影响。
首先,中西幻想文学的根源在于古代神话传统的不同。
西方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神话故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这些神话故事里充满了英雄壮举、神仙魔法以及离奇的故事情节,由此激发了西方幻想文学的萌芽。
而中国的古代神话则不同,中国古代神话虽然也存在诸如蟠桃会、嫦娥奔月等离奇故事,但却远不及西方的神话文化流行和广为深入。
因此,中国古代文化的幻想文学发展相对较晚。
其次,中西幻想文学的根源在于人们世界观的不同。
西方文化中的幻想文学通常包含一些独特的思想,例如自由、理性、权利、尊严等等。
西方的幻想文学通常是关注欲望和力量的斗争。
而中国古代文化的幻想文学则注重道德修养、人际情感和文化传承。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人文思想源泉不同,因此,西方的幻想故事通常是一个个以英雄视角来讲述的战斗故事,而中国的幻想故事是强调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故事。
再次,中西幻想文学的根源在于文学传统的不同。
西方幻想文学的发展源泉已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而中国古代幻想文学则是始于唐朝的《梦幻诗话》,或许还得追溯到汉代神话传说、道教文化等。
在西方,幻想文学广泛应用于小说、电影和游戏等领域,是欧美文化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代表作。
而在中国,幻想文学是一项新兴的文学类型,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还较少应用于其他领域。
综上所述,中西幻想文学的差异根据在于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无论中西方文化的幻想文学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珍惜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同文化间的传统交流,共同推动各国文化创新和发展。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方文学发展的差异源于其不同的文化根源,这种不同的文化根源也深刻影响了幻想文学的发展。
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传统观念、艺术风格、文学主题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根源入手,浅析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差异。
中西幻想文学在宗教观念方面的区别是显著的。
西方幻想文学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基督教的神秘和神奇元素贯穿于西方文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西方幻想文学常常表现出对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而在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宗教文化使得中国幻想文学更加注重人性、命运和道德,这种宗教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内容。
西方幻想文学主题常常表现为对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例如J.R.R.托尔金的《魔戒》系列,作品中充满了魔法、精灵、巫师、戒指等神秘元素,展现了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和探索。
而中国古代幻想文学则更多地注重人性、命运和道德。
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作品中注重塑造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的思考。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根源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中西幻想文学主题的差异。
中西幻想文学的主题差异还表现在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上。
西方幻想文学更注重英雄主义和战斗精神,作品中经常出现英雄救美的情节,寓意着对勇气和责任的追求;而中国幻想文学更注重人性情感的刻画,作品中普遍展现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追求和表达。
中西幻想文学的主题差异是由中西文化根源的不同直接引起的,也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重要表现。
三、中西幻想文学的艺术风格差异中西幻想文学的艺术风格差异是中西文化根源不同的直接反映。
中西方在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了中西幻想文学的艺术风格上。
西方幻想文学的艺术风格常常表现为奇幻、神秘和浪漫,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冲击力。
例如爱德华·沃德的《绿野仙踪》和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等作品以其奇异的想象和迷人的画面感受深受读者喜爱。
东西方的思维差异

东西方的思维差异百态2009-06-03 21:45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西方人注重规则,而东方人注重关系。
西方人注重个体,而东方人注重集体。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想象与东方想象的失衡
在当前文坛上,海外“新移民作家”已成为一支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力量,在他们的创作中,有不少作品都涉及到了乡土中国,要想对这类作品进行评价自然有许多视角,这里要考察的只是其中存在的一个写作伦理问题,“所谓的写作伦理,其实就是一个用什么样的文化立场去书写的问题。
”①简单说来,这些旅外作家的乡土叙事所存在的一个主要伦理问题就是西方想象与东方想象的失衡。
具体而言,就是说很多作家在表述乡土社会和乡土人生时,要么简单的以西方文化为准绳来否定乡土中国,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东方主义立场,结果丧失了可贵的民间精神;要么竭力颂扬乡土本身的亮点,却又滑向近乎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结果就以放弃现代理性精神为代价。
这两种现象有时甚至同时存在于一个作家身上,甚至一个文本之内。
通常所说的“新移民作家”指的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从事创作的作家,目前其中间力量多出生于1950-1960年代,由于青少年时期基本上都在极“左”岁月中度过,当国门打开之后,出于对故国的失望,“到美国去!到美国去!”几乎成了这代人共同的心声。
又因为欧美发达国家是他们的主要移居地,因此这里的“美国”其实是代表整个西
方的符号,它承载了与现代性有关的一切美好想象。
至于这些想象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美国事实”并不重要,因为有时“到美国并不需要理由,美国本身就是理由”,甚至“说来也怪,我第一眼看见美洲大陆绿悠悠的影子,浑身上下的病倦疲软就一扫而空。
第一脚踏上美国的土地,就口鼻清爽,行走如飞”,而对于更年轻的一代来说,那更是“似乎生下来就是为了去美国的”。
以上语句虽然都出自小说人物之口,但也足以代表创作主体自身的心态。
这种对西方的向往与对中国的否定是同时进行的,而与现代化的西方相比,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整个社会依然是乡土性的,这里的乡土性不仅指“三农”在社会结构中于量上占主体地位,更指那种前现代的乡土型政治体制、文化体系、思维方式等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新移民作家”的“去中国化”落实到实处,往往就转化为“去乡土化”,他们以西方文明为镜子,烛照出乡土中国的弊病,从而认为向西方学习是无可选择的选择。
关于这一点,再也没有哪部作品能比《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表现得更直接了。
这部小说讲的是“文革”期间,知青“我”和阿罗被下放到一个小山村,以巴尔扎克的小说赢得了当地一位少女的芳心,最后她从巴尔扎克作品中认识到了人生价值,决定离家出走,“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到一个大城市去寻找机会,闯一番天地”。
《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曾在西方产生轰动效应,其实它在故事、思想、技法上都没有什么高明
之处,它最大的成功就是最直白地传达了以小裁缝为代表的乡土中国必须向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西方归顺的理念。
为达此目的,作家根本无暇顾及最基本的现实,虽然他自称写的是“最熟悉的经历”,讲的是“最熟悉的故事”②。
譬如小裁缝“从来没有上过学”,可刚接触到巴尔扎克的《于絮尔・弥罗埃》,立即就被感动得“怔怔地张着嘴巴,一动也不动……那样子活像是那些虔诚的信徒,把一件神圣的圣物恭恭敬敬地捧在手心……她对我说,她的皮肤接触到巴尔扎克的文字,会给她带来幸福和智慧”。
对此,作家认为小裁缝应该能读懂巴尔扎克,因为“巴尔扎克这种书商业性还是很强的,巴尔扎克的书不会有人读不懂”③。
可事实上,巴尔扎克也从来就没有因为“商业”就把作品写成通俗读物。
其实,不仅是在“故事讲述的年代”,即便是在“讲述故事的年代”,中国农民也不大可能欣赏巴尔扎克,这倒不是说他们水平不够,而是说那种由乡土所孕育的文化经验、心理结构、思维方式、阅读定势等都决定了他们很难与西方文学产生共鸣。
更难以置信的是故事结尾,其时为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中国正是城乡壁垒最为森严的时候,连小说中的知青回趟城市都很困难,作者却让小裁缝“到大城市去寻找机会”,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当然,从真实性上针砭《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并不符合作家的写作期待,因为他不过是想虚构一个故事来完成乡土中国在价值上低于西方社会的论证。
以至于小说中的“我”和
阿罗仅仅由于能欣赏巴尔扎克,也变成了西方文明的代言人,因此也就不证自明地成了乡土的拯救者,在小裁缝们面前可以高高在上。
例如阿罗很爱小裁缝的美貌,可即使在占有了对方的身体后,还口口声声嫌弃人家“不够有知识”,为了让这个“普通的山里姑娘”配得上自己,只有把她“改造”成“女中学生”,而要完成这项艰难的“改造”,却又只能通过“巴尔扎克式再教育”。
对此,作家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得了”,因为“说法国文化好是无罪的”。
④说任何文化好当然都是无罪的,问题是当所谓的西方文明像钉子一样粗暴地锲入中国乡土时,我们却听不到后者任何真正的回声,因为作者单方面就将这回声缩减为纯粹的欢悦了,然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世世代代的小裁缝们在被“改造”的过程中所必然面临和经受的苦痛,在他看来却是无关紧要的。
戴思杰并不是乡土出身,那些真正来自乡土的作家显然是不会如此简单地想象乡土的。
举例而言,同是农村姑娘与知识青年相爱的情节,《人生》就与《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处理得截然不同。
在《人生》中,刘巧珍对高加林殷慕、渴望、追求时的心理、动作、语言都被描写得惟妙惟肖,高加林虽也嫌弃过刘巧珍,可真要抛弃对方时,其无奈、痛苦、忏悔也都为作家一一捕捉到。
无论是写刘巧珍还是写高加林,路遥都好像变成了笔下的人物,切身体验着他们的悲与欢。
但在《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中,小裁缝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迅速献出身体,作家就没
有写出她一丁点的心理反应,着重渲染的只是阿罗对性的炫耀,“在小裁缝他们村的东面。
我们就在那里品尝了爱的禁果。
站着做的那事,就靠在树干上。
她还是个黄花姑娘,她的血流到了地上,流在这些树叶上。
”仅仅从这简短的文字就能看出,无论是阿罗还是叙述者,对小裁缝的态度都不无轻佻。
作家站在西方立场上对乡土中国做出否定无可厚非,但却忘了对那卑微的生命投以一份最基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