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科学是在与西方科学几乎完全独立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用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用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对比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重点: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差异和特点。
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1.3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异同。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相互影响。
二、东方科学的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方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东方科学成就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重点:东方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东方科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东方科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分析东方科学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三、西方科学的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西方科学成就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重点: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西方科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3.3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西方科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分析西方科学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四、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对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比并分析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异同。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重点:对比分析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异同。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相互影响。
4.3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异同。
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相互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5.2 教学重点:总结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思考和展望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未来。
5.3 教学难点:深入思考和展望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未来。
激发学生对科学发展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六、东方科学的代表人物和成就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方科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培养学生对东方科学成就的认知和尊重。
6.2 教学重点:东方科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东方的生命科学和西方人的生命科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东方的生命科学和西方人的生命科学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们首先看一看什么叫“科学”。
科学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这个事物可以被解释得通,科学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这个事物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被再次重复出来。
具备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就应该叫做科学。
生命是人类文明中最早被解释的东西,它早已被以哲学的方式、文学的方式、宗教的方式、逻辑推理的方式解释得很通了。
——但我要告诉你们,能解释得通的事物不能证明你就拥有了这个事物!认识生命,获得生命,成为生命,用我的术语讲这叫做“开悟”,是完全可以被重复出来的,它能在我身上发生,同样它也可能在你身上发生,发生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开悟发生在别人看来似乎纯属偶然,但对于发生开悟的这个人来讲,他之所以能发生开悟那一定是一个必然。
生命可以被解释得通,开悟完全可以再次在他人身上发生——而且它还是一种必然的发生。
这完全具备了科学的二个基本特征,所以完全可以将认识生命和获得生命的手段称之为“生命科学”。
有人说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不仅西方的科学家这么讲,我们东方人也这么讲。
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西方科学家所谓的“生命科学”与我们东方人所谓的生命科学不是一回事,此生命科学非彼生命科学。
西方人将生理学、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基因学、脑科学、神经学等与人和生物有关的科学叫做“生命科学”。
在西方,生命科学这个词语就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的名称,而是对与人和生物有关的所有的科学学科的一个概括性称呼。
西方人所谓的“生命科学”从严格的态度上来讲,并不能叫生命科学,只能被称之为“生命体科学”。
西方近现代科学将生命和生命体之间的因果关系给弄颠倒了,他们将生命体作为生命的因,而将生命看作是生命体诞生以后的表现和反映。
不只是我,我们整个东方人在几千年前就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了一个基本的真理,那就是生命先于所有生命体,所有的生命体都是生命的表现和反映。
生命是生命体的因,生命体是从生命这个因里延伸出来的果。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比较:东方科学注重整体和综合,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西方科学注重分 析和实证,强调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结论: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在理论基础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它们在研究 方法和思路上的不同。
交流与融合的现状和趋势
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交流 与融合的背景
当前交流与融合的主要领 域和项目
交流与融合对东西方科学 发展的影响
未来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和 展望
交流与融合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东西方科学体系差异大,融合难度高 机遇:交流融合有助于推动科学创新和发展 案例:现代医学与中医的结合,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未来展望:加强东西方科学交流,共同探索人类未知领域
东方和西方科学的比较
汇报人: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东方科学的概述 西方科学的概述 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的比较
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的交流与融合
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发展前景
添加章节标题
东方科学的概述
东方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起源于古代中国、印度和埃 及等地区,强调整体性、经验和直 觉。
特点:注重实践经验,强调自然和 谐,探索生命和宇宙的本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展:在农业、医学、天文学、数 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中医、 阿拉伯数学等。
影响: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东方科学的特点和影响
东方科学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东方科学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经验和直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特点: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强调观察和实验,追求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李约瑟难题提出
钱宝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古代不是没 有科学,而是不发达。 李约瑟于1957年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其 观点则更进一步。他认为,中国古代科学不是不发 达,而是很发达,从公元前1世纪到15世纪,在许 多领域,远比西方领先,问题是:“为什么以伽利 略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连同它对先进技术的一切 影响,产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中国?”
评价体系
新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等学
者的一篇论文在世界著名杂志《柳叶刀》发 表后,广州医学院及附院先后给予约66万元 的奖金。
SCI的魔力:毕业、晋升、金钱、地位
重赏之下
必有勇夫!
(三)科技发展的制度因素与文化环境
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法
律、教育、宗教、文化
经济活动是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经济因素在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占 居首要地位
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经济竞争是科学发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经济支持是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完善的市场经济至关重要
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又是一种以强制手段支配 整个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 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方向、 规模和速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政治系统所确立的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实际地决 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创新型国家都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通过各 种手段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体现在国家竞 争力上,形成了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 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 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用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用一、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探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发展历程,分析其差异和影响,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世界科学发展态势的视角。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基本历程,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东方科学的发展2.1 古代东方的科学2.1.1 中国古代科学2.1.2 印度古代科学2.1.3 阿拉伯古代科学2.2 近现代东方科学2.2.1 日本近现代科学2.2.2 苏联近现代科学2.2.3 我国近现代科学三、西方科学的发展3.1 古代西方科学3.1.1 古希腊科学3.1.2 罗马科学3.1.3 中世纪欧洲科学3.2 近现代西方科学3.2.1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3.2.2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3.2.3 20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发展四、东方与西方科学发展的比较4.1 东方与西方科学发展的差异4.1.1 文化背景的差异4.1.2 科学发展历程的差异4.1.3 科学发展思想的差异4.2 东方与西方科学发展的联系4.2.1 相互借鉴与影响4.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东方与西方科学4.2.3 未来发展趋势五、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5.2 课程展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东方和西方科学将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和影响,共同推动世界科学的发展。
学生应关注这一趋势,以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把握科学发展的脉搏。
六、东方科学思想与方法6.1 儒家与科学6.1.1 儒家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影响6.1.2 儒家思想中的科学观念6.2 道家与科学6.2.1 道家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影响6.2.2 道家思想中的科学观念6.3 佛家与科学6.3.1 佛家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影响6.3.2 佛家思想中的科学观念七、西方科学思想与方法7.1 希腊哲学与科学7.1.1 希腊哲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7.1.2 希腊哲学中的科学观念7.2 基督教与科学7.2.1 基督教对科学发展的影响7.2.2 基督教中的科学观念7.3 启蒙运动与科学7.3.1 启蒙运动对科学发展的影响7.3.2 启蒙运动中的科学观念八、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1 东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1.1 中国古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1.2 印度古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1.3 阿拉伯古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2 西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2.1 欧洲中世纪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九、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1 东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1.1 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1.2 印度古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1.3 阿拉伯古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2 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2.1 希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9.2.2 近现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2.3 当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十、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1 东方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1.1 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1.2 印度古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1.3 阿拉伯古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2 西方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2.1 欧洲中世纪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3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与社会互动10.3.1 科学与技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10.3.2 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挑战10.3.3 科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十一、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11.1 东方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1.2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1.3 阿拉伯古代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2 西方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2.1 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3 全球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3.1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3.2 环境问题对科学技术的挑战11.3.3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12.1 东方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1.2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1.3 阿拉伯古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2 西方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2.1 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3 全球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3.1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3.2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2.3.3 科技泡沫与经济稳定的关系十三、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改变13.1 东方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1.2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1.3 阿拉伯古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2 西方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2.1 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3 全球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3.1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3.2 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3.3.3 科技革新与未来人类生活的展望十四、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1 东方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1.2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1.3 阿拉伯古代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2 西方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2.1 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3 全球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3.1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3.2 科技霸权与国际政治的冲突14.3.3 国际合作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十五、展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5.1 东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1.1 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1.2 印度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1.3 阿拉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2 西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2.1 欧洲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2.2 美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2.3 其他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3 全球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3.1 全球化背景下的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3.2 科技革命与全球挑战15.3.3 人类如何应对科技发展的未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发展历程、思想与方法、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变、国际政治的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次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项目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科技革命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 生产力;
2、使社会面貌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
3、世界格局发生 变化 ,资本主义 最终战胜封建主 义,形成了西方先 进、东方落后的 局面。
1、生产力迅猛发 1、极大地推动了社
展;
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面貌发生 2、引起了世界经济
巨大变化;
结构和国际经济格
3、世界格局发生 局的变化,从而促 变化 ,主要资本 进世界经济格局多 主义国家进入帝国 极化;
主义阶段。
3、促进世界经济全
球化。
精选课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 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生,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 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 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渡海洋,并且 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 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 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 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
——1939年
精选课件
专题复习
精选课件
模块一:
➢ (2)材料二对科技有何认识?
▪答:科技的发明和使用改变着世界、改善着生活、也 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如果不恰当的使用将 给人们带来灾难如:战争、环境恶化、资源渐失、、、
精选课件
➢ (3)、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例,谈谈科技对西欧 主要大国相互关系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政治格局产 生的影响。
▪答: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如欧 盟的成立。也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 发展。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说课稿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说课稿《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说课稿一、说教材:《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的一篇课文。
”文明的对话”是一个亘古以来就不断探讨的问题,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趋势加速进行,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共享的同时,也凸显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能把他们看做是不可调和的,应该在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推动各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开展文明对话,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繁荣。
本专题共有“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三个版块:三个版块从“对于传统的认识——中西文化的认识和沟通——继承和接受”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帮助学生弄懂“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该板块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
这是一篇论述类文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论述类文体的要求是:阅读论述类文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作者乔治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
是希望建立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要人们记住历史,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一个比现代更为美好的和谐世界。
二、学情分析:尽管已经是高一下学期了,但很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逻辑思维还欠严密,同时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他们习惯于被动地做题,尚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特别对于学术类文章,学生更为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必须提高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篇学术论文,高一学生的学习,确有一定的难度;好在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本身不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接触,因此,文章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教师应努力将上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维持学生的兴趣。
三、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作者对科学的认识与评价。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1)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8、 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 9、 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 10、 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பைடு நூலகம்态度,以实现 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 关系。
❖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 文明的原因及其危害。
❖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 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使命。
❖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 1、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 端对立的。
• 2、 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 3、 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 4、 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 5、 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 6、 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 7、 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 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 东方文化所具有的。
❖ 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 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写作特点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 象性。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写作特点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 象性。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 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 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 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 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 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 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 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 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 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 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 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 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