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1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自主学习(一)识记词语重蹈覆辙(chóng dǎo fùzhé)衰(shuāi)亡盛(shèng)气凌人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
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二)介绍作者乔治。
萨顿:美国科学史学家。
生于比利时。
著有《科学史导论》等。
他将科学史视为沟通科学与人文最好的桥梁,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生于比利时的根特。
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
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
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为创立科学史学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史学之父”。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
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
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自主学习,文本研读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明确:东方科学是种子,是母亲;西方科学是父亲。
即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古希腊有什么“覆辙”?明确: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
3、列举古希腊人的例子有何用意?明确:(1)引用希腊人拒绝接受犹太文化,把一切外国人视为野蛮人而导致衰亡的历史教训,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2)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
(3)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辉煌,也会慢慢衰亡,从而使人们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
4、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明确:第一问: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
课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教案一等奖设计2篇

4、课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教案一等奖设计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一句说了什么?⑶理解举世闻名。
下面两句话就是具体写他的`举世闻名的。
⑷小结:第3自然段写了海洋公园里海豚的表演。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说了什么?⑶理解闹市口。
闹市口的具体情况怎样?⑷看书上插图,对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获得感性认识。
⑸小结:第4自然段描写了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
⑹齐读第4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一句说了什么?⑶为什么说香港是灯的海洋?又是怎样具体描写得?⑷看书上插图,欣赏夜香港得美丽。
⑸结:第5自然段描写夜香港灯光如海洋得美丽景色。
⑹齐读第5自然段。
4、学习第6自然段。
⑴学生按照上面得步骤自学第6自然段。
⑵检查自学情况。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说了什么?⑶请学生小结课文第6自然段.⑷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三、指导背诵3~6自然段。
⒈听课文录音欣赏。
⒉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自由轻声背诵。
⒋分两个大组,一组背,一组听,在交换。
⒌指名背诵。
⒍同桌二人练习。
四、布置作业: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背诵课文。
5、课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教案一等奖设计【教材简说】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
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
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
是啊,没有尝过,怎么能断定葡萄是酸的呢?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本课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
教学时,可以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最后,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以讲解员的身份讲故事,或小组表演童话剧,在情境和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1【课前导学】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
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
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课堂讲学】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的情况。
二、师生讨论归纳如下: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用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用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对比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重点: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差异和特点。
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1.3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异同。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相互影响。
二、东方科学的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方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东方科学成就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重点:东方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东方科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东方科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分析东方科学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三、西方科学的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西方科学成就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重点: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西方科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3.3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西方科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分析西方科学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四、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对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比并分析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异同。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重点:对比分析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异同。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相互影响。
4.3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异同。
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相互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5.2 教学重点:总结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思考和展望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未来。
5.3 教学难点:深入思考和展望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的未来。
激发学生对科学发展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六、东方科学的代表人物和成就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方科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培养学生对东方科学成就的认知和尊重。
6.2 教学重点:东方科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用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用一、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探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发展历程,分析其差异和影响,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世界科学发展态势的视角。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方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基本历程,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东方科学的发展2.1 古代东方的科学2.1.1 中国古代科学2.1.2 印度古代科学2.1.3 阿拉伯古代科学2.2 近现代东方科学2.2.1 日本近现代科学2.2.2 苏联近现代科学2.2.3 我国近现代科学三、西方科学的发展3.1 古代西方科学3.1.1 古希腊科学3.1.2 罗马科学3.1.3 中世纪欧洲科学3.2 近现代西方科学3.2.1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3.2.2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3.2.3 20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发展四、东方与西方科学发展的比较4.1 东方与西方科学发展的差异4.1.1 文化背景的差异4.1.2 科学发展历程的差异4.1.3 科学发展思想的差异4.2 东方与西方科学发展的联系4.2.1 相互借鉴与影响4.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东方与西方科学4.2.3 未来发展趋势五、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5.2 课程展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东方和西方科学将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和影响,共同推动世界科学的发展。
学生应关注这一趋势,以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把握科学发展的脉搏。
六、东方科学思想与方法6.1 儒家与科学6.1.1 儒家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影响6.1.2 儒家思想中的科学观念6.2 道家与科学6.2.1 道家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影响6.2.2 道家思想中的科学观念6.3 佛家与科学6.3.1 佛家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影响6.3.2 佛家思想中的科学观念七、西方科学思想与方法7.1 希腊哲学与科学7.1.1 希腊哲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7.1.2 希腊哲学中的科学观念7.2 基督教与科学7.2.1 基督教对科学发展的影响7.2.2 基督教中的科学观念7.3 启蒙运动与科学7.3.1 启蒙运动对科学发展的影响7.3.2 启蒙运动中的科学观念八、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1 东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1.1 中国古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1.2 印度古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1.3 阿拉伯古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2 西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2.1 欧洲中世纪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8.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九、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1 东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1.1 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1.2 印度古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1.3 阿拉伯古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2 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2.1 希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9.2.2 近现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9.2.3 当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十、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1 东方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1.1 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1.2 印度古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1.3 阿拉伯古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2 西方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2.1 欧洲中世纪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社会的互动10.3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与社会互动10.3.1 科学与技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10.3.2 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挑战10.3.3 科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十一、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11.1 东方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1.2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1.3 阿拉伯古代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2 西方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2.1 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3 全球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3.1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1.3.2 环境问题对科学技术的挑战11.3.3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12.1 东方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1.2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1.3 阿拉伯古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2 西方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2.1 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3 全球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3.1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2.3.2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2.3.3 科技泡沫与经济稳定的关系十三、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改变13.1 东方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1.2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1.3 阿拉伯古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2 西方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2.1 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3 全球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3.1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3.2 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3.3.3 科技革新与未来人类生活的展望十四、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1 东方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1.2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1.3 阿拉伯古代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2 西方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2.1 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2.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2.3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3 全球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3.1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14.3.2 科技霸权与国际政治的冲突14.3.3 国际合作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十五、展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5.1 东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1.1 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1.2 印度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1.3 阿拉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2 西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2.1 欧洲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2.2 美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2.3 其他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3 全球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3.1 全球化背景下的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3.2 科技革命与全球挑战15.3.3 人类如何应对科技发展的未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发展历程、思想与方法、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变、国际政治的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东方与西方的科学》名师教案1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关键词的提取,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2.认识本文在表达方式、语言运用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3.让学生了解东西方科学之间的联系,了解东方科学对于西方科学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提取文章关键词、鉴赏文章的语言,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在表达方式、语言运用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2.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三、教学难点1.能精准地提炼关键词,进行归纳取舍,深入理解文意。
2.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四、教学方法提问法、点评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两年之后会进入大学阶段,都会撰写学术论文。
而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必须有关键词。
以下是载于《北方文学》2017年6月刊的一篇论文《浅谈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请同学们从摘要部分中找出4个关键词:摘要:我国的传统家族文化十分的丰富多彩,这也成为了现代文学作品之中的矛盾创作的突破点。
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现代文学强烈的否定家族文化,但是从感情上又深深地沉迷其中,这也使得现代文学作品的家族文化情节愈演愈烈。
本文就针对家族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进行浅要的分析和论述。
总结:同学们找到的四个关键词是:家族文化、现代文学、理性、感情。
明确关键词的位置可能出现在文章的标题、首尾句或中心句当中。
探讨关键词在这些位置出现的原因。
(二)品读细节,明确文体1.请大家速读课文,逐段找到关键词,并进行解读。
(同学们在这个环节中对关键词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因此答案也是不统一的。
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要围绕文章的观点、论证以及结论就可以,但是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思路。
)(板书概括学生汇报要点)教师明确几个要点:穿插到学生的汇报当中:(1)关于“东方”本文所说的东方指的是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和近东地区。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03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
01 02
东西方科学观念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在科学观念上存在 显著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对现 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科学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这篇文章涉及到科学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 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进行解释和阐述。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特 点。
互动教学
通过课堂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
THANK YOU
互动教学软件
提供在线互动功能,方便学生进行讨 论、交流和合作学习。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相结合
01
02
03
讲解
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 学生理解东方和西方科学 的特点和差异。
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 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发展历 程、影响和未来趋势。
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 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思 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03
文章中涉及到的科学史实
文章中涉及到的科学史实较多,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背景介绍,以便学
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
东西方科学观念的交流与融合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东西方科学观念的交流与融合,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 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科学的本质与价值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东西方科学观念的差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的本质与价值,这是学 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7
目 录
• 课程导入 • 东方科学概览 • 西方科学概览 • 东西方科学的融合与创新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介绍东方和西方科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东西方科学的交流与融合
阐述历史上东西方科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趋 势。
东方科学概览
东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东方科学的历史
起源于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等 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 程。
东方科学的发展
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重要突 破和进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贡献。
东方科学的特色与贡献
东方科学的特色
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等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 。
西方科学的应用广泛, 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西方科学与东方科学的比较
01
02
03
思维方式
西方科学注重逻辑推理和 实证分析,东方科学强调 整体思维和辩证思考。
研究方法
西方科学采用实验方法, 东方科学则注重实践和经 验总结。
应用领域
西方科学在技术领域应用 广泛,东方科学在医学、 农业等领域有显著贡献。
03
西方科学概览
西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04
古代西方科学
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以自然哲 学和数学为基础,探索宇宙、
自然和生命的本质。
中世纪西方科学
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兴起,西方 科学逐渐与宗教融合,形成了
独特的自然神学体系。
近代西方科学
16-18世纪,西方科学进入飞 速发展阶段,以实验为基础的 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
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
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
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
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
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
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
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
事实胜于雄辩。
(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
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
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