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归纳和西方的推演

合集下载

东西方科学对决——整体论对还原论

东西方科学对决——整体论对还原论

东西方科学对决——整体论对还原论东方科学的前途在哪里?目前至少有两条路,一条是跟在西方科学屁股后面追赶,以求后来居上;另一条则是独辟捷径,从中国自己的长处出发,通过系统科学的创新来实现超越。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西方科学走向了还原论,而东方科学则一直倾向于整体论。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前提假设的不同。

西方科学为什么走向了还原论?当然是因为原子说假设,它告诉人们,只要挖掘出那少数几个基本粒子,自然规律就找到了,还原分析方法就是这种假设的一种具体应用。

东方科学为什么一直倾向于整体论?同样是因为前提假设,它的前提假设是气一元论,即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织起来的不同花样。

也就是说,所有物体分解到最后,都是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它告诉我们不了任何东西,真正的自然规律只可能是一个原理,即万物的组织原理,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要正确地认识它,靠还原论方法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哲学的思辨,因为这个组织原理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当中,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

很多人可能会说,西方科学中不是也发展了系统论吗?大家应该知道,西方科学走向系统论,不是从立足点推理出来的,而是机械力学的无能倒逼出来的。

科学不是用来玩的,而是用来研究最普遍规律的,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是什么?当然是呈系统的秩序,如果不能够揭示支配自然秩序的规则,科学就离真理很远。

为了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秩序,西方科学就被迫引入了系统论思想。

不过,西方的系统科学仍然是站在原子说假设之上的,它一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没有了连续物质的存在,万物都成了孤立在空间中的圣物,和自然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一来,它们的存在就不可理解了,因为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它们都应该单调地走向无序。

可事实上,它们却是不断稳定存在,而且在不断地产生与发展当中。

原子说还假定了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的存在,这样一来,普遍联系就不可想象了,既然这些粒子是不变的,它们之间如何进行联系?东方科学走向系统论,有着必然性。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拟研究应持的根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展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华,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那么,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是什么呢?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根底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限清楚,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成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底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碰撞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碰撞

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就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与此相应,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属于自己的特色。

下面,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东方传统思维和西方科学思维的异同。

一、东方:关注人事,天人合一;西方:关注自然,主客二分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是关注人事、关心社会伦理道德胜过关心自然本身,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而对自然界缺乏探究热忱、缺少研究方法、只有一些常识性是认识和思辨性的猜测。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觉悟。

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中国传统哲学的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

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这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原本显得很有生气的一些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最终大都在社会伦理的说教中迷失了发展方向,并且许多自然哲学散见于不同的哲学流派之中,缺乏逻辑上的自洽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与东方哲学不同的是,西方科学思维的代表——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体世界的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主客二分,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并把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示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性;其二是认识途径和方法,即要从客观世界的只管问题抽象出准确的逻辑推理演绎命题,通过归纳方法来提炼客观规律,用数学手段来揭示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对事物作简单笼统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

陆天然:思维模式中西有别优势互补才是王道

陆天然:思维模式中西有别优势互补才是王道

陆天然:思维模式中西有别优势互补才是王道——《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高宽深思维模式》导读之十六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二卷《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高宽深思维模式》一书指出:思维模式中西有别。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揭示“关系”的,因此中国的思维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关于发生关系,寻找万物之间的关联性的思维模式,说白了最终都是追求“一”的思维模式,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具体表现为“整体观、中和、平衡、相同、和谐、和平共处、模糊”等。

人的价值体系建立在“关联”之上,有人缘就有价值,于是有“朝中有人好做官”“有背景”“搞关系”等流行话语。

西方思维模式的特征是关于“区别同质化,强调差异性”的思维模式,说白了最终都是追求“与众不同”的模式,追求天人相分的模式。

具体表现为“细分、不同、矛盾、冲突、分裂、品牌、精确”等。

人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差异”之上,有差异就有价值,于是有“与众不同”“专业”“品牌”“个性化”等词语。

中国或东方文明的根基是宏观的思维模式,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

而西方文明的根基是微观分析的思维模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注一点,不管其他”。

从总体上来看,二者是对立的,运用得好,则还能起互补作用。

天下没有绝对的事物,所谓综合与分析,并不是说综合中没有分析,分析中没有综合。

但从客观上来看,东方重综合而西方重分析的思维模式特征的事实确是无法否认的。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一方面具有朴素的整体和辩证思维的优点,又存在笼统思维,偏于直觉体悟,忽视实际观察和科学实验,轻视分析和逻辑论证等缺点,致使人文传统涵盖了科学传统,科学技术及各门具体学科不能很好地发展。

西方思维方式、强调统一体的对立,忽视整体性,形成分析、实证的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也有明显的不足,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对立、差异、讲矛盾和独立的思维模式才形成了动荡、拓展的西方世界。

相比两种思维模式,中国的传统思维对国家、社会、人心的安定起到了最积极的作用,而西方的思维模式使得近代的西方人通过斗争扩张几乎统治了整个世界。

东方讲人讲关系西方讲物讲逻辑

东方讲人讲关系西方讲物讲逻辑

东方讲人讲关系西方讲物讲逻辑摘要:1.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概述2.东方文化强调人讲关系的原因3.西方文化强调物讲逻辑的原因4.如何在现代社会运用东方讲人讲关系的原则5.如何在现代社会运用西方讲物讲逻辑的原则6.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优势,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

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到对待事物的态度,这两种文化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总的来说,东方文化强调人讲关系,而西方文化强调物讲逻辑。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东方文化强调人讲关系。

在我国,人际关系被视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讲究家族观念、尊卑有序,这些传统观念在现代东方社会依然有深远的影响。

人们在生活中更注重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关系的维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自己带来好运和成功。

因此,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一种资源,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西方文化强调物讲逻辑。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其哲学体系以逻辑推理为核心。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更注重事物的本质、规律和逻辑关系。

西方的科学、技术、商业等领域都强调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实证主义,这使得西方文化在探索、创新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在西方社会,人们相信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可以找到事物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运用这两种文化优势,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在人际关系中运用东方讲人讲关系的原则。

这包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诚信待人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在社会中更加顺利地办事,同时也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满足。

其次,我们要学会运用西方讲物讲逻辑的原则,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证精神。

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东西方文化各有其优势,我们应当取长补短,融合这两种文化的精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比较研究报告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比较研究报告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比较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比较研究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比较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对两种哲学传统的核心思想、方法论以及对人类存在和世界的理解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哲学的发展和影响。

1. 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学科,自古以来一直在不同文化中发展。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代表了两种主要的哲学传统,分别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

通过比较这两种哲学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智慧的多样性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2. 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其特点在于强调理性、逻辑推理和系统思考。

西方哲学家注重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来探究真理和智慧。

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重要理论。

西方哲学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 东方哲学的特点东方哲学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

相比于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强调的是直觉、内省和和谐。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印度的佛教哲学注重个体内心的觉知和解脱。

东方哲学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修养和对自然与宇宙的和谐认知。

4. 人类存在和世界的理解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对于人类存在和世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西方哲学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是自主的个体,通过理性思考和行动来探索世界。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将个体置于整体之中,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宇宙的和谐。

5. 方法论的差异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方法论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哲学倾向于使用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来论证和探索问题,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

而东方哲学更注重直觉和内省,通过冥想和静思等方法来获得智慧和洞察力。

6. 总结通过比较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东西方历史知识点总结图

东西方历史知识点总结图

东西方历史知识点总结图东西方历史是世界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在东西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众多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东西方历史的知识点总结:1. 古代东方历史古代东方历史涵盖了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古中国等古代文明国家的历史。

这些古代文明国家在政治、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比如古埃及以其庞大的金字塔、雕像和神庙而闻名,美索不达米亚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文明之一,古印度和古中国则分别是印度教和佛教、儒家和道家等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发源地。

2. 古代西方历史古代西方历史主要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的历史。

古希腊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国家,其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古罗马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帝国之一,它的法律、军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文化的源头。

3. 中世纪东方历史中世纪东方历史主要包括了伊斯兰教国家的历史。

7世纪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使得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突厥帝国等伊斯兰教国家在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伊斯兰教的传播,还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在科学、农业、医学、地理等方面的发展。

4. 中世纪西方历史中世纪西方历史是欧洲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包括了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等西方国家的历史。

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封建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宗教改革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等重大事件。

中世纪西方历史对欧洲文化、政治、宗教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基石。

5. 近现代东方历史近现代东方历史主要包括了从近代各国的启蒙运动、殖民扩张、解放斗争以及现代化进程等方面的历史。

在东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世界两次大战、冷战等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区别?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区别?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区别?
东方文化是“负”的思维,西方文化是“正”的思维。

所谓正的思维就是,准确表明是什么,所谓负的思维就是表明不是什么,通过不是什么,了解是什么。

西方文化注重理性,注重逻辑思维,注重推理,注重概念,所以是正的思维,明确无误表明是什么,什么是A,为什么由A,推导出B。

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始基”,柏拉图说什么是“理型世界”,什么是“感官世界”。

笛卡尔为了哲学找个准确无误的根基,最好找到“我思故我在”!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东方文化,注重感性,注重体悟,所以更多的是负的思维,特别
是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部《道德经》说“道”,我们也没弄明白,什么是“道”,通过什么不是“道”,“道”能干什么,来了解什么是“道”,而不是像西方文化准确给“道”个概念。

禅宗更是如此,不说什么是“佛”,而是说什么不是“佛”,最后到连什么不是“佛”也不说,“明心见性,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禅宗注重“悟”。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东方文化负的思维方式,西方正的思维方式,东西方人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性格和为人处事,西方人直接,东方人委婉,西方人外向,
东方人内向,西方人精确,清晰,东方人模糊,笼统。

西方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东方人更注重整体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的归纳和西方的推演上周专栏的留言里,有网友说:老农你“似乎很强调作文和逻辑的关系,但俺认为‘三苏’的论政文也很好(当然他们可能更偏重于情而非理),他们逻辑性应不如今人,因为他们没学过数学啊。

”文章好不好,评论起来可以相当主观。

阿毛毛爱读史,他曾在《新唐书•马周传》页边批注道:“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当然,纸上空谈也可以文字很优美,逻辑很严密。

其实,跟宋人谈逻辑,没什么大意思,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使用推演法。

你要开始用这法子了,咱们才可以讨论你的推演步骤是否符合逻辑。

Lajizjb 网友曾经给出杨振宁先生一个演讲的链接。

若干年前,杨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化高峰论坛”上,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而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

西方有推演法,典范就是欧几里德几何系统——杨老誉之为“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

《易经》是否有这么大的负面影响,老农不敢肯定。

不过,传统文化确实没有推演法,这个老农很同意。

本文就是举例对比一下,看看两边的差异。

一位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谈大道理的文章看得最明显。

下面试看苏轼的讲大道理但又简短浅白的《日喻说》。

苏教版高二语文教材里有这篇文章,算选修。

如果个别词句理解有困难,这里有两篇赏析,或许有帮助。

一篇选自紊革前出版的《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60年版);另一篇选自紊革后出版的《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大家可以看看,三十五年之间,咱们的语文教学有多少改变。

日喻作者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苏轼这篇文章很有名,文字确实流畅简洁,值得背诵。

不过,从现在的观点看,首先是政治不正确。

第一段根本就是欺负盲人的胡编乱造。

就算生而眇者,肯定也知道太阳出来明亮暖和,太阳落山黑暗阴冷。

老农从来没听说过,盲人睡觉需要人提醒。

他们肯定对太阳有某种感觉,绝不会单是听到钟声就以为是太阳,他们绝不像苏轼编造的那样愚蠢。

编寓言可以如《庄子》般编怪人怪事;当真事讲就要编得像。

编得不像,从比喻里归纳出来的“道理”,就失去可信之基础。

古人讲道理都喜欢打比喻。

苏轼深知其弊,“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比来比去无尽头,还是不明白“道”究竟是什么。

那你自己谈求道就换个方式嘛!可惜苏轼不会推演法,结果自己还是打比喻:“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南方多没人”。

“道”本身不能以比喻明之,那么致“道”之道为什么就能以比喻求之?像没人那样整天泡在水里,“有志于学”,就能得道?你去问问今天那些整天泡在题海的学生。

苏轼如果读过柏拉图的书,比如讨论美德从何而来的《美诺篇》,或许就不会这样写。

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方法有着内在矛盾:用比喻证明了比喻不可靠之后,怎么可以再用比喻点明致“道”之道?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嘛:You cannot solve a problem from the same consciousness that created it. You must learn to see the world anew。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求道的最终目标仍是美德,我们不妨认为,《美诺篇》和《日喻说》讨论的是类似问题。

苏格拉底是怎么谈的?柏老的对话记录太长太绕,说一条就够了:苏格拉底谈着谈着,居然用几何耍对手。

他画了个正方形,让对方的童仆以为,长和宽都加倍,面积也加倍。

然后他再告诉童仆,正确的做法是以对角线为边长,画一个新的正方形,其面积为原正方形的两倍。

老农差点以为,这老小子接着要像毕达哥拉斯学派那样,用几何方法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

欧几里德几何是推演法的范例。

虽然都是苏家人,但西洋苏在中华苏一千五百年之前,就已经熟练运用推演法了。

咱们的赏析评论,对古人的思想,还是有点批判性思维的。

这个唐朝作家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那位宋代文人没有接受党的领导,他对社会有批判却找不到革命的道路,等等。

只是对古人的思想方法,不知道为什么,很少见到批判性思维。

既然对古人的思想,能用西方传过来的马克思主义作批判;那么对他们的思想方法,为什么就不能用也是西方传过来的几何思路作点分析呢?作为对比,咱们来看看“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是如何思考的。

笛老爹生活在十七世纪,还没染上今日象牙塔里的教授德性,他们为个三流文人写传,也能厚厚码上两千页。

老爹的“钥匙”文本(the key text)——《第一哲学沉思集》(右图),只是薄薄六章,读一遍还不算费劲。

休谟后来在《人类理解力研究》中,曾经如此谈到笛卡尔的方法:…much inculcated by Des Cartes and others, as a sovereign preservative against error …[is a method] by a chain of reasoning, deduced from some original principle, which cannot possibly be fallacious or deceitful.换句话说,这就是欧几里德几何系统的推演法。

从一个不可能错的原则(公理)出发,沿着一根逻辑链条摸索前进。

按笛老爹自己的说法,1619年11月10日的冬夜里,他在火炉边做了三个奇异的梦,给了他思考哲学问题的灵感。

六天的思考成为《沉思》里的六章,虽说书的出版远在二十二年之后(1641)。

他思考的过程,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0)笛卡尔之前的十六世纪,既是现代科学开始发展的时代,也是文艺复兴带来的古希腊怀疑论(Scepticism)再次盛行的时代。

笛卡尔的同胞、把散文这一形式带入文艺殿堂的蒙田,就认为人类的理智最多只能到达事物的表面。

大思想家在批判流行思潮的基础上建立他们的独特理论;在怀疑论的洪水中,笛卡尔首先要构筑确定性的孤岛。

(1)为此,笛卡尔作了一个类似于几何中反证法的假定:假设你们的怀疑都成立,假设我的感官所感知的都不是真实;甚至,可以假设有一个几乎全能的恶妖(evil demon),专司欺骗吾人之职,它向我的感官提供全套的、连贯的假象。

把一切可以怀疑为假的东西都去掉之后,剩下的就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那么,什么才是这“剩下的”?我们难免觉得恶妖设想很荒唐,但老爹的意思是,如果荒唐但是为当时很多人相信的怀疑论“证据”他都考虑到了,那么这“剩下的”之真就更为可信。

(2)沉思第二天的收获,就是阐明他在梦里得到的灵感。

冬夜里令人舒适的壁炉、火焰和温暖,只是自己感觉到的,而感觉很不可靠。

你感到舒适的温度,于他人或许太冷或太热。

这些甚至可能是假的,仅是恶妖制造的幻觉。

但火炉边仍有一样东西不可怀疑,即“能思之我”——这里的“我”,不是指身体,而是指“心”(Mind)。

如果怀疑“能思之我”的存在,那么第一这种怀疑本身即为思,第二我必然先存在才能怀疑自己是否存在。

这样笛卡尔就获得了推理的出发点——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这是一条不可能为假的公理。

(3)笛卡尔引了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地球。

现在他也有了一个支点。

既然“我思故我在”是真的,那么,以此为准绳,任何命题,如果对它的分析能象“我思故我在”那样清晰而明断(clear and distinct,按笛卡尔的说法,后者指可以与别的问题清楚地隔离开来),我们不妨认为该命题也是真的。

(4)现在,我心中有个无限完美的形像,我对这形像有清晰而明断的认识。

这形像不可能是我自己的创造,因为我本人是有限而不完美的。

因此,一定有一个无限完美的存在,在我心中引起这样的形像。

这一无限完美的存在,只可能是上帝。

因此,上帝存在。

笛卡尔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5)因为上帝存在,而上帝是不会欺骗我的,他会驱散那类居心不良的恶妖。

于是反证法导致了正面的结论:上帝是所有真理的源头,只要上帝存在,那么我的感官所探知的外部物质世界也存在;而且,通过理性的清晰而明断的分析,我可以理解这个世界。

(6)笛卡尔发现,心的基本属性是思维,而物的基本属性是占有空间。

物可以分割,这是它们的空间性的表现;但心(思维的能力)却是不可分割的。

至于物不能思维则是显然的。

所以,心和物没有共同的基本属性,他们必然是不同的存在。

由于物的基本属性是空间性,物完全服从力学的规律。

对物的研究(科学)可以与心的研究(宗教)区别开来。

上述推理过程所引用一些假设是否成立,现代人可以提出大量疑问,但笛卡尔的逻辑很严密。

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其实早于他一千余年,圣奥古斯汀已经说过这句话。

笛卡尔受的是经院哲学教育,一定熟悉圣奥古斯汀这一首席教会哲学家的作品。

笛卡尔超越圣奥古斯汀的地方,是他进一步提出了“清晰而明断”的标准,将理性作为思维的主宰。

所以哲学史将笛卡尔作为法国唯理主义流派的第一人。

笛卡尔自己是在1637年的著作《方法论》里首先讲这句话的,但上面(2)中用了他后来在《第一哲学沉思集》里修改讲法。

“我思故我在”,看着象演绎,如果扩充成三段论,中间还要插个前提:我思,思者存在,故我在。

但本来要证明的就是“思者存在”,于是这成了循环论证。

笛卡尔的怀疑论批评者指出了这一问题。

他在《沉思》里的修改讲法是:如果我怀疑自己的存在,我其实已经存在——这里把“思”的内容具体落实为“怀疑自己的存在”,使整个句子成为不证自明的论述。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咬文嚼字,但合乎逻辑的“清晰而明断”的思维能力就是这样锤炼出来的。

同样是对人类得“道”的能力有怀疑,苏轼扯了一通车轱轳话;笛卡尔却提出了“心物二元论”,使科学不再屈从于神学,从此蓬蓬勃勃自主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