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

合集下载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我想我得向戴思杰道歉,这么晚才看《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当初错过它的原因已经不记得了,现在之所以拾起来,单纯是为了如今看起来弥足珍贵的演员阵容。

然后发现自己真傻,这么有趣的、浪漫的、知性之余更是青春洋溢的微酸电影,倘若早几年观赏,也许会更震撼。

因为那时候,“年轻”还未离我那么远,它与中年的我比邻而居,随时可以串门。

现在有一点儿不一样,多了些装模作样的惆怅感。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根据一部法国小说改编,所以注定是璀璨烟花式的,点燃火光、盛放,然后殒灭。

我喜欢里头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陈坤救下刘烨的小提琴,也顺便救下了一个青年的文艺梦;还有周迅拆散的那只母鸡闹钟,是我童年时家里曾经摆过的,后来换了塑料钟,每一只都没有它好用,不是早停便是晚点;当然当然,两个知青去县城看《卖花姑娘》,回来再讲给山上的人听,他们不识字,只会听书,于是听到了一个比电影更落英缤纷的故事,有雪、有泪、有花儿,更有爱。

唯有穷乡僻壤,人才活得纯粹,而且好骗,好骗的人永远都幸福,所以他们把莫扎特的曲子叫作《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把福楼拜认作列宁,于是光明正大接受它的薰陶。

在两位年轻人糊弄生产队的同时,他们也在寻觅心中的女神,如果没有,就造一个啰。

比如老裁缝那个凤仙花一般娇艳的孙女,周迅成了他们爱情的种子,他们给她读巴尔扎克,读《包法利夫人》,在她美丽的皮囊内灌输思想与人格,然后陈坤让她品尝爱情甘味与断决的阵痛,女神塑造成功的那一刻,她飘然而去,说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你不能讲他们做的事是对是错,文学的力量在当时就是那么伟大,伟大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给你装上翅膀或者折断你强健的双腿。

巴尔扎克的魂灵在凤凰山悄然游荡,是带“毒”的,文字终于与鸦片等量齐观,三个人由此上瘾,时不时要去山洞里抽两口。

人大概只有在被完全禁锢的时代才会崩发出能量,吸收变得特别快,疯狂汲取身边一切可以汲取的东西,合理的,不合理的,只因是个“禁忌”,所以更显苦痛与快乐。

观《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有感

观《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有感

观《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有感“可怜的克里斯多夫,自由的兴趣是你所不能知道的,那的确是值得用痛苦、危险,甚至生命去交换。

自由,感到自己周围所有心灵都是自由的,连无耻之徒也在内,那真是一种无法相形容的乐趣。

仿佛你的灵魂在无垠的太空游泳,这样一来,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活了。

”这是马剑玲抄在羊皮马甲里面,摘自于《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傅雷译的一段话,也是他用以去说服医生为小裁缝打胎,医生念着念着,他却悬而潸然泪下的一段话。

很多人都被电影里的这一幕打动,我也不例外。

罗明,马剑玲这两位知青与小裁缝之间的故事,就发生在那样一个可笑的年代。

那是一个力求黑白分明却又黑白颠倒着的时代。

那时,贫穷是光荣的,知识是可耻的。

这点从生产队长的表现中便可看出,他的说教里总是难避免对“贫下中农”的头衔之“炫耀”,他厌恶文化,罗明刚来时,他命令他读一本菜谱,进而又亲自撕毁它烧了它。

那个时代,是一个人人都必须活得小心翼翼的时代。

莫扎特的奏鸣曲是不好提的,除非它的名字叫《莫扎特爱毛泽东》。

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是不好谈的,巴尔扎克原来是阿尔巴尼亚的。

那也是一个愚昧粗鲁的时代,被表彰的进步青年说“在我的鞭子下,水牛也变得温顺可爱了。

”,罗明打摆子,土方就是用鞭子狠狠地抽,这些都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按规矩办事,容不得反抗,不从也得从。

我还能记得电影中有一幕,马剑玲看完《于絮尔•弥罗埃》后兴奋地讲着,“我觉得一切都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连猪圈的气味都变了!”进而又向着万山大喊“于絮尔•弥罗埃!”。

在万山的回声里,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他的喜悦,却也感受到了现实的无奈。

一个青年,站在一个脱离了文明世界的地方,发出了一声呐喊,而远方,万山叠叠,迷雾蒙蒙。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讲述的,便是两个青年,带着一个闹钟,一把提琴,用一个装满书的皮箱,在这样一个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囚笼里拯救了一个少女的故事。

从中我看到的是青年人对人性枷锁之反抗,对自由生活之渴望。

解析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艺术特色

解析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艺术特色

解析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艺术特色作者:张朵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9期[摘要] 由戴思杰导演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获得200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也作为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开幕电影。

作为一个成功的影片,它的题材构思别致而又巧妙,同时又诠释了永恒的启蒙主题,片中的爱情观是单纯而又神圣的,背景音乐也与显性音乐相得益彰,用自身出逃而又重新进入的过程把一个知识分子的中国还原给西方,从而瓦解了西方的“东方想象”,发人深思。

[关键词] 启蒙女性意识精神家园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14《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一部关于启蒙的故事。

由戴思杰导演,陈坤、刘烨和周迅主演。

七十年代,知青罗明(陈坤饰)和马剑铃(刘烨饰)被下放到四川的一个小山村——凤凰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他们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然而,在那样的年代,他们探求知识和美的权力被剥夺了。

他们厌倦了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聪明活泼的小裁缝(周迅饰)的怂恿下,偷看“四眼”(也是知青)偷藏的禁书——巴尔扎克的小说,从此生活变得有味道了。

其间,罗明和马剑玲同时爱上了小裁缝,而小裁缝只钟情于罗明,义无反顾以至于堕胎。

同时,这些禁书也打开了小裁缝的眼界,让那颗懵懂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豁然开朗,毅然决然离开罗明,离开凤凰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新生活”。

一、构思别致而又精巧的题材描写启蒙题材的电影已经数不胜数,可大多都是发生在五四时期,尤其会千篇一律的出现一批“新女性”。

比如《雷雨》中的繁漪、《伤逝》中的子君以及《激流三部曲》中的琴表姐等等,她们都是在虚伪的封建礼教下积极抗争,虽然最终有的被封建礼教所压迫、摧残、受难,可有的却挣脱了枷锁,获得了新生。

这部影片发生在文革时期,一般描写文革时期的主题,大都集中在苦难的暴露上,控诉那个乾坤倒置的时代人性的丑恶与癫狂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就含有鲜明的政治批评色彩。

我与《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我与《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我与《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司棋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戴思杰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描述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事。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司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中法读者眼中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J], 贾颉
2.从马修·阿诺德的文化论角度解读《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J], 卢德美
3.文化冲击中的迷惘者——戴思杰及其电影作品《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评析 [J],
何春梅
4.解析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艺术特色 [J], 张朵
5.乡土中国的凸显--《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从文到影的嬗变 [J], 林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观后感10篇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观后感10篇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观后感10篇很喜欢这一类的片子看的时候心很静这里面有我很喜欢的三个演员刘烨陈坤周迅看过他们别的电影总有一种气质让我着迷这片儿挺好喜欢,说最爱的是巴尔扎克,不如说是没有怀孕之前天天给她念巴尔扎克的罗明。

最生气的是《高老头》给烧了。

在现实面前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把自己的这句话太经典,印在脑子里,深深的记住了。

最后一个场景,水慢慢漫过房子,像把过去的记忆全部封存了一样,也很有感觉。

我看的是法语版的,似乎还有点异国情调。

什么鸟飞来节节高?什么鸟飞来象双刀?什么鸟飞来天池里?什么鸟飞来伏青草?影片中间以及结尾处都有提及,但是没有告诉观众答案,有谁知道,好心告诉我,谢谢了慢慢的调子讲述小小的故事。

虽然后半部分感觉有些太随意,但整体还是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周讯、陈坤、刘烨这样的组合给人以清新不做作的味道,很不错。

小文艺的感觉伴随不时的音乐和广阔的自然,让人在宁静中感受“安逸”没想到结局会这样拍,如果一个中国导演来拍,电影会在罗明回城留下小裁缝处结局,或者马建玲回来看到一个小裁缝的不堪结局。

但电影没有,一个女孩真的被改变了,或者说觉醒了。

这不是一部烂片,她值得更高的分。

是哪个改变了你?巴尔扎克真的改变了你。

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不仅仅是在外的美,还有内在的灵魂。

小裁缝年轻灵动,外貌无疑是美的,是村子里的第一美人。

但那只是因为年龄,二八年华的女孩子总是美丽无瑕的。

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可能就会结婚生子,每天周而复始的过空虚的生活,脑内空空心里空空。

是书本这片子太好了,看的好过瘾。

应该给5分的片子。

在那么荒谬的年代,几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那么的渴望。

他们的爱情很纯粹,过了那么多年,想起来还那么动情。

时代、梦想、爱情、友谊、特殊事件(三峡移民)、特殊群体(知情)等等,都令人触动。

另外,想起了刘烨的《那山那人那狗》,也是拍湘西的。

周迅陈坤刘烨,光是这三个人名放在一起就足够让人尖叫连连。

15年前的电影,那会儿他们也才20出头,但电影里带给人的表现真的是很感人了,都是天生的做演员的料啊!我应该会永远记得罗明追上小裁缝,质问她是否真的决定了的那个镜头吧,陈坤眼里真的有泪又有光,对着小裁缝喊道“你看着我的眼睛,你看着我的眼睛”。

解析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艺术特色

解析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艺术特色

日 代 人 性 的丑恶 与 癫 狂 以及 对人 性 走 了 ,这 就标 志 着 妇女 自我意 识 的 寸 的摧 残 ,如 “ 痕 文学 ”、 “ 思 觉 醒。 出走 只是 一 种抗 争 的动作 , 伤 反 文学 ”就含 有鲜 明的政 治批评 色彩。 可鲁 迅 则进 一 步 深化 此 问题 ,追 问 这种 抗 争动 作 引起 的后 果。鲁 迅 认 为 :“ 从事理上推 想起 来 ,娜拉 或者 也 实在 只 有 两 条路 :不 是 堕落 ,就 是回来。”【一 1 61 6小裁缝没有 2 p 】6 6
告 别 了 过 去 ,离 开 了 这 个 生 活 了 一
这部 影 片 发生 在 文 革时 期 ,一般 描 辈 子 的 凤凰 山 , 找 她 的 “ 生 活 ” 寻 新 。
就 像 娜 拉 的 出走 是 易 h 《 生 玩
偶 之 家 》的结 局 一样 ,小 裁缝 也 出
主演 。七十年代 , 知青罗明 ( 陈坤饰 ) 难 的暴 露 上 ,控 诉 那个 乾坤 倒 置 的
冀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解析电影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中的艺术特色
【 摘要 】 由戴思杰 导演的 《巴 尔扎克与 小裁缝 》,获得 2 0 年 美国金球 奖最 02 佳 外语 片奖提 名 , 也作为 了第5 届 戛纳电影节开幕 电影。 为一个成功的影 片, 5 作
它的题 材构 思别致 而又巧妙 ,同时又诠释 了永恒 的启 蒙主题 ,片 中的 爱情观
罗 明,离 开 凤凰 山 ,去 看 看 外面 的 态 ,认 识 到人 固有 的权 利 并 争取 实 是 一 个人 ,跟你 一 样 的 人 ’则 成 为 世 界 ,寻 找 “ 生 活 ” 。 新 现 、运 用 这种 权 利 。在 这种 意义 上 她们精神觉醒的宣言。 ” 【一 1 】 3 p 6 构思别致而又精巧 的题材 可 以简单 地 说 :启 蒙就 是 要 承认 并 凤凰 山上 的村 民不 只是 思 想 上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三种爱的告白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三种爱的告白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三种爱的告白在最痴迷周迅的时期期待这部电影到了有时间有条件看的时候却一再搁置。

一直到现在。

看到今日变成腕儿的明星昔日青春逼人的模样,感叹时光的公平。

不管才华,声名多么显赫,最终都是要变丑变老变没掉故事是知青插队爱上乡间姑娘,在影片结束前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一直憋着坏等看导演编剧怎样编一个知青抛弃相好女孩的俗套故事竟没想到那样的结局。

淳朴的小裁缝在“巴尔扎克”的启蒙下走出了大山,离开了三个爱她的男人(爷爷,罗明,马剑铃)。

罗明和马剑铃在她离开后,也随着上调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人生轨道。

但他们的心再也没有离开那座大山。

电影演绎了三种爱。

一种是罗明的爱,直接,强烈,付出并要得到。

有点像校园里那种酷酷的有点痞痞的帅哥。

他喜欢小裁缝,从第一次看到就跟马建林说了。

之后罗明问小裁缝,识字吗?小裁缝摇头,罗明说“我教你识字吧”是询问,却又笃定的不容拒绝的。

小裁缝就在罗明不按常理出牌的示好中沦陷了爱情。

在罗明身上看到的是爱情之初的激情。

肆无忌惮的,明丽张扬的。

一开始的我以为罗明对小裁缝的爱是寂寞和贫乏的生活催生的。

罗明对小裁缝的爱是充满了欲望的。

尤其是在“水中”那一段,很美,很动物,却还是很美很美。

他们爱的那么快,已经让人嗅到不远处的不详。

我以为有欲望的爱是不会天长地久的,尤其在年轻的充满魅力和变动的,在激情驱使下的爱情。

试问谁的爱没有欲望呢?第二种是马建林的爱。

我在想编剧或者导演或多或少的会在角色中带入自己的情感。

所以现在的我猜,导演恐怕是将自己带入了马建林。

电影从马建林的小提琴中展开了全貌。

并露出了浪漫或者说凄美的引线。

马建林当然也喜欢小裁缝,并且绝对不比罗明迟。

可是似乎命运一开始就把罗明和小裁缝绑到了一起。

而马建林是那个旁观的第三者。

马建林对小裁缝是爱的,我甚至觉得他对罗明也是那样爱着。

他的爱像小提琴。

是幽怨的绵绵不绝的。

他甚至像天使一样存在着。

过于高尚,过于无欲无求。

他似乎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去索取什么。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观后感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观后感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观后感《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观后感《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电影是根据戴思聪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影片以文革时期为背景,通过两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其深深打动,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文化和自由的问题。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对小说的巧妙改编,成功地将原著中的情节和主题呈现出来。

影片以两个知识分子的父亲被下放到乡村的故事为开端,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了知识和文化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成长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成为了两个年轻人的启蒙导师,他们通过借书和讲故事的方式,为两个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和自由的大门。

这种通过文化交流来改变人生的主题,让我深思。

其次,这部电影通过对文革时期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被束缚,自由被剥夺,但是影片中的两个年轻人却通过读书和思考,找到了内心的自由。

他们不仅仅是被压迫的受害者,更是通过知识和文化的力量,逐渐摆脱了束缚,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让我对人类的潜力和自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这部电影还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呈现了一种纯朴和自然的美。

影片中的乡村生活虽然贫困,但是却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

小说中的小裁缝通过手艺,为人们制作衣物,他的技艺被乡亲们所称赞,这种传统手工艺的美让我感到温暖和敬佩。

乡村的山水和自然风光也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最后,这部电影还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展现了人性中最温暖和美好的一面。

影片中的两个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下相互扶持,他们的友谊和爱情让人动容。

他们通过读书和讲故事,相互激励和启发,一起经历了成长和改变。

这种纯真而真挚的感情,让我对爱情和友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通过对知识、文化、自由、人性、乡村生活和爱情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动。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细腻而真实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
在1971年,三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凤凰山,来了两个“古怪”的年青人,带着些山里人从未见过的东西包括一把小提琴与一个小闹钟---他们是下乡插队的支青马剑玲与罗明,为了说服生产队长不烧小提琴,罗明被迫把莫扎特的奏鸣曲说成《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山歌,在优美的莫扎特的旋律里,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乡村的繁重的劳动,单调的生活让两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感到枯燥,他们少有的乐趣就是拉拉小提琴,去温泉偷看女孩子们洗澡。

在一天拉琴时,进来了一个清秀美丽的姑娘,她的活泼与开朗感染了罗明和马剑铃,他们不约而同的喜欢上了这个叫小裁缝的女孩。

尤其是罗明,更是希望自己能够去改变小裁缝。

在相处中,从小裁缝的口中,他们知道另一个知青“四眼”那里,有一箱珍贵的藏书。

于是在“四眼”要走的头一天晚上,他们偷走了这一箱子书。

从此,他们每天都沉浸在果戈里的《死魂灵》、巴克扎克的《贝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并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乐趣。

直到有一天,小裁缝告诉他们她要离开山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故事戛然而止,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为剧情,更为电影所展现的场景和包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震撼。

为了艺术上的真实,影片里面的对白采用了故事发生地的地方语言—重庆三峡地带的乡土四川话,而且是非常地道的地方语言,所有人物的对白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

在影片里,生产队长及其它农民包括小裁缝说着带浓郁的土语,罗明说着地道但是略带书生味的重庆话,而马剑铃则说着带有非常书生味的带了成都味的半普通与四川话。

而老裁缝则用语言表明他是外地人,但是已在四川生活很久的老人。

而四眼则是典型的外地话。

这对影片的真实性及感染力是非常有力的。

对于理解影片人物的性格也有更多的帮助。

仅管这种严谨对于非四川人,对于外国人更是难以体会的。

在另一方面,影片所采用的道具是如此的真实,不管是罗明与马剑铃所住的小木屋,不管是那辆破旧的风车,不管是四眼犁田用的犁,还是罗明的小闹钟与老裁缝所用的缝纫机,所有这些都是绝对地方化与农村化的。

如此多、如此真实的道具,对故事的环境的真实的渲染力都是无以伦比的。

从这个几个角度上分析,这部影片并没有故意讨好外国人。

因此,对于这部在金球、夏纳电影中荣获提名的影片,笔者觉得它的艺术成就与它所获得的成绩是不相当的。

在《小裁缝》中,几个主人翁的性格是个性鲜明且统一,人物形象饱满的,而且与故事情节紧紧相连的。

当然,这是与演员在片中极其投入与敬业的表演分不开的。

周迅扮演的小裁缝,作为故事的女主角。

她比其它的农村女孩更开化,因为她的爷爷是一个见过一些世面的老人,因为她没有从事繁重的农业活,因为她有一个山村唯一的乡村老师妈妈。

因此,在影片中,美丽的小裁缝会比其它的农村妇女更向往外面的世界,在与外地人罗明与马剑玲的交往中也就更大胆和更容易受到影响。

故事中一个情节是在她把罗明的小闹钟偷出来折开看里面是不是有只小公鸡,这里对她的那种好奇与大胆有相当好的体现。

而她接下来说:“你们城里人好安逸哟,大大小小的事都晓得。

”更直接的说明她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

然后是她经常上山看飞机,并用泥巴塑成飞机放在自己的屋里。

这里的几个情节充分表现她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

而最后她一个走进一间黑暗的非常农村化的卧室里,一个人站在床前从木窗往外望时,那样清纯的眼神里写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小裁缝容易受影响表现在她在读了很多的西方的小说后,竟然仿书里的描写,作出了山村的第一套胸罩,还偷偷在闺房中展示给其它的农村女孩看。

小裁缝的大胆还体现在,在四眼要走时,罗明跟马剑玲都束手无策时居然敢说:“我们把书偷了”这样的让罗明和马剑玲都吃惊的话出来。

小裁缝的语言,也和她的人一样,带有农村人的朴实语调,但却没有太多的土语。

罗明,作为故事的男一号主角,他比马剑铃更大胆与外向,而且头脑也更灵活。

在影片一开始时,从他敢从生产队长手中抢下小提琴时就可以看出。

再后纵恿马剑铃拉小提琴时,也只有他能说奏鸣曲是一种山歌,还巧妙的把莫扎特与毛主席联系到一起,从而使那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合法化。

罗明的外向与大胆还表现在他主动的要教小裁缝识字与邀请小裁缝过来玩上,以及在与马剑铃的种种行动中他总是主动者上。

在追求小裁缝上,他的表现也比马剑
铃主动和大胆得多。

甚至在给农村人讲电影故事时,敢把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当阿尔巴利亚的电影故事讲,还让大家一起高呼故事里的女主人翁名的小细节上。

罗明与马剑铃都是讲故事高手,能把《卖花姑娘》讲得有声有色,让下面的农村妇女与小裁缝感动得满脸眼泪。

让小裁缝也感叹“听你们讲比看电影还好”。

这让后面的故事变得非常的自然与顺理成章。

如马剑铃给老裁缝讲《基督山伯爵》时,听得老裁缝如醉如痴,以至在缝衣服时加上许多故事里的水手标志。

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人,罗明操着一口地道但带有书生味的重庆话,也使他更容易溶入农村人并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影片快结束时,当马剑铃再次回到凤凰山时,当地的农村妇女已经想不起马剑铃了,却能想起罗明,想起他讲的故事。

马剑铃,男主角第二号。

他和罗明不一样的地方是他的内向,他没有勇气去抢自己的小提琴,也没有勇气去跟罗明抢小裁缝,只好把自己对小裁缝的爱深深的藏在心底。

只有在小裁缝被蛇咬后,他用嘴帮她吸毒时,竟激动得全身颤抖。

为了安慰小裁缝,他竟卖掉自己心爱的小提琴,换取可怜的25元钱。

他对小裁缝的爱是如此的深,以至于几十年后,当知道三峡将被淹没后,不远千里从法国回来寻找小裁缝。

在机场还不忘给小裁缝买一瓶法国的香水。

其它人物也同样丰满并真实,如其中的老裁缝与生产队长。

在短短的2个多小时中,影片给我们的情节极其丰富,可以说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

如果详细讲,恐怕一天都讲不完。

仅举一例:
影片中,四眼来到农村改造,已经变得和农村人一样,并在各种活动中百般温顺。

可是,在犁田时却对无端的对老耕牛发火。

而在临走前一天,止不住花钱杀了那条象征着农活的老耕牛,并真的喝牛血以泄愤。

这个人外表顺从,而骨子里对这种压抑人性的所谓上山下乡的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影片中所有拍四眼的镜头加起来还没有超过5分钟。

影片使用了大量优美动听的音乐来表现故事,来表现故事情节以及用语言与表演无法表现的东西。

小裁缝中的音乐是我听过的最纯正的中国音乐。

我不知道里面音乐作者是谁,但是我相信这是我听过的最优美感人、最纯正、最地道的中国音乐(当然里面也选了几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同样也极美)。

而且可以大胆的肯定,中国音乐是可以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而毫无愧色的。

影片最开始的凤凰山的主题,感伤忧郁却又是如此的优美动人,就如同美丽的凤凰山和小裁缝。

在片中,音乐(或其变奏)和片中美好的山水是如此的和谐,以至于在看完影片后,我相信只有在如此美丽的中国山水中,才能产生如同片中的中国音乐。

当马剑铃奏响他的莫扎特时,优美的音乐与周围的人与美丽的山村竟是如此的不协调。

在这段音乐的最后,我们听到中国笛与之混合在一起,似乎已经暗示着两种文化的冲突。

在影片中有一段,是罗明用缝纫机改装的钻子帮生产队长补牙。

当小裁缝踩缝纫机时,是一段轻快的中国特色的改编卡门选段,笔者当时听了很久,硬是没听出来这是卡门中的曲子。

对比卡门中的这一段发现二胡改编比卡门中的原曲还要有味道得多,不说出来根本不会怀疑它不是中国音乐。

片中美丽的中国农村,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封闭、落后、愚昧,也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里的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闭塞,信息不通,但是片中农村人与农村的山水,却朴实、真诚、美丽动人,让人怀念。

而这更加衬托了文化的冲突在片中是如此的强烈,以至罗明与马剑铃那怕穿上农村的衣服,都让人感到他们与环境是如此的不和谐。

而他们教导的小裁缝的“出走”更是映射了那个封闭的中国最终也要突破束缚,走向开放的世界。

影片的最后,三峡工程彻底的征服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涛涛的江水永远将它淹没。

那大自然千亿年留给中华民族和人类的精心的杰作----优美胜过画的,的秀丽风光,那代表着中国五千年的农村的一切,那让人怀念的石级小路、农家的风车、老裁缝的凤凰版缝纫机,那朴实而真诚的农村人,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永远淹灭在了滚滚的江水之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而千千万万寻梦的少男少女们,像小裁缝一样离开那片土地来到现代化的都市寻找他们的梦想。

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表明什么,而是把这个问题带给观众去思考——那就是,在现代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失去的东西是不是太多太珍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