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幼儿血常规参考范围

幼儿血常规参考范围

幼儿血常规参考范围
一般来说,幼儿血常规参考范围会因年龄、性别和实验室标准
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范围:
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通常在4,500-13,500/mm³
之间,这个范围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幼儿的免疫系统状况。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通常在
3.8-5.5×10^12/L之间,这个范围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幼儿的贫血情况。

3. 血红蛋白浓度(Hb),正常范围通常在110-160 g/L之间,
这个范围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幼儿的贫血程度。

4.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通常在100,000-
300,000/mm³之间,这个范围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幼儿的止血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范围,具体的参考
范围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的标准来确定。

同时,不同的实
验室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参考范围,因此在进行幼儿血常规检查时,
最好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读。

如果幼儿的血常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建议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血常规22项详细解释

血常规22项详细解释

血常规22项详细解释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通过检查血液的各项指标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包括22项指标,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一项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1. 白细胞计数(WBC):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检测感染性疾病。

2.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人体供氧能力,用于评估贫血、出血等疾病。

3. 血红蛋白含量(Hb):衡量血液携氧能力,用于检测贫血和评估输血需求。

4. 红细胞压积(Hct):显示红细胞的容积比例,可用于评估贫血和其他血液疾病。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反映红细胞大小,可以帮助诊断贫血类型。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衡量单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反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评估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程度,可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贫血。

9. 血小板计数(PLT):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负责止血和凝血功能。

10.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衡量血小板大小的平均值,可提供关于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信息。

11. 血小板压积(PCT):评估血液中血小板的比例。

12. 白细胞分类计数(WBC-Diff):分析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百分比,用于诊断感染和炎症等疾病。

13.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测量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用于评估炎症和感染。

14. 淋巴细胞计数(Lym):衡量淋巴细胞的数量,用于评估免疫系统功能。

15. 单核细胞计数(Mon):评估单核细胞的数量,可以帮助诊断感染和免疫相关疾病。

16.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测量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用于检测过敏和寄生虫感染。

17.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衡量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可作为过敏和其他炎症反应的指标。

18.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用于评估体内铁的储存和运输状况。

19. 血糖(Glu):测量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可帮助诊断糖尿病和监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血常规项目解读

血常规项目解读

血常规项目解读血常规是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检查方法。

血常规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体的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对血常规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解读。

一、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0-5.5×10^12/L。

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贫血状况。

如果红细胞计数过低,说明人体缺乏铁元素或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或者有出血等情况。

如果红细胞计数过高,说明人体可能存在肺部疾病或者心脏疾病等疾病。

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是4.0-10.0×10^9/L。

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免疫系统的状况。

如果白细胞计数过高,说明人体可能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

如果白细胞计数过低,说明人体免疫功能较弱,容易感染。

三、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是120-160g/L。

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贫血状况。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低,说明人体缺乏铁元素或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或者有出血等情况。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高,说明人体可能存在肺部疾病或者心脏疾病等疾病。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平均红细胞体积范围是80-100fL。

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贫血状况的类型。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过小,说明人体缺乏铁元素;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过大,说明人体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

五、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是指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程度。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范围是11.5%-14.5%。

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贫血状况的严重程度。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引言概述:临床常用检验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患者的生理状况、病理变化及身体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正常值是指在特定人群中,健康状态下被认为正常的某项指标的取值范围。

了解临床常用检验的正常值及其意义,有助于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正文内容:一、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评估人体整体健康状况及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指标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正常值的意义如下:1.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反映血液中氧气的输送情况,了解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或其他相关疾病。

2. 白细胞计数是判断人体免疫功能及感染状况的指标之一,正常范围内的白细胞计数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统较为正常。

3.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血液凝血功能,了解血小板的数量有助于判断出血性疾病。

二、肝功能检验肝功能检验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及诊断肝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指标有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

正常值的意义如下:1. AST和AL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健康人的AST和ALT水平相对较低,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肝功能异常、肝炎或其他肝脏疾病的存在。

2.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是评估胆道系统功能的指标,正常范围内的胆红素水平表明胆道系统功能较为正常。

三、肾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是评估肾脏健康状况及诊断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指标有尿素氮、肌酐、尿酸等。

正常值的意义如下:1. 尿素氮和肌酐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正常范围内的尿素氮和肌酐水平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较为正常。

2. 尿酸是检测体内尿酸代谢情况的指标,正常范围内的尿酸水平表明尿酸代谢相对平衡。

四、血脂检测血脂检测是评估血液脂质状况及诊断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指标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L(400万-550万个/mm3)。

⼥:3.5~5.0 ×10的12次⽅/L(350万-500万个/mm3)。

新⽣⼉:6.0~7.0 ×10的12次⽅/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成减少,见于⽩⾎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出⾎、严重的组织损伤及⾎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体缺氧、⾎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肿等。

2、⾎红蛋⽩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110~150g/L(11-15g/dL)。

⼉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红蛋⽩减少多见于种贫⾎,如急性、慢性再⽣障碍性贫⾎、缺铁性贫⾎等。

⾎红蛋⽩增多常见于⾝体缺氧、⾎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肿等。

3、⽩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4~10 ×10的9次⽅/L(4000-10000/mm3)。

新⽣⼉:15~20 ×10的9次⽅/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理性⽩细胞增⾼多见于剧烈运动、进⾷后、妊娠、新⽣⼉。

另外采⾎部位不同,也可使⽩细胞数有差异,如⽿垂⾎⽐⼿指⾎的⽩细胞数平均要⾼⼀些。

病理性⽩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病、组织损伤、急性出⾎等。

病理性⽩细胞减少再⽣障碍性贫⾎、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细胞分类(DC)英⽂缩写占⽩细胞总数的百分⽐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出⾎、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抽血报告单怎么看

抽血报告单怎么看

抽血报告单怎么看抽血报告单是医生根据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和检测后制作的报告,用于帮助诊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以下是一般抽血报告单中常见的项目和指标,以及如何进行解读:1. 血常规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参考范围一般为4.0-11.0×10^9/L;高于范围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低于范围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下降。

- 红细胞计数(RBC):参考范围一般为4.5-5.5×10^12/L(男性)和3.8-4.8×10^12/L(女性);高于范围可能表示贫血,低于范围可能表示失血或溶血性贫血。

- 血红蛋白(Hb):参考范围一般为130-175 g/L(男性)和115-150 g/L(女性);高于范围可能表示脱水或慢性肺病,低于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 血小板计数(PLT):参考范围一般为125-350×10^9/L;高于范围可能表示血液凝结问题,低于范围可能导致出血。

2. 生化指标:- 血糖(FBG):参考范围一般为3.9-6.1 mmol/L;高于范围可能表示糖尿病,低于范围可能表示低血糖。

- 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高于范围可能表示肝炎、肝硬化等肝脏问题。

- 肾功能指标:包括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等;高于范围可能表示肾脏功能异常。

- 脂肪代谢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高于范围可能表示高血脂。

3. 其他指标:- 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等。

- 免疫学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风湿因子(RF)等。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实验室可能有不同的参考范围,建议患者在解读报告时参考实验室提供的范围。

此外,如果有任何不正常的指标结果,建议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诊断。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白细胞计数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人体在傍晚、餐后、高温严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情况下白细胞会生理性升高,休息后白细胞计数回落;2.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也会升高;3.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白细胞明显高于成年人。

4.长期吸烟。

病理性升高: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及扁桃体炎等。

2.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汉坦病毒、肠道病毒 71 型、狂犬病毒等。

3.组织损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及急性心肌梗塞等。

4.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骨髓纤维化。

6.恶性肿瘤:肝癌、胃癌等。

7.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8.金属、药物、生物毒素:铅、汞、安眠药、昆虫和蛇毒素。

病理性减少: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2.原虫感染:黑热病、疟疾等。

3.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

4.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

6.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等。

7.肿瘤放射、化疗。

8.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剂等❸影响因素1.血液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产生凝块,检测前应充分混匀标本。

2.采血局部皮肤冻疮、发绀、水肿、感染等情况时,检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2.EDTA 抗凝剂可导致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聚集,进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这种情况还可发生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血液标本中。

(罕见)3.淋巴细胞聚集:烧伤、尿路感染、严重单核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降低情况。

4.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见于:巨血小板、抗溶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类、纤维蛋白原和真空管内血液标本量过多。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一天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数量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

血常规检查各项目的正常值范围

血常规检查各项目的正常值范围

血常规检查各项目的正常值范围。

红细胞(RBC)男性:4.0--5.5 X 10的12次方/ L(400万—550万/mm的3次方);女性:3.5—5.0 X 10的12次方/ L(350万—500万/mm的3次方);血红蛋白(HB)正常参考值1.男性:120~160g/L(12-16g/dl);2.女性:110—150g/L(11-15g/dl);3.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红细胞形态改变正常参考值1.红细胞压积:男性:42%--49%;女性:37%--48%;2.红细胞平均直径(MCD):7.33土0.29μm;3.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94fl (80—94μm的3次方);4.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6—32pg;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50g/L;6.细胞生存时间:110—130天;7.红细胞半生存时间:26—34天;8.循环红细胞量:29.1--30.3ml/kg体重;9.网织红细胞数:0.5%~1.5%,24--84X 10的9次方/L (2.4万—8.4万/mm的3次方)。

白细胞(WBC)总数正常参考值1.成人: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的3次方);2.儿童:5.0—12X10的9次方/L(5000—12000/mm的3次方);3.新生儿:15—20X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的3次方)。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1.中性粒细胞:50%-70%(0.50—0.70);杆状核:1%—5%(0.01—0.05);分叶核:50%—70%(0.50~0.70);2.嗜酸粒细胞:0.5%—3%(0.005--0.03);3.嗜碱粒细胞:0%—0.75%(0--0.0075);4.淋巴细胞:20%--40%(0.40--0.60);5.单核细胞:1%--8%(0.01--0.08);6.嗜酸粒细胞计数:0.05—0.25 X 10的9次方/L(50—250/mm的3次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正常参考值]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正常参考值]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3、凝血时间测定(CT)[正常参考值]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目前医院中开展的血脂检查,主要是对血液(血浆)中所含脂类进行的一种定量测定方法。

常用的检查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类:①总胆固醇(Tch或TC)和胆固醇酯(chE)测定。

②三酰甘油(TG)测定。

③脂蛋白组分和亚组分测定。

又可再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亦称为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亦称为低密度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亦称为极低密度胆固醇,VLD-C)三类。

④磷脂(PL),主要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神经磷脂等测定。

⑤非脂化脂肪酸(又称游离脂肪酸,FFA)测定。

⑥微量的类固醇激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

⑦载脂蛋白测定。

三、血脂检查指标1、总胆固醇(TC)正常范围在5.23—5.69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5.72毫摩尔/升,可视为血脂增高。

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

女性绝经后会明显上升;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随年龄增长也有增高趋势。

2、甘油三脂(TG)正常范围差异较大,在0.56—1.7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1.7毫摩尔/升,为甘油三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如果低于0.56毫摩尔/升,称为低TG血症。

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肝素等药物时。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范围是大于1.00毫摩尔/升。

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运动、药物等。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范围是低于3.12毫摩尔/升。

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疗目标是在2.6毫摩尔/升以下。

【增高】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5、脂蛋白(a)[Lp(a)]健康成人血清中浓度小于300毫克/升。

【增高】可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和炎症、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等。

【减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6、磷脂(PL)在肝脏合成最活跃,主要由胆汁和肠分泌,自粪便中排出。

磷脂还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正常范围在1.3—3.2毫摩尔/升。

【增高】常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

另外,他对于未成熟儿(胎儿)继发性呼吸窘迫症出现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7、游离脂肪酸(FFA)正常情况下,在血中含量极微,而且易受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因此,不能凭一次检测结果来评判,要作连续的动态观测。

【正常范围】在0.4—0.9毫摩尔/升。

【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症、肥胖、重症肝疾患、急性胰腺炎等;【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瘤、脑垂体功能减低、艾迪生病。

四、血脂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血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因此在检查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检查空腹血脂时,一定要抽取空腹12小时以上的静脉血,检查的头一天晚上8点以后禁食,不禁水。

(2)抽血前应维持原来规则的饮食,并保持体重恒定,千万不要在检查的头一天晚上参加宴会饱餐一顿,或吃夜宵。

(3)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4—6周内应无急性病发作。

(4)检查时不要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某些降压药物等可影响血脂变化,导致检验的误差。

(5)检查的头一天晚上一定要休息好,娱乐到半夜甚至通宵,第二天早上检查血压高、血脂也高。

(6)血脂检查易受许多因素影响,到医院化验前务必注意上述的几种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

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等。

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学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血流变的检查意义,对疾病有预报性,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危害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

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

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

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血液粘度是诊断各种病理过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

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

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

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逆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各种参数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