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特性的学科,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流变指数、红细胞聚集度等参数,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血液的流动性能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血流变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度等指标,从而评估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果发现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较差,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血液病。
血液病是一类由于血液成分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病。
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血液病,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输血、药物治疗等。
血流变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
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如肿瘤、糖尿病等,血液流动性能的改变可以反映出治疗效果。
通过血流变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是否有改善,从而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诊断和治疗血液病、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血流变学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流变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测量血液流动性能力来评估血液流动性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对于血液黏度和流动性的影响,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的意义。
1. 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高黏度和低流动性的血液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程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2. 指导肿瘤治疗肿瘤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这些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包括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诊断炎症和感染炎症和感染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现象。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评估肝脏功能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在肝功能异常时会影响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和转运,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5. 指导营养干预营养不良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异常,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营养干预和治疗。
总之,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态和疾病诊断的重要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特性及其与血管壁相互作用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性等。
这些参数对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血管疾病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血液粘度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通过研究血液粘度的改变,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不同的粘度水平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其次,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肺炎等会引起血液粘度的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和微循环灌注异常。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这些疾病,提高疗效和预后。
此外,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还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肿瘤是血液流变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参数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参数,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并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最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病如贫血、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会导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
通过研究这些改变,可以早期诊断和干预血液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总的来说,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和血液病等,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疾病之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关系,为发展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的依据。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 浓、粘、聚、凝” 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
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 b )和血浆粘度(η p )测定。
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
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
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
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
血流变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检验科血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定义: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
主要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来研究血液和血管、心脏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二、采样:绿头管空腹采血5ml,2h内送检。
三、检测:赛科西德6000血流变仪。
1h出结果。
四、辅助检查: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检查。
五、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1、血管性疾病①高血压;②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③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④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2、代谢性疾病①糖尿病;②高脂蛋白血症;③高纤维蛋白血症;④高球蛋白血症。
3、血液病①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白血病;④多发性骨髓瘤。
4、其他①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②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五)、亚健康状态的筛选六、我院开展血流变检测的意义:1、西藏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人群的健康状态评估。
针对高原人群的研究认为久居高原人群的红细胞压积结果普遍在平原地区参考值的高线上或高于参考值范围,特别是40岁以后的中老年龄段,结果高出参考值范围更加明显,升高比率更加显著,血红蛋白结果高于平原地区参考值范围男性占50%以上,女性接近50%,高血糖、高血脂比率也不低。
监测血流变的异常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2、老年前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及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
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流变检测意义及应用范围

血流变检测意义及应用范围血流变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特性。
正常的血液应该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变形性,但是一些疾病和健康状态的改变会影响血流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这就是血流变的变化。
血流变检测可以通过各种测试方式来检测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形性的情况,进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对于人体健康来说,血流变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因为血液是我们身体里的液体循环系统,通过血管系统把氧气、养分和荷尔蒙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细胞,帮助我们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血流变性出现了异常,那么就会影响血液输送的效率和质量,会导致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血流变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和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血流变检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血流变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血流变性的改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2.肝病:肝病也会影响血流变性的情况。
肝硬化和肝炎等疾病会使得血小板增多,血液浓稠度增加,导致血流变性的改变,甚至出现血栓等问题。
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发现肝病的早期病变,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监测病情。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身体里的血糖浓度比较高,血液中含有高水平的葡萄糖。
这种情况会导致血流变性的改变,从而增加了发生微血管病变的风险。
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糖尿病患者发生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血液系统疾病: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紧密相连,不正常的血液系统疾病也会影响血流变性的情况。
比如,白血病、淋巴肿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血液浓稠度增加、血小板增多和变形性下降等问题,不正常的血流变性则进一步影响身体的循环系统和机能。
通过血流变检测,医生可以及早发现这些疾病的异常情况,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血流变检测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身体的循环系统和疾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和治疗。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
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
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
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
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
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
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低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变形性减低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全血粘度
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 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 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全血粘度
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粘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 的血液粘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降低: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失血性贫血等疾病,另外,妇女妊娠,月经期也有所下 降。
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增高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由于HCT增高而导致 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症(即高浓稠血症和高粘血症)。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
(以巨球蛋白 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 、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
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
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
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
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
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
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
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
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
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
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
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
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
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
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
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
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
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
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
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
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
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血浆粘度明显增高。
血浆粘度增高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所引起。
而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又促使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强,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沉加快的主要原因。
肿瘤患者,特别是肿瘤已发生转移时,血液流变学变化,特别是血液和血浆粘度表现尤为显著。
这样,全血和血浆粘度的测定有可能成为予测肿瘤的发生,尤其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指标。
血液流变学应用于临床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就是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许多血液粘滞因素升高都会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高粘滞综合症都伴有血液粘度的升高。
因而血液粘度的变化在高粘滞综合征中具有重要意义。
全血粘度与全血还原粘度的关系(1)若ηb和RV都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RBC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若ηb高和RV正常,说明HCT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对粘度贡献不过大):(3)若ηb正常而RV高,表明HCT低(血液稀),但RBC 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ηb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4)若ηb 和RV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
二、红细胞压积(HCT)测定2、临床意义1)HCT增高的疾病临床实践早已证实,真性RBC增高症,肺心病、充血性心衰、先心病、高山病、烧伤、脱水等疾病患者均有HCT增高。
HCT值能反映病情的程度,可作为疗效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HCT值有地区性差异,如高山地区健康人HCT比平原地区为高。
2)HCT降低疾病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肤水、失血性疾病等HCT降低,妇女妊娠,月经期HCT也有所降低。
3)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①HCT与血液粘度的关系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增加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
实验证明,当HCT 在45%(0.45)以下时,血液粘度随HCT按指数关系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
当HCT 超过45%(0.45)时,粘度与压积是对数关系。
粘度值呈曲线增高,所以,当HCT超过45%(0.45)时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液粘度的明显上升。
由于HCT增高而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征(即高浓稠血症和高粘血症),血液瘀滞,出现微循环障碍时必须及时纠正,以免引发血栓等严重后果,现已有很多资料表明高压积与血管阻塞密切相关,高压积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予测上有一定意义。
②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HCT的关系:有人统计HCT 在0.36-0.46时,脑梗塞发病率为18.3%,HCT在0.46—0.50时,脑梗塞的发病率为43.6%,而HCT在0.51以上者脑梗塞发生率增加到63.6%,所以,随着HCT增高,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美国把0.46的压积规定为予示中风和冠心病发生的警报信号,日本规定为0.48。
HCT增高与脑梗塞密切相关,所以有学者提出,HCT增高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患严重脑动脉硬化症又有HCT增高的患者其脑梗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微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对脑出血的发病率研究发现,HCT>0.40组较<0.40组稍高,但远远低于脑梗塞患者,通过对于患者年龄对HCT与脑梗塞关系的影响观察发现,78岁以上的老年组患者,HCT在0.46以上,其脑梗塞发病率为35.4%,77岁以下老年组患者,脑梗塞发病率略低为22.4%。
随患者年龄增长脑动脉化程度加重,则脑梗塞发生于高年龄组的机会大大增加。
脑梗塞发生部位与HCT也有一定关系。
在HCT超过0.46,而脑梗塞发生率上升的同时较常见的深部梗塞多于皮层梗塞。
有的学者通过对颈动脉闭锁和完全性卒中的患者脑梗塞部位进行CT检查,发现梗塞面积的大小与高HCT有关。
HCT升高,使全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侧支血流则受到影响,梗塞面积进行性增加。
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尤其对老年人来说,确定最适的HCT并注意维持是十分重要的,通常认为,78岁以下的老人,适宜的HCT在0.41—0.45,78岁以上的老人,最适HCT宜在0.36—0.40。
当老年人因增龄发生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狭窄,弹性减低,于血压下降时,可随迅速减少的血流量而引发脑缺血,因此,此类老年患者的HCT应保持在0.30左右,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应警惕脑血管损伤的发生。
③HCT与血流量关系:我们已经知道HCT增高,血液粘度随之增高,(每个人增高幅度不同),根据泊肃叶定律,血流量(Q)与血液粘度(ηb)成反比,所以,HCT增高可使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所以HCT的变化对脑血流量有影响,即高HCT时,血液粘度增加,脑血流量降低,有人观察HCT为0.47—0.53组患者的脑血流量明显低于HCT为0.36—0.46组,用血液稀释疗法,可显著降低HCT和全血粘度。
④影响血液触变性:在全血粘度的测试中会发现其粘度值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这一特性称为血流触变性。
因为血液在静止时红细胞易呈缗钱状聚集在一起,因此,测试一开始粘度值较高,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因红细胞由聚集状态逐渐变成分散状态,粘度也就逐渐降低,红细胞压积越高,粘度降低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与国外,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上,都把HCT看得十分重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单独讨论的是HCT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对一个具体病例而言,则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项指标,必须综合分析,要有全局观念。
三、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测定RBC聚集性是非牛顿流体流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于低剪切率下的流动有极大影响,因此,在血液流变学研究中,RBC聚集性深受重视,红细胞聚集性的测定方法有粘度法:形态观测法:吸光度观测法和红细胞沉降法(血沉法)。
临床上常用的是血沉法,此法被应用于临床已有50余年历史,是大家比较熟悉,简单而又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
血沉的变化可做为疾病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和予后观察指标,血沉虽然不是特异性检验项目,但在某些疾病中血沉的变化比较敏感。
特别在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的鉴别上有一定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血沉增快的疾病中,器质性病变往往多于功能性疾病: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
所以在临床上,如能除外生理因素,血沉增快应视为异常现象,它的诊断特异性虽然不高,但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RBC的聚集性,因而被临床血液流变学所采用,随着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和发展,把传统的血沉试验被应用到临床血液流变学方面来,做为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指标之一,这样即显示了以往的血沉检验的临床意义,又显示了其独特的血液流变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