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特性的学科,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流变指数、红细胞聚集度等参数,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血液的流动性能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血流变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度等指标,从而评估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果发现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较差,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血液病。
血液病是一类由于血液成分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病。
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血液病,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输血、药物治疗等。
血流变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
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如肿瘤、糖尿病等,血液流动性能的改变可以反映出治疗效果。
通过血流变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是否有改善,从而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诊断和治疗血液病、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血流变学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流变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测量血液流动性能力来评估血液流动性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对于血液黏度和流动性的影响,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的意义。
1. 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高黏度和低流动性的血液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程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2. 指导肿瘤治疗肿瘤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这些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包括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诊断炎症和感染炎症和感染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现象。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评估肝脏功能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在肝功能异常时会影响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和转运,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5. 指导营养干预营养不良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异常,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营养干预和治疗。
总之,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态和疾病诊断的重要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特性及其与血管壁相互作用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性等。
这些参数对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血管疾病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血液粘度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通过研究血液粘度的改变,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不同的粘度水平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其次,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肺炎等会引起血液粘度的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和微循环灌注异常。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这些疾病,提高疗效和预后。
此外,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还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肿瘤是血液流变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参数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参数,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并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最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病如贫血、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会导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
通过研究这些改变,可以早期诊断和干预血液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总的来说,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和血液病等,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疾病之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关系,为发展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的依据。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 浓、粘、聚、凝” 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
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 b )和血浆粘度(η p )测定。
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
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
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
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
血流变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检验科血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定义: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
主要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来研究血液和血管、心脏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二、采样:绿头管空腹采血5ml,2h内送检。
三、检测:赛科西德6000血流变仪。
1h出结果。
四、辅助检查: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检查。
五、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1、血管性疾病①高血压;②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③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④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2、代谢性疾病①糖尿病;②高脂蛋白血症;③高纤维蛋白血症;④高球蛋白血症。
3、血液病①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白血病;④多发性骨髓瘤。
4、其他①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②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五)、亚健康状态的筛选六、我院开展血流变检测的意义:1、西藏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人群的健康状态评估。
针对高原人群的研究认为久居高原人群的红细胞压积结果普遍在平原地区参考值的高线上或高于参考值范围,特别是40岁以后的中老年龄段,结果高出参考值范围更加明显,升高比率更加显著,血红蛋白结果高于平原地区参考值范围男性占50%以上,女性接近50%,高血糖、高血脂比率也不低。
监测血流变的异常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2、老年前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及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
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
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
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
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
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
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
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低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变形性减低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全血粘度
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 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 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全血粘度
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粘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 的血液粘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降低: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失血性贫血等疾病,另外,妇女妊娠,月经期也有所下 降。
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增高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由于HCT增高而导致 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症(即高浓稠血症和高粘血症)。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
(以巨球蛋白 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 、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
血流变检测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
一旦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1、高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细胞的变形性,也就是说某患者高切变率下粘度增高,说明该患者红细胞的变形性减低(不容易变形)。
2、低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细胞的聚集性,也就是说某患者低切变率下粘度增高,说明该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容易聚集)。
血液流变学检查已作为一个基础性项目,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病的管理中。
正常范围:
1、血沉方程K值:男:0~80 女:0~80;
2、红细胞聚集指数:男:3.79~6.04 女:3.19~5.33;
3、红细胞刚性指数:男:2.29~6.72 女:2.16~6.93;
4、红细胞变形指数:0.53~1.11;
5、血浆粘度测定:1.26~1.70;
6、全血粘度测定:
1(l/s)男:17.83~21.35 女:13.79~17.91;
5(l/s)男:8.31~9.95 女:6.81~8.53;
30(l/s)男:5.18~5.94 女:4.29~5.45;
200(l/s)男:3.53~4.65 女:3.36~4.32。
需要了解详细的信息请查阅兰卫临床项目指南,以上项目为部分检测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
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
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
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
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
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
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
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
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
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全血粘度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如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
这些因素的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
血液高粘滞综合症是多种病理过程的中间过程或者“桥梁”。
而且往往出现“单行线桥”现象,即一旦出现某种程度的高粘滞综合症,则通过正反馈方式而扩大,使缺血,缺氧情况更为严重。
对于微循环而言,血液高粘度的升高,造成微循环恶化。
此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此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能力下降,且易聚集成串,使微循环灌注障碍,脏器缺血、缺氧,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
另外,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及血小板的受损等因素,可以促使微小血栓形成。
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全血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体越强,血液粘度越高。
全血中切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值为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
高粘血综合症根据造成血液粘度增高的主要原因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即:血细胞压积增高型、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型、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型、血浆粘度增高型等。
临床意义
1、属于血细胞压积增高型的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法罗氏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山病、矽肺、烧伤和烫伤、脱水等等。
2、属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型的有:缺血性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症、糖尿病、创伤和骨折等疾病。
3、属于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型的有:镰状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高渗血症、酸中毒和缺氧症等疾病。
4、属于血浆粘度增高型的有: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高血压、肿瘤、球蛋白增多症等。
而对于血浆粘度增高型来讲,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根据造成高血浆粘度的化学成分之不同,又可以从中再进一步区分为巨球蛋白增高型(如以巨球蛋白IgG增高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增高症以及巨球蛋白IgA或IgM增高为特征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高型(如肝硬化症和肿瘤等)、血脂增高型(如黄色瘤、脂肪肝、糖尿病等高脂蛋白血症)、免疫球蛋白增高型(如慢性肝炎、肺心病等)、核酸增高型(如急生白血病)。
5、在血液粘度异常综合症中,尚有一部分表现为血液粘度低于正常。
这一类型的血液粘度异常综合症则叫做低粘血综合症。
根据造成低粘的主要原因来看,多是与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有关,但根据它们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变化特点,又是可分病理性和生理性低粘血综合症两种,病理性低粘血综合症首先见于一些出血性疾病。
此外,尚有一些疾病也表现为低粘血,例如,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晚期肝癌、急性白求恩血病等均属于此类低粘血综合症。
所谓生理性的低粘血综合症是指人体在正常生理活动的某一时期或某一发育阶段所出现的一时性血液粘度低下,例如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中、后期所出现的粘度低下,均属于此种生理性的低粘血综合症。
6、测定血液粘度对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可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缺血性脑中风多观察到血液粘度的增高,而出血性脑中风,多观察到血液粘度的降低或接近正常。
缺血性呼出血性脑中风血液粘度的不同也是决定这两种疾病病在治疗上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测定患者的血液粘度,便能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是否适度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血液粘度的测定对于出血性和缺血性脑中风的监护、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亦有重要意义。
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除见于缺血性脑中风之外,亦见于心肌梗塞、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栓塞、雷诺氏症等中央和外周缺血性疾病。
而血液粘度降低,除见于出血性脑中风之外,亦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出血性休克等其它出血性疾病。
显而易见,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以作血管动脉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全血相对指数
血液的相对粘度是血液粘度与该血浆粘度在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之
比。
它反映血细胞浓度和血细胞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红细胞聚集相对指数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全血粘度增高。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可导致血液粘度增加,使局部血液停滞,聚集体可闭塞小动脉的入口,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血流减缓及组织灌注的减低又可加重红细胞聚集程度。
出现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进而殃及血细胞本身及血管壁基质。
临床意义
在以下疾病状态,如异常白血症,感染性胶愿病炎症,恶性肿瘤,合并微血管障碍糖尿病,以及心肌梗塞,外伤,手术,烧伤等所致组织溃疡都会发生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在小静脉或小动脉中也可以发现血管内红细胞聚集,然而对于健康人的小动脉,则不会发生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小动脉血管内红细胞聚集会引血流障碍,组织供氧障碍,血管内皮细胞的低氧障碍等。
卡松粘度
卡森粘度与全血粘度是相对应的。
卡森粘度是全血表观粘度降低的极限值。
随着剪切率的增加,红细胞缗钱状聚集逐渐瓦解直至完全分散.血液表观粘度降低,剪切率继续增大,细胞可被拉长,顺着流线运动,血液粘度进一步降低,但降低不是无止境的,达到一个极限值就不再降低了,这个表观粘度的极限值或最低值,就是卡森粘度。
卡松粘度与全血高切粘度相关性非常显著,故与红细胞变形性有关。
屈服应力
对于人体全血而言,只有施加于血液的切应力达到一定值时,才能消除其内部对抗,并开始流动。
此切应力临界值Iy称为屈服应力,也称卡森应力.血液流动时,其内部切应力低于Iy时,血液就如固体;只会变形而不能流动。
血液的屈服应力首先取决于红细胞压积,
当红细胞压积超过5%-8%时,血液才具有屈服应力;其次,血液的屈服应力取决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