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包括抗虫基因的研究、载体构建技术的研究、转化技术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展望了转基因抗虫棉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花研究进展引言棉花生长周期长、虫害多,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在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之前,全球每年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的费用高达20亿美元,约占所有农作物防虫费用的四分之一。

[1]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不仅费用高,且已引发了棉虫的抗药性,同时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消化等生理功能而达到抗虫的目的。

与施药防治棉田害虫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较多优势:不会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残留;不会被雨水冲刷流失;对非靶标生物无毒性;保护作用无盲区;减少农药及用工投入[2]等。

雪花凝集素(Gu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ene,GNA)是第一个转入重要作物、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抗性的基因,转GNA的水稻可降低害虫的存活率,阻止害虫的发育[3]。

另外烟草阴离子过氧化物酶[4]、昆虫几丁质酶基因[5]也被用于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领域,最成功的例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基因的应用,其次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另外,凝集素、α-淀粉酶抑制剂、胆固醇氧化酶等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自1996年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开始,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hm2猛增到2008年的1.25亿hm2,增长了73倍,2008年全球市场价值已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22%,其市场价值优势明显,转基因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印度Bt棉2002年引入,连年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至2008年达760万hm2,产量翻番,曾经是全球棉花产量很低的国家,现已成为棉花出口国。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Ξ刘冬青(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就棉花转Bt 基因、Bt +CPTI 双价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及品质改良基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3)02-0039-04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以来[1],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逆及品质改良等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据统计,至今全球转基因成功的植物已有35科120种植物[2],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hm 2猛增至2001年的5260万hm 2[3]。

在转基因棉花方面,国内外已先后育成抗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转基因棉花,2000年世界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高达530万hm 2[4]。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有关转基因棉花的报道多侧重于转Bt 基因抗虫棉,而转其他基因的报道相对较少。

现就棉花转基因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转Bt 基因抗虫棉1.1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机理1901年日本从病丝蚕幼虫中首次分离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is )(简称Bt )基因。

利用生物技术将Bt 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后,外源Bt 基因可在棉花的每个细胞中合成一种叫做σ—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该晶体是一种蛋白晶体,完整的伴孢晶体并无毒性,但当被鳞翅目等敏感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在其肠道碱性条件下,伴孢晶体能水解成毒性肽,并很快发生毒性。

当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此蛋白的棉花组织后,会引起棉铃虫口腔和肠道麻痹,体液酸度失调,取食停止或减少,进而中肠系统迅速溃烂,肠壁细胞渐渐萎缩而导致中毒死亡或发育不良[5,6]。

1.2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1987年,美国Agracetus 公司首次成功获得转Bt 基因的棉花植株,当时转Bt 基因棉的毒蛋白毒性较低,没有实际生产价值。

《2024年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范文

《2024年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范文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篇一一、引言棉花作为全球重要的天然纤维来源,其纤维发育的遗传机制一直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挖掘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并应用于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已成为棉花育种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培育的进展进行综述。

二、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1. 基因组学研究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棉花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对棉花基因组进行深度测序和注释,研究者们发现了大量与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涉及到纤维起始、伸长、成熟等各个阶段,为进一步研究棉纤维发育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基础。

2. 转录组学研究转录组学研究是挖掘与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比较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品质棉花品种的转录组数据,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系列与纤维品质、产量等性状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发掘为培育优质转基因棉花提供了重要的候选基因。

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具有优良性状个体的育种方法。

通过挖掘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加快优质转基因棉花的选育进程。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选育出具有优良纤维品质的转基因棉花品种。

三、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1.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培育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关键技术。

通过将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导入棉花中,可以改良棉花的纤维品质、抗病性、抗虫性等性状。

目前,已有多个转基因棉花品种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来,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2. 遗传转化体系遗传转化体系是转基因棉花培育的基础。

通过建立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以提高转基因棉花的转化效率和品质。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建立了多种遗传转化体系,包括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等。

3. 品质鉴定与选育品质鉴定与选育是培育优质转基因棉花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转基因棉花的纤维品质、抗病性、抗虫性等性状进行鉴定和选育,可以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棉花品种。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范文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范文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篇一一、引言棉花作为全球重要的天然纤维来源,其纤维发育过程涉及到众多基因的调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挖掘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并应用于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已成为棉花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方法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技术。

二、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1. 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对棉花基因组进行深度测序和注释,可以鉴定出大量与纤维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

这些基因在纤维发育的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纤维细胞的起始、伸长和次生壁形成等过程。

2. 转录组学研究转录组学研究可以揭示棉纤维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模式。

通过比较不同发育阶段或不同品种棉花的转录组数据,可以鉴定出与纤维品质、产量和抗逆性等性状相关的基因。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以快速鉴定出与纤维品质性状紧密相关的基因。

这些标记可以用于棉花育种过程中的早期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三、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1. 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与纤维发育、抗虫、抗病、抗逆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导入棉花中,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转基因技术包括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等。

2. 表达调控元件的发掘与应用表达调控元件对于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挖掘与棉花纤维发育相关的表达调控元件,并应用于转基因棉花的培育中,可以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

3. 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建立高效、稳定的棉花再生体系是转基因棉花培育的关键步骤。

通过优化培养基成分、调整激素比例等方法,可以提高棉花的再生频率和同步性,为转基因棉花的培育提供有力保障。

四、实践应用与展望通过挖掘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并应用于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可以有效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同时增强其抗虫、抗病、抗逆等性状。

这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棉花的需求,还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比一般棉花品种提高2 %以上 , 0 在高产 、 优质品
种培 育方 面具有 非常 大 的应 用潜 力 。
徐 卫林说 , 获得 20年 度 国家科 技 进步 一等 09 奖 的“ 高效 短流程 嵌入 式 复合 纺纱技 术 ”可 以纺 , 出 “ 细 的纱 ” 而 “ 洁 纺 ” 以 纺 出 “ 好 的 更 , 柔 可 更
TRENDS 0F S I C ENCE AND ECHNOL0GY T
帝人于2 1年初在美国北方建立复合材 02 我 国第 二 代转 基 因棉 花研 究 居 国 际领 先 该协议 ,
水 平
从转基 因生物新 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棉花项 目 执行专家组会议上得到的消息 , 我国第二代转 基因棉花研究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 并拥有国 际发明专利等 自主知识产权 。 这是我 国继转基因 抗虫棉之后 , 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标
湖北省“ 柔洁纺” 技术领 跑国际
武汉纺织大学与襄阳际华34 公司6 52 年合作
结硕果 “ 普适 性柔 顺光 洁纺 纱 技术及 其应 用 ”简 ( 称 “ 洁纺 ”项 目, 柔 ) 已于2 1年 2 0 2 月底 通 过 中 国纺
织工业联合会鉴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领衔的
专家组 一致 评定 ,柔 洁纺 ”属 重大 原创 技术 , “ 达
虫棉 品系杂交 、 分子聚合技术培育而成 , 该棉花
材料 纤 维长 度 为3 .毫米 , 到优 质 棉标 准 。由 25 达 中国农 业 科学 院棉 花研 究 所 与 复旦 大 学 合作 完 成 的优质 大铃转 R M 因棉 花种 质新 材料 , R 基 单铃 重可 达75 , .克 显著 高 于一 般棉 花 品种 , 结 铃性 其

棉花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棉花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goatim m d t ee t nf ) 花 粉 管 通 道 A rbc r . ei e gn r s r 、 eu ad a e
棉花 的基 因组 中并 得 以表 达 , 且外 源 D A表 达 通 常 N 表现 出典 型 的 孟 德 尔 遗 传 规 律 。 由 于 T 质 粒 本 身 i
能插入 大 到 5 b的外 源 D A, 0k N 因此 利 用 此 转 化 载
在棉 花 遗 传 转 化 体 系 中 , 要 有 农 杆 菌 介 导 主
a g o a tr s a r b cei um- d ae e e ta se , p ril o a d e tg n rn f ra d p le u e p twa e e ta se . I me itd g n r n fr atce b mb rm n e e ta se n o ln tb ah y g n rn fr n t i p p r h i a i rn ils tc n c lc aa tr , d v lp n n p l ain we e rv e d. hs a e ,te rb sc p cp e , e h ia h r ces e eo me ta d a p i t r e iwe i c o K e r s: C to y wo d otn;Ge ei rn f r t n; De eo m e ta d a p iain n tc t so mai a o v lp n n p l to c
关键词 : 棉花 ; 遗传 转化 ; 究与应用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520 ¥6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 0 120 ) 刊 一 0 1 0 10 7 9 (06 增 04 — 5

棉花转化实验报告

棉花转化实验报告

棉花转化实验报告棉花转化实验报告一、引言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广泛用于纺织品、纸张和食品工业。

然而,传统棉花种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病虫害、环境压力和耕地资源有限等。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的棉花转化方法,以提高产量和抗性,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了常见的棉花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引入外源基因,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抗性。

具体步骤如下:1. 构建转化载体:将目标基因与转化载体连接,构建出适合棉花转化的载体。

2. 组织培养:采集棉花幼胚作为外植体,在含有适当激素的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

3. 基因转化:将构建好的转化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棉花愈伤组织细胞中,利用细胞的再生能力使转基因棉花植株产生。

4. 筛选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植株进行筛选,利用PCR等方法检测目标基因是否成功转化。

5. 鉴定转基因植株:通过观察转基因植株的形态特征、生长情况和抗性等性状,对转基因棉花进行鉴定。

三、结果与讨论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了棉花植株中,并获得了转基因棉花。

通过PCR分析,我们确认了目标基因的存在。

在鉴定转基因棉花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转基因植株在生长速度、花期和产量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

同时,转基因棉花还表现出更好的抗虫性和耐逆性,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明显增强。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抗性。

转基因棉花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诸多益处。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和争议。

在推广应用转基因棉花之前,需要进行更多的安全性评估和环境影响研究,以确保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安全性。

四、结论本实验通过基因转化技术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棉花植株中,获得了转基因棉花,并证实了转基因棉花在产量和抗性方面的优势。

这一研究为棉花种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黄萎病是棉花生长过程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

国内外研究者运用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无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

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在转基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棉花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广大棉农每年带来400亿~600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为城镇提供近3 000万个就业岗位。

棉花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地位举足轻重。

在阻碍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棉花黄萎病的危害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1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毁灭性病害,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 Kleb),自从传入我国以来,危害逐年蔓延和加重。

1993年黄萎病暴发成灾,全国棉花发病面积270万hm2,遍及各主要产棉区[1,2];2003年棉花黄萎病流行面积达320万hm2,造成2.3亿kg的皮棉产量损失[3]。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7月下旬前发病平均减产高达66.9%,7月下旬后发病平均减产仍达20.3%。

早期遭受落叶型和急性萎焉型黄萎病危害时,容易造成棉株死亡导致绝收。

2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棉花黄萎病属土传维管束病害,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并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防治困难。

在综合防治措施中,化学防治很难奏效并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防治技术虽然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因生防因子专化性太强而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重病田,不得不轮作倒茬,但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惟一经济、有效、环保的防治措施是使用抗病棉花新品种。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棉花生产用种的品种改良得到长足发展,但从现有育成品种来看,仍不能满足棉花生产的现实需求,兼备丰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棉花新品种极少,尤其是没有兼抗棉花黄萎病的新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论文题目: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院(系):农学院专业:农学班级:农学081姓名:秦绍龙学号:01108012成绩:完成日期:2011年5月25日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近些年来,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中,尤其是在棉花遗传育种和基因改良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参考文献,综合阐述了三大转基因技术手段及其在棉花抗虫、抗病、抗除草剂以及品质改良等方面的应用与最新进展,并对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棉花;转基因;育种;外源基因;进展转基因技术又称外源基因导入技术, 它是通过采用农杆菌介导技术、花粉管通道技术与基因枪导入技术, 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作物的细胞,并得到整合与表达的一种现代高新育种技术。

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棉花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该项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就与技术突破。

在转基因技术的正确指引下,目前棉花转基因育种中已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方面的优良抗性株系,并选育出了多个转基因抗病虫品种,这些品种在增强抗病虫性的同时,基本上延续了受体亲本原有的高产、优质的良好性状,但所选育的转基因棉花品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种子活力低、前期生长发育偏慢、中期易发生茎枯病、后期易脱肥早衰、抗性范围窄且随生育进程强度下降等缺陷。

一、转基因棉花研究的概况自从1983年,人类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马铃薯以来,植物转基因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中获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培育一批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和高产优质等外源优异性状的农作物新品种,对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效益产生了深刻影响。

棉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遗传改良最为成功的作物之一,仅我国自主研制的CryA+CpTI双价抗虫等基因就已被转育到41个棉花品种中。

棉花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对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曾一度被列入我国战略储备物资行列。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来创新棉花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棉花遗传育种的发展随着国际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势不可挡。

美国转基因抗虫棉大田种植已超过其棉田总面积的70%,澳大利亚和中国超过30%,全球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达到680万公顷,占世界棉花种植面积的20%。

棉花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其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棉纤维品质改良和生态效应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1992 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国内首次人工合成了Bt杀虫基因,并与有关单位合作,将该基因导入中棉所 12 号、泗棉3号、晋棉7号等大面积推广品种中,获得了国产GK系列转Bt基因抗虫棉,成为世界上学握该项技术的第二个国家,进而又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和Bt基因重组,成功地导入棉花,育成了转双价基因(CpTI+Bt)SGK 系列抗虫棉。

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大,棉田次生害虫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雒琚瑜等人通过对棉盲蝽发生日趋严重的原因及发生程度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防治盲蝽策略、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并简单介绍了防治棉盲蝽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柏立新等人通过转基因棉花品种对棉大卷叶螟抗性水平的鉴定评估,提出在棉大卷叶螟重发地区,培育种植高抗棉大卷叶螟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可有效地控制棉大卷叶螟危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也是长期困扰我国棉业的一种病害,我国很多学者对其病发的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报道。

近期在抗黄萎病育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了解天津市农业部门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合作,引进该校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高抗黄萎病棉花育种技术这一重大科技成果,不仅使棉花转基因抗黄萎病、耐盐碱、耐旱等优良品种覆盖天津,并且使转基因高抗黄萎病棉花育种产业化。

我国在转基因棉花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生态效应的研究。

吴孔明等研究人员于1998 年~2007年间在河北省廊坊市系统研究了棉铃虫在Bt棉花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结合对华北地区棉铃虫种群监测结果的模型分析表明: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他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

这一研究成果为解释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棉铃虫的可持续控制奠定了基础,对促进Bt植物的研发有重要价值。

二、转基因棉花的研究进展1.棉花转基因技术利用的途径与方法棉花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DNA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导入棉花细胞并得到整合和表达的过程。

在我国棉花转基因育种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和基因枪导入法。

1.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

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中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

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介导法是目前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现在成功转化的植物实例中有80%左右是通过农杆菌介导实现的。

采用农杆菌介导技术与其他转基因技术相比,具有技术成熟、简便易行、导入受体作物的外源基因明确、导入与转化机理清楚、转化率高、转育周期短、遗传变异幅度小、农艺和经济性状受干扰少、遗传性状稳定快等特点。

在一般情况下,只需要3年时间即可转育成功。

农杆菌介导技术进行外源基因导入时,所适用的外植体非常广泛,包括叶片、茎段、胚轴、叶柄、子叶、幼胚或成熟种子,在进行外源基因导入时,常用的外植体为下胚轴、子叶与叶柄。

农杆菌介导法最大的限制因子是基因型依赖性,棉花不同品种(系)的遗传背景不同,只有部分品种(系)能够诱导出抗性再生株,目前已成功的品种(系)主要有晋棉7号、晋棉12号、中棉所12、中棉所24、鲁棉6号、石远321、泗棉3号等。

如何打破棉花基因型对农杆菌介导转化的限制是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再生苗畸形率高、移栽成活率低及再生棉株过程中产生的染色体变异等也是限制农杆菌介导转化的重要因素。

1.2花粉管通道法通过花粉管通道法的转育可以直接获得转基因棉花种子,其操作简便,省工省时,不需要棉花组织,培养和诱导再生棉株等人工培养过程,避免了基因型依赖性和组织培养中产生的体细胞变异,对所有的棉花受体材料均可以进行转化,且转化速度快,当年转化,当年可获得转基因棉株。

转基因棉株的抗虫性表达突出,综合农艺性状与受体亲本基本一致。

1998年倪万朝等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Bt基因导入泗棉3号,选育出了我国另一个第一批通过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GK1。

花粉管通道法受棉花自然花期和环境条件特别是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其基因转化率较低,一般仅在1%左右。

此外, 供体DNA片段的纯度对转基因棉株的获得及后代的表型有一定影响,DNA纯化过程中保持DNA片段的完整性十分重要。

1.3基因枪导入法采用基因枪进行外源基因导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火药爆炸、高压放电和高压气体驱动作为动力加速载有外源基因的钨或金粉粒, 使其进入有细胞壁受体作物品种的细胞, 达到外源基因被整合到受体基因组内, 进而实现被表达的目的。

基因枪导入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转化棉花多种组织和器官,被转化棉花品种的受体可以是胚性悬浮细胞、愈伤组织、未成熟胚、分生组织,也可以是花粉和茎尖等。

该项导入技术不受导入作物基因型种类和被导入作物器官的限制, 但转化的可靠性差, 整合效率较低, 稳定遗传表达效率在所有外源基因导入技术中也是最低的。

谢迎秋等采用基因枪导入外源基因技术, 将通过PCR扩增的CLCuV的 AC2基因导入受体叶片细胞进行瞬时表达, 在叶肉与叶脉维管束中获得成功。

刘传亮等采用基因枪导入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棉花品种的茎尖或茎尖分生组织,成功地育成转基因棉花品种(系)。

吴敬音等采用基因枪导入技术将CPTI基因成功地导入到中棉所12号等主栽棉花品种中, 获得转基因棉株。

2.外源基因在棉花育种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2.1 转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我国棉花每年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10%~l5%,全国每年用于棉花害虫防治的杀虫剂用量占杀虫剂总使用量的2/3,不仅造成经济的重大损失,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和推广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现象。

我国早在1991年就已有将外源Bt基因导入棉株中的报道,1992年郭三堆等在国内首先人工合成了全长1824bp的CrylAb和CrylAc 融合的GFMCry1A基因,并于1993年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外源基因胚珠直接注射法成功导入晋棉7号、中棉12和泗棉3号等主栽品种中,获得了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吴家和等合成的包含CryIAc和AP基因双价抗虫基因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冀合321胚性愈伤组织,经6代筛选后培育出抗棉铃虫90%的纯合品系,且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

此后,多家单位先后获得了不同的抗虫棉,到2009年底,我国已育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70 个,转基因抗虫棉的累计推广面积已达0.21亿hm2,新增产值超过440 亿元。

2.2 转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应用棉花抗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较其他植物落后,抗黄萎病基因的克隆在棉花中也鲜有报道。

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提高棉花抗黄萎病性的外源基因也多为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得到。

蔡应繁等利用基因枪法、叶盘法和花粉管通道途径等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真菌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和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棉花,经PCR检验,获得了抗性植株。

乐锦华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菜豆中的几丁质酶和烟草中的葡聚糖酶基因转入棉花,并从转基因高世代材料中筛选出了高抗黄萎病的品系。

陈大军等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天然彩色棉主栽品种,从高世代系中选育出既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的兼抗材料。

刘慧君等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入棉花,显著提高后代对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部分材料抗性也已达到抗病水平。

2.3 转抗除草剂基因的研究1997年由美国孟山都公司推出抗除草剂抗性棉花品种,从土壤农杆菌变种CP4中分离到编码抗草甘膦酶的基因,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珂字棉312,把该基因导入棉花植株,从而使其对草甘膦产生抗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