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合集下载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从事非农就业的现象。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就业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对城市地区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3.1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业的就业空间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外出打工。

3.2 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较多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就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还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促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退休、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的劳动力在农闲季节或因各种原因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方从事非农工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改善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往往受到就业机会和收入差异的影响。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就业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如果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更有动力离开农村。

除了城市就业,农村企业、乡村旅游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

因此,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都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政策因素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制定的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可以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例如,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提供培训机会,降低转移成本,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农民就业的环境。

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就业保障,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一定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有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和意愿。

文化传统、教育水平、就业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农民对于离开农村进行非农工作的态度和选择。

农村文化传统中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和封闭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而一些城市化倡导、教育提升和社会流动的政策措施,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的资本积累和机会,提高他们进城工作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涉及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政府的政策措施则可以引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则影响农民的观念和意愿。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一、特点:1.大规模性:中国拥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超过了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2.非特异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广泛性,职业涵盖农业劳动力、家庭劳动力和学生等多种身份。

3.多样性:农民工的就业领域包括建筑、制造、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分别从事不同的工种和职业。

4.流动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个体迁移的流动过程,随着时间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二、影响:1.经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提高了就业率和劳动力效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家庭结构,增加了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比例,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关系。

3.环境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三、对策:1.加强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在就业转移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支持创业就业: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就业机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转移过程中的权益和福利。

4.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工的流动压力。

5.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留在农村。

综上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存在普遍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培训、支持创业、完善制度保障、发展农村产业和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基础按照社会分工的理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农业是提供最基本生存资料的产业,只有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出现剩余产品时,才有可能从农业劳动者中分离出一部分人来从事其他行业。

因此农业剩余产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而提供农业剩余产品的唯一途径,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实现集约化经营。

1.中国农业必须走集约经营发展模式道路中国农业传统的经营模式是粗放经营,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换取农业的增长。

但农业投入并非永远与产出量成正比。

依据边际效益递减理论,当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一定时,持续增加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终就会超越合理的配比要求,使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发生不合比例的变异,与新投入量相应的产出量会不断下降,甚至降到零或者负数。

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一方面片面强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使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人口与土地的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大量劳动力。

另一方面,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条件下大多采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抑制了农业的技术改造、机器设备的运用以及劳动者、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因此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必须转变为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指包括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为内容的一种新型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讲属于集约化经营,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代表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间,尽管实现了农村的集体化,但中国农业基本上仍处于狭小规模的经营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契机,农村经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走出狭小规模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中不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或其他行业进行转移就业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领域城市的工业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提供了较高的工资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这种转移途径通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工业企业,从事各种工艺制造、装配生产、物流运输等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服务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餐饮、住宿、旅游、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这些服务业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动力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地区。

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劳动力可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行业,也可以进入城市从事服务业和工业行业。

城乡结合部的就业机会多样化,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除了向城市转移外,农村劳动力还可以选择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工业、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

这些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应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现代产业所需的技术和技能,因此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安置

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安置

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安置是指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的过程。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指的是那些在农村没有就业机会的年轻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这些剩余劳动力无法在农村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选择到城镇寻求就业机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的资金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补贴,鼓励劳动力到城镇就业。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培训,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帮助,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的咨询,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安置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还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和交流。

农民通过到城镇就业,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自身的待遇和收入水平。

同时,他们也可以将城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安置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镇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容纳不了过多的农村劳动力。

其次,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需要面临一系列的适应问题,例如城市生活的环境和压力等。

因此,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安置。

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安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也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同时,也需要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合理、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今后几年仍将继续增多,农民充分就业的压力还将增大。

因此,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继续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本文从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一)占俊英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素质低下对其转移会产生以下消极影响。

1.劳动者把本该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用在生产上,人为地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激化了供需矛盾。

2.未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

通常只能从事一些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工作,很难开拓新的就业渠道。

3.劳动力素质低下,必然使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缺乏稳定性。

从而出现转移中的“回流”现象。

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构成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

[1](二)黎明认为,我国目前GDP中第二产业占到50%左右,也就是说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中等水平的国家,但是城市化率只有30%左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率不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失衡,我省的城市化率不高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三)红平认为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以及自然条件差等原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

[3]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占俊英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

2.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中国城市职工下岗之势显著,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3.乡镇企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4.农民自身素质低下。

[1](二)光亚,申春阳认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

2.入世对我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格局将造成较大冲击。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

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使他们的就业岗位选择面窄而又窄。

5.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中介组织功能乏力,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4](三)黎明认为,城市化不高阻碍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聚作用,促进城市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的主要方式,我国目前GDP中第二产业占到50%左右,也就是说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中等水平的国家,但是城市化率只有30%左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率不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失衡,引起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

(四)樊天霞,花锦湖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方面由于新兴的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农民大多素质较低,短时间无法满足用人需求,造成劳动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及农产品工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需求逐步下降,致使一部分人无事可干,从而导致农业中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农村失业人员增多。

2.农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

土地收益力下降是导致农民失业的直接原因。

3.农村耕地的渐进性缺失。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缺乏的国家,耕地面积尤其较少。

4.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光亚,申春阳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充分就业的部载体。

①要以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就业。

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就业途径。

2.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农民就业机会。

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

4.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①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②把交通、通讯、保险、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作为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三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容,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以促进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

6.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转移的竞争力。

7.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和调控。

①要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任务目标,落实相关政策措施;②要研究修订有关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土地、信贷、税收优惠及产业、户籍、就业等政策;③要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④是要加强指导和服务。

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拟定农村劳动力开发规划和劳务输出计划,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一项“亮点”产业抓紧抓好,继续推进劳务输出;⑤是加强劳动力信息服务工作,尽快建立有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预测预报体系. [7](二)政府加强市场管理和引导1.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中介机构,真实反映城乡劳动力供求信息,协调劳动力的供求状况,避免盲目流动,保证用工安全。

2、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扶持中小企业。

3.提高农民文化、劳动技能、法律知识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的需求。

4.打破二元结构,强化公民概念,废除歧视性政策,以农补工。

5、探索规模农业的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4](三)黎明认:1.国家应该尽快出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方案,国家必须狠下决心给他们寻找可行的出路。

2.把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举措,现在一味地谴责城乡二元结构的不道德已经于事无补,不如促使政府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来有力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真正转移。

3.农村基层政府要把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基层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把从事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的渠道。

应该继续加强小城镇建设,重点要放在如何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上,只有把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发展起来,才能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二次就业的机会,减轻现有土地的压力。

4.只有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命运,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转移出去,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是否有较高的素质。

素质的核心是文化程度,而目前农民受教育情况是国民中最差,要把农。

[6](四)夏鸣,一.认为首先应该废止阻碍农村劳动力自由配置的制度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其次建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再次建立起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障体系。

[7](五)郭晓伟认为政府应该指导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8](六)红宇,欧阳海洪,江文胜认为首先应该自上而下成立劳务开发机构,为促进劳务输出和有序流动提供保障,其次是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搭建转移就业平台,逐步形成定向输出的稳定机制,再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准确即时的就业信息,最后就是建立法律援助体系,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意识,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9]参考文献:1.占俊英.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中国经济时报>>2003-10-102.黎明. 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经济》3.红平.永定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思考与对策. 《农业经济》4.光亚申春阳.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改革与理论()》.2003.11(32—34)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6.樊天霞花锦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另一重要途径——产业集群经济模式2004-5-37.夏鸣,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解决思路.《中国农业》8.郭晓伟. 撤县改区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凸现及其解决途径.《中国农业》9.红宇,欧阳海洪,江文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农村经济>>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议容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合理、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转移力度不够,因此作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转移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in the rural transferof surplus labor ofGansuAbstract:The 16th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s middle-class family to struggle the target socially completely, point out the social point in middle-class family in developments completely with a little bit difficult all in the village,reasonably and availably transfer the village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n one of the valid paths to increase the farmer income.My province village surplus labor force quantity is big, the character is low, the dint degrees that transfer are not enough.Therefore, make the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is to increase my province farmer’s income, quick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illage, completely social key in middle-class family in developments.This text commences with the problem that transfer the inside seen from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my province village surplus labor force, putforward the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 of the village surplus labor force with suggest.Key words:Surplus Rural Labor Transfer1.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1.1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省是一个农业大省,2002年农村人口达2592.58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1166.3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00多万,占劳动力资源人口的3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