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广西师范学院2018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考试大纲.doc

广西师范学院2018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
山东大学2018年《教育学基础》考研大纲

山东大学2018年《教育学基础》考研大纲一、教育的涵义与功能
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师
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教师的角色与行为规范
4.教师劳动的特点
三、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和权利
四、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类型
2.师生情感的功能及培养
3.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五、教育环境
1.校园文化与课堂环境
2.家庭的教育功能及其特点
3.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六、课程
1.课程的类型
2.隐性课程
3.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
4.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七、课堂教学
1.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3.课堂管理
4.教学组织形式
5.学习方法指导
八、教会学生做人
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2.道德教育的原则
3.道德教育的方法
4.奖励与惩罚的类型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2018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611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2018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科目名称及代码:611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适用专业(领域):教育学各二级学科考生需带的工具: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于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制度化的教育从非制度化的教育演化而来B. 非制度化的教育的形式化程度低C. 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D. 非制度化的教育正在逐渐消亡2、关于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所属国家正确的是()A. 美国的杜威B. 巴西的弗莱雷C. 德国的斯普朗格D. 英国的阿普尔3、从教育功能的性质上看,可把教育的功能分为()A.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B. 保守功能与超越功能C. 本体功能与派生功能D.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4、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A . 生态功能 B. 经济功能C. 政治功能D. 人口功能5、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有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A. 国家本位的价值取向B.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C. 生活本位的价值取向D.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6、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主体是()A.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B. 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C.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D.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7、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A. 管理规则B. 文化传统C. 发展愿景D. 价值观念8、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A. 单轨学制B. 双轨学制C. 分支型学制D. 网络型学制9、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A. 调控性B. 选择性C. 独立性D. 创造性10、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这一观点属于()A. 存在主义课程论B.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C. 经验主义课程论D.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11、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夏朝时国家机构中主管教化的政务官是()。
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硕士生入学初试科目考试大纲-333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三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8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5分
教育心理学约3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题后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5. 材料分析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2-39】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 )。
A.指导教育实践B.规范教育行为C.揭示教育规律D.制定教育方针正确答案:C解析:教育研究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
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2.【2018-40】为了研究教师的强化方式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某研究者把被试学生分成受表扬组、受训斥组、静听组、无强化组等四种强化方式组开展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
这种研究设计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
A.客观性原则B.创新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伦理原则正确答案:D解析:在本题中,该研究者把被试学生分成受表扬组、受训斥组、静听组、无强化组等四种强化方式组,没有尊重被试学生的权利,没有考虑受训斥组的强化方式会对被试学生造成的伤害,违背了伦理原则。
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3.【2011-40】教育研究假设的表述应当避免使用( )。
A.陈述句B.疑问句C.全称肯定判断D.全称否定判断正确答案:B解析:教育研究假设的表述语义应简洁,避免采用不必要的复杂概念;具有可验证性,即假设表述的语义是明确可操作的,切忌语义模糊和疑问句式。
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4.【2015-40】为了解在校生对学校广播节目的评价.某高校学生会从1200名学生分住的200问宿舍中随机抽取15问,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这种抽样方法是( )。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正确答案:D解析:整群随机抽样即把一个个整体如学校或班级编号,然后用简单随机、系统随机或分层随机取样方法进行抽取。
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
在本题中,宿舍就属于已经分好的整群。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教育部考试中心Ⅰ、考试性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Ⅳ、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613教育学基础综合(学硕)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业务课考试大纲考试科目:教育学基础综合科目代码:613一、参考书目(所列参考书目仅供参考,非考试科目指定用书):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第七版)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2、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第四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3、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李明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4、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二、考试形式试卷满分: 300 考试时间:180 分钟答题方式:闭卷、笔试各部分内容及占比:教育学原理约120分中外教育史约12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一、什么是教育学(一)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活动(二)教育学: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三)学校教育学:以教师发展为中心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三)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三、教育观的形成与嬗变(一)什么是教育观(二)西方教育观的发展(三)中国教育观的发展(四)当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四、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一)21世纪教育改革的背景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多元文化。
(二)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全球化与国际理解教育;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社会与终身教育。
(三)教育走向人本五、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六、学生(一)儿童观的演变(二)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三)学生的自主发展七、教师(一)教师职业的历史教师职业在西方的历史;教师职业在中国的历史。
(二)教师的角色与责任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的责任。
天津大学2018年《849教育学》考研大纲

天津大学2018年《849教育学》考研大纲一、考查目标1.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总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及各部分所占比例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三、考试内容及比例第一部分:教育基本理论(80%)(一)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二)教育的概念、教育目的及功能1.教育的概念2.教育目的3.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三)教育与社会发展1.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3.教育的社会功能4.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五)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2.学校教育制度3.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六)课程1.课程的概念与课程理论2.课程类型3.课程编制4.课程改革(七)教学1.教学的概念与教学理论2.教学过程3.教学模式4.教学原则5.教学组织形式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教学评价及其改革(八)教师与学生1.教师:概念与类别、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2.学生:学生及学生观、学生群体3.师生关系:特点、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九)德育(十)美育(十一)体育(十二)学校管理(十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第二部分:职业技术教育学(20%)(一)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特点与功能(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四)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教学(五)职业指导考试参考书:1.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2.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四)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3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的教育目的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学制确立的依据3.各级学校系统4.各类学校系统5.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4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二)课程类型(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教学(一)教学概述5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三)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概述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六)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班级授课制6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学业成就评价4.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一)德育概述1.德育概念2.德育任务(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的规律(四)德育原则(五)德育方法(六)德育途径(七)德育模式十、教师与学生(一)教师7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5.教师的专业素养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二)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8—、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2.两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9“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
10(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3.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二、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2.洋务学堂的兴办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113.留学教育的起步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5.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留日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2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